【精华】语文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习日积月累、初显身手。
2、 学习开卷有益,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 学习习作。 教学重点: 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说明性语言。
教学难点:
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说明性语言。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继续指导学生摘录笔记的方法。
1、观察词语的特点。
2、摘录的方法
二:可按不同的内型积累。
3、根据不同的`内型积累词语。
4、读一读。
三、初显身手
1、玩游戏“传口令”。
2、寻找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4、制定规则。
5、依照规则重新游戏,继续修改规则中的不足。
6、感悟规则的好处。
四、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诺言》
1、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什么是诺言?谁说的诺言?说了什么诺言?
2、分角色读对话。
3、按照要求做摘录笔记。
4、交流笔记。
5、拓展练习。
6、实践作业:编排课本剧。
二、习作
1、为你喜欢的游戏写规则和玩法说明。
2、考察我们的校园生活,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建立规则?和同学们讨论,制定规则。
3、学生交流,并进行习作。
板书设计:
注意:
(1)观察游戏的过程。
(2)介绍时,语言要简洁,叙述要清楚。
(3)写后,思考有无遗漏。
语文教案 篇2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3、 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二)情感目标: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主掌握生字词。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老师: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建筑物都有哪些呢?同安影视城去过吗?它是模仿北京故宫建成的。里面有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故宫,旧时的故宫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本文 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
(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
2、什么是建筑?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 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建筑往往在造型、色彩、结构与周围的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给人音乐般的感受,有的象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有的似舒缓幽雅的小夜曲。有的象诙谐生动的变奏曲。好的建筑艺术可以令人震撼,拓展想象力,让你久久的回味……
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是关于建筑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前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什么路线什么方向逐次介绍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说明的。
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正音解词,圈出难读字音,班级交流,并解释重点字词。(请2个同学读音,PPT更正错误,然后全班朗读两遍)
矗立(chù)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湛蓝(zhàn)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g)
蟠龙(pán) 藻井(zǎo)
中轴线(zhóu) 击磬(qìng)
檀香(tán) 攒在一起(cuán)
鎏金(liú) 雍正(yōng)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迥然不同(jiǒng) 水榭(xiè)
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向贯穿。
矗立:高耸直立。
矫健:强健有力。
缭绕:回环缠绕。
错综:纵横交叉。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
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
4、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北京中心。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地位之高)
(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明确: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3)为什么叫紫禁城?
明确: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明确: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列数字。
过渡句: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
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建筑精美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列数字 宏大壮丽
五、总结: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
板书设计
14、故宫博物院
一、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情况。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三、说明方法:第3、4段段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的外观与三大殿的高度,以及圆雕鳌头的数量。
六、布置作业:如下
语文教案 篇4
预习篇
一、学习本课7个会写字,12个会认字.
二、书写指导.
吓:左右结构,共6画.书写时注意笔顺规则,“口字旁”不要写成“口”,这个字也是形声字,识记的时候可以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识记.
怕:左右结构,共8画.“竖心旁”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书写时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要左大右小.
象:笔画较多,共11画.笔顺是撇、横撇、竖、横折、横、撇、弯勾、撇、撇、撇、捺.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
1.全文共有____________个自然段,____________幅图,讲了________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____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事实的事.
2.“咕咚”到底是什么呢?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课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做到工整美观,结构合理,能够运用所学汉字组词,造句.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熟的水果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直接从树上落下来.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咕咚》,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兔子没有经过自己的验证就被所谓的“咕咚”吓到了的`故事,领悟盲目跟从的后果.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12个会认字,7个会写字.
【教学难点】
掌握遇事要勇于探索、追求事实的原则.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字卡、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随文识字,理解字词大意.
3.知道什么是“咕咚”.
语文教案 篇5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彼婊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指导读“那幅画不大……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老师仿佛看到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这个画面似真亦幻,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到这儿,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指名读,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到了她迷离的眼神,我看到了她迷人的微笑,我感受到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是她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灵,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相信蒙娜丽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已经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4.引入达·芬奇资料。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六)结语。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七)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08
语文古诗教案08-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0-05
语文小学教案09-07
语文桥的教案09-22
语文园地教案08-17
语文穷人教案10-23
语文《风筝》教案09-27
语文树教案07-20
语文《掌声》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