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7 07:13:3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 + 0 0﹢25 32-0 0×9 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 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几的表象,会读写简单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毛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挖掘潜能。

  师:孩子们,都说数学课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在数学课堂上总能发生有趣的事!下面我们就来玩个小游戏,不用说话,只要拍手就行,答案是几,你就拍几下?看谁反应的快又准!准备好!

  师:老师这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手势告诉我,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迅速做出反应。)

  师:真不错!有2个苹果,也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掌声告诉我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拍一下手掌。)

  师:还真不错!相信接下来的问题你们也能回答得很出色。迅速抢答: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个苹果呢?

  生:表现得很尴尬!没法拍手!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①多媒体演示平均分苹果。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动手试验一下!现在就有1个苹果,我要分啦!(故意将刀子向外偏一些。)

  生:(激动)不对,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啊?

  生: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师:(重新分苹果,展示)苹果的一半,还有人说了什么?

  生:(齐答)1/2。

  师:(板书1/2)这1/2以前学过的知识可没有见过,1/2是怎么回

  事啊?

  生:是两份中的一份。

  师: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谁啊?(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二、探索新知

  师:(故做神秘)这一半苹果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

  生:(抢答)1/2。

  师:(总结)这一半苹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

  示。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

  打开书到53页,看书中的“涂一涂”中给了哪些图?

  【评析:在此处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生汇报: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和正方形。

  师: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

  生:涂它的一半!

  师:对,刚刚我们说过“一半”就是1/2,对呀,可这一半怎么找啊?

  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故做惊讶)你都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节课遇到的新问

  题啦,真让我佩服。那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生:对称轴),

  平均分成(生:两份),再涂其中的(生: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是吗?(生:对)温馨提示: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同学们可以像这样用画斜线的方法来表示。看懂了吗孩子们?

  那开始吧!

  师:刚刚在大家涂的过程中,老师看到六边形的涂法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两种不同的对称轴。)(生说自己找对称轴的方法和原因。)

  师:老师班级的一名学生是这样找二分之一的。老师想请大家帮忙判断一下。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那如果老师将物体的数量增加你还能试着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吗?(出示课件)

  师:能不能告诉齐老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我是用除法算式算出来的。

  师:孩子,你很会学习,懂得将知识活学学用!

  师:我们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了2份,这两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1/2。(边说边演示。)

  师:下面我们来动手折一折你桌角资料袋里的正方形,先看清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

  1.请将你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用你的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3.再和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你涂的这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准备好了吗?(学生操作,教师随机观察并评价。)

  师:折完的同学,如果你涂的是1份就把它贴在左起第一块纸板上,如果涂的是2份就贴在第二块纸板上,以此类推。要求是贴得整齐一些。

  师:睁大你明亮的眼睛,看一看这块板上是不是都涂了4份中的1份啊?如果这4份中的1份用一个分数表示,该用哪个分数呢?

  生:1/4。

  师:(板书1/4)我发现点问题:怎么几个1/4不一样呢!不对吧?

  生:对!只不过折法不一样。

  师:(故做恍然大悟状)原来它们都是表示这个正方形纸的1/4。你发现什么了?

  生: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1/4。

  【评析:引导学生丰富对1/4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那现在如果涂的是2份,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答)2/4。(师板书2/4。)

  师:这个涂得真好玩。

  师:那里还有两个孤苦伶仃的小朋友呢。(指着3/4)这个涂法该

  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齐答)3/4。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用3/4表示呢?

  生: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

  表示。

  师:(纠正)应该是表示这个图形的3/4。

  师:(指着4/4)那这个呢?

  生:4/4。

  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4/4。

  师:通过刚才的折一折,我们真是收获的`不少啊!我们又认识了……(生答1/4、2/4、3/4、4/4。)

  三、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生:3/6、8/8、2/10。

  师:能不能说完?

  生:不能。

  师:看来分数是无穷无尽的。现在我们以3/4为例,你知道它各

  部分的名称吗?

  生:4叫分母,3叫分子,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师:那分母表示什么呢?分子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分。

  师:说的不错!很有概括性!

  师:其实在远古时代分数是这样表示的“”,你来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

  生:3/4。

  师:后来当阿拉伯数字产生以后,分数就演变成“3 4”。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表示用意和我们学过的整数弄混了,人们就想出了用一个表示分数最大特点的——平均分这种方式来区分它们。于是在它们中间加上了一条象征平均分,也是分数的重要标志的分数线,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分数。那我们的祖先这么有智慧,都发明了分数,你能骄傲地读一读它吗?谁能来试一试?(2个学生分别读四分之三,一个比一个骄傲。)

  师:孩子们,知道吗?欧洲使用这样的表示方式,要比我们中国晚了1 400年呢!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真让我佩服。那你们呢?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神秘的地方!数学发现王国那里的国民都很聪明!看我们班的同学聪明吗?

  师:下面的分数谁能读出来。(教材54页,“说一说”练习。)

  师:快速的看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啊?

  生:这段线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随便的3份都行吗?怎么分都行啊?

  生:(急忙纠正)是把这段线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强调)就表示这段线的1/3。

  师:那这样的呢?(指剩下的2份。)

  生:2/3。

  五、总结

  师:今天,祁老师特别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它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回家后可以找一找分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展示一下你渊博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感受圆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大家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大家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学具准备: 直尺 圆规 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图片《美丽的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

  一、直观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圆

  1、谈话:今天这节课丁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

  2、课前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美妙的圆》,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全班交流。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片,球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圆形。

  3、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圆是由曲线组成的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还有吗?

  二、动手操作----画圆中感受圆

  1、想办法画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归两类:一类借用物体的圆面描画,一类用圆规来画,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2、介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3、用钉绳画圆。师生比赛,学生用的绳是有弹力的。思考:要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强调:绳的长度不能改变。 那用圆规画圆呢?关键是什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4、思考:我们用圆规画圆,用钉绳画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画圆时要定点、定长。

  介绍圆心(o )、半径( r)、直径(d )。

  指出: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门的名称呢。

  揭示: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问: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就是什么?出示定义:圆心: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这条绳子的长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它画下来。用圆规画圆时半径在哪里? 出示定义: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你还能找一条半径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他对不对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直径。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出示定义: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思考: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d=2rr= d/2

  那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5、 女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 男生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指名介绍怎样画的,使学生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比一比男女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探索发现----进一步探究圆的特性。

  1、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提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全班交流,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得出:

  (1)圆上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中每个半径都一样长,每个直径也一样长。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一说。

  介绍:2400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在运用中深化。

  1、 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在两个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

  2、在一个边长沙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cm,半径是( )cm。

  3、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三要素,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中提升学力,突显出主体地位呢?在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学习了张齐华、张振宇等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又大胆进行课堂结构的调整,能够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深深地被吸引,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将“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这一环节提前。

  在试上时发现,如果按教材内容编排,“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最后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探索发现环节,而学生在画圆:女生画半径4厘米、男生画直径6厘米时,学生就要根据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来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几厘米,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大胆进行了调整,在教学半径直径概念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样适时引领,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直径概念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两条半径的长相当于一条直径的长。

  2、精心准备教具,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圆时要定点、定长,以及让学生直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画圆用的“钉绳工具”,为了让这个“钉”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让绳子灵活旋转,我特意跑到裁缝店取来了两个有孔的铁线圈,又买来绳子和牛筋。事实上我的功夫没有白费,课上当我用“钉绳工具”和同学展开比赛时,我画的圆和学生画的歪歪扭扭的圆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位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老师,我们用的绳子是牛筋的,有弹力,怪不得画不圆呢?”在同学的笑声中,大家深刻体会到,要画好一个圆,关键绳子的长度不能改变,同样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中深刻体会了同一个圆中半径不变的特性。

  3、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首先,课前我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美妙的圆》,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让学生从感官入手,直观接触圆,亲近圆,接着,我在让学生找身边哪些地方看到圆时,突出了球和圆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球体的切面才是圆形。在学生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让学生体会在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做一个虔诚的引者。

  课堂上,我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有意识地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尽量避免让枯燥乏味成为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

  教并探索着,我会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十几减几(第15页 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具准备:

  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复习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和应用。

  教学重点:

  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商=被除数÷除数-余数

  1、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

  其中,被除数23表示();除数5表示();商4表示();余数3表示()。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3、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如:()÷()=7……7,除数最小应是(),

  这时,被除数是()

  解决

  问题1、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列式:答:

  2、十二月有31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列式:答:

  一、计算题,要细心啊!

  1、口算。

  12×0=-174=80÷2=800-610=

  295×8≈52÷7=400×2=38×4≈

  2、用竖式计算。

  88÷9=30÷7=26÷3=33÷8=18÷4=27÷5=40÷5=39÷9=54÷7=67÷8=

  二、填空:

  1、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图:()÷()=()……1

  ☆☆☆☆☆☆☆☆☆☆☆☆☆☆☆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7﹤57()×8﹤464×()﹤36

  5×()﹤239×()﹤60()×6﹤32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一定要比()小。

  4、51天是()个星期零()天。

  5、÷5=8……▲,▲最大是(),那么被除数是()。

  6、有32盆花,5盆摆一组,可以摆()组,还剩()盆。

  三、: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课堂练习

  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断对判错。

  1、28÷5=5……3()

  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二、选择题。

  1、下面的数中,除以6没有余数的是()A、34B、24C、44

  2、有34个李子,每盘只能装5个,至少要()个盘子才能全部装完。

  A、5B、6C、7

  3、☆☆⊙⊙⊙※☆☆⊙⊙⊙※……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40个是()。

  A、☆B、⊙C、

  4、☆÷○=8……5,○最小是()A、4B、5C、6

  5、下面式子中,计算正确的是()。

  A、56÷6=8……8B、71÷9=8……1C、61÷7=8……5

  三、解决问题:

  1、有43人跳绳,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一根绳子长24米,剪7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几米?

  3、四年级一班有44人玩激流勇进的游戏,每船可以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最少该租几条船?

  4、儿童读物每本5元,小红带了36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

  5、刘老师给每8位小朋友发苹果,每位小朋友分3个,最后还剩下2个,老师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6、李老师有60张邮票,最少要加上多少张,才可以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7、马小虎在计算一道除法算式时,将除数9错看成6,得到的商是5,余数是2。正确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8、幼儿园搞活动,发给每个小朋友4个小面包、2瓶饮料和3个苹果。现有39个小面包、17瓶饮料和26个苹果,能发给几个小朋友?

  9、用5枝康乃馨,3枝玫瑰,3枝水仙可以扎成一束花。31枝康乃馨,17枝玫瑰,8只水仙最多可以扎成几束这样的花束?

  10、○○○○●●○○○○●●○○○○●●……那么第21颗棋子是什么色的?第43颗棋子是什么色?

  四、: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76-(28+20)

  52-46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

  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2)同学们栽了4行果树,每行6棵。有15棵是杏树,剩下的是桃树。栽了多少棵桃树?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2)95+9

  (3)5+19(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

  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同学们去看电影。一年级去了6组,每组7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去多少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重点和难点仍然是理解数量关系,会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了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所以在复习准备过程中安排了两道补充问题,再解答的应用题基本练习,通过两道练习,学生理解了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将两道题合并,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引出例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注重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按照

  (1)读懂题意;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即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解答这四步来学习。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做一道练一练,完全仿照例2来解答,再让学生把练一练改一改,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接着通过两步计算式题,找中间问题、判断、比赛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最后给做题快的同学出一道虽然是3个已知条件,但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06-1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荐】09-02

【热】小学数学教案08-01

【荐】小学数学教案09-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