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后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课后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课后反思1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从“发现”开始,结束于无限的“发现”。
可以说文章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发现在于达尔文注意了别人根本不太介意的昆虫。也许别人注意了,但那么多的虫子,别人也无法一下子抓住要害来研究,作为科学家的达尔文就不一样了。他很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翅膀特别大的;二、没有翅膀的,并且“感到很奇怪”,因为按常理还有一类昆虫,即翅膀小的昆虫,它们为何不在?这一奇怪就奇怪出了一系列研究,也奇怪出了一个重大的生存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正是这一“奇怪”,引出了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研究层面的发现”: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寻找答案的方法是逐一的寻找不同类型昆虫生存的方式。
岛上的一个典型气候特点就是:经常刮大风。这也是研究昆虫的一个大前提。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
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三种昆虫的生活方式的描述都是因果句式,前面是因,后面是果。对于这部分的内容理解不是难点,所以重点是因果句式的训练,虽然二年级学生对因果复句不作要求,但起码初步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逻辑关系,时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一种呼应关系,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章法结构接触得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头绪,了解观察发现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科学研究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对因果逻辑的一种间接疏通。
这样的文章留给了孩子们很多的发挥空间,如达尔文的“考察”、“研究”和“发现”让孩子们于无形中学到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过程。而文章结尾说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则留给老师和学生无尽的空间形成新的阅读期待和延伸。
学情分析:
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点他们都能做到。但对于课文中表现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其次,四人小组内讨论问题的学习方法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更好的配合,如何有效的自主学习,这些都学要加强练习。
几点说明:文章中安排了一些句式练习,如“要么----要么---”“因为---就----”,这要求用别的句式来表达与其一样的意思,这对于他们要求过高了点,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教者就有意的安排了这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复述第三自然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第三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知道怪现象的结论是本文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导入,引入课文。
1、(出示达尔文图)关于达尔文,你都知道什么?(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2、出示: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
指生读,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著名”。
3、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达尔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读通长句子。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同桌读—指生读”等几个不同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些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基础。】
三、品读感悟,了解内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了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生汇报,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奇怪的现象,然后用“要么…要么…”说句话。
(4)(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达尔文感到奇怪的原因。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句子是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用“要么……要么……”说话和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明白了这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达尔文是怎么做的呢?
(2)生答,出示第一句: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来体会这个句子。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自由读2、3、4句。你都知道了什么?再指生读,体会它们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___________,就_________。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便————。)
【设计意图: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通过逐句理解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个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时也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严密性。】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生读最后一段。你知道达尔文一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汇报资料)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汇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意识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重要性。】
4、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规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什么发现吗?(生自由说)
2、有趣的发现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仔细细地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不会得到它。
【设计意图:联系《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板书设计
考察发现
观察比较
没有翅膀 淹不死
翅膀大的 风 生存 得出结论
翅膀小的 逐渐消失
教案课后反思2
《燕子》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文章记叙了燕子从寒冷的北方回到南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为了过海,许多燕子献出了生命的情景,赞美了小燕子为了到达目的地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课文的学习,俺从同学若有所思的神情中,感受到了同学对燕子的敬佩之情,如何使这种敬佩得以升华?俺想到了同学的想像,小同学有丰富的想像力,通过合理的想像,同学会感同身受,同学对小燕子的精神深为敬佩。针对这一点,俺引导同学,以《俺的第一次南飞》为题,让同学把自身想像成为一只在北方长大,今年要跟家长一同过海的小燕子,以小燕子的.视角来再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并适当补充课文中没有的内容,给同学以想像的空间。
在俺的引导下,因为有话可说,同学很快发生了动笔的欲望,他们个个奋笔疾书。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天气越来越冷了,爸爸、妈妈更严格地督促俺进行飞行训练。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有一天,俺问爸爸:‘爸爸,能不能让俺玩一天?’爸爸用翅膀拍了拍俺的头,说:‘天气转凉了,俺们马上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通往南方的路上有一个大海。假如你现要不努力练习,怎么能飞过去呢?’……”
在写到飞至半路,偶遇“船只”这一幕,同学又想像燕子竭力前飞的那种不懈努力,通过“燕子”的心理活动表示出来。以及伏在船只上休息之后飞与不飞的矛盾斗争也有同学想像到了,真让俺感叹同学想像力的丰富。
但是,俺也清醒地看到,这类化物为俺式的写作方法,相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难度偏大。因此,俺在布置训练时,让他们选取一个片断来写一写,既不因难度太大而望而却步,也有利于这局部同学习作水平的提高。
教案课后反思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二课时(执教展示)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 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 14、 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明确寓意: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执教《秋水》(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 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 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 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 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 “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教案课后反思4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礼物的包装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这种联系预测故事情节。
2.体会小猴子准备礼物时的精心,感受送礼物及收到礼物的快乐。
3.能主动完整表述画面信息,并愿意参加表演。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欣赏并理解故事,能在集体前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书、将全班幼儿的小书用包装纸包装成一份礼物的样子、教师模仿制作书本中的礼物盒子、和所有小动物的头饰。
经验准备:有收到和送出礼物的经历、认识书中的小动物知道它们的外形特征。
教学重难点:
感受送礼物及收到礼物的快乐。
发现礼物的包装和动物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预测故事情节。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拿出被包装成礼物的小书和幼儿进行关于礼物的谈话活动。因为小朋友们最近时间进步比较大,老师奖励给小朋友们一个礼物。小朋友们猜猜会是什么呢?在打开礼物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以前收到过礼物吗?收到礼物后心情是怎么的呢?你有没有送过别人礼物?别人收到你送的礼物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打开包装,取出小书。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本好看的小书,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阅读环节
1.阅读封面:老师:谁能猜测一下这本书里面讲了一个关于礼物的什么故事呢。看封面,请幼儿自由讲述。那么多礼物小朋友在猜猜看小猴子都是送给谁的呢?
大家一起阅读书名。
2.逐页阅读
第一页
小猴子在做什么?它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可以请幼儿模仿用力举起的动作)它手中礼物是什么样的?颜色,花纹和形状怎样的?那这份礼物是送给谁的?(幼儿要是没发现草丛中老虎的尾巴,可以提醒幼儿看小猴子朝哪边走,在草丛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关注草丛中露出的尾巴。)这个大大的棕黄色条纹的礼物到底是送给谁的?
第二页:
看来草丛中的那条尾巴真的是老虎的,在来看看是不是,翻回第一页证实一下。看看小猴子现在时什么动作和表情?它会对老虎说什么呢?老虎喜欢这个礼物吗?它会对猴子怎么说?幼儿讲述。出示猴子和老虎的头饰请若干幼儿情景表演,接下来小猴子会拿起哪一个礼物呢?又会送给谁呢?看下一页。
第三页: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礼物,会送给谁呢?它的形状,颜色和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图片的右上角,草丛中发现了什么?)一起来看看第四页,是不是和你们猜的结果一样呢?
第四页:
原来真的是送给长颈鹿的,它为什么把这个礼物送给长颈鹿呢?它是怎么样把礼物送给长颈鹿的?它会对长颈鹿说什么呢?长颈鹿收到礼物后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它又会对小猴子说什么呢?它们是怎么对话的`?出示小猴和长颈鹿的头饰请个别幼儿进行情景表演。接下来小猴子又会把礼物送给谁呢?看下一页。
第五页:
小猴子又拿起了一个什么样的礼物?它是怎样拿起这个礼物的?这个礼物和小猴送给老虎的那个礼物大小有什么不一样那这个礼物会是送给谁的呢?颜色,花纹和形状怎样的?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礼物到底是送给谁的?
第六页:
小猴子为什么把这个礼物送给大象呢?大象收到礼物后心情是怎么样的?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小猴和大象头饰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礼物还有吗?小猴又会哪起哪一个礼物呢?会送给谁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第七页:
小猴子又拿起了一个怎么样的礼物呢?颜色,花纹和形状怎样的?它想把这个礼物送给谁呢?
第八页:
狮子喜欢这个礼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直接出示小猴子和狮子的头饰请幼儿进行表演。小动物们收到了礼物它们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小结
小猴子在包装礼物时用了什么好办法?它这样包装礼物的原因是什么?收到礼物的小动物们会做什么呢?翻回第五页请幼儿重新观察这副画面,(指书右上角)你还有什么发现?大象干什么去了?预测: 小动物们收到小猴子送的礼物后会做些什么?猜猜他们会给小猴子怎样包装礼物?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第九页:
小动物们收到礼物后做了什么? 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准备了什么礼物呢?小猴子会喜欢这个礼物吗?这个礼物会是什么呢?
第十页:
小猴子收到了什么礼物?心情是什么样的? 小动物们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小动物们的动作和表情是什么样的?
总结分享:
1.再次翻看大书,梳理故事,让幼儿参与讲述。
2.根据对故事的梳理,请幼儿尝试总结概括小猴子包装礼物的特点。
3.请幼儿思考和分享自己希望收到什么样的礼物。
课后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小百科: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礼物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
教案课后反思5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会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为此在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照片、图片或视频看到的典型地形特点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对一些科学术语等都并不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家乡地形特点展开,同时也从认识家乡地形开始,再进行拓展,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教师先以课件展示自己(或朋友)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学生是否看得出是什么样的地形,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它的地形及特点。
那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吗?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上来向同学们介绍你最喜欢的地方。说说去过的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交流我们看过的地形及特点
1.先同学之间交流、展示。
然后请2~4名学生上来介绍,把他们亲自去过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讲解。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在介绍时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并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讲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课件举例展示)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课件举例展示)
平原:低平而宽广。(课件举例展示)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课件举例展示)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课件举例展示)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大家知道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进行介绍。并把地形及特点填写在记录的表格中,为下面学生的活动作示范。
4.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然后填写书上的地形统计观察图,并进行统计——我们去过或看到过的地方有哪些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报告单 地 名 地 形 特 点 小组学生代表汇报。
小结:我们知道的地形有哪些。 过渡到下一个内容的学习:我国有哪些地形?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什么样的?
观察地形图
1.了解学生对地形图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出示地形地球仪,请学生上台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吗,其他同学补充。
2.小组观察地形图。 学生分小组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和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3.大组汇报。
4.归纳小结。
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投影展示某地形图) 地形图是指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和中国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归纳整理中国和整个地球表面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著名的平原、高山、高原、盆地、丘陵地的大概位置。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以及陆地上各种地形地貌的组成,等等。 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知识 1.教师启发。 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鼓励学生把知道的都说出来。如果学生说不上来,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启发,比如地球刚形成时,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吗,等等。
2.教师小结。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探究这个问题。
课外作业
1.收集不同地貌的照片和相关资料。
2.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注意收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 盆地 丘陵 山地 高原 峡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学生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知道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的特点,能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等等。
2、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如是否主动、积极地收集相关资料,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善于合作,在学习中是否积极动手动脑等等。
3、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来进行。
教学反思
1.注重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他们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2.注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他们充满个性的学习成果。
3.让整合在课外加以延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案课后反思6
我们以前接受的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采取这种模式曾经让我的教学陷入僵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倡导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及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一、 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为教学过程创设了最佳的开端和背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生活中的趣事》这个课题,主要是锻炼学生能够把生活中发生的奇闻趣事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关键是学生先说出来,而后才能表现出来。在上课的一开始,遵照教参的要求和学生交流。例如:你们生活中发生过什么有的事呀?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呀?学生没反应,并且交头接耳,课堂纪律比较乱。我想这样可不行,就灵机一动,编了一个小故事。你再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的,也没有说话的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自制力差,玩的心态还是挺重的。所以,在玩中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导入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音乐导入,也可以游戏导入 …… 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二、 创设愉悦环境,自主合作学习
美术教学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作品,学生们立刻露出了惊奇的赞美的神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和情境?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哪?看看哪个小组能够得第一?从而自然地把学生带进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以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全心投入到研究问题的环境中去,活跃课堂气氛。
教案课后反思7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中“祖国”的含义,知道祖国很大、很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诗歌意境美,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尝试仿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产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朗诵诗歌,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难点: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类,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有小白鹅、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小鸭子、小牛、小鸟、小猴子及它们生活环境的图片的教学课件。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的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吧(出示小白鹅、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等动物的图片)
提问: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师: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的家,它们在自己的家里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2.出示河流、山坡、泥窝、花朵的图片,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地方,分别是谁的家
提问:说说是什么地方?都是谁的家?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完整感知诗歌内容,尝试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欣赏、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这首诗歌的名字叫什么?小白鹅是怎么说的?小山羊是怎么说的?小燕子是怎么说的?小蜜蜂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谁能用诗歌里的话来说一说?
2.师幼接龙朗诵诗歌,教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
3.请男孩女孩分工合作朗诵诗歌。
4.播放音乐,师幼用轻柔、优美的声音共同完整的朗诵诗歌。
三、引导幼儿理解诗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尝试仿编诗歌。
1.尝试仿编诗歌
问:为什么小白鹅说,祖国有清清的河流?
河流还会是谁的家?你能把它放进诗歌里说一说吗?
2.尝试创编诗歌
出示小鸟、小猴等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会告诉我们祖国有什么?
结合图片,共同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仿编、创编的诗歌
四、出示祖国广大河山视频,让幼儿感受祖国的美丽,产生自豪感。
诗歌里用了一个好听的词语,祖国!小朋友,我们的祖国都有什么?
小结:祖国是我们共有的一个家,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老师在活动区给大家准备了更多的图片,我们继续去编一首新的诗歌吧!
反思:
中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选择上,选择了语言丰富、优美的诗歌《美丽的祖国》,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幼儿所熟悉的`动物、景物,来引导幼儿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产生爱国的自豪感。
在活动开始前,出示了诗歌中的小动物的图片与生活的地方的图片,通过感受、提问,让幼儿先初步理解了事物,为之后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朗诵诗歌时,通过一遍一遍的重复提问动物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让幼儿更好地、进一步理解诗歌与感受诗歌的美。在仿编与创编诗歌时,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动物图片作为提示,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仿编,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幼儿因祖国的强大而骄傲自豪。
在活动中,我作为老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简练,容易给幼儿造成混淆。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也是显得单调,会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的!
教案课后反思8
教材分析:
《俺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它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的等人性中美好的感情传送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四年级同学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充沛利用这一点,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使之在理解体验、考虑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照编写活动,锻炼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能具体说说俺们的手能干什么吗?今天俺们来学习《俺们的手》。
2、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探究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自身喜欢的地方画下来,记下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上标一标自身的新收获。
(2)展示读。
(3)读后评价。(或自评,或同学评,或老师评)
2、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传送相互的问候跨越托起星辰欢乐地飞翔
(1)同学自由认读。
(2)自主、探究性识字。
三、精读课文,深化目标。
1、同学自由读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出示读书建议:?默读诗歌,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打上个小“?”。)
2、交流汇报。
(1)读过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评价。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整首诗歌把俺们的手比喻成了电线、桥、船和小鸟,那它还会是什么?请小组合作,再仿编一段,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感情。
2、小组展示编写。评价。
五、感情升华。
大家通过自身仿编的诗歌表达了自身的感情,俺们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他可以在俺们之间形成一种力量,也可以表达一种感情和含义,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关于手的歌《手心手背》和一句手语――“爱是俺们一起的语言”。
六、作业:
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继续完成仿编。
总评:
本诗歌内容浅显,却意境深远,为了能让同学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同学自由读、老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给同学发明美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激起同学的感情。此外,在仿照诗歌续编环节中,让同学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使同学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的想象力。
感觉教师在对教材深远意境的感悟、引申上有所欠缺。
教案课后反思9
本课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利用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两位数的估算。
2、能利用估算估计计算结果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上这堂课时,我先利用在一年级时学过的知识“邻近的整十数”,他们利用数射线会做“进到下一个整十数”,“退到上一个整十数”的题。现在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进行估算。这里的估算主要是利用邻近的整十数渗透凑整的思想。而凑整又有三种方法:“进到下一个整十数”(进一法),“退到上一个整十数”(去尾法)“进到或退到邻近的整十数”(四舍五入或五舍六入法)。
教学时,利用课本之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估算的兴趣,并考虑进行估算的方法。“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学理论,在上课时,通过几组学生去超市买物品的练习,
如:(1)篮球足球(2)苹果香蕉(3)笔袋书包
18元37元14元25元12元21元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出,买每一组物品,大约要带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回答很踊跃。虽然他们人小,但他们基本上都去过超市,有过买东西的经历。因此对这样的学习很感兴趣。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个位是5的`数,个别学生有些困难,因为“5”在1~10的中间,没有最接近的整十数,所以有的学生把它进到下一个整十数,有的学生把它退到上一个整十数,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当个位的数是1~4时,退到上一个整十数,当个位上数是5~9时,就进到下一个整十数。在这堂课里,学生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发现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案课后反思10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 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 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教案课后反思11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周周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三月我们有什么节日 (植树节)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的诗歌。
出示课题: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
二、初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同学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牛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锨镐 彩翼 荒山野岭
裸露 咆哮 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指劳动工具。(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局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局部(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局部(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局部(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祖国的决心和豪情。
文章首尾呼应。
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对比因素,进行对比教学。诗歌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第九册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结构就是这样)。
三、指导写字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第一局部(第1节)
第二局部(第2-7节) 首尾呼应
第三局部(第8节)
第二课时 第一周周三
[教学要求]
1、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一、复习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局部。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插放动画,画面思示:少先队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一片 。 “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5)怎样读好这节?自身试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局部。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局部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局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当时的局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示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我们”“撒一路欢笑”“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表示春光的温暖、丰收的展望、劳动的快乐、绿色的喜悦!让同学通过朗读,通过字里行间和这些植树的小朋友们共享他们的快乐。
(3)解释水土流失,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坚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节,考虑: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怎样的变化?
交流 (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定。)
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同学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6)指导朗读第3~7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局部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示出植树意义之大?
(板书:青山碧岭--荒山野岭)
指导感情朗读,表示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活。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1.自拟题目。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课后反思:
全诗就是先抓住植树时所发出的声响,来折射出劳动的场景,写出人们欢快的心情,简洁而传神。然后抓住荒山的变化、小动物的高兴,河水的变清等来写,虽然只抓住了几点变化,但却生动地展现出了植树给荒山野岭所带来的巨变。
1.把主动权交换给同学,让他们自身学,自身讨论难字写法,而且还分解写字笔画教学,收到良效。
2.引导同学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感受动物们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情景,感受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定。
3.指导感情朗读,表示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教案课后反思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 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教案课后反思13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同学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同学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身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俺们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身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同学说说自身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同学自身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身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身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同学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优秀出让自身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同学。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同学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缺乏,以指导同学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习作: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
二、 写前指导
1. 请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
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 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评价。
3. 交流好词好句。
三、 写作
1. 根据自身的画和描述写一段话。要求: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语句通顺,用上了好词。
2. 同桌相互交流所写的,并相互提出意见。
3. 自行修改
四、 交流、欣赏
1. 抽生上台读,大家评价
2. 佳作欣赏,大家点评写得好的地方。
3. 自身再次修改。
4. 把话读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听。
五、 作业
1. 誊写
2. 家长写出评价。
3. 把画和话贴在教室的墙上。
教案课后反思14
设计意图:
瓶子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物品。我们幼儿园的美工区里也摆放着各种各样高、低、大、小不一的瓶子,孩子们利用这些瓶子在上面做了不少的创意,有的给瓶子彩绘,有的给瓶子黏贴,让这些不起眼的瓶子变成了有色彩的装饰物,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些瓶子,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这么喜欢,何不让孩子也尝试用其他的作画方式画画美丽的瓶子呢!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注意力集中,参与主动、投入积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借着孩子对瓶子的兴趣,我以吹塑纸版画这种特殊、新奇有趣的印刷式绘画为表现载体,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吹塑纸版画制作过程,感受吹塑纸版画独特的装饰效果。
2、幼儿尝试设计瓶子,用水粉平涂进行装饰,体验吹塑纸版画印染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在吹塑纸上设计瓶子,并能按纸张的大小合理布局。
活动难点:
学习用水粉颜料涂、印的版画印染技能。
活动准备:
搜集实物瓶子及课件图片若干,铅笔、毛笔、水粉颜料、吹塑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阿里巴巴开了一家瓶子商店,里边经营的全部都是美丽的瓶子,小朋友想不想来看一看美丽的瓶子?
二、欣赏图片
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1、提问:
①瓶子有什么特点?瓶口是什么样子?瓶颈是什么样子?瓶身是什么样子?
②装饰特点是什么?
2、小结:这些瓶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瓶口很小,瓶肚子很大,有的形状像葫芦……形状丰富多变,这些瓶子都很漂亮。
三、欣赏范画——《美丽的瓶子》
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丽吗?哪最美丽?你最喜欢什么地方?为什么?
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一样吗?这就是吹塑纸版画。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怎样画成的呢?
四、教师讲解制作方法
1、介绍材料:铅笔、水粉笔、水粉颜料、吹塑纸、黑色卡纸。
2、构思:准备设计什么样的瓶子。
3、起稿:用铅笔将瓶子画到吹塑纸上。注意用力一些,顺着铅笔的`方向走。
4、涂色:吹塑纸上的瓶子涂上美丽的颜色印到黑色卡纸上。
五、启发幼儿设计瓶子
小朋友想画一个什么样的瓶子,先构思一下。如:跳舞的瓶子,长腿的瓶子……
六、幼儿作画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作画要领。
七、评画——《幼儿画展》
1、让幼儿评出每组最优秀作品,给予鼓励。
2、老师小结:我们今天用水粉颜色在吹塑纸、卡纸上边画的画是纸版画。
八、收拾画具,活动结束
课后反思:
一个活动能顺利开展下来,最关键的是每个环节的接轨处需要层层递进,设立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建立,我想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所预设的效果,本次活动我分成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活动,先是出示一个瓶子的课件通过观察瓶子让幼儿了解瓶子的基本部分知道,瓶子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瓶口、瓶颈、瓶身、瓶底、再次出示各种不同大小色彩的瓶子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瓶子的不同形状及色彩,最后让幼儿了解这些漂亮的瓶子都是瓶子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让幼儿知道瓶子设计师是个非常能干的人物,通过让幼儿来当一位能干的设计师,激发幼儿产生对设计瓶子的兴趣,在次环节我觉得恰到好处,孩子们在后面的几个环节中都能顺心如意的设计着自己想象中美丽的瓶子,操作成果中虽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但我觉得此次活动让我和孩子们收获很多,反思更多,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中,讲评作品时孩子们通过我的追问,能够找到问题的存在,如:拓印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刻的不够深、还有涂色时不够均匀、知道颜料涂的太厚也不好、太薄也不行等等。我想通过这次吹塑版画活动,我相信在第二次活动时,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好的成果。
教案课后反思1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 1 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 1 个,面巾纸、气球、充气用具两个。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猪猪侠”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猪猪侠为我们送来了包裹,并设计了 3 个“小关卡”,小朋友一起闯关。
2、打开包裹观察包裹里有什么物品,出示透明玻璃杯,探索玻璃杯里真的有空气吗。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
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中的纸也被水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求答案。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幼儿闯第一关,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幼儿闯第二关,请两名幼儿幼儿为气球充气。观察一大一小的气球,讨论发现气球充气越多,气球越大;气球充气越少,气球越小。
(4)幼儿闯第三关,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幼儿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探索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蜡烛熄灭。
(5)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皮球、游泳圈、轮胎等等。
4、幼儿闯第四关,双手捂住口鼻,坚持 10 秒钟后松开手,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生活中是离不开空气的。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5、幼儿讨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为想出好办法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
四、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课后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有空气,水就不会进入到玻璃杯里,纸巾就会不会湿,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水压入杯中纸巾就会湿。同时我在这课设计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闯关卡--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教案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教案课后反思01-17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06-07
课后教学反思10-31
课后的教学反思07-23
课后教学反思06-11
教学课后反思05-22
课文《猴王出世》教案附课后反思12-16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06-21
美术的课后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