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22 08:12:3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激光的特点及用途。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激光笔 火柴 气球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激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会发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性文章,认识一种新型的、人造的光——激光。

  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指导“凸”字的书写,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激光的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把握文章段落特点。

  三、研读感悟、渗透方法

  1.自由朗读“最亮的光”。

  思考:激光到底有多亮?作者是怎样把它的亮度说清楚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仔细想一想。

  ⑴.品味句子: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

  朗读感受激光亮度。

  讨论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

  ⑵.比太阳还亮100亿倍到底是多亮呢?

  研读作者接下来举例说明的句子。

  学生读文。

  朗读感悟,品味文字

  ① 刺眼、目眩、失明。

  ② 暂时——永久

  明确写法,感知激光亮度。点拨分号的用法。

  ⑶.了解激光方向性强的特点。

  ⑷.了解激光的运用。

  播放视频,激发探索激光奥秘的兴趣。

  ⑸.回顾学法。

  明确激光方向性强的特点,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激光的.亮度和用途。

  四、自主合作、交流汇报

  提示学法

  1、默读课文。

  2、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交流。

  4、朗读感悟,准备汇报。

  奇异的激光特点运用的说明方法用途

  最亮的光方向性强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军事上

  最快的刀

  最准的尺

  小组汇报

  “最快的刀”介绍了激光的什么用途?

  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的。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汇报,教师因势利导。反复朗读,加深体验。

  五、感知“奇异”,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

  这种光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就是——奇异的激光

  2.激光演示,激发探索精神,感知“奇异”。

  六、提示下节课学习任务

  下节课继续讨论激光是“最准的尺”部分,交流自读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新知

  听写新词,积累词语

  二、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读“最准的尺”,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三、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1.学习最后一部分激光的多种用途,感知激光的奇异。

  2.简介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激光产业及优势。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四、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1.完成课后练习题,讨论分号的用法。

  2.以“激光的自述”为题,向大家介绍激光。

  嗨!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

  3.推荐阅读美籍华裔科学家沈致远先生的《科学是美丽的》《科学是大众的》这两部书。

  4.收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20 奇异的激光

  特点 说明方法 用途

  最亮的光 方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军事上

  最快的刀 向 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 工业 医学上

  最准的尺 性

  强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茬”等三个字。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先独立自主探究学习,再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教师最后引导小结。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失去的一天”的含义。还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搜集珍惜时间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问班上有没有昨天没做完家庭作业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出示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3、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道理

  1、默读课文,完成自学作业单。 自学作业单

  (1)、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下表(在表中的括号里填上其他人的职业): 人物 佩佳 拖 拉 机 手 建筑 工人 面 包 师 图书管理员 其他人( ) 其他人 ( ) 用词语概括他们在同一天分别做了些什么

  (2)、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佩佳这一天的表现?把它圈出来。

  (3)、完成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2、感悟

  (1)根据两个一对比,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了吗?指导读妈妈的话。

  (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3、教师小结: 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好今天!

  四、拓展学习

  说说你知道的“劝人惜时”的名言、谚语或者诗句。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失去的一天》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启示呢?能不能恰当的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句子,写一写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失去的一天

  佩佳 人们

  游手好闲 埋头苦干

  失去一天 收获一天

  珍惜时间 把握今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 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 学习本课生字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

  2. 《灯光》引起了作者一件什么事的回忆?

  3. 课文几次写到灯光?是怎样写的?

  [点评:这篇课文以课题灯光为线索,可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使他们很快明确了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为具体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 围绕灯光,深切领悟;引导想象,丰富内容

  1. 在描写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时,赋予灯光以感情色彩。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灯光强烈的感情色彩,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学生理解这灯光起到两层意义:①以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触动作者往事的回忆;②从动人的往事中对比广场灯光让学生思考:这灯光为什么令我感到光明和温暖?通过朗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在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这种感情、感觉是有情激发的想象,包含着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评赞这光明和温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2. 课文第二大段是作者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件往事,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这里可围绕灯光这一线索提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展开想象,丰富任务的内涵:

  ① 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一幅插图?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对未来憧憬些什么?

  ② 体会郝副营长说的话: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体会多好啊!的含义,深切体会一个革命先辈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强烈。

  3. 在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战士们靠什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为什么用火柴点燃了那本心爱的书,他当时怎样想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4. 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当时这样做的想法,这样做了之后的意义,深刻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立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感化熏陶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 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 郝副营长的美好愿望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实现?是怎样实现的?

  2. 如果你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及万家灯火时会想到什么?

  启示学生:从此你看到都市的夜景,璀璨的灯光时,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光明、温暖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靠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不仅要缅怀先烈,并要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一定刻苦学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点评:第一步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层次,第二步对课文内容深切理解,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中心,与生活相联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不是空泛的说教。]

  四、 拓展延伸

  搜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新中国的故事,召开踏着先烈足迹的故事会。

  [点评:举一反三,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而且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共3页,当前第2页123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小金花

  16再见了,亲人 大嫂

  大娘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感受被禁锢的身躯对大自然的渴望。体会“大自然,你好”这一真情问候所表达的作者对大自然的渴望、向往之情。

  2、学会略读,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课前搜集自然常识资料和大自然的图片。

  3、学生交流讨论对大自然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被禁锢的身躯对大自然的渴望。体会“大自然,你好”这一真情问候所表达的作者对大自然的渴望、向往之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以及认识大自然的方法、探索大自然的一般规律;

  学习书信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一)板书课题:“大自然,你好”。

  (二)读课题,读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三)走近作者。教师引导:作者与我们有同样的感觉,然而她却与我们大家有不一样的.命运。

  (四)学生介绍有关张海迪的事迹。(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自由读,同桌互读,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练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指导。

  (二)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事?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一)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提出了哪些有关自然的问题?

  (二)交流感受的语句,交流受到的启示。

  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出探究内容。(展示课件)

  1、如果说,我能战胜疾病,生活

  到今天,除了书籍给我力量,我还要感谢大自然给了我那么多奇妙的幻想,使我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乐趣。

  2、大自然使人变得开朗,变得聪明,变得心灵美好。

  3、到大自然中去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强健身体。

  (三)小组探究学习。结合课文读懂上面语句,再联系亲身经历谈一谈对大自然的领悟,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暑假刚刚过去,也许你尽情领略了大自然带给你的种、种乐趣,也许你还有一些遗憾和向往。仔细回忆一下,给远在外地的亲人或朋友写封信,把你的感受讲给他们听。(展示课件)

  通过读课题体会我们同大自然的亲切感。

  由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从资料里认识的张海迪,初步了解这位生活的勇士,感受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主要内容的能力。

  交流与读书结合起来,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样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①“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②“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 ”③“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写出了小猫的“更可爱”,在于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喜爱之情更深了一步。

  二、学习重点:

  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一般这种文章的段落里都有总起句或中心句。如《猫》,几乎每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个总起句。但第2 、3自然段总起句只是概括第2、3自然段内容,只有“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概括全大段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同样第4自然段总起句的前半部份“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可作为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三、难点分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猫》一文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课《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我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用上“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有同学说:“小狗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温顺吧!它的确有时侯很温顺,它会在你写作时走过来让你摸一下、抱一下,可是它又是那么尽职,每天晚上总是忠诚地守在大门口防止坏人来侵扰。”又如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猫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脚印是比较脏的,而在作者眼中脚印是小梅花,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同学说:“我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叫声不是厌烦而是喜欢。”还有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体会猫与作者之间有着感情。”总之,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2、感受夕照日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悟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看过夕照的景象吗?交流。

  2、小结: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夕照的景象也是如诗如画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描写夕照美景的文章。

  [意图: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交流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的开放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容易出错误的读音。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象?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5.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估计学生可能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作者说是"如诗的夕照"?

  夕阳为什么会是调皮的?为什么把它比作石榴?"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概和激动?等等。简单问题随时解决,如果是教学的.重点问题留在后面教学中解决。)

  [意图:这个大环节中,学生第一遍读课文,重点是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遍读课文并交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这时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第三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

  三、细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解决学生疑问。

  1.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课文,相信大家能在读中自己解决疑问。请学生自由朗读,可以把最喜欢的夕照的景象多读几遍,等一会儿把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请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景象,其他学生仔细听并展开想象。在听完以后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由于作者是按照夕阳落下去的经过来描写景象的,所以在引导学生交流中,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交流,以便让学生有顺序地想象夕照景象。

  当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调皮,"当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像熟透了的石榴,"当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39;我#39;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其他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交流想像到的景象时相机解决。

  3、你们想像的夕照景象多美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夕照的录像片断)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意图: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夕照的美景,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品读,升发情感。

  1、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想象,听得出大家庭已经读懂了课文,并且都有很喜欢夕照的景象,下面再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次请小组合作选择各小组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齐读、分自然段读等),把你们眼里的夕照美丽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交流汇报,大家评议。(各小组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配乐。)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交流。

  4、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如诗的夕照",你们能不能写几句诗来赞美一下夕照的景象?

  5、学生交流所写的诗句。

  [学生通过写诗,可以尽情表达对夕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练笔中明白"如诗的夕照"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夕照》,课文时的生字掌握得怎样呢?请学生看拼音写汉字(投影出示)将错误较多的生字重点纠正。

  2、请掌握好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感受致函夕照的奇丽景色。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把夕照都有比了什么,画出来并小组时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的语句,把夕照的景色描写得这么逼真、奇丽。让我们再次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些句吧。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感悟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背诵课文。

  1、作者描写了这么美的夕照景色,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请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在小组里背诵给大家听,互相评议。

  3、把你背诵得最好的段落背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边听边想象。

  4、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夕照的景象,请学生配音解说。

  [意图:用小组时背诵、给画面配音解说等到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再次感悟、想像夕照奇丽。]

  四、讨论。

  1、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在小组时交流一下。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感受,还可以是其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意图: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鼓励学生阅读时有不同的读感受。]

  五、练笔。

  1、你观察的夕照景象是怎样的呢?请你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写出自己的观察。

  2、全班交流,建议教师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教学小结:

  本文行文条理清楚,用词贴切,比喻逼真,写出了夕照如诗如画的景观。希望同学们在了解课文怎样写夕照变化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3、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全文的主要的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我国历的春秋时期,有一位能言善辩的政治家,他就是晏子。

  学生介绍晏子。

  师:晏子真名叫晏婴,那么为什么人们叫他晏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找到有关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段落。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导“敝、臣”的书写顺序;“橘”的笔画较多,指导学生写好右边部分。

  3、出示词语,强调读好“敝国、大夫”。

  4、再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三)大胆质疑

  通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

  1、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学习作者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写作方法,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钻狗洞、没人才、没出息。)

  2、细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从三个“只好”体会楚王的毫无办法。提出合作讨论的问题:晏子反驳楚王的哪些话最精彩?

  (二)品读晏子

  1、出示合作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晏子三次有力反击楚王的话,用( )表示。

  (2)从晏子精彩的.语言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2、汇报交流。

  第一回合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得出结论: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才(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段话呢?(怒气冲冲地、不卑不亢地、冷静地。)

  第二回合

  (1)读懂“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摩肩接踵、举袖成云、挥汗如雨。)

  (2)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

  得出结论: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 )。我最不中用,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

  (3)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言善辩。)

  第三回合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水土”,意思分别是什么?

  (2)得出结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变成了( ),所以淮北的条件(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可一到楚国,( ),所以楚国是( )。

  (三)课堂小结

  晏子为什么能最终获得楚王的尊重?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驳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大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着笑脸

  没出息强盗国营农场只好赔不是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2、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万籁俱寂”“烤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习运用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的学习方法;并且写上批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眼前时常浮现出一幅最温馨的画面:天刚黑的时候,我放学归来,看到屋子里的灯亮着听到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音。灯下母亲正踩着缝纫机干着活,“妈妈”,听到我的喊声,母亲答应一声。温馨至极,幸福满溢。这画面一次次出现在眼前,出现在梦中……我想,这就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最温馨的画面。

  你感觉最温馨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人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美国作家回忆了自己八岁时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坐在门廊世界上感受万籁俱寂的乡村夜色时的独特体验。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静谧的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三、回忆方法,自学课文

  回忆我们学习前两篇课文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的学习方法。

  3、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4、默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

  5、说一说文中“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词句,读一读,了解文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四、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学生运用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找出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感受。

  2、小组同学交流。

  五、交流所得,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

  (1)先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2)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带着感受,再读课文。

  2、教学预设

  四周很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的清香。

  我下了床,轻手轻脚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

  我们就这样,谁也没说一句话。

  (1)生读句子谈感受:看了这段文字,我感受到了夜的宁静。

  生:我感觉和母亲坐在一起,不说话,很温馨。

  (2)师:我们经常一句话来形容晚上的安静——夜深……

  对,就是夜深人静。夜晚本来就是宁静的,两个人“谁也没有说话”使得宁静变得“无边无际”。

  (3)带着理解读这一段,让别人感受到夜的宁静。

  也许,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

  (1)生读句子,谈感受: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到世界一点也不宁静,有许多的动物、植物在晚上也不停止活动。

  生: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存在。

  生:我感觉一切都在生长,我在一分一秒中不断长大,虽然短时间内我没有感觉到。

  (2)师:生命的运动,永不停止。宇宙中的星星一直在转动,地球也一直在运动,我们的心脏一直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它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1)生命是什么?

  (2)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无边无际的宁静指的是什么啊?

  (3)朗读句子。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

  这句话将我们视线从对生命的想象带回了八岁孩子的那个晚上,带到了无边无际的的宁静中。

  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小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1)通过最后一自然段的排比句,说说八岁的孩子对相应的事物分别是什么感情。

  星星雪松——被迷住了

  小鸟啼鸣——说不出的高兴

  母亲的手臂——安全、舒坦

  (2)教师总结:RNEj这无边无际的宁静,这迷人的夜晚,这美好的感情使八岁的孩子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在母子相偎无语时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体味到那“不那么宁静”的生命,因此八岁的那个晚上,那段“待了很久,谁也没有说话”时间就成了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六、回顾全文,拓展写作

  1、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配乐诵读课文。

  2、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3、师:孩子们,我们的生活往往是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组成的,我们应该像作者样,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生活。

  其实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发现生命力涌动时,你就已经找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七、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的瞬间。

  2、用行动创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井水特点,感受井水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特点,并能仿写一段话。

  3、练习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特点,感受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写生活片段的作用:表现井水特点,表达井水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井水的哪几个特点?

  清、井水甜、凉

  二、抓住重点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师:作者每每想起这清、甜、凉的井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童年生活的场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回忆一下:作者描写了哪几个与井水有关的童年生活片段?

  (一)回顾表现井水特点的重点生活片段。

  板书:数星星、收大萝卜、浸、吃李子

  (二)抓住主要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品味朗读中体会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

  朗读井水清这部分,想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井水的特点?

  井水清:

  1 、先来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井水很清?

  【出示课件】

  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

  深,多深!

  提问引导:

  (1)为什么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井水很清?

  (2)突出强调“一颗一颗”和“闪亮”

  (3)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好像也能看到井水里那闪闪烁烁的星星?

  个别指导后再让全体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请学生朗读。

  2、学习“多远,多远!”“多深,多深!”时,引导学生质疑感悟。

  【出示课件】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1)它可以让你感受到什么?(水很清)

  (2)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两个词连用?)

  (3)去掉一个“多远”与“多深”,比较着读读,再谈感受。(引导学生感悟两个“多远”、两个“多深”连用,既强调了“非常远、非常深”,又表达了“我”一边数星星,一边在思考,在想象这个意思。)

  (4)【出示课件】星星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配乐朗读。自读,指名读

  师:是啊,就在这静谧的夏夜,这水中的倒影、闪烁的星光,带给作者多少遐想呀!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着那无尽的夜空,走进孩子们无限的遐想中……(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在这美好的夏夜,井水的清澈给作者带来了遐想之乐,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井水“甜”这个特点的呢?默读井水甜这部分,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批画。

  井水甜:

  1、“妈妈浇菜的时候……嬉笑声。”

  (1)引导关注“常常、立刻”,读出特别愿意去干,充满快乐期待。

  (2)引导关注“嬉笑声”,让学生通过朗读分享这份快乐。

  2、【出示课件】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1)抓住白白胖胖,碧绿碧绿谈体会。

  (2)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大萝卜的可爱吗?

  (3)这萝卜长得这么好,要感谢什么?(井水,因为这甜甜的井水,所以菜才长得好。)原来,作者写萝卜长得好,其实是在写井水甜啊!

  (4)我们感受到的仅仅是水甜吗?还甜在哪里?(甜在作者心里。)这就是生活的甜美,劳动的快乐呀!

  过渡:遐想如梦,那是因为井水的清;笑声如歌,那要感谢井水的甜。那么,这很凉很凉的井水,又给作者童年留下怎样的感受呢?

  井水凉:

  1、抓重点句“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浸、吃李子”。

  2、你觉得怎样读就能突出作者当时的感受?——“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3、朗读中突出关注了“又脆又甜”、“清香”、“可口”,引导其他同学来评价:说说哪儿读得好,为什么?大家也学着读读。

  4、这井水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你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快乐、甜美,是从“浸李子、吃李子”这两个生活片段中体会到的。)

  5、小结:我们从吃冰李子这件事体会到了井水很凉很凉,不仅如此我们还与作者一同感受了什么样的`快乐?(品尝美味的快乐)所以,作者才说“一辈子也忘不了呀!”

  (三)通过比较,明确“清、甜、凉”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相同点,理解“运用生活片段写具体的好处”。

  师:作者童年,这一段段深深烙印着古井印迹的快乐回忆,永远萦绕在作者心田!他忘不了……

  【出示课件】配乐回顾、并练习背诵:

  井水很清很清。

  我们趴在井圈上,()地往井里看,()地数映在井水里的()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

  收大萝卜啦!妈妈从地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大萝卜抱到井台边,打上水来,把大萝卜一个个冲洗得()。()的大萝卜,顶着()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井水很凉很凉。

  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的冰凉,咬在嘴里(),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啊,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1、配乐,教师带领学生串读重点片段,回顾内容,积累语言。

  【出示课件】:

  井水很清很清。

  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

  收大萝卜啦!妈妈从地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大萝卜抱到井台边,打上水来,把大萝卜一个个冲洗得干干净净。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井水很凉很凉。

  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的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啊,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2、梳理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

  师:快速默读3—7段,思考“清、甜、凉”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生归纳梳理:

  (1)学生通过默读能感受到三部分都是“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井水的特点,然后通过生活片段具体写出井水的这个特点,同时注意抒发自己的感受”。对于第三点不易体会,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读段落结尾句,明确是在表达对回忆生活片段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万里长城》。我们知道,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怎么样?能行吗?好,先请你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打开长城券,从长城文中直接复制,用摘录法概括三大段段落大意,分别列在小圆点后面。很简单,赶快行动吧。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同时完成有关练习。

  学生选择一个特点,认真朗读有关课文,查阅文字图片资料,互相交流讨论。

  四、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交流刚才学习的收获,请同学们踊跃汇报。

  1、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风光馆的同学,你们已经一睹为快了,现在就请你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长城,欣赏图片——参观关隘——观看录象——讲解课文。课文的第二段就形象地展示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让我们通过自己深情的朗读来抒发对长城由衷的赞美。(齐读课文第二段。)

  2、登上长城,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无限感慨,那筑造长城的条石、每块重达两、三千斤,要把它们运上山顶,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恐怕还是一个难题,何况在两千年以前,,光靠劳力搬运,简直无法想象。从建筑馆出来的同学,你能解开长城的建筑之谜吗?。说一说: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古代()。

  那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用“读了——我明白了——”的句式回答。

  师:长城是用砖头、条石筑成的,更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所以有人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长城这座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卓越的建筑才能和伟大的创造。

  3、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长城的悠久历史。请历史馆参观的同学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出示表格填写各朝代长城的建筑情况和作用)

  师:是的,在远古时代,万里长城是以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军事工程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请你思考,今天的长城,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对,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又把他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长城随想

  最后,请你思考课后问题,“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可以阅读课文,可以《长城》,也可以自己上查找资料,摘录重点词句,适当归纳制成幻灯片,并插入你喜欢的长城图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胡杨赞》课文原文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三千年”: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

  自然界长寿的树种有很多。比如银杏,树龄可达千余年;又比如柏树,长过千年也不成问题。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也许是由于胡杨的“眼泪”吧?据说千百年来胡杨都是无人关照、自生自灭的。有人伤害了它,它就从“伤口”流出“眼泪”;有人要把它锯断,它就从被锯断的地方喷射出一米多高的黄水,据说这黄水同样是“眼泪”。

  也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长相吧?有人说它长得不好看,有人甚至说它“惨不忍睹”。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齿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更或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吧?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胡杨在生物学上属于杨柳科的杨属,在全属一百多个品种中,胡杨的生存环境是最为恶劣的。但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胡杨,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它的树干木质坚硬,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爱吃的佳肴;更有它流出的“眼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被人们用来食用、洗衣、制肥皂……它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你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方去,一定可以看到胡杨。再向西,你到印度西北部、中亚、非洲北部等地方去,也一定可以看到胡杨。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

  《胡杨赞》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读、评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 ),是因为( ),更是因为(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这些特点,胡杨让作者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谁来说说。板书:默默奉献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3、课文中多次出现“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胡杨赞》教学反思

  《胡杨赞》是一篇以“热爱生命,共筑和谐为主题的文章,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细细体会,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深情,并认识了解象征等表达方法。

  首先,我请学生找出作者集中赞美胡杨的第六自然段。抓住“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理解3、4、5自然段,再过渡到第7自然段的理解,之后,回扣6段,指导感情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由胡杨这种植物及人,了解文末两句话:“无论是……”感受生活中像胡杨一样,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人。认识象征这种手法,找出文中其他的表达手法,体会其妙处。最后,总结全文,赞美胡杨,结束新课。

  课堂中,为了达成目标,我主要抓住了这几点进行训练。

  1、抓住关键段落,以点带面,学习全文。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尤其是文中的第6自然段,概括了3、4、5自然段的内容,我决定从这段入手,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全班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资源共享。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迅速地找出了描写胡杨的句子,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抓住关键词语体悟情感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课标明确提出的。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怎么才能准确体会呢?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本来含义。弄清含义后,放入句中朗读,反复的读,通过读、想、联系实际体会词语在文中真正的含义。如:“惨不忍睹”表面上指胡杨长的丑,难看,不忍心看。可是细细一想,既然这么丑,这么难看,作者为什么还这么钟情于它呢?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明白胡杨的丑是千百年来抵御风沙形成的。这丑就是对生命的呼唤,对生命的渴求。胡杨的顽强就容易深入学生心灵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枯燥的、直白的语句了,而是有了生命力的语言。

  3、感悟表达手法,渗透写作指导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运用了多种手法进行描写,象征是最主要的,也是学生才接触的。这一点,我放到了理解全文后才引出。当我问道“作者赞扬的仅仅是胡杨吗?那他赞颂的是什么”在对全文的理解后,学生顺利地答出“作者赞颂的是那具有胡杨一样默默奉献、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此时,再引入,这就是象征。告诉大家象征的含义并举例,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因此,对这一点,我讲的多,也详细一些。而其他的比喻、拟人、排比则让学生来分析概括,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明白写好习作的关键。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在深深地反思,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说可圈可点,但是整体气氛不活跃,显得比较拘谨,个别平常很积极的同学甚至没有举手。我想,我是不是显得过于强势,过于包办,以至让学生“失声”。我把学生想说的都说了,学生当然就没话可说了,或者干脆当起了听众。文章并不难,很多地方学生已经说到点子上了。我还是在重复啰嗦,以至于浪费时间,而对于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生长,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这一处,生命,什么样的生命呢?什么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生命呢、我们要怎样才能拥有怎样的生命呢?本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进行拓展。可是,课堂上,当听到学生谈到一点时,却轻易满足,根本没细细思量,这是共性的认识还是个性的思考,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即便如此,课堂上应该完成的赞美胡杨的话却拖到了课后,听不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深入文本,吃透教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霸占学生的舞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2-07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24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2-02

语文小学教案01-1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8-26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28

小学五年级优秀语文教案02-2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