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9 15:58:12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土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

  1.经纬位置。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

  1.南北景观差异。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学生回答:我国南北跨的纬度(距离)大。

  2.东西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片后

  分析: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学生回答:我国东西时差大。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学生回答:我国东西跨的经度(距离)大。

  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用课件展示我国南北端的大致纬度数:53°N、4°N,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我国南北跨大约多少纬度。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再根据教材《中国疆域图》,教师要求学生用直尺量算我国南北端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距离大。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计算我国东西所跨的经度、量算我国东西所跨的距离。接着,教师设问: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不仅感到我国南北温差大,也感到了东西时差大,这说明了我国的疆域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

  (四)利用地图比较:地理位置优越

  1.中国的面积。我国疆域辽阔,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为了让学生起清晰准确地记住这个数据,用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个国家;出示一组三个国家面积数据: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中国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2.中国的内海。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引导学生读《中国的海域》图,准确地找出我国的四大海域的位置。从位置上看,我国有一个海与其他三个海的位置不一样,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它是渤海,并说出它是内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琼州海峡,并强调它也是内海;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比较它与渤海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探讨、归纳得出:渤海一面是海,三面是陆地;琼州海峡两面是海,两面是陆地。

  3.半岛与岛屿。用课件展示我国主要的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其名称,并从其位置上比较,区别其名称。

  4.中国的邻国。邻国有陆上相邻的和隔海相望的两种。将学生分成4-6组,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在图上按逆时针顺序一一找出。学生提出了问题:朝鲜和韩国都是中国的邻国,有什么区别?我们再仔细观察地图,从位置上做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两国都是半岛国家,韩国与中国之间被朝鲜隔开了,所以韩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朝鲜是中国的陆上邻国。

  5.中国的疆界。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用课件做动态演示、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确两者的不同。

  6.优越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第3页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图,再与中国的纬度位置做比较,说明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用课件展示亚洲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蒙古、日本,设问: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国家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蒙古是个内陆国,日本是个岛国,中国既临海洋又靠陆地。教师再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海陆兼备。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活动:设置读图、填图练习,让学生竞赛完成,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留下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我国海陆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对我国的气候、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教学反思】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地理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

  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18年、长安、唐高祖)

  (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李世民、贞观)

  (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

  (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

  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5)唐玄宗的措施

  三、质疑释疑

  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

  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自学: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

  二、自问:

  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

  3、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质疑释疑

  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

  4、随时记要点。

  四、反思与巩固

  1、小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做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系列训练

  见区下发学案中的随堂训练

  板书设计

  唐朝前期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统治

  措施及结果

  武则天的统治

  地位、政策、评价

  开元之治

  措施、结果

  教后体会

  要通过让学生比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

  3、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o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

  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

  1课时

  导学程序:

  略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在天山以南设立()都护府,()在天山以北设立()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奴隶社会

  夏朝

  原始社会终结

  禹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8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0

  课标内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

  ②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⑦鉴真东渡;

  ⑧玄奘西游。

  1、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

  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4、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2、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2、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3、(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 ),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时,僧人( )西游( )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平假名。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自学——问题——讨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教学纲要: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导学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作业: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 ),他是发动( )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4

  基础知识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政府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6—98页本目课文和插图、地图、“自由阅读卡”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89年,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解“平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习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例题: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

  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我们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问题2: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2-06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01-29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05-27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08-13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07-04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报告12-31

七年级历史教案12-26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常用(14篇)08-27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优选15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