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8-07 02:55:5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二、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三、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活动反思:

  吹泡泡活动向来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看到泡泡从管子里吹出来时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记得在托班的时候,吹泡泡活动就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产生了要和泡泡亲密接触的愿望。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小朋友为了抓泡泡,容易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很危险。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要想办法克服,尽量避免碰撞事件发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运水的乐趣,在运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特性。

  2、尝试使用工具运水,在探究中知道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3、能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乐于尝试和思考。

  活动准备

  玩水池一个,玩水工具若干,单反数码相机,背景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组织幼儿玩水,让他们体验玩水的乐趣,感知水的特性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揭去遮盖物,出现玩水池。)

  师:你们想玩吗?玩具宝宝可喜欢你们啦!也想和你们一起玩,不过它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不要把衣服和地板弄湿,好吗?卷起袖子,我们一起来玩吧!(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游戏的口吻把学习要求交待清楚,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自由的玩耍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到更多语言。获得更多经验。)

  师:休息时间到了。请小朋友把玩具宝宝放回水池,找个小椅子坐下来,拿块毛巾,擦干小手,再把毛巾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教师动作示范,用无声的语言帮助小班孩子掌握学习常规。)

  师:哪个宝宝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用语言大胆交流表达,学习说完整的话,丰富词汇。)

  教师总结:小朋友都发现水会从有洞洞的地方流下来,水是会流动的。

  二、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寻找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探究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1 引导孩子猜测,了解孩子现有水平。

  师:还想玩吗?水池里的水太少了,如果多一些肯定会更好玩。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水池里的水变得多一些?

  师:我们可以把盆里的水运过来。水池里的水就会变多。怎么运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班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喜欢模仿和跟风,因此直接动手实验是最好的选择。)

  2 引导孩子选择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师:噢,我们可以请玩具宝宝来帮忙。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请你们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盆里的水运到水池里。(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感受、积累相关的经验,孩子使用材料时会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享受并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师观察引导,提醒幼儿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教师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探究学习的过程,拍摄典型的情景供讲评:背景音乐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维。)

  三、体验交流――结合照片讲评,引导孩子大胆表述发现,并将工具分类,提升总结经验

  师(播放照片)提问:这是谁呀?你在用什么东西运水?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把它找出来试给大家看看。(帮助孩子回忆。再现即时情景,展示和分享经验。)

  师:它能运水吗?请你大声地告诉小朋友。(学习说完整的话,“××能运水”或“××不能运水,水从洞洞里流走了”。)

  师:这是能够(或不能够)运水的东西的'家。请你把它送回家。(学习按标记分类)

  师:原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运水。有的行有的不行。剩下的玩具都想回家了,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好吗?送的时候可要开动小脑筋噢,千万不要送错了。如果你不知道它应该放哪里,请你想一想、试一试。然后再把它送回家。

  师:它们都找到家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吗?(帮助孩子梳理、提升、归纳经验)

  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它们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到家里再找找看,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前评析】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等农产品作为实验材料,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当我问到幼儿“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陀螺”时,发现很多幼儿的回答是“圆形”,的确,在幼儿的印象中,不管是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平时自己买过的陀螺,形状基本都是圆形的。所以我继续追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看到的都是圆形的陀螺呢?”“可不可以设计成其他的形状呢?其他形状的会转动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陀螺转动的乐趣。

  2.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索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3.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掌握自主制作陀螺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自主尝试用材料做陀螺。

  难点:探索发现怎样让制作的陀螺转的快且时间长。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直接出示陀螺范例,启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联想

  师:说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出示陀螺,引出话题。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2.你们看这是什么?“陀螺”“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4千年的历史了呢!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真棒啊!”你们知道陀螺怎样玩吗?是不是要转动?你见过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二、展开:自主探索,制作会转动的陀螺。

  1.提供幼儿制作陀螺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制作。

  指导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特殊材料,请你尝试做一个陀螺(制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工具材料的安全),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怎样做才能让你做的陀螺转起来?

  注意观察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并把它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尝试制作陀螺,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做好记录。

  3.幼儿转动自己制作的陀螺。

  4.提问: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棉签应插在圆形萝卜切片的中心点,陀螺才转的稳)

  三、动手试验,自主探索。

  再次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现象并记录、交流。

  怎样做才能让你的陀螺转的更稳?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你们动手试验吧!一定要做好观察记录!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把棉签插在中心位置的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陀螺上的位置一样。

  师:

  辅助性问题:

  (1)圆形萝卜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三角形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萝卜片的中心和插在萝卜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萝卜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3.玩陀螺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陀螺,玩陀螺前老师要提几个问题。

  (1)陀螺转动时,从上方看是什么样子的?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陀螺快速旋转后它的外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面,哪一种转的更快,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可以猜测一下,马上得到验证。

  我们大家一齐带着问题去玩陀螺,老师还在桌子上准备了毛巾、玻璃板、木板,你再上面转一转陀螺,观察一下在什么上面转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准备!玩陀螺的时候要注意观察。

  4.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1)接触面不同,旋转速度不同。

  在玻璃板上转的时间更长,更快,更稳。陀螺接触的材料不同,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转动速度也不同。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变化。

  (3)陀螺旋转后,原本棱角分明的'外形看上去呈圆形。

  5.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我们玩过了会转动的陀螺,也知道了关于陀螺的一些知识。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好的)。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陀螺?(纸板、塑料片、木头、铁片、橡皮泥、瓶盖、)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制作一支简易的陀螺,并让它转动起来。

  (二)转动比赛,发现问题

  问题:怎样转的快,并且转的时间长。用水彩笔在萝卜片边缘上画一个红色圆点,作为记号。

  1.师:大家都选择了形状一样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棉签都插在萝卜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萝卜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水彩笔和彩色纸片,我们给陀螺画上彩色之后,转动起来有什么变化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

  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

  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平时,我们常常提到空气。那空气到底在哪儿呢?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让幼儿动手反复地实践,通过捕捉空气、手帕不会湿、吹泡泡、捏鼻子等游戏,把抽象的空气概念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作用很大,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它。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到处 都有空气,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2、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和动植物都需要空 气。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准备:

  1、教师操作用品:

  (1)方形金鱼缸一个,透明水杯一个,手帕两条。

  (2)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两个,蜡烛两支。

  2、幼儿实验用品: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一个装有水的杯子, 一只吸管。

  步骤: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1、捕捉空气游戏。

  (1)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想办法让塑料袋鼓起来。 感知教室里面有空气。

  刘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塑料袋变得大大的、胖胖的,好吗?(幼儿动手操作,在教是室里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怎样让袋子变胖的呢?(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反复实验,让幼儿感知教是室里到处是空气。

  (2)老师和幼儿再到室外找空气。让幼儿感知到处都有空气。

  教室里面有空气,那走廊上有没有空气呢?(幼儿回答)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的空气放掉,到走廊上找一找,看看走廊上到底有没有空气。以此类推,带幼儿到操场上、大型玩具里、树下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空气的?(幼儿回答)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提问:看一看,空气看得见吗?摸一摸,空气摸得着吗?尝一尝,空气有味道吗?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味道,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躲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演示小魔术——手帕为什么不会湿?进一步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1)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让幼儿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2)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再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请幼儿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3)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又湿了?让幼儿带着疑问再看教师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手帕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手帕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所以手帕湿了。

  3、幼儿操作实践,感知人体内也有空气。

  空气到处都是,那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呢?给每个幼儿一杯水,一只吸管,让幼儿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气,观察气泡冒出的现象,感知人体中有空气。

  二、了解空气的作用。

  1、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

  捏鼻子游戏。 让幼儿捏住鼻子不呼吸,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就不能生存,那除了人以外,还有谁离开空气也不能生存的呢?让幼儿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也离不开空气。

  2、教师演示实验——燃烧也需要空气。

  (1)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内装蜡烛,先让幼儿观察杯子,引导幼儿说出杯子里除了蜡烛以外,还有空气。

  (2)点燃蜡烛,幼儿观察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

  (3)提问:刚才是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的?为什么?让幼儿感知燃烧也需要空气。

  三、活动延伸——游戏:火箭飞上天。

  火箭上天

  材料:大塑料瓶(矿泉水瓶最佳)、纸。

  制作:在大塑料瓶上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上。

  玩法:猛地拍压塑料瓶,火箭被推上天。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火箭能飞上天?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8-01

科学活动教案(荐)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07-24

科学活动教案[必备]07-23

科学活动教案[优选]07-2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7-24

(优选)科学活动教案08-04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二、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三、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活动反思:

  吹泡泡活动向来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看到泡泡从管子里吹出来时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记得在托班的时候,吹泡泡活动就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产生了要和泡泡亲密接触的愿望。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小朋友为了抓泡泡,容易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很危险。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要想办法克服,尽量避免碰撞事件发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运水的乐趣,在运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特性。

  2、尝试使用工具运水,在探究中知道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3、能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乐于尝试和思考。

  活动准备

  玩水池一个,玩水工具若干,单反数码相机,背景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组织幼儿玩水,让他们体验玩水的乐趣,感知水的特性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揭去遮盖物,出现玩水池。)

  师:你们想玩吗?玩具宝宝可喜欢你们啦!也想和你们一起玩,不过它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不要把衣服和地板弄湿,好吗?卷起袖子,我们一起来玩吧!(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游戏的口吻把学习要求交待清楚,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自由的玩耍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到更多语言。获得更多经验。)

  师:休息时间到了。请小朋友把玩具宝宝放回水池,找个小椅子坐下来,拿块毛巾,擦干小手,再把毛巾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教师动作示范,用无声的语言帮助小班孩子掌握学习常规。)

  师:哪个宝宝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用语言大胆交流表达,学习说完整的话,丰富词汇。)

  教师总结:小朋友都发现水会从有洞洞的地方流下来,水是会流动的。

  二、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寻找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探究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1 引导孩子猜测,了解孩子现有水平。

  师:还想玩吗?水池里的水太少了,如果多一些肯定会更好玩。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水池里的水变得多一些?

  师:我们可以把盆里的水运过来。水池里的水就会变多。怎么运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班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喜欢模仿和跟风,因此直接动手实验是最好的选择。)

  2 引导孩子选择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师:噢,我们可以请玩具宝宝来帮忙。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请你们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盆里的水运到水池里。(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感受、积累相关的经验,孩子使用材料时会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享受并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师观察引导,提醒幼儿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教师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探究学习的过程,拍摄典型的情景供讲评:背景音乐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维。)

  三、体验交流――结合照片讲评,引导孩子大胆表述发现,并将工具分类,提升总结经验

  师(播放照片)提问:这是谁呀?你在用什么东西运水?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把它找出来试给大家看看。(帮助孩子回忆。再现即时情景,展示和分享经验。)

  师:它能运水吗?请你大声地告诉小朋友。(学习说完整的话,“××能运水”或“××不能运水,水从洞洞里流走了”。)

  师:这是能够(或不能够)运水的东西的'家。请你把它送回家。(学习按标记分类)

  师:原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运水。有的行有的不行。剩下的玩具都想回家了,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好吗?送的时候可要开动小脑筋噢,千万不要送错了。如果你不知道它应该放哪里,请你想一想、试一试。然后再把它送回家。

  师:它们都找到家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吗?(帮助孩子梳理、提升、归纳经验)

  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它们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到家里再找找看,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前评析】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等农产品作为实验材料,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当我问到幼儿“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陀螺”时,发现很多幼儿的回答是“圆形”,的确,在幼儿的印象中,不管是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平时自己买过的陀螺,形状基本都是圆形的。所以我继续追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看到的都是圆形的陀螺呢?”“可不可以设计成其他的形状呢?其他形状的会转动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陀螺转动的乐趣。

  2.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索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3.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掌握自主制作陀螺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自主尝试用材料做陀螺。

  难点:探索发现怎样让制作的陀螺转的快且时间长。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直接出示陀螺范例,启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联想

  师:说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出示陀螺,引出话题。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2.你们看这是什么?“陀螺”“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4千年的历史了呢!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真棒啊!”你们知道陀螺怎样玩吗?是不是要转动?你见过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二、展开:自主探索,制作会转动的陀螺。

  1.提供幼儿制作陀螺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制作。

  指导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特殊材料,请你尝试做一个陀螺(制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工具材料的安全),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怎样做才能让你做的陀螺转起来?

  注意观察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并把它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尝试制作陀螺,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做好记录。

  3.幼儿转动自己制作的陀螺。

  4.提问: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棉签应插在圆形萝卜切片的中心点,陀螺才转的稳)

  三、动手试验,自主探索。

  再次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现象并记录、交流。

  怎样做才能让你的陀螺转的更稳?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你们动手试验吧!一定要做好观察记录!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把棉签插在中心位置的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陀螺上的位置一样。

  师:

  辅助性问题:

  (1)圆形萝卜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三角形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萝卜片的中心和插在萝卜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萝卜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3.玩陀螺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陀螺,玩陀螺前老师要提几个问题。

  (1)陀螺转动时,从上方看是什么样子的?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陀螺快速旋转后它的外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面,哪一种转的更快,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可以猜测一下,马上得到验证。

  我们大家一齐带着问题去玩陀螺,老师还在桌子上准备了毛巾、玻璃板、木板,你再上面转一转陀螺,观察一下在什么上面转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准备!玩陀螺的时候要注意观察。

  4.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1)接触面不同,旋转速度不同。

  在玻璃板上转的时间更长,更快,更稳。陀螺接触的材料不同,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转动速度也不同。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变化。

  (3)陀螺旋转后,原本棱角分明的'外形看上去呈圆形。

  5.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我们玩过了会转动的陀螺,也知道了关于陀螺的一些知识。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好的)。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陀螺?(纸板、塑料片、木头、铁片、橡皮泥、瓶盖、)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制作一支简易的陀螺,并让它转动起来。

  (二)转动比赛,发现问题

  问题:怎样转的快,并且转的时间长。用水彩笔在萝卜片边缘上画一个红色圆点,作为记号。

  1.师:大家都选择了形状一样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棉签都插在萝卜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萝卜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水彩笔和彩色纸片,我们给陀螺画上彩色之后,转动起来有什么变化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

  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

  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平时,我们常常提到空气。那空气到底在哪儿呢?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让幼儿动手反复地实践,通过捕捉空气、手帕不会湿、吹泡泡、捏鼻子等游戏,把抽象的空气概念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作用很大,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它。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到处 都有空气,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2、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和动植物都需要空 气。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准备:

  1、教师操作用品:

  (1)方形金鱼缸一个,透明水杯一个,手帕两条。

  (2)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两个,蜡烛两支。

  2、幼儿实验用品: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一个装有水的杯子, 一只吸管。

  步骤: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1、捕捉空气游戏。

  (1)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想办法让塑料袋鼓起来。 感知教室里面有空气。

  刘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塑料袋变得大大的、胖胖的,好吗?(幼儿动手操作,在教是室里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怎样让袋子变胖的呢?(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反复实验,让幼儿感知教是室里到处是空气。

  (2)老师和幼儿再到室外找空气。让幼儿感知到处都有空气。

  教室里面有空气,那走廊上有没有空气呢?(幼儿回答)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的空气放掉,到走廊上找一找,看看走廊上到底有没有空气。以此类推,带幼儿到操场上、大型玩具里、树下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空气的?(幼儿回答)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提问:看一看,空气看得见吗?摸一摸,空气摸得着吗?尝一尝,空气有味道吗?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味道,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躲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演示小魔术——手帕为什么不会湿?进一步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1)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让幼儿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2)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再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请幼儿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3)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又湿了?让幼儿带着疑问再看教师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手帕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手帕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所以手帕湿了。

  3、幼儿操作实践,感知人体内也有空气。

  空气到处都是,那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呢?给每个幼儿一杯水,一只吸管,让幼儿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气,观察气泡冒出的现象,感知人体中有空气。

  二、了解空气的作用。

  1、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

  捏鼻子游戏。 让幼儿捏住鼻子不呼吸,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就不能生存,那除了人以外,还有谁离开空气也不能生存的呢?让幼儿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也离不开空气。

  2、教师演示实验——燃烧也需要空气。

  (1)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内装蜡烛,先让幼儿观察杯子,引导幼儿说出杯子里除了蜡烛以外,还有空气。

  (2)点燃蜡烛,幼儿观察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

  (3)提问:刚才是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的?为什么?让幼儿感知燃烧也需要空气。

  三、活动延伸——游戏:火箭飞上天。

  火箭上天

  材料:大塑料瓶(矿泉水瓶最佳)、纸。

  制作:在大塑料瓶上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上。

  玩法:猛地拍压塑料瓶,火箭被推上天。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火箭能飞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