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时间:2024-10-03 15:47:30 教案 我要投稿

《背影》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背影》教案范文8篇

《背影》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学生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情”课,很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2、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示范法

  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如将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美国作家E·Bombeck的《父亲的爱》等作品搜索汇编成册,在阅读“相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词好句摘抄,为写作《我的父亲》作充分的准备。

  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们却视而不见。写作其实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E·Bombeck的《父亲的爱》道出了我们为啥会忽略父爱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因此要教学生不仅会写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琐事。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父爱的文章,编辑《父爱如山》美文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问题一: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2、问题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明确: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1、问题一:(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2、问题二:(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

  3、问题是三: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明确:“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4、问题四: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明确: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问题五: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问题六: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背影》教案范文2

  教学创意:

  让学生感悟真情,品味生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再进一步研讨:父亲爱护儿子,文中哪些词句、段落能体现?儿子理解思念父亲,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平台展示]

  一、整体感知

  播放Flash动画(车站买橘),导入

  课文

  教师:“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给作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感情。

  二、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感情诵读,在朗读中体会父子深情。

  三、探究

  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找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句、段。

  2、找出文中能体现儿子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句、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深情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再三嘱咐,两次“踌躇”,

  决定亲自去送

  ②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两个“忙着”拣定

  座位,叮嘱再三

  穿铁道买橘

  离别时的惦念。

  ③父亲来信。

  体现儿子对父子的理解,怀念之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首尾的思念。

  ②“真是太聪明”的自嘲、自责、追悔。

  ③父亲买橘时,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描写(外貌、动作)。

  ④三次流泪。

  ⑤描述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对父亲的理解、讴歌。

  小结:整篇文章抒情气氛浓郁,通过日常生活中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用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意,表达了父子深情。

  四、拓展延伸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的儿子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亲倾尽全力,攀越月台,体现了坚韧、真诚、执拗的.性格,反衬出了作者脆弱,面对生活琐事急躁无奈,对人对事缺少真诚与耐心的的缺点,面对这样一个浓缩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的伟大、坚强,怎能不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泥!

  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背影》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CCTV-3电视散文诗《背影》,歌曲《父亲》)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师讲授)

  (一)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背影》介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罄竹难书。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三、整体感知。(师生互动)

  (一)思考问题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买橘送别

  2. 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1)

  父子深情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7)

  (二)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①亲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讲定价钱 ④送子上车

  ⑤拣定座位 ⑥ 叮嘱儿子 ⑦嘱咐茶房 ⑧为子买橘

  2. ①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

  ② 有感情地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

  父亲的穿戴: 黑 深青 . 穿着朴素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 蹒跚 . 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 攀 缩 . 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3.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语言描写: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面没人。

  四、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a: 祖母死了。

  特定的情境: b: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C: 为父亲的所为而感动。

  五、拓展延伸

  (一)歌曲欣赏 感受父爱

  崔京浩演唱的《父亲》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

  忘不了粗茶淡饭 / 将我养大 /

  忘不了一声长叹 / 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的孩子往外走 /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

  盼儿归一袋闷烟 / 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

  都说养儿为防老 /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

  儿只有轻歌一曲 / 和泪唱 /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二)话题作文导写(教师讲授)

  《蜡烛》中写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走了…红军战士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这位平凡的母亲的背影已定格在战士们的心中;《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背影,也已深深铭记在儿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写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镌刻在作者乃至诸多读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谁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以“背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要写出真情实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600字左右

  【导写】:作文要在我们的生活中选取某一个事件,从中截取能感动人的背影,进行细致的勾勒或描画,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即立意要正确,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例如:《背影》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截取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父子深情。《蜡烛》截取了南斯拉夫老太太埋葬苏联战士后离去的背影,表现人民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良好意愿。《老王》截取了老王送给作者香油与鸡蛋后下楼梯时背影,表达了作者关爱不幸者的善良品格。

  六、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教案范文4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二、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二)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1)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3)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 (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1)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2)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3)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4)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5)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颓唐(y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7)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8)晶莹(yín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1、开篇寄思。

  2、往事回忆。

  3、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1)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①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②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③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按前种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①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②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父子深情。

  (三)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

  (1)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

  ①写了什么。

  ②怎么写的。

  ③好在哪里。

  (2)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语。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以及从“背影”这一新的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1)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2)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

  3、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4、5段。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首先是送不送,这就颇费踌躇。

  板书。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板书。

  (3)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境界。

  板书。

  教师随讲随问随答,按段落内部的层次来分析,力求使学生对原文的叙写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东摘一个词、西摘一句话,支离破碎地讲解,将文章迁就教师的知识系统,这是不可取的。

  分析结束后,按照板书提示,让学生再读一遍第6段课文。由一人朗读、教师范读或大家默读均无不可,应视班级学习和纪律状况而定。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先让学生口头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训练主要是语言的概括,不要求讲得太多,要求简洁、准确。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这种亲子之爱,不同于《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同于阿婆对孩子的爱,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2)教师检查课后练习二,指定学生作答,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归结时把握这样两点:

  ①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3)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这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三)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

  惨淡、哀伤

  关怀、体贴

  儿子的思父之情

  怀念、理解

  怜惜、感伤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写成简短文字,可以列条说明,务必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2、抄写第6段部分语句:

  (1)从“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2)从“我再向外看时”到“心里很轻松似的”。

《背影》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一 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 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 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二 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三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 :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 :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 :犹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 :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蹒跚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 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光洁透明。

  四 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五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能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① 开篇寄思

  ② 往事回忆

  ③ 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 不忘背影

  ② 描写背影

  ③ 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 细心照顾

  第二、 车站买橘

  第三、 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是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了“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情节线索

  开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车门话别──注望背影

  结尾怀念──再现背影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确描写次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七 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文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

  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背影》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精巧的结构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品味文中平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会并体会父子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父子深情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教学方法

  研讨法师生互动:

  一、质疑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呢?你们想过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我认为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要做到三个方面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一)读出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事表了什么情)二)读出共鸣(和作者同喜同悲)三)读出问题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朱自清的《背景》,看能否从中读出点我们亲人的影子。学完本文也好我们会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父亲。3、走近作者提到朱自清我们为会太陌生,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经典写景散文《春》谁能站起来介绍一下你认识的.朱自清。字——,号——,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的——、——、——,代表作有——、——、——。

  二、感知课文

  1、老师开个头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你能从课文中读出什么来?注意用手中的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生词,用圈点钩画法标注课文内容,教案《《背影》教案》。

  2、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写一下你积累到的字词。交卸 奔丧、狼藉、踌躇、蹒跚、妥帖、颓唐、琐屑

  3、请谈一谈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你读出作者、读出问题了吗?三、文本研讨1、我们应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2、我认为学习本文可以从四个“四”,一个“五”入手。四次背景、四次眼泪、四个地点、四个动词五句话语

  三、合作交流

  1、下面我们就分小组从这四方面研讨课文。第一组研讨前两个四,第二组研计后两个四。第三组研讨父亲的五句话。

  2、成果展示四次背影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想)中间描写,刻画背影(望)车站送别,惜别背影(别)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思)可见本文以————为线索,以————为中心。以“————时的眼泪最使我感动,因为————————,”说一句话。四次眼泪 悲哀的眼泪感激的眼泪 惜别的眼泪 思念的眼泪四个地点北京南京徐州扬州四个动词 探 攀 缩微顷刻画了父亲过车站时的艰难,突出对儿子的疼爱。五句话 父亲的坚强 父亲的深情父亲的周到 父亲的放心 父亲为儿子着想

  四、人物研讨

  1、课文对父亲的塑造用到了哪些描写手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2、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什么样的儿子?以我从——————————————————读到了一个————的父亲说一句话。

  3、文中有一处反语你能找出来吗?六真情告白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儿子现在站在你面前你会向他说些什么?2、假若你是朱自清,父亲现在站在你面前你又会说些什么?3、从课文中你能否想到一点自己父亲的影子呢?请你谈一谈?

  五、归纳应用

  1、你能对本文提几个问题吗?

  2、针对本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3、文中当年的我,和现在的我对父亲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当年20岁大学生,现在28岁大学讲师)

  4、结束语。同学们父亲是儿子登天的梯,父亲是一张拉满的弓蓄一生之势,也要将儿子射出大山,父亲是拉车的牛想儿时潜力叮咛盼儿归。父亲你读懂了吗?回家后你又该怎样做呢?读懂父亲也许将成为我们终生的作业。课下写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板书四次背影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想)中间描写,刻画背影(望)车站送别,惜别背影(别)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思)可见本文以————为线索,以————为中心四次眼泪 悲哀的眼泪感激的眼泪 惜别的眼泪 思念的眼泪父亲——深情—— 儿子

《背影》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感受真情

  一、导入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二、写作背景介绍

  先来看一看本文的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就是课文最后一节提到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去之期”什么意思?——与世长辞的日子

  朱自清作为人子,怎不悲伤感怀。读着父亲来信,作者不禁回忆起八年前(1917年)的往事。

  三、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1、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父亲买桔时的背影。

  2、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满足。)

  3、视频欣赏:

  让我们欣赏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中的这一画面。

  这张“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四、思考讨论

  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请同学们联系“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内容,认真研读、思考,作者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让他看见背影就潸然泪下?请在文中进行评点。

  ① 对父亲的感激、感动: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 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特定环境)

  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直至写作时已经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劝慰我——天无绝人之路

  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的背影,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③ 对父亲爱子情深的理解: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④ 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暗笑他的迂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时,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⑤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自责,都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

  泪水直接指向背影,背影总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泪水噙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就是父子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

  五、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感受一下音乐人对“背影”的另一种诠释。

  父爱如山,让我们一生依靠,永生难忘。

  同学们,回家后别忘了对你的父亲说一句:爸爸,我爱你!

  板书:

  沉 重 蹒 跚 艰 难

  背 影(父爱子)

  泪 水(子怜父)

  感 激 理 解 自 责

《背影》教案范文8

  【请学新课】

  亲爱的同学,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镜头则堪称是慈父的不朽雕塑。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规律】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堂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晶莹(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 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 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⑶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 “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⑸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⑹ 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

【《背影》教案】相关文章:

《背影》教案05-22

《背影》教案11-15

《背影》优秀教案02-14

《背影》教案范文01-07

【实用】《背影》教案07-28

《背影》教案(荐)06-27

《背影》教案15篇11-28

《背影》教案精选15篇02-25

《背影》教案(精选15篇)03-05

背影的教案15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