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案1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夜书所见》。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情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五、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感受引起愁思,从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打基础。
(2)读懂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所看所听。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3.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生字书空描红仿写这些词语。
4.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逐句分析诗意,结合词语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思念、乡愁。
3.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听诗意,猜诗句。趣味性学习诗歌。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诗歌教学坚持“以读为本”。“三分诗,七分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布置。
把握基础,朗读感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板书设计:
紧扣文章内容和主题设计简单的板书,利用板书体现课文的思路,突出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根据农村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儿童捉蟋蟀的快乐、有趣,再联系诗人当时漂泊在外的生活实况,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以朴实,简洁,明了的态度,利用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古诗意境的对照增加了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到了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精彩片段
《夜书所见》品读感悟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喜欢秋天。
(我顿时哑然,这和预设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作者喜欢秋天呢?
生语塞。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孤独。
师:好,你从哪看出作者很孤独?(板书:孤独)
(半天,学生没有反应。我只好改变策略将问题具体化)
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该从景物中体现出来,那么诗中写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风
生:萧萧梧叶
生:儿童
师:儿童是秋景??
生:促织
师:秋天才有吗?(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证。捉蟋蟀应该是秋天的活动)
师:我们先来看“萧萧梧叶”,这“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风声
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
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秋风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
师:我们就用第一句里的一个字。
生:寒。
师:很好,这样的秋景不正是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吗?(板书:寒冷)
师:还有哪里可以让人感觉到寒冷?
生:江上秋风
师:我们想象一下,秋天的晚上,我们站在江边,那江上的风迎面吹来,想想都让人瑟瑟发抖,是不是?
生:是。
师:好,那么这里仅仅只有秋景冷吗?还有谁的心也是冷的?
生:作者
师:很好,接下来,你们能不能把诗中的这种寒意读出来呢?
一生读得平淡,没有起伏;一生读出节奏了,感觉却不太有;最后一个读得缓慢低沉,目标达到。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一整夜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寒冷的情境中呢?
生:(稀稀拉拉)没有
师:说没有的同学起来说说看,从哪看出没有?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还有没有?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盏明灯,顿时让人倍感……?
生:温暖
师:很好。(板书:温暖)
师:也由这一盏明灯,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两个儿童提着灯笼挑促织。
师:其实,这两个儿童挑促织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常做的事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作者温暖的回忆。那么我们大家读的时候应该……
生:快一点
师:恩,这时候作者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
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挑学生朗读)
师:这首诗写于作者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到温暖。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作者的这种变化的心情?
(挑学生朗读)
古诗两首教案2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古诗两首教案3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古诗两首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5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教案6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字:咏、妆、惜、荷、蜻、蜓;会
写6个字:惜、柳、丝、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4、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
朗读古诗;查字典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读古诗,把诗句读流利。
2、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3、读古诗,想:
a两首古诗分别写的什么季节?
b结合插图,分别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赞美。
c细读古诗,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或查工具书。
d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e想象诗句的意思,试背诵。
二、质疑定向(小组长检查)
三、自主合作探究《咏柳》
古诗两首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古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
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
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
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同学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俺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
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俺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⑴ 出示整首诗。
⑵ 指名读一读。
⑶ 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⑷ 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生 紫烟,
遥看 瀑布挂 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 尺, 壮美山河
疑是 银河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考虑:诗人看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⑴ 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⑵ 小结:
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誊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万里 船。 远景
古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传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反衬出静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映衬出幽暗)
古诗两首教案12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古诗两首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两首教案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 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15、古诗两首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 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
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1-07
《古诗》的教案05-31
古诗《草》教案01-20
蜂古诗教案12-16
《古诗诵读》教案03-06
中班古诗教案09-06
古诗春晓教案02-26
幼儿中班古诗教案08-28
古诗咏鹅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