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07 02:09:5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纲要》对于科学的目标中指出:“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积极寻求答案”。我们班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名叫《雨果》的电影后,顿时对齿轮的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听到孩子们在讨论“齿轮为什么会转”这个话题,他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说法。但齿轮并不是随便就能触手可及,也并不是随处直观可见的。在现实生活动中,孩子们只是知道齿轮转动的结果,但对齿轮为什么会这样动,他们是无法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

  于是我将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齿轮”作为这节教学活动的素材,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创设及利用Algodoo软件,让幼儿对齿轮的转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时发生的变化。

  2、乐于探究,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操作用:PPT一套、记录表、实验软件一套、触摸式电视机。

  幼儿操作用:建构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问题——激发幼儿对齿轮的兴趣。

  1、出示机器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2、观看机器人画画的视频。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吗?

  :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

  二、操作教具,感知变化——引导幼儿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的变化。

  1、教师展示多媒体教具,并记录。

  重点提问:这里几组齿轮?他们都一样吗?

  :

  (1)第一组是2个大小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

  (2)第二组是2个一样大小的齿轮,中间还有一个小齿轮,他们3个齿轮也是碰在一起的。

  (3)第三组齿轮的的大小都不一样。

  2、幼儿操作多媒体教具,分别验证3组齿轮转动的变化。

  重点提问:这3组齿轮转起来会怎么样呢?

  :

  (1)原来2个相同大小的齿轮转得一样快,但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

  (2)小齿轮带着大齿轮转动,2个大齿轮转动的方向一样。

  (3)三个大小不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小齿轮转的快,大齿轮转的慢。

  三、探索构建,实物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齿轮的变化。

  1、幼儿尝试搭建,教师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重点: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作品,解决齿轮搭建的问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游戏中,利用齿轮搭建不同的机器人。

  活动反思:

  优点:

  1、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维持幼儿的兴趣。

  (1)软件上的调整

  利用新颖的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节来取代原有的多媒体软件,通过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机,为幼儿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探索、体验齿轮转动的变化及直观触碰的乐趣,使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积累有关齿轮转动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支持者。

  同时利用Algodoo软件在齿轮上加了追踪器,帮助幼儿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一些有关齿轮转动的小秘密,为后面实物操作验证环节积累了相关经验。

  (2)课件上的调整

  原本是由时钟引出齿轮,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时钟似懂非懂,由时钟的原理展开活动对孩子的理解上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时钟中的齿轮”调整为“机器人中的齿轮。”机器人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机械物,所以我从电影《雨果》中,截取了齿轮带动手臂写字的视频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3)材料上的调整

  原本为了与第一环节的“时钟”相呼应,设想将“猫头鹰”改为“时钟”,但根据幼儿平时在电子书包游戏中,对于“时钟”这一齿轮游戏的兴趣并不高,且考虑到要让幼儿在理解齿轮“咬合”的情况下脱离图纸搭建,有些难度。故将“时钟引出齿轮”调整为“机器人引出齿轮”,将最后搭建“猫头鹰的眼睛”调整为搭建“机器人的眼睛”。

  由于此活动主要围绕“齿轮”,故在设计最后搭建验证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将机器人框架事先搭建好,在活动中主要就围绕齿轮展开操作。若机器人的造型事先由幼儿进行搭建,可能活动效果会更好,幼儿也会更有兴趣。

  (4)幼儿良好科学操作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平时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幼儿养成“用什么、拿什么”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由于小零件比较多,一开始教师将给每组幼儿可以正正好好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会用错零件,将别人的零件用完,导致他人无法完成搭建。故教师将材料按照每位幼儿的需要分入一个框中,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框中去寻找搭建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便于幼儿的自我创造。

  2、目标的定位。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与触摸式电视机及Algodoo软件进行互动并积极探索,成功的发现了齿轮转动的`秘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3、注重活动的科学性。

  (1)语言的科学性

  此类科学活动非常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以确保传递给幼儿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如何把科学知识变成容易被幼儿接纳的是教师设计活动时重点思考的方面,如:对于机器人会动的原理最终确定为“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又如:对于三组齿轮转动时的变化进行时的用词等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

  (2)教师的回应。

  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说的机会,并对于说的对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达,可以维持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加幼儿信心。

  不足和建议:

  1、活动的科学素养性有待提高。

  幼儿实物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科探性还不够强。若将活动过程做以下调整:实物操作,发现问题——利用软件,引出问题——实物操作,验证问题——欣赏视频,拓展经验。由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展开探索,更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研究的积极性,也更能符合《指南》中科学活动的目标。整个活动也会更有趣,更能体现孩子们的自主发现。

  2、教师的回应有待加强。

  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应抓住重点,如:教师提问“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呢?”幼:“因为有齿轮在动,还要上发条。”此时教师在给予幼儿肯定的同时,可以赞扬幼儿说到了2个点“齿轮、发条。”当在幼儿说到“齿轮碰在一起在动”时,教师可抓住重点及时引出科学性的词——“咬合”,让幼儿对齿轮的了解更具有科学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同样的一张纸条,通过改变形状,可以变得坚韧牢固。

  2.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出不一样的变化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报纸条,每人一个装水的大油瓶。

  2.一张大记录表,一支记号笔,三张已粘贴好的报纸。

  活动过程:

  1.观察材料,导入课题。

  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发散思维)今天,老师想用这张报纸条提起这个油桶,你们觉得可以吗?(出示表格、记录)(不可以)为什么?

  觉得不可以的举手,可以的举手。(统计人数记录)那就一起来试试吧。

  注意:

  1)每个小朋友一次只能用一张纸条,用坏的纸条放到中间的篮子里。

  2)只能用纸条提,手或身体都不能碰到油桶上。

  2.幼儿第一次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观察。

  如断了:想想办法,怎样让它更牢固些?

  如成功了:再想想有没有其它办法,也可以提起来?

  老师倒数5个数,你们拿好操作的纸条坐到前面的座位上。

  2)集中讨论:

  刚才谁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记录)还有谁也是这么做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那再来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其它办法,也将桶提起来。

  注意:这次只能用一只手提。

  3.幼儿第二次探索。

  1)一种成功了,再试试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倒数5个数,拿好纸条坐到前面。

  3)讨论:你用了什么办法也成功了?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记录)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不可能,现在通过尝试,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卷、折、拧,把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真厉害!那到底哪种方法变出的纸绳最坚韧牢固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拉一拉。

  4.幼儿游戏。

  每个小朋友一张这样的纸条,想办法让它变得又长又牢固,然后找一个小朋友拉一拉,比一比,看谁的纸条最长最牢固,坚持到最后。

  还有谁想挑战老师的?下次活动继续探索。

  5.观看表演:纸绳秋千。

  两位老师拧纸绳。

  让一个小朋友坐在上面荡秋千。

  厉害吗?

  6.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你们知道吗,这种拧绳子的办法,有时还能救人呢。比如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门口出不去,有人就用家中的床单或窗帘撕剪成一条条,然后拧成布绳连接起来,从窗口放下,顺着布绳爬下去逃走了。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1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1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玩纸筒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纸筒的外形特征。

  师: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它叫纸筒。

  师:你们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圆圆的)

  2、鼓励幼儿任意玩纸筒游戏。

  师:现在请宝宝们每人拿一根纸筒玩一玩,等会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是怎样玩的?

  3、总结幼儿游戏的玩法。

  师:宝宝们你们玩得开心吗?现在王老师要请几位宝宝来玩给大家看一看了。

  (二)引导幼儿把纸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启发幼儿玩“传声筒”游戏。

  师:你们都很聪明,会玩许多纸筒的游戏,王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游戏,你们想学吗?

  师:现在请一个宝宝上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老师用纸筒的一端对准他的耳朵,用嘴巴对准纸筒轻轻说一句话。

  师:请××宝宝把刚才老师对你说的话告诉大家。

  2、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

  师:宝宝们,你们想做这个游戏吗?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根纸筒,去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筒轻轻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然后再交换,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什么话?

  师:你听到好朋友说什么了吗?

  (三)将传声筒换成实心的,引导幼儿再次探索。

  1、幼儿再次玩传声筒。

  师:刚才玩的游戏,你觉得开心吗?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再来玩一次。

  师:你听到好朋友说的话吗?

  2、鼓励幼儿寻找原因。

  师:为什么刚才传话声音很清楚、很响亮,而这次传话的声音不清楚呢?(鼓励幼儿观察两根纸筒的不同之处)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纸筒里有纸团,有的纸筒是空心的。那我们拿着两根纸筒再找好朋友做游戏,感受一下两根纸筒传出声音的.不同。

  3、总结。

  师:你们能将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吗?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原来空心的纸筒传出的声音响亮、清楚,而有纸团的纸筒传出的声音不清楚,因为纸团堵住了传出来的声音。老师给纸筒取了个名字叫“传声筒”。

  4、拓展延伸。

  师:小纸筒能变成“传声筒”,但它还有许多神奇的玩法,你们想去发现吗?老师把我们的纸筒放在我们的区域中,宝宝们可以到区域中再去找一找其它的玩法。

科学教案 篇4

  预设目标

  1.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塑料袋、皮筋、气球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幼儿兴趣。

  活动过程

  1.谈话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2.找空气

  请幼儿按自己想的用塑料袋去教室的各个地方找空气,说一说“你在哪儿找到了空气”。

  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是在哪捉到空气的。

  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小结,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3.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4.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提供有关的材料(如轮胎图片,救生圈图片等),从中发现哪些物品是利用空气原理制成的。

  提供气球,让幼儿游戏。

科学教案 篇5

  适合班级:

  小、中、大班

  材料准备:

  塑料瓶、彩色图钉、硬吸管(或筷子)、橡皮筋。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在塑料瓶体上剪出一个方形或圆形。

  (2)在塑料瓶的底部和瓶盖的上面分别钉上3个彩色图钉。

  (3)将硬吸管切割为合适的长度,粘贴在瓶子上部,使橡皮筋不会紧靠瓶子。

  (4)把橡皮筋缠绕在图钉上,调整成不同的松紧程度,以形成不同的音高。(见“皮筋吉他图1”)

  实验操作:

  幼儿用手拨动皮筋,会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否一样。

  ●引导幼儿再加上一根硬吸管,使橡皮筋分成长度不同的两部分,分别拨动橡皮筋的两部分,倾听声音的变化。(见“皮筋吉他图2”)

  拓展与替代;

  ◆用纸盒、铁盒、木盒等制作皮筋吉他自由演奏。

  ◆有条件的幼儿园请吉他手为幼儿演奏,感知吉他的发声原理。

  小知识

  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动发音,可以用手按和弦来控制琴弦的长度。琴弦的长度不同声音也就不同。当我们演奏橡皮筋吉他时会感知到:橡皮筋绷得越紧,橡皮筋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也越高;反之,橡皮筋绷得越松,橡皮筋越长,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注重幼儿的探索方法和情感态度。在教学活动中,一步一步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的欲望,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这次活动中,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作科学。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的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不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毛巾、卡纸等站不稳的物品,积木、纸盒、橡皮泥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活动过程:

  1)以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师:今天宝宝商店请小朋友去帮忙整理各种物品,要求我们想办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货架上。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稳的原因。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起来或“站”不稳,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软而站不起来3)指导幼儿探索使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⑴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进行探索⑵互相介绍和演示探索结果⑶师生共同归纳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①增大接触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

  ②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稳的空瓶子加水。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风、雨、雪、虹、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设想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现象,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点。

  2、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方法。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天气牌(晴天、雨天、刮风)活动过程:

  一、观察天气

  1、小朋友看,今天是什么天气呀?

  2、引导幼儿观察窗外的情景,说说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有没有刮风,风大不大。

  3、如果是下雨是大雨还是小雨。

  二、认识天气牌。

  1、分别出示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的天气牌,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

  2、帮助幼儿了解天气的'种类及其特征,教幼儿认识天气牌告诉幼儿有太阳的是晴天,画了小雨点的是雨天.

  3、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天气,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三、用动作表示天气

  1、这些天气我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小朋友想一想都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晴天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雨天又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雪可以做什么动作。

  2、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我们手臂向上围成一个圆圈当作太阳,表示晴天。

  3、我们五指张开,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

  4、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

  5、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了。

  6、老师高举某一个天气牌,幼儿根据天气牌指示的天气表演相应的动作。

  四、游戏介绍游戏玩法:找一个朋友,让他背对自己,在好朋友背上用手的动作表示天气,让他猜猜是什么天气。

  反思: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天气的的变化为导线,根据天气的变化同时出示各种天气符号的标志,晴、阴、小雨、大雨、雨夹雪等,引导孩子们分别认识了这些标志符号,结束部分天气又变的晴朗,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去郊游,前呼后应。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关注了天气的变化,并认识了各种天气的标志符号,本节课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学得轻松快乐。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一)认识、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二)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新产品“魔术贴”鞋子的优点。

  (三)讲述、绘制自己喜欢的鞋子,感受创意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各种各样的鞋子若干(皮鞋、布鞋、球鞋、绑带鞋);“魔术贴”鞋子若干。

  (二)“小鞋店”的环境布置(鞋柜、鞋架)。

  (三)绘画工具(画纸、蜡笔、剪刀、浆糊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鞋子

  1.教师讲述故事“会唱歌的鞋子”引出课题。

  2.讨论问题。

  (1)你们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

  (2)鞋子为什么会唱歌?声音从哪里发出来?

  (3)你喜欢唱歌的鞋子吗?为什么?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并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4.教师小结鞋子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活动(二)“鞋子的一家”

  1.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让幼儿辨认,并说出鞋子的特点及用途。

  2.让幼儿讲述不同的鞋子的不同特点及不同作用(布鞋、皮鞋、球鞋)。

  3.讨论问题:

  (1)布鞋、皮鞋、球鞋的异同?

  (2)球鞋在什么时候穿最合适?

  (3)下雨天怎么办?穿上布鞋会怎么样?

  4.“小鞋店”游戏,幼儿扮演角色,进行鞋子归类的游戏活动,巩固对鞋子的认识。

  活动(三)“我最喜欢的鞋子”

  1.让幼儿自己选择最喜欢的鞋子,体验和享受穿不同鞋子的不同感受。

  2.投放魔术贴鞋,让幼儿感受鞋子的优点:方便、美观、舒适。

  3.讨论问题“将来我们穿什么样的鞋子”。

  4.让幼儿讲述,绘画。启发幼儿的创意,设计一双更好看、更有新意、更适用、更方便的鞋子。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饲养员请客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多重分类。

  2、能够区分家禽和家畜。

  活动准备:课件、操作包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观察农场场景。

  1、今天,我们一起去农场里看看吧!你看到了农场里有些什么动物?

  2、简单认识农场里的小动物,说说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并进行比较(几条腿,有无长翅膀等)

  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猪长得什么样?(胖胖的身体、肥肥的脚、尖尖的耳朵、四条腿)

  (鹅、鸡)小鸡和白鹅哪些地方长得一样的?(2只脚,翅膀)

  3、这些动物都生活在农场里,为什么呢?

  小结:以前这些动物也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森林里、河边、水里。由于这些动物能帮人们做很多事情,人类把它们圈养了起来,所以它们现在都一起生活在农场里。

  二、饲养员请客,按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1、新年到了,饲养员叔叔要请动物们吃大餐,他请来了鸡、鸭子、鸽子、鹅、猪、羊、马和牛。饲养员叔叔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忙:看看这些小动物哪些地方长得一样的,把他们放在一组,一共有几组?(强调:怎么样的动物放在一组)动动小脑筋,看仔细哪些地方长得一样的。

  2、幼儿按动物们的某个特征进行分类。

  3、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并说一说各自的理由。

  (1)你是怎么分的,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家禽是两条腿,有羽毛和翅膀。会生蛋的'鸟类;而家畜是四条腿、没有翅膀的哺乳类。

  (3)巩固认识家禽和家畜。

  什么样的动物叫家禽?什么样的动物叫家畜?

  三、动物就餐

  1.现在,饲养员要请小动物们吃饭啦,其中家禽们坐在一桌,家畜们坐在一桌,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分一分吧?(教师手拿一张操作纸,请幼儿讨论)

  2.分发给幼儿操作纸及工具人手一份,请幼儿分别剪下小动物,粘贴在位子上,提醒将家禽和家畜分类。

  3.说说家禽、家畜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并在每个动物前面的盘子里为它们画上各自喜爱的食物。

  四、动物去散步

  1.播放课件【动物散步】的画面,请幼儿观察农场里有哪些美丽的地方?

  2.小动物们吃饱了,饲养员要请他们去外面散步,你们猜,它们都喜欢去哪里?

  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按动物们喜欢去的地方进行分组,可以分几组、每组有几种动物?

  活动延伸:

  1.欣赏课件【视频欣赏】,请幼儿进一步欣赏农场里的动物们。

  2.回家和爸爸妈妈收集关于家禽、家畜的资料,带至幼儿园与同伴交流。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能说出他们的名称。

  2.能表述蔬菜的主要外形特征。

  3.懂得要多吃蔬菜,逐步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胡萝卜、白萝卜、青椒、土豆、冬瓜、西红柿、蘑菇、黄瓜、茄子、苦瓜

  2.切好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胡萝卜、白萝卜、苦瓜分别装在盘子里,盘子边放牙签及相应的蔬菜小纸贴。

  3.冬瓜一个(扮成冬瓜阿姨)篮子一只

  活动过程:

  一、猜猜、找找、产生活动兴趣

  1.师(抱着用围巾包裹的冬瓜):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客人,请你们猜猜它是谁?(幼儿自由回答)他说是xx瓜,谁还有不同意见?哦,你们都猜错了!它呀,是冬瓜,咱们吃的冬瓜丸子汤就是用它做的。

  2.师:冬瓜阿姨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她还带了许多的好朋友呢,他们都藏在教室里,请大家去把他们找出来。但你们要记住,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谁?(幼儿寻找蔬菜)

  二、认认、说说、说出蔬菜的名称

  (一)认识黄瓜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如我在桌子上找到了黄瓜)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黄瓜?举起黄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黄瓜?

  (二)认识茄子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茄子?举起茄子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茄子?

  (三)认识土豆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土豆?举起土豆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土豆?

  (四)认识蘑菇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蘑菇?举起蘑菇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蘑菇?

  (五)认识胡萝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胡萝卜?举起胡萝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胡萝卜?

  (六)认识西红柿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西红柿?举起西红柿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西红柿?

  (七)认识苦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苦瓜?举起苦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苦瓜?

  (八)认识白萝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白萝卜?举起白萝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白萝卜?

  三、看看、说说、了解蔬菜的外形特征

  (一)说说黄瓜的外形特征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手里拿的蔬菜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如黄瓜是长长的,是绿色的)

  2.师:请你摸一摸,黄瓜身上有什么?

  (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说出其他蔬菜的外形特征)

  (二)教师小结

  你们把做游戏的蔬菜朋友都找出来了,它们是黄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蘑菇、青椒、苦瓜,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幼儿自由回答)他们共同的名呀!叫“蔬菜”和老师一起说“蔬菜”。它们有的是弯弯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紫色的。

  师:现在蔬菜朋友有点累了,请你们把他们送到篮子里,让他们休息休息。(出示篮子,幼儿将蔬菜放到篮子里。)

  1.现在篮子里装满了什么呀?(幼儿回答蔬菜)

  2.几篮蔬菜呢?(幼儿练习说一篮蔬菜)

  四、尝尝、评评,萌发品尝蔬菜的愿望

  1.师:你们认识了这么多蔬菜,真不错!这些蔬菜不仅好看、还好吃呢。现在我们就来尝一尝。用牙签把蔬菜送到嘴里,你吃到了什么蔬菜,就取什么贴纸贴在手上。

  2.师:你都吃了哪些蔬菜(幼儿自由回答)

  3.师: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蔬菜呀有很多种味道、有酸甜的、苦苦的、有清香的、还有辣辣的,但是不管是什么蔬菜对我们小朋友的身体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能让我们长的高高的,身体很强壮。所以呀!多吃蔬菜身体棒!

  师:现在我们把蔬菜送到厨房,请厨房的阿姨给我们做又好吃、又有营养的午餐。

  活动延伸:

  午餐时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表扬、鼓励愿意吃蔬菜的幼儿。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29

【经典】科学教案07-22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9-03

(经典)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