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7 01:27:5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3分钟:续编故事

  大熊猫出国了,他来到了哪些地方呢?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生说)

  大熊猫来到了法国,法国的小朋友看到他长的这么可爱: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身上毛茸茸的,喜欢得不得了,赶紧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大熊猫,大熊猫呢,玩得可开心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看!这是什么?(出示信封)信封里还装着一封信呢!想不想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老师呢给你们读一读。

  师:这是写给谁的信呢?(青蛙)

  师:对,这是一封寄给青蛙的信。齐读课题。相机学习“寄”,进行扩词。理解字义。可以换个词,如“送”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寄给青蛙的信?为什么要寄信?回信了吗?……)

  师:信的内容就是老师刚才给大家读的。看来大家的问题还真不少,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师:首先老师来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同时思考:课文里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邻居)相机学习“邻”。扩词训练。你家的邻居是谁?和你的座位相邻的又是谁?

  师:小松鼠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其大家自由读文。

  三、再次读文,深入理解课文。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小松鼠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我们来汇报你的读书情况。

  从哪看出小青蛙不开心?(一脸不高兴、天天、很伤心)学习“伤”,理解词义“伤心”。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小松鼠和小青蛙的话,小松鼠的话要读出关心的语气,小青蛙的话要读出难过的语气。

  师:小松鼠知道了小青蛙的心事,是怎样做的?从“马上”一词可以看出什么?能换个词吗?

  师:小松鼠写好了信,请谁送给小青蛙的?他是怎样对蜗牛大叔说的?谁愿意读一读小松鼠的话?“请您好吗”可以看出什么?(有礼貌 商量的口气) 指导朗读。

  师:多么有礼貌的小松鼠哇!你知道在什么时候用到“您”字吗?(对长辈说话的时候)你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吗?如果在家时,你有事要请妈 妈帮忙,你会怎样对妈 妈说?(出示小黑板):妈 妈,请您……

  师:希望大家都能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师:小松鼠写了信,又跑到小青蛙家去了,你们想知道他去干什么吗?请大家自由读6-9自然段。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认识多音字“难”。

  师:小青蛙收到信了吗?它的心情怎样?从哪能看出它很高兴?(高兴 跳 接 念)

  四、拓展延伸:

  青蛙读完这封信,他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动物?为什么?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

  师:请各小组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多么善良可爱又懂得关心别人的小松鼠,让我们再次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会认14个字。自主积累词汇。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识字。

  2、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幻灯片,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引发质疑。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课文内容,初步解疑。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

  想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相互解疑。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注意蒲、荚这两个字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

  (5)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细读课文,感悟“小伞兵”情感变化,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自由轻声读,思考:小伞兵在找家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感悟。

  第二自然自然段,体会小伞兵害怕、惶恐的心情。

  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小伞兵放松的心情。

  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小伞兵高兴的心情。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扩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板书设计

  3、蒲公英的种子

  吹上了天、害怕

  小伞兵、飞呀飞、放松

  躺在地上、高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内容。

  2、复习会认字。

  3、学习会写字。

  二、教学重点

  写好每个字。

  三、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把字写美观。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1、自主选择喜欢地段落背诵。

  2、复习会认字,自主记忆字形。

  抽取卡片检查。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口头组词。

  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3、学习会写字。

  巩固认读。

  指导学生书写。

  读帖观察、总结规律、练习书写。

  练习书写时强调一写二看三对照。

  4、在听写本上听写这8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4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

  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

  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改进方法

  第1教时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3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设计

  1、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2.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3.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4.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古诗教案11-07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精选)10-0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教案(经典)10-17

语文《掌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