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教案 篇1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一、二段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 )关中 (2)说( )项羽
(3)好( )美姬( ) (4)为( )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 )霸上 王( )关中
(2)说( )项羽 (3)成( )五彩 为( )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公岂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讨论、讲读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 )百余骑( )数目( )项王 且为所( )虏 客何为者( )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鸿门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目目眦按剑而跽
卮酒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日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鸿门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
(一)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
(二)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三、背景简介投影
(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四)本文的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四、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三、四段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例文]
性格的祭奠(节选)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因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②如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④举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⑤谢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鸿门宴》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
《鸿门宴》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鸿门宴》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 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 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 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
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师:(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生(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楚霸王就是项羽。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
生(齐):项羽。
师: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
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司马迁是什么人?
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师:很好,讲得简洁、清楚。“畏缩不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十”,多么形象啊。×说的.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生(齐):巨鹿之战。
师:巨鹿之战。时间是公元前207年。(在“破釜沉舟”的左下侧板书巨鹿之战(前207年))
师:等到项羽凯旋,召见诸侯诸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爬着往前走,不敢抬头看项羽。巨鹿之战加速了秦国的灭亡,项羽也以其勇猛威震诸侯,初步确立了其霸王的地位,一步步走向其事业的顶峰。(在“破釜沉舟”和“?”之间画上向上的斜箭头)
谁再来谈一下“四面楚歌”?
生2:“四面楚歌”也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在了垓下,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刘邦又使用攻心术,让士兵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使项羽以为楚地全被汉军占领,而丧失了斗志,最后败退到乌江,刎颈自杀。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表示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师:说得很好。刚才讲的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围。至此,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剧而告终。(在“四面楚歌”的右下板书垓下之围(前202年);在“?”与“四面楚歌”之间画上向下的斜箭头)
同学们算一下从巨鹿之战到垓下之围,有几年时间?
生:5年。
师:是啊,短短五年的时间,项羽便由令诸侯“莫敢仰视”的霸王陷入绝境,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身首异处。是其兴也暴,其亡也速。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一段“极得意文字”——鸿门宴。(板书鸿门宴)“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兴于巨鹿而败于垓下的转折点,通过学习,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号拉直,把它变成感叹号。
首先,咱们先来认识认识课文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点开幻灯片)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幻灯片
师: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幻灯片
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幻灯片
师:《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主要讲解到关键词即可。)
师:课前,布置大家要完成预习学案,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么样呢?(点开幻灯片)为了更好地进行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咱们抽几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案。(幻灯片展示如下内容)(约7分钟)
幻灯片6: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飨士卒( ) 美姬(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樊哙( )( ) 瞋目( ) 目眦( ) 跽( ) 彘肩( )
参乘( ) 啗之( ) 芷阳( ) 刀俎 ( ) 杯杓( )
幻灯片7:
㈡指出些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幻灯片8:
㈢翻译下列带点的词。(抽3学生接连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妇女无所幸 亡去不义
具告沛公 秦时与臣游
孰与君少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则与斗卮酒 杀人如不能举
此亡秦之续耳 樊哙从良坐
沛公起如厕 人为刀俎
会其怒 沛公则置车骑
再拜献大王足下 若入前为寿
幻灯片9:
㈣指出下列带点词的古今义。(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⑴沛公居山东时
⑵ 约为婚姻
⑶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⑷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⑸而听细说
幻灯片10:
㈤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抽2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 (4)吾得兄事之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头发上指
⑾道芷阳间行
师:从大家回答的情况来看,大家课前还是很认真地进行了课文的预习,老师感到很高兴,大家鼓掌表扬一下自己。(鼓掌)好,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听觉盛宴,请大家在听的时候自己小声跟读,感受课文的基调。大家要注意字词发音和断句。(播放《鸿门宴》朗读音频)
四、mp3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文本。(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师:大家的神情告诉老师,大家很享受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大家略读课文,完成ppt中的两个表格(幻灯片)。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填一下,有没有自愿的来的?(教师巡视,两分钟后说,填好了的同学可以找旁边也填好了的同学交流一下。)
表一:楚汉人物对比表
籍别 | 楚 | 汉 |
君王 | 项羽(20多岁) | 刘邦(40多岁) |
谋士 | 范增 | |
武将 | ||
间谍 | 项伯 | |
兵力 |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叙事脉络。(约12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明确: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义责项羽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师:我看了一些同学填的,都填得很好,下面咱们一起来完成表格(教师教鞭指向空格,生齐答)。填出这两张表格后,相信大家对课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现在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
①课文按宴会前、中、后怎么分段?
②宴会前部分记叙了哪几件事?
③宴会中记叙了哪几件事?
④宴会后记叙了哪几件事?(幻灯片显示问题)
这一大组的同学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一大组的同学解决第三个问题,这一大组的同学解决第四个问题。所有小组都要先分段。给大家5分钟时间,然后我会分别随机抽取3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现在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巡视,可相机指导,期间板书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师:大家对课文是怎么分段的?
生(齐答):1、2段是宴会前;3、4段是宴会中;5、6、7是宴会后。
师:很好,下面我随机点三位同学来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自愿回答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点生1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宴会前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1: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请。(教师板书关键词,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节遗漏或混淆宴会前和宴会中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师:很好。
(点生2起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师:宴会中讲了什么事?
生2: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义责项羽。(教师板书关键词,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节遗漏或混淆宴会前、宴会中和宴会后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点生3起来回答问题。
师:宴会后讲了什么事?
生3: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教师板书关键词,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节遗漏或混淆宴会中和宴会后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师:梳理课文思路后,我们发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开始,到刘邦最终被放走结束;以曹无伤告密开始,以曹无伤最后被诛杀结束;以范增劝说项羽开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结束。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十分紧密,可以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
课后请大家复习并归纳整理这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比如说,通假字有哪些?活用字有哪些?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又有哪些?文言句式又有哪些?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预习学案,自己做些补充。
下节课我们来分析课文,探讨探讨,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和刘邦有哪些性格特征呢?请大家在归纳文言知识的时候,精读课文,自己思考思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巨鹿之战(前207年) 垓下之围(前202年)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鸿门宴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鸿门宴》教案 篇7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二、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范增集团张良集团
项伯集团曹无伤集团
项庄集团樊哙集团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三、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四、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1.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2.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
3.张良、刘邦密商对策。
4.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
5.项伯回报项王。
6.刘邦鸿门谢罪。
7.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
8.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
9.樊哙闯宴。
10.刘邦逃遁。
11.张良留谢。
12.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个性不同。
六、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七、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矛盾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应由项羽王之。谁来称王,就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矛盾。“鸿门宴”恰好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八、小结
本次课总结文章的艺术特点,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语法知识
【《鸿门宴》教案】相关文章:
《鸿门宴》教案模板锦集八篇10-18
关于《鸿门宴》教案汇编七篇09-28
《鸿门宴》教学反思05-21
《鸿门宴》_读书笔记800字10-05
《鸿门宴》读书笔记800字08-08
读《鸿门宴》有感06-15
《鸿门宴》读后感10-20
鸿门宴读后感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