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 长篙(gāo)(蒿、嵩) 漫溯(sù)(朔) 笙(shēng)箫 满载 (zài) 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师范例: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教师范读
……(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反复的朗读)
分小组讨论2-6诗节。(千万不要忘了小组争星)
教师以第7小节做结: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每一诗节都是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诗人至纯的情感。
明确: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在读诗的时候,学会去探寻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那你便离诗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此次重返母校,虽未见故交,但康桥熟悉的风景依然让他驻足流连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五、导思慧学
归纳以往所学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
月——思乡,怀人
大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荷花——高洁的情操,
鸳鸯——永恒爱情的象征
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柳树——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六、导练评学
1、尝试背诵全诗。
2、搜集关于离别的意象。
七、结束语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的生命中曾有过有康桥的金柳、青荇、斑斓的星辉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再别康桥》教案2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 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 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 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 音乐美:
A、 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 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建筑美:
A、 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 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 绘画美:
A、 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 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 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点评:给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再别康桥》教案3
知识能力目标:
1. 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 记载 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下载 斑斓(区别:澜、阑) .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xìng) (gāo)
ǎo) (sù)
(lán)(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三.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知识准备: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问题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问题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内容赏析:板书见课件
教师参考: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
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
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
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
《再别康桥》教案4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 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 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 《再别康桥》 , 走进诗人追求爱、 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 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 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 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 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 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 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验? 明确: 《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 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 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 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 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 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 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 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 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 “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 赏新诗的方法。
八、 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再别康桥》教案5
教学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 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 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第二节:
新娘: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第三节
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康桥 互相依恋(板书)
甘心:诗人对康桥的依恋 诗人
第四节
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
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
第六节
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连康桥的夏虫也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七节
“悄悄地”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氛围和情境。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
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又潇洒。
再别康桥——缠绵而潇洒(板书)
教师总结: (不详细讲)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
感受音乐美 :(现场指导)
比较《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乐朗诵学生感悟,再分男女诵读,然后叫一个学生诵读)
六、结语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再别康桥》反思1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1、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 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录——才情徐志摩》视频和情景模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诵读的学习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制衡”及评价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很强调学生的诵读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一个音色比较好的学生,在配乐播放钢琴曲《神秘园》时,朗诵出了诗歌那种特有的感觉。
《再别康桥》反思2
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备课也就比较投入,教学的激情与个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许这也是教师个性化的一面。
再教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课感很不错,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是思路清楚,对教学目的、重难点把握明确,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准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来我很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后来越来越觉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给学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学生先自己试验体会,在教师补充,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个例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讲“金柳”、“水草”、“潭”、“夏虫”等处学生状态很兴奋,照本宣科是得不到这样的教学享受的;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特点,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四,听读名家朗诵、我自己泛读《偶然》、学生以写带读鉴赏《沙扬娜拉》这三个设计我自己很欣赏,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荐。读、写、听在教学中药始终贯彻才不至于满堂灌。
第五,无论怎么教学改革,我的认识是大浪淘尽始见金,一切繁华过后是平静、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深入到教学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学生中,没有所谓的特级教师教案,只有真正适合于你的教案。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断修改的教案。反过来,课文是教不完的,如果仅仅是周而复始又周而复始,我们永远不能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当你能够“凝神定气”于教学本身,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双眼,那么回头来看一点会觉得教学其实应该还原它的简单,教学的一些理念无论冠以多少新的名称,最终都不应该违背语文的本色!回头再看看佩服的还是我们的老教育家们一句句的经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个例子”等等话语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话语。可惜的是曾经走过多少繁华,如今回头才知道简单是最美!
《再别康桥》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过程与方法:
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课时
(一)、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7节,跟开头呼应。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三)、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语言美
抒写以对母校深深地依恋之
教学后记:
《再别康桥》知识点积累
1、开头结尾连续使用轻轻、悄悄的作用?【1、反复修辞,增加了诗歌轻盈、飘逸、洒脱的节奏2、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3、反映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眷恋以及离开时的惆怅4、只身而来,只身而去,并不打扰谁,虽为洒脱,内心不舍,无奈惆怅。】
2、“西天的云彩”。【康桥的化身。人文与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结合体。】
3、为什么柳树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树沾染了夕阳的颜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拟人。状柳枝的婀娜,鲜明动人,美丽而甜蜜,从而有力的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眷恋,对母校的难分难舍(在心头荡漾)。】
5、青荇为什么是油油的?招摇可以改成“摇动”么?【1、写出了青荇的鲜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拟人修辞,写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赋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写得情意绵绵,活灵活现。3、青荇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体现了一种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6、为什么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可以永远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离,表达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征什么?为什么天上虹被揉碎?【1、象征诗人的理想,美丽却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长久2、暗示诗人的梦想破灭,彩虹又把无形的梦想具体化了。】
8、为什么而想放歌?为什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1、为了追寻他人生的梦想;为美丽的母校而放歌2、载着星辉去追寻人生梦想。】
9、为什么又不能放歌?【1、即将离别康桥,幻梦回到了现实;2、寻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诗歌情感线索。【惆怅=眷恋=放歌=哀愁=沉默=离别】【入梦=寻梦=梦破】
1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离开时的心情,无形;笙箫:奏出哀怨的乐音,把离愁具体化,形象化。】
12、“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康桥的一草一木。带走的是诗人在康桥的美好回忆。】
13、为什么诗人只选择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辉、清泉”等物象入诗?这与诗人表现的情感有什么联系?【1、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归宿地,他所留恋与告别的是康桥的人文景观和与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观;2、这些物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静、依恋、眷顾。】
《再别康桥》教案7
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再别康桥》教案8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 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再别康桥》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案10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难点: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 爱,自由,美”。
出示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新诗的格律化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诗中描写了哪些极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欢哪一意象,请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述一下。
云彩 金柳 青荇 (拜伦)潭 星辉
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色彩绚丽,多为动态,给人流动的感觉(荡漾 招摇 揉碎)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读下列历代离别名句,想想本诗构思特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阅读“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现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抒情的鉴赏方法,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过朗读要把诗歌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自己拿不准的字音。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诗歌一共七节,每一节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希望请到的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尽量读出每一小节的节奏。
3.三读诗歌,把握特点
下面我们就刚才划分的节奏,再一起朗读一遍,咱们把节奏放慢一点,好好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4.示范朗读,体会情感
5.在这一首诗当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呢?
康桥的云彩、金柳、河水、青荇,还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剑桥时陪他度过、走过大学生涯的一切让他感觉美好的景物。
5.诗人跟这些对象深情告别的时候,他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不舍、依恋、伤感、惆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6.你觉得诗人深情告别的对象仅仅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景和物吗?
不管是景还是物,现在,在诗人的心中,它已经是具有情感的对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跟康桥之间到底有一断怎样的故事。
走近诗人 走近康桥
徐志摩,现代诗人,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再别康桥》是诗人第三次离别康桥后写下的切身感受。
解说: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时候到英国的康桥也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留学。他是这样评价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离别康桥之后写下的切身感受。应该说让他离开这样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难受的。在康桥的生命中,徐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过客。而我觉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桥一定不只是过眼的云烟。所以,他非常的不舍。这一种离愁别绪,丝丝缕缕,缠绕于心头,挥之不去,成了浓的化不开的康桥情节。
三、合作探究:
中国画重在写意,相比西洋画注重形似而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举个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梅”便是一个意象,它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花,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景物存在了,而是寄托了作者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现在让我们分组来完成一项任务:首先每组选择出最为中意的一幅图,然后试着给它拟一个标题,看看每幅图分别用了什么意象?并且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好了,下面我们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从第一节我们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的依依惜别)那么第一节首先给我们呈现什么意象?(云彩)特点:飘逸柔美,与诗人淡淡的愁绪极为相称。除了这样一个意象,你们认为这一节它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哪个词来体现的呢?(轻轻的)短短四行用了三个“轻轻的”。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开头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这样似乎更符合语法规范?(我们说新月派诗歌讲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错落有致,音韵上也要错落有致,这样一来音韵感觉好一些;另外轻轻的本该修饰“走”这一动作却被诗人提到了主语前面,这样一来就起到了调整语序的作用,而语序的调整主要又是为了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突出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诗人难分难舍又不忍心惊动这康河美景,作者悄来悄去的潇洒飘逸形象也跃然纸上)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诗人此处还用了一个比喻,把柳树比作新娘,当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诗人将河边柳树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见在诗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仅仅是毫无心智草木而已,它们娇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一般,这里边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这里作者为什么说“夕阳中的新娘”而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呢?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似乎与情调不合。
3.青荇招摇图: 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这支长篙是诗人通往梦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极具象征意味。这幅图画完全展示的是诗人的梦境,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诗人前面说要引吭高歌,但是这里他并没有放歌,因为在梦里他忘了自己要离开,而现实中他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我们把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作个比较:最后为什么不用“轻轻的”(避免重复),为什么不用“静静的”“默默的”,受上一节的影响。本诗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结构完整。从情感抒发来讲,如果说第一节还透着些许轻松,那么通过中间的描绘,使最后一节更多了几分无奈与凄凉,更强化了抒情氛围。
四、艺术技巧鉴赏:
这首诗韵律柔和、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对徐志摩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他是浙江海宁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新月派又是什么呢?喜欢读书的同学应该知道新月派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得名于“新月社”,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诗歌团体,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员,此外还有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学家。新月派的诗歌奉行 “三美主义”,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这首《再别康桥》为例,音乐之美体现在诗歌音律的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押韵,比如第一节压ai韵,第二节压ang韵,后面也基本如此。建筑美体现在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再别康桥》一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从排版上给人以视觉的美感。那么绘画美又指什么呢?我们看这首诗的七个小节,每一节仿佛都是可以画出来的画面,可谓“诗中有画”,也就是说诗歌给人的画面感十分强烈。那么如此强烈的画面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简单,是通过多选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绘。哪些景物?比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这些词语都充满了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五、教师总结: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进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又夹杂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全诗,在康河美景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去学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我在这点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以后我希望在这方面能不断地完善。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浓情蜜意。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就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完全沉浸于诗歌意境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又加深了对语言、文意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再别康桥》教案14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附:板书设计
云彩
星辉
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别
青草
柔波
青荇
《再别康桥》教案15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 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11-13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02-13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5篇04-02
《再别康桥》教案15篇03-13
《再别康桥》教案13篇03-18
《再别康桥》教案14篇03-14
《再别康桥》教案(集锦15篇)04-02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7篇02-13
《再别康桥》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