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8-31 08:31:15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习性。

  2. 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谈论西瓜虫。

  1. 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 . 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 教师:“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 教师:“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 . 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 . 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

  1. 教师“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2.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 . 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 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教师:“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带领幼儿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 . 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教师:“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植物根的不同形态。

  2、发现植物根的种类,了解根的作用及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各种植物根的图片。

  2、自然角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植物的根。

  3、教学挂图《根的秘密》。

  4、几种可以食用的根。

  5、《科学》下P.8~9。

  教学过程:

  一、我见过的植物的根。

  1、幼儿将搜集来的图片一一展示,介绍给大家。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丰富对根的认识。

  二、根是什么样的。

  1、请幼儿猜一猜自然角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

  2、幼儿从自然角中拔出各种植物的根观察:它们是什么植物的根?这些跟像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发现:洋葱的根细细的,像老爷爷的胡须;菠菜的根中间直直的;红萝卜的根红红的、胖胖的。

  4、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上面说的.一样。

  三、根的作用有多大。

  1、观看教学挂图和画册《根的秘密》。

  2、幼儿讲一讲植物为什么长根呢?

  3、植物的根还有什么用途?

  4、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的根画在画册上。

  5、请幼儿品尝煮熟的胡萝卜、红薯。

  6、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生活经验介绍根与人类的关系。

  7、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发现植物的根的不同形态。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体验物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2、发现物体、图形的相似之处,进行初步而简单的求同和分类。

  活动准备:

  1、在娃娃家提供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小手套和小袜子。

  2、红、绿两个玩具筐。

  活动过程:

  1、利用娃娃家中(或幼儿自己的)混成一堆的小手套、小袜子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关注,教师:"小娃娃们要出去玩游戏,可是找不到一样的袜子和手套了,谁能帮他找找呢?"

  2、提示幼儿找一找、看一看、分一分,如将小袜子放在红筐里、将小手套放在绿筐里、在小筐上贴上相应的标志,等等。

  3、找出成双成对的袜子、手套。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如拿出一双袜子或手套中的一只,请幼儿寻找另一只。

  4、也可请幼儿找错或创设有错的问题情境,请幼儿观察、辨别手套、袜子的.相同和不同。如拿出两只不一样的袜子,对幼儿说:"我觉得对吗?"如果幼儿认为不对,可以接着问:"你们说说它们哪儿不一样?"引导幼儿边说边指出不一样的地方。

  5、教师:"几只小袜子是好朋友呀?"鼓励幼儿尝试点数1、2。

  6、教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两个好朋友不分开呢?"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并动手尝试。如果小夹子夹上,把一只袜子或手套放在另外一只的嘴巴里,把两只袜子卷在一起放在小盒里。在幼儿完成后,教师给予鼓励:"小朋友真能干,小娃娃谢谢你们!"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143页。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1、感受悦耳的声音,你们听了这三种声音,心里感受怎样?(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舒服)2、仔细听发出噪音的物品(摇椅子、撞东西等等)。你们听了这些声音,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难受)3、刚才,小朋友听了许多声音,谁知道什么声音是乐音?什么声音是噪音?

  4、: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1、为什么不喜欢听“噪音”(对身体有害:头疼、心情烦躁、听力下降、失眠、影响健康)2、小朋友听到噪音怎么办?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非标准化单位(如:小绳子、牙签、卡片、吸管)。

  2、能在合作交流中体验等长复制,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3、能掌握用非标准化材料测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不同大小书本若干、牙签若干、毛线若干、卡片若干、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1、提问导入:

  师:巧克力老师今天带了一个小盒子朋友,你们看看他有多高啊?

  幼:……(描述高度)

  师:这么高是多高呢?我们测量身高是用什么工具的呢?

  幼:……

  师:恩,我们今天啊很可惜没有尺子,但是我们有一样长的'小绳子、小卡片,用它们应该怎么测量小盒子的身高呢?我们来试试吧。

  2、使用小绳子测量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分享下,你用小绳子测量出来的结果呢?(请几位小朋友分享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并记录到表上,表格文字用绘图表示)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方法总结并示范要让小绳子或卡片首尾相连并拉直,遇到无法用整根小绳子和卡片的情况,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分享下,你用小绳子测量出来的结果呢?(请几位小朋友分享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并记录到表上,表格文字用绘图表示)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方法总结并示范要让小绳子或卡片首尾相连并拉直,遇到无法用整根小绳子和卡片的情况,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3、使用尺子测量与桌子高度等长的绳子长度

  师:现在我们学会了用小绳子给小盒子量身高。你们猜猜我们的小桌子有多高呢?

  师:同样的方法,我们先用长绳子量出桌子的高度,在绳子上打个结做记号,然后用尺子量一下绳子有多长。

  看,这是记录表(表格文字绘图表示),等下要把测量结果写到这里哦。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桌子高度 教师收集每组测量结果并点评,强调测量方法:

  活动延伸师:现在我们知道除了用尺子能准确测量东西,还可以用什么?

  幼:……

  师:那除了可以测量身高、桌子的高度,测量还可以干嘛呀?测量有什么用?

  幼……

  师:我们在生活中,不一定随身都带着尺子,我们可以先用手边的小工具量一量,比如小卡片、牙签、手指、绳子,等到有尺子的时候再量一量小工具就能知道到底有多长有多高。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题目:科学活动——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大考吧幼儿教育 )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

  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小结: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 物体排序。

  2、懂得根据需要拿取材料,用一个拿一个。

  3、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春天的花环》是一节根据春天季节特征:春天来了,春姐姐从南方飞回来了,美丽的花都开了,而设计的数学活动。从教材的选择到教材的设计,较多地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等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创设情境(春姐姐),给幼儿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完成任务(做花环)。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排序规律。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准备:

  1、背景画面:春姐姐

  2、材料准备:1、贴有红、黄两种颜色(两朵黄花,两朵红花,两朵黄花,两朵红花)的长条形纸一张(上面粘有一层双面胶)。

  2、用黄花、红花排列成一一规律的花环一个。

  3、长条型纸若干(和幼儿人数相等)每张纸上贴有一一、一二、二二的规律,至少两个循环。

  重点:发现花环排序的规律。

  难点:粘贴花环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春姑娘从南方飞回来了

  1、激题,引趣。

  师:(出示画有春姐姐的背景图)宝宝们,美丽的春姐姐飞进来了我们小(1)班教室,看这是春姐姐送给我们的礼物——花环。 师:好看吗? 幼儿观察

  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红、黄)

  2、引导幼儿发现花的`排序。

  师:这些漂亮的小花是怎么排队的呢?

  二、春姐姐送花环

  1、学习一、一排序的规律。

  师:春姐姐要送我们漂亮的花环,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花环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第一个一、一排序的规律花环,花环上有些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师幼一起读读花的排序(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

  师:谁来帮帮春姐姐按照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的规律,接着贴下去呢?

  教师示范粘贴花环的方法(撕下双面胶,拿一朵要贴的花轻轻地粘在双面胶上,不能离前面的花太远,也不能挤在一起,然后再粘贴下面的一朵),一边粘贴一边读(一朵黄花、一朵红花……)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分析: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花环的排序规律,然后和幼儿一起把花环的规律读出来,让幼儿加深理解,为下面的一二、二二规律做好铺垫。再让幼儿操作时自己说出来)。

  2、学习一、二排序的规律。

  师:(出示粘有两组规律的花环长条,让幼儿观察理明)春姐姐的这个花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①让幼儿自己读,然后自己发现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②教师和幼儿一起读③请个别幼儿示范帖,鼓励幼儿边贴边说,贴完它后帮其做成一个花环,戴在他胸前 。

  (分析:幼儿虽然会自己读出花环的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而且会直接按照规律往下粘贴,但出示的规律不完整。如: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小朋友不接着前面的看,仍然从红花开始粘贴,要重点提示。)

  3、学习二、二排序的规律。

  师:春姐姐还想送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一个漂亮的花环,可她没来得及做完,我们一起来把花环做完好吗?

  师:(出示二、二排序规律的花环)这个花环和前面的两个花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找出规律

  出示二、二排序规律不完整的花环,红花、红花、黄花、黄花,红花、红花、黄花、黄花

  师: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把前面的粘完整了,再接着贴下面的一个规律。(重点引导)

  三、、我做的花环

  1、幼儿每人取一条做花环的纸条,先读一读上面已贴的花的规律,然后取相应的花进行粘贴。

  2、教师观察幼儿读花环的情况,帮助每位幼儿正确地了解自己要用什么颜色的花贴什么样的规律,用一个拿一个。

  四、我们真美丽。

  1、幼儿粘贴好之后,教师帮助幼儿将纸条做成环型,让幼儿戴在胸前,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欣赏、交流花环的规律。2、和春姐姐合影。师:春姐姐看到我们小朋友带上花环,真漂亮,它想和我们一起照个像呢!(组织幼儿拍照)

  2、教师播放轻快地音乐,师幼一起戴着花环随音乐跳舞。

  反思:

  第一、创设情境: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如何用一种他们习惯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很重要,活动中我通过创设春姐姐要送一个美丽的花环给我们小朋友,和春姐姐合个影等做游戏情节,既形象又生动,不仅能使小朋友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而且又能够帮助幼儿很快明理掌握排序的规律。

  第二、层层递进:新授过程中循序渐进,先是一、一排序,教师引导幼儿发展并理解掌握,然后是加深难度一二、二二的排序,让幼儿自己发现,找出规律,最后引出“春姐姐要送小朋友每人一个花环”,不断添加难得,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第三、在难点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只是老师在操作的时候说了一遍,没有让小朋友上来尝试一下,所以小朋友在黏贴的时候出现了很开或重叠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8-01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07-29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08-0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7-27

科学活动教案[优选]07-23

科学活动教案(优)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