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夫和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夫和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夫和蛇》教案1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
2、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交流、探究、讲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寓言式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世界三大寓言作家:古希腊伊索、俄国克雷洛夫、法国拉封丹
另有说有世界四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克雷若夫,莱辛(德国)
《伊索寓言》中两则《农夫和蛇》中蛇更是狠毒,忘恩负义、本性难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诗《农夫和蛇》看这首诗中的蛇有怎样的下场。
二、重要字词:
乔装打扮;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内容:
1、参照注释,了解作者。
课文选自《克雷洛夫寓言诗集》。
克雷洛夫:1769———1844俄国寓言作家。
2、范读课文,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诗歌,并参照注释学习成语“乔装打扮”。
4、指名读,集体讨论评价:
蛇的话应该怎样读,农夫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5、集体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一句话概括:蛇花言巧语想要骗取农夫的信任,结果被农夫识破,果断杀了。
6、交流、探究诗歌寓意。
①指名有表情的读蛇的话:体会蛇的特征。
②蛇为什么要伪装自己,目的是什么,“蛇”像征什么样的人?
③从农夫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农夫是个怎样的人?
④农夫果断斩蛇说明了什么?
四、迁移应用,拓展升华:
通过学习这篇诗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提示:可以从“密切联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方面谈起。
五、巩固提高:
1、乔装打扮:解释并造句。
2、练习背诵。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诗。
七、课外拓展及补充:
克雷洛夫寓言《农夫和蛇》松鹰
谚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谚语。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用字不多,却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最主要层面的深刻哲理,比如关于人生、事业、财富、爱情、友谊、生与死、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本篇寓言是讲农夫和蛇的,他们永远成不了朋友,当然读者也可以引申去想。这里,我收集了几条关于蛇的谚语,朋友们可以自己去琢磨其中的含义。
蛇咬一口,入骨三分。(中国谚语)
蛇不分粗细,坏人不分大小。(中国谚语)
蛇的本性改不了。(巴西谚语)
蛇可怕在嘴上。(富拉尼谚语)
人不能跟蛇进洞。(祖鲁谚语)
蛇爬过的地方就会使人感到不安。(亚博谚语)
把蛇放在怀里,它醒过来就要咬你。(希腊谚语)
蛇换蛇皮,不改蛇性。(俄罗斯谚语)
蛇死不再毒害人。(沙特阿拉伯谚语)
蛇并不怜悯熟睡的人。(伊朗谚语)
蛇皮华贵,牙齿有毒。(朝鲜谚语)
《农夫和蛇》吴岩译:
一条蛇爬进一个农夫的屋子,请求农夫收留它:它不光是在农夫屋里当个食客,不,它还要给孩子们当个保姆,因为只有用劳动换来的面包,吃起来才是最香最甜的。“我知道,”它说,“人类对我们蛇类都抱着厌恶的看法:一位我们蛇类统统是恶毒之至的。大家总是说我们蛇类不知道感激,对于亲戚和朋友也没有感情,甚至把儿女也当做食物吃掉。假定这些话都是确实的吧,我可恰巧相反,我一生从来没有咬过人,而且对不正当的行为十分痛恨——我可以让人家把我的毒牙拔掉而毫不介意,如果我没有毒牙也能生活的话——不过,我对这一点还抱着怀疑!事实上,你决不会遇到我这养好的蛇了;你倒想想
看,对待你的孩子们,我将是多么的慈爱呀!”“如果这是一片实话,如果我也相信你这一片说话,”农夫说道,“然而我还是不能收留你。一旦我的邻居听到了你做的'好事,跟着道德的蛇(就是你!)就会爬来上百条恶毒的蛇,于是我们这儿的孩子们立刻就会统统完蛋在它们手里。我的朋友,为了避免错误,我还要把我们不能相处的另一个理由告诉你:我有一个偏见——即使是顶好的蛇,总不如没有蛇的好。”
有关蛇的成语:
拨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杯弓蛇影:将映正在羽觞里的弓影误觉得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惹起恐
打蛇打七寸:比喻说话做事务必捉住主要环节。
惊蛇进草:描述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端时气势很大,到后来劲头
打草惊蛇: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
笔走龙蛇:描述书法生动而有魄力。
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欠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匍匐的痕迹。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陈设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延绵。 佛口蛇心: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飞鸟惊蛇:像飞鸟进林,受惊的蛇窜进草丛一样。描述草书自然流畅
封豕长蛇: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酷如蛇。
蝮蛇螫手,勇士解腕 伎俩被腹蛇咬伤,便利即截断,免得毒液延及全身
贪蛇忘尾:比喻只图长远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
龙蛇飞动:似乎龙上涨,蛇游动。描述书法魄力豪迈,笔力劲健。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正在一同。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有本领的人也难敷衍盘踞卖地的恶权利。
蛇蝎为心: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描述心肠狠毒。
灵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价值连城。后也比喻非凡的才华。
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描述虚幻怪诞。
人心不敷蛇吞象:比喻人贪婪不敷,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蛇化为龙,稳定其文:比喻不管方式上怎样改变,本质还是一样。
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法。
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毁灭。小蛇不打逝世,大了就难办 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险峻。
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装模作样,敷衍敷衍。
养虺成蛇:比喻放纵仇人,听凭其强大起来。
一龙一蛇:比喻人的处躲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差别而变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正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卖前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一蛇两头:比喻险凶恶的人。
一字长蛇阵:陈设成一长条的阵势。描述陈设成一长
《农夫和蛇》教案2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
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
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1.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
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
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农夫和蛇》教案4
教学目标
1、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 识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3、 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讲《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 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 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请同学们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生谈: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较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刚刚老师讲的是中国的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的寓言——《农夫和蛇》,看它教给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预学指导。
1、 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汇报。
2、 展示预习成果。
①《伊索寓言》简介。
②扫清字词障碍。
③朗读故事。(先学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用什么语气语调读本文。请小组代表读,读后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读“血的教训”时,语气沉重些。)
④ 复述故事。(生复述,评价,教师相机点拨如何复述以及本文启示一定要复述出来。)
三、寻疑质疑指导
预习过程中你有还什么疑问?(学生质疑,选择性释疑)
四、合作探究指导
1、学生认真默读文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题。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合作积极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
3、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4、展示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体会人物形象:农夫善良和蛇恶毒。(教师点拨: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揭示寓意:读农夫临终的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在此引导质疑: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中,作者是否将“恶蛇”误说为了“恶人”?为什么?(答案:寓言故事往往采用以物喻人的写法,给人以生活的启示。这则寓言是借农夫之口说出故事的寓意,以恶蛇喻恶人,给人以启示。)
③拓展多层寓意: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限于农夫临终的这句话?它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生谈,教师点拨: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类似。)
④ 提升能力:读两则小新闻。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谈看法。(引导学生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教师结语: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蛇”,不做盲目的“农夫”。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蛇”之心不可无。善良必须和智慧相联系,要相信善良终会战胜邪恶。
五、归纳整理
学生自主写本节收获。
六、自测评估
学生完成课堂目标达成1~~3小题。(教师重点指导3小题)
【《农夫和蛇》教案】相关文章:
农夫与蛇10-17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案02-24
东郭先生和蛇10-18
蛇与庄稼教案12-02
粗心的农夫09-07
农夫与燕子09-08
农夫与蛇读后感08-31
《农夫与蛇》读后感08-22
《农夫与蛇》读后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