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3、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4、体会本文讽劝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国富民安的主题。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讨论、思考
电脑多媒体
一、导入
二、出示本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五、识记生字: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七、让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语译全文。
八、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第一段, 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赞美的原因。
他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这一段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第二段,写邹忌设喻进谏,由自己的不易听到直言,指出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
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向齐王进谏。通过设喻、类比,指出了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因而暗示出纳取直言的重要性。
第三段.写齐威王受到邹忌的启发,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国家获得大治。
第四段,概述齐王纳谏的结果并点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深刻意义。
先写齐王纳谏的效果。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不需用武力,在朝廷之中就能战胜别的诸侯国”。
九、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免受蒙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二者在“受蒙蔽”这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的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十、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十一、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学习要点:
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 能背诵全文;
3、 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 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 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今:中伤
三、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 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 设喻说理
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2-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10-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1-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1-0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1-24
【精华】《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10-09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07-3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合集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