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06:29:32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1;×()=1;0.5×()=1; 0×()=1;—4×()=1;×()=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2);(3); (4);(5)—5;(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

  计算:8÷(—4)。 计算:8×()=?(—2) ∴8÷(—4)=8×()。

  再尝试:—16÷(—2)=?—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

  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提问:

  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

  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答案】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

  eq o(sup7(,图(1)) ,图(2))

  (2)如图,若∠AOD= 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案】

  1.都不存在对顶角.

  2.(1)对顶角,邻补角.

  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

  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

  (2)垂直.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05-20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09-17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2-26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1-26

初中数学教案(通用15篇)12-29

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02-23

初中数学教案汇编15篇02-06

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