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1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2
一、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①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②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③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④生:(略)
⑤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⑥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1)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2)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六、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全班读。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__地问: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案03-14
回乡偶书08-17
回乡偶书教案15篇08-03
《回乡偶书》教案15篇02-16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14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精品15篇07-05
回乡07-12
中班游戏弹簧偶飞天教案11-18
木兰回乡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