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4-09-23 04:47:4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汇编8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

  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4、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爱国故事或爱国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内涵,加强对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国感情。

  一、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是个极重要的人物,是他的爱国热情影响了小弗朗士。请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地方,并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他的爱国热情。

  “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爱国的,因为……”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穿礼服

  ⑵ 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⑶ 赞美法国语言

  ⑷ 下课时脸色惨白

  ⑸ 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

  3、请归纳通过哪些方式描写韩麦尔先生的。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二、语言品读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3、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三、明确小说主题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作为法国人,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如何看待汉语的?试说说你对汉语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故事或名言?请与大家分享交流。

  五、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假如你是小弗郎士,下课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请续写课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前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都不是很理想,气氛不活跃。为扭转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原来,自己总希望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学生讲,所以经常会有赶时间的感觉,往往导致很多问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次,我决定试试只讲几个重点内容,把问题铺开来讲清讲透。

  结果一课书讲下来,真是感觉到无比的痛快,很流畅,学生气氛热烈。原来郁闷的局面一扫而光,直到现在我还很回味那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课都能上出这个效果,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我自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觉得有几点地方值得我以后继续发扬。

  首先,我用了圣女贞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的爱国情绪,也让他们对法国文化增加点认识。接着,我以身作则给大家朗诵了这篇文章。文章饱含深情,但篇幅比较长,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比较懒,遇上长篇文章就怕朗读。教师范读,既可以让他们比较充分地感受文章的感情,还有利于他们纠正这种懒惰性。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做了认真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朗读感染了大家,而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就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对汉语的理解和爱国故事、名言。原来生怕他们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积极,但事实上,他们说到了汉语的古老性,演变性,会意性等特点,颇有见地。对故事名言的讲述虽然脱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显然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两节课使我与学生一起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融洽的气氛、充分地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堂,他们既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原来,上好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要问题、学生容易有话可说的问题,所谓“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充分调动,上课也就轻松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够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够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够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够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够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

  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 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①外貌②语言③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案 篇8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11-05

《最后一课》的教案08-21

寒假小学最后一课教案10-15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8-20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07-22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12

最后一课08-24

最后的一课10-12

最后一课07-26

最后一课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