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教具:
课件、米尺、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1.课件播放进入超市购物的情景。
铅笔:0.1元/个
圆珠笔:1.11元/个
西红柿:4.5元/千克
红豆:5.7元/千克
教师:上面这些物品的价钱有什么特点?
学生1:都不是整元数。
学生2:都是小数。
教师:还记得小数的读法吗?谁能读出上面的小数?读小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1:0.1读作零点一。
学生2:1.11读作一点一一。
学生3:4.5读作四点五。
学生4:5.7读作五点七。
学生5: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后面的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师:上面的物品,你喜欢哪个,又该怎样付钱呢?
学生1:喜欢铅笔, 0.1元是1角。
学生2:喜欢圆珠笔,1.11元是1元1角1分。
学生3:喜欢西红柿,4.5元是4元5角。
学生4:喜欢红豆, 5.7元是5元7角。
3.教师:1.11元为什么是1元1角1分呢?以小组形式讨论,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分享。
4.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是用元、角、分知识解决,有的是用小数的组成解决,有的完毕,汇报小组结果)
教师:你们知道原因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学习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欲出又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文又历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学生定会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向导含义深刻的话、对“自然之道”这一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教学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时,从标题的质疑,从文中的重点句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感悟文章的精髓;通过潜心会文的读书,好词佳句的品析,恰倒好处的读写结合,达到丰富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课前读导读部分,了解我们第三组应该杰出的内容。
指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第三组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老师总结:
第三组课文将进一步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关注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下面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图片。
放映图片。
老师介绍:
这是雷达,是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方式设计出来的,电子蛙眼防水摄像机可以在水下摄像,潜水艇是从鲸鱼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飞机是根据鸟类飞行的原理设计的,后来又从蜻蜓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了改进。
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处自然风光。
看完了图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三组的第一课《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指名读一读课题,齐声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一、直接引入,质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简单的导入,开篇的质疑,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这些词语的发音。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与理解情况。
出示:企图情愿蠢事补救侦察争先恐后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见死不救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格式:
指名说,然后总结:“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旅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幼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而解释词语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对课文中的词语置之不理,这是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差、词语积累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深入研读,体会文意
激发兴趣:
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格岛,就是为了观察幼龟怎样入海,怎么会伤害那么多幼龟呢?
(一)、学习课文3—5自然段
1.默读课文3段,把描写幼龟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幼龟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想一想: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
学生齐声读句子。
指一位学生到前面来学着幼龟做做这个动作。
老师和那个学生谈话: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假如你遇见食肉鸟会怎样做?外面没有食肉鸟你会怎样做?你真是个称职的小侦察兵,同伴们非常相信你。
同学们,根据小幼龟的表演和课文中的描写,你觉着那一个词语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师:可就在幼龟踌躇不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他拉到沙滩上去。看到这种情景,我们和向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们和向导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画一画有关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
指名说我们态度是:板书:紧张、焦急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再指导读,怎么才能读出紧张焦急的感情?
向导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板书我们紧张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指导朗读:(2)若无其事是什么样?该怎样读?
4.教师采访学生:你就是向导,请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可能出现的回答:(1)向导没有同情心;(2)向导了解幼龟的生活习性,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杀身之祸,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不得不做。(3)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4)也许他更喜欢鸟类,他希望饥饿了的嘲鸫有口饭吃;(5)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其他人一个教训。
再出示句子:他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向海边走去。
你从极不情愿又看出了什么?
(向导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但是看到同伴们着急,心里过意不去,就只好抱起小海龟,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小海龟放进了大海。)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及有价值的讨论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供了保证。)
(二)学习课文6-8段。
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1、说到侦察兵时,
2、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3、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4、怎么读?
5、老师问学生:你就是巢穴里的一只小幼龟,你来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爬出来?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这说明了向导抱走了小海龟是给了后面的小海龟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这个错误的信息使成百上千的小幼龟提前出了巢穴,接着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学生接着谈一谈。
老师: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1.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想象当时情景。
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经过奋力地爬行,终于到达了海边,它激动地想:“我终于可以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了。”突然——
……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老师: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凄惨的场景,感到了震惊,急忙学着向导的做法在海滩上营救着小海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对小幼龟的弥补也是谨小慎微的。所以——
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老师:食肉鸟们因为吃了无数的小幼龟而高兴地叫着,但是活下来的小海龟这时候会怎样想?它们会对我们说什么呢?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就是那只小小的侦察兵,你在大海里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是不是应该为我们就了你而感到高兴呢?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再次读这个句子,感受向导的悲伤之情。指读、齐读。
(展开想象,读写结合;句式对比,体会用意。达到了写作训练与加深阅读理解双赢的目的。)
师小结:看来向导既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他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
2.谈感悟、谈启示。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可能出现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板书:遵循)
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就是人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发生的后果总是事与愿违,都是有哪些呢?我们课下调查一下,下节课交流。
(采用联系对比等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附:板书设计
我们紧张焦急伤心
自然之道
(遵循)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伤
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森林狂想曲》,有进一步探寻这类乐曲(表现大自然)的意愿,从心底里感受人与大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2.聆听乐曲,知道乐曲表现的内容,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中所描绘的内容,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用合作的方式体验乐曲结构。
3.记住A、B、C三段主题的音调,并能在整首乐曲中辨认,知道乐曲主奏乐器以及创作的相关背景。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仿、体验和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能感受并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的意境。
教学难点:记住ABC三段主题旋律及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了解三段旋律的主奏乐器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森林里的歌声1.聆听森林各类生灵叫声,了解背景,感受森林的生机。
(1)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白桦林好地方》,在歌声中领略了白桦林的美景。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去森林听听,看看你能欣赏到怎样的景致?(2)播放音乐引子(3)质疑:你听到了哪些声音?(鸟、蛙、蝉、流水……)
(4)反馈时简介:你们听到的其实是这些小动物的鸣叫声——斑腹蛙、飞鼠、白腹秧鸡、中国树蟾等。
(5)质疑:这些小动物的鸣叫声融合在一起后变得非常美妙,你感受到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生机勃勃的森林)
2.揭题欣赏(1)师:今天的音乐课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里和小动物们的`鸣叫声中拉开了序幕。这么美的音乐,你们能为他们取一个名字吗?(2)生答:……(评价)
(3)揭题《森林的歌声》
(4)简介创作背景: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元素全部打偶是来自宝岛台湾的。有一年,由于环境严重破坏,台湾的大森林中死亡了大量的动物。这一现象唤起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关注。于是一些音乐爱好者自发地深入全台湾山林实地录音,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制作了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大碟《森林狂想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其中的一首《森林的歌声》。
活动2【讲授】欣赏《森林的歌声》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音乐的引子,试想:当你身处在这奇妙的森林当中,你的心情会怎样?请听主题音乐1,一起来感受一下。
1.A段音乐欣赏:
⑴初听:能说说你对这段旋律的感受吗?(高兴、欢快、愉悦、兴奋)
⑵复听:这么欢快的音乐么轻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动作表示)。
出示:吉他、小提琴、竹笛请学生选择,简单介绍一下笛子。(天然竹材制作,也称“竹笛”,表现力强,音色可悠远辽阔,可高亢清丽,也可模拟大自然的鸟鸣声)
⑶第三次:模唱过渡:笛子用轻快悦耳的旋律和清脆的音色表现了森林充满生机和愉快的景象,那你们能不能用歌声来表达一下呢?教师用钢琴慢慢弹奏,学生用du哼唱(第一遍心里唱;
第二遍轻声哼唱)。
完整跟琴唱(注意要唱得跳跃、轻松,加肢体语言,如点头)
乐器加入(跟钢琴)
师:为了让旋律听上去更饱满,我们加上点打击乐试试。你觉得用什么打击乐比较适合这段旋律?(响板、碰铃)
④合作表演:跟音乐,四人碰铃、四人响板,其余击掌——评价。
过渡:第一段音乐结束后,紧接而来会是谁呢?请同学们欣赏第二段音乐,并仔细听听是哪些小动物在唱歌?2.B段旋律欣赏:
⑴初听:和主题1相比,这段听上去情绪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声音让你有这样的感受的?(加入动物叫声听来更活泼、愉快)。
这段音乐加入了哪些小动物的声音?生回答(蛙、鸟)
师:鸟类的声音我们兴许模仿不像,但蛙类鸣叫的声音我们还是不陌生的。若干学生模仿一个试试——gua集体模仿ⅹⅹ ⅹⅹ︱ⅹ 0︱推荐蛙鸣器师:有一种打击乐就是专门用来模仿蛙类的鸣叫声的,看……听……师:我们请几个同学来试试⑵复听:让我们把蛙鸣器的声音加进音乐,看看效果怎样?先听老师示范老师用la演唱,加蛙鸣器节奏。
反馈: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跟原版音乐很接近了呀?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那就让我们赶紧先把这段旋律学会吧—— ②请同学们跟琴来学唱一下这段旋律。用LA来哼唱老师用la演唱,请四个同学用蛙鸣器,其他同学用弹舌(提示节奏要准确,收得干脆)。
③ 。(学唱前请同学们感受一下情绪)
④合作:全班哼唱,一小组弹舌,四人蛙鸣器。
(评价:真好听,配合得默契……)
⑵再听:这一段音乐中的主奏乐器有改变吗?(可以用动作表示)
出示选项:吉他、小提琴、竹笛说说小提琴的音色?(细腻、明亮、婉转,富有变化)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音乐会中前两段音乐,这两段音乐欢快、跳跃,让我们的心情也十分轻松愉快;
接下来出现的是第三段音乐,请与前面两段音乐对比一下,第三段音乐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3.C段旋律欣赏:
⑴初听:感受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激动、舒展)
⑵复听:听听主奏乐器引导:主奏乐器笛子演奏的是那几句?这几句在这段音乐中力度是强的还是弱的?感受乐句强弱上的变化。(在舒展部分力度要强一些,在跳跃部分力度需要弱一些)。
⑶伴随着舒展、跳跃的心情用LA来哼唱C段旋律。
①教师范唱,将舒展与跳跃的地方要表现的明显一些。
②请同学跟琴轻声地用LA哼唱。
③教师纠正错误。
④跟琴完整地哼唱。
⑤在舒展部分加入串铃的伴奏。
⑷第三次听:听听主奏乐器引导:主奏乐器笛子演奏的是那几句?这几句在这段音乐中力度是强的还是弱的?过渡: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表现这个作品,老师将富有歌唱性的第1段与第2段音乐加上了歌词,第三段用LA哼唱,请大家先听我唱,自己看着歌谱,熟悉一下歌词。
4.演唱旋律⑴听老师范唱。
⑵请学生跟琴学唱。
⑶第三段有必要的话需要单独练一下,重音落“6”上。
⑷完整地演唱。
5.欣赏全曲同学们唱得还不错,今天我们欣赏了动物音乐会中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就是由这三段音乐反复演奏组成的。同学们记住他们了吗?那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张卡片,当你听到第一段音乐出现的时候就举起有“1”的红色卡片,当你听到第二段音乐的时候,就举起你“2”的黄色卡片,当你听到第三段音乐出现的时候,就举起你“3”的蓝色卡片。听音乐的时候,可以拿着卡片随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摆动。
欣赏全曲,每当主题音乐出现的时候,请记下它的行进顺序。
1→2→1→2→3→1过渡:看来这节课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已经把这三个主题都记在心里了,最后请参与到这个音乐会中,来表演一下吧!6.表演全曲:
⑴欣赏,并表演全曲:第一组竹笛第二组小提琴第三组演唱1第四组演唱3 1→2→1→2→3→1竹笛小提琴全奏竹笛歌唱1歌唱1歌唱3歌唱1 7.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⑴创作背景:有一年由于环境的破坏,台湾的大森林中死亡了大量的动物。这一现象唤起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关注。于是一些自然观察家、自然录音专家、留美制作人等,深入全台湾山林实地录音,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制作了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森林狂想曲》,今天我们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森林的歌声》。
活动3【讲授】小结:
其实像这样的大自然元素的轻音乐还有很多,而且越来越多,那是因为我们的地球面临着许多大自然被破坏的现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最后,让我们听着这大自然的声音离开教室吧。
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媒体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有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二、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1、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3、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逐渐学生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4、读一读: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1、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昏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的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2、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倦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四、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1、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2、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关注了以下两点:
1.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方程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为了上好这节课,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案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并说出每个实验中的等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自然形成,而且通过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在这个基础上,再次利用直观教具——天平,使学生深入了解方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质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翘起来;当两边的质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平衡”,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衡。
1.课件出示一架不摆放任何物品的天平。
(1)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的托盘和指针的位置,指名说一说。
(2)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中分别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
(会出现三种情况。左边升,右边降;右边升,左边降;平衡)
(3)怎样看出平衡状态?
(指针指向中间)
(4)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托盘中的物品质量相等)
2.课件出示一架摆有砝码的天平。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提问:在左侧的托盘中放入一个3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右侧的托盘中应放多少克的.砝码才能使天平平衡?为什么?(50克)
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
(板书:20+30=50)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能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二)认识方程。
1.称樱桃。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一幅图。
(2)教师先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颗樱桃,左盘中放入一个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1颗樱桃的质量10克。
(3)再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个2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一颗樱桃的质量+2克=10克。
(4)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x+2=10)
2.称种子。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二幅图。
(2)你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4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3)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和20xx克之间的关系吗?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xx克)
(4)如果用y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4y=20xx)
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材简析
《美丽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丽的故事。“我”冒险下水,偏遇上了痉挛。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我看到了一双眼睛——海豚的眼睛。海豚使劲顶着我,让我趴在它的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当我平静下来以后,海豚又和我在海里嬉戏了好一阵,才恋恋不舍地走开。全篇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动人,尤其是以那双“美丽的眼睛”为主线,贯穿全文,显得格外富有感染力。相信每位读者在掩卷沉思之际,都在用心呼唤那双美丽的眼睛和那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批注方法,养成边读文边思考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读、思、批、议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这一段交代了“我”独自潜水,又遇到抽筋,情况万分危急。请学生通过读书,体验“我”当时胃抽筋,使不上力,动弹不得的无奈与痛苦,以及氧气筒支撑不到多久的紧急。
在“我”误以为是鲨鱼,吓得魂飞魄散之时,我看到了海豚的眼睛——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的眼睛。请学生结合海豚不断从我腋下往上撑的举动,想象这双美丽的眼睛盯着“我”,是想告诉“我”什么。注意把“我”此时心里的`“踏实”和刚才的“魂飞魄散”对照起来理解。
海豚用背鳍顶着“我”,让“我”趴在它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而此时刚脱离险境的“我”却担心海豚会搁浅,将它往外推。这一送一推,融入了多少的关爱与真情。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海豚“安抚我”、“背着我”、“停留在那里不动”等动作,想象海豚当时的模样,体味它善良的内心世界。
“我”和海豚又双双游向大海,在大海里玩个痛快。课文对海豚陪着“我”玩了好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交代,此处留下的空白需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完善。“我”和海豚怎么玩?海豚有什么表情?这些都需要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勾勒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也许在拥抱,也许在嬉戏,也许在比赛……
分别时,又是那双美丽的眼睛令“我”难以割舍。四目相视的时刻,彼此都用眼睛在述说着什么呢?仍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揣摩、猜测。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海豚的图片,看看这是什么。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2、揭示课题。一天,当“我”独自潜水,遇到生命危险,濒临绝望的深渊时,“我”看到了一双“美丽的眼睛”。(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大意。
2、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紧扣重点,体会情感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到的最美丽的眼睛?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运用学过的批注式方法进行阅读。
3、讨论交流。
(交流重点:第2段中,“我”第一次看到那双美丽的眼睛,请学生结合海豚不断把我“往上撑”的动作,体会海豚传递的信息:请让我来帮助你。第3段中,要抓住海豚的几个动作,特别是“停留在那里不动”这一情节,说明海豚对“我”的关爱细致入微。第4段中,引导学生抓住“玩个痛快”,“陪着我玩了好久好久”,想象当时快乐的场面。第5段中,要抓住“又用那美丽的眼睛看着我”这一关键句子,体会海豚眼睛里包含着的情感,鼓励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四、真情表达,升华情感
1、教师出示一幅海豚的图片,请学生看图展开想象,想象海豚在大海中为人类提供过的帮助,进行口头交流。
2、写几句心中最想说的话,献给海豚。
参考资料
海豚是哺乳类动物。雌海豚需要怀胎一年才生下小海豚。幼小的海豚在母体中已经基本发育完整。与其他陆上哺乳类动物不同的是,海豚出生时,像其他鲸目动物一样是尾巴先出来,这样可避免小海豚溺水。另外,小海豚出生后,母海豚会协助它游上水面吸第一口空气。初生的小海豚重约10千克,长约90厘米,以母乳为食。通常中华白海豚一胎只生一只,哺乳期为6个月。
海豚的年龄可高达60岁。
四年级下册教案7
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第10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与其它文章不同,第一部分为《天路》歌词,第二部分为“[青藏铁路简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铁路。《天路》介绍了青藏铁路称为天路的原因。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认字11个,写字8个,并理解“神鹰、祥云、巨龙、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修筑之艰难,理解解“天路”的真正含义。感悟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重点
结合《青藏铁路简介》理解“天路”的含义,了解青藏铁路建成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具准备
课件及课外收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审题设疑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路?
生: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石子路、泥巴路……
师:孩子们真是见多识广,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的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戈壁,跨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师指课题,生齐读。)
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随机梳理归纳出学习本篇课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生: “天路指哪条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为什么称这条路为天路?”
“通过天路真能上天吗?”
“天路是怎样修建的?””
三、解决生字词:初读感知
1.自读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完成自读提示。
3.解决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
小黑板出示:
雪域、横贯、崇山峻岭、氧气、奔赴、誉为、沼泽
B、注意区分下列形近字
冈—岗 漫—慢 岭—玲 泽—择 碍-- 得 彻—砌
C、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读通课文
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得不错,现在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
四、初读课文:
1、指名读歌词的前三节,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作者的美好愿望?
2、作者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课件:青藏高原的图片)
3、带着虔诚指名读这三小节
4、作者的理想实现了吗?从哪个词语你知道的?
5、指名读歌词后两小节。
6、齐读歌词。
五、老师小结
从“盼望”到“看到”,中间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老师将与你们一起在明天的课上去认识它的神奇。
四年级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课程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巩固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2、听老师读课文,划出节奏,读好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指導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
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一:反复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一)猜文意
借助注释,试着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
(二)交流汇报理解古文,体会人物精神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交流一:第一句。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交流理解尝的意思,课件出示:尝:曾经
你是怎样知道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好方法。
②交流诸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诸:众多组词:诸位、诸多。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曾经和众多小孩一起去游玩。
③拓展:看图补充句子:尝与诸小儿。
交流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交流三:第三句。
课件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交流四:第四句。
课件出示:取之,信然
(三)读一读,背一背
小古文大家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朗读课文。这篇小古文文字简洁,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四)讲故事
同桌练习,学生上台展示。预设:如果学生讲不好,就引导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想象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方法迁移,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用了两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弄清楚了这篇古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王戎的另一个故事《王戎观虎》,要求:轻声诵读两遍小古文。借助注释,四人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然③不动,了无惧色。注释:①承间:趁机。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详沉静地。
那你还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五、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诸唯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每个写两个。
2、展示点评生字。同桌互评。
六、总结课文
1、背古文,说故事。回家后请大家把这篇小古文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和她们说说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出示《世说新语》目录,激发阅读兴趣。
四年级下册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准确写出词语;能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近义词填空。
2、能写出不同语序的句子的不同意思;能改正缺少成分、主谓部分的不搭配、重复多余的病句;能填写表示转折、条件、目的关系的.后半句。
3、能正确地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教学过程
1、指导完成第1题。
先由学生拼读填词,发现共同性问题再作指点。如(1)“run”韵母“un”是“un”的省写式。而与“ru”的韵母“u”不一样。(2)“bianzi”中的“zi”是轻声。让学生直接作业本上完成作业。
2、指导并完成第2题。
先理解两组近义词的意思(见“知识背景”第1点),再读句子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最后在作业本上选词填空。
3、指导完成第3题。
先让学生朗读每组两个句子,理解表达的意思,再比较两个句子中某一个词语不同位置,最后在作业本上写出每组两个句子的不同意思。提示学生:第(1)组两句,可用“谁”“喜欢的不同写出不同意思;第(2)组用“谁”“高兴”的不同写出不同意思。最后归纳小结:词语排列的顺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
4、指导完成第4题。
先读句子,让学生从读中发觉句子的错误,并在课本上作修改。再讨论病因所在:(1)句子不完整;(2)“内容”与“通顺”不搭配;(3)“惊奇的目光”与“奇怪地”重复。最后让学生修正后在作业本上抄出。
5、指导完成第5题。
先学生默读理解前半句的意思,再通过“虽然”“无论”“为了”思考推测后半句的内容,并写下来,最后反馈矫正并抄到作业本上。在指导过程中,学生如有困难,可提示下列词语:(1)但是、可是、却、还、还是;(2)都是、总是;(3)要、总、从等。
6、指导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自行加标点符号,再反馈矫正。对几个较难或有不同加法的地方要加以指点:(1)“呜啊“的后面如理解成声音延长,可用横线,如理解成声音反复,则可加省略号;(2)“好像……”“又像……”“还像……”之间关系并列,以用逗号为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不收礼物的内容。
2、归纳短文的复述要点及重点词句,复述短文。
3、做单元检测题。
教学过程
1、理解短文内容。读读、想想、议议:(1)工人们怎样送贝雕画给朱德委员长?(2)朱德委员长为什么要把那幅贝雕画送回工厂里?(3)从哪里看出工人们对朱德委员长非常敬爱?并做作业本上两个问题的答案。
2、归纳复述短文的要点及重点词句。边讨论边板书:
(1)时、地、人、事。视察
(2)工人们把贝雕画送为了……爱戴精心包装
给委员长
(3)康克清把画送回工心意转告第一条中央规定不能收第二条支援建设可拿去换外汇……
(4)工人们崇敬朱德委捧激动惊异多么
员长的崇高品德。齐声称赞崇高品德
(5)用上述要点及词句复述短文。先自言自语,后同桌互说,最后抽说全文,并反馈矫正。
3、做单元检测题。
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交流赏析。
5、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板书设计
8 松坊溪雪景
下雪了:雪花 轻盈柔美
溪石 千姿百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村庄 溪水 溪鱼
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
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兜、俊”5个生字,会写“掺、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8个字,掌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种子实物。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识记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虔诚”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很感动,心里充满了温暖?
3.查阅有关洋槐树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一)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
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二)学生自读“单元导读”,交流体会。
(三)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审题导入,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它们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种子》。(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互动交流: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汇报:一是小女孩交树种的过程。如: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二是我的喜爱之情。如:“
我心里一动”“充满温暖”“小心翼翼”等词句。②注意引导学生读相关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四、识记生字,理解字词。
1.出示词语“荚皮、角柄、毕竟、素雅、羞涩、惭愧、凝望、小心翼翼、落落大方、虔诚、温暖、俊秀、害羞”,检查认读情
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如“掺、惭”等。
2.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生词的意思。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五、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
3.在没读懂的地方做标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梳理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被感动了,心里充满了温暖?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二)边读边画出小女孩交树种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以及我被感动的句子。
(三)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1.令“我”感动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小女孩的认真使我感动。
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与大家交来的种子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不由心里一动”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态?(虽然别人的树种很多,但籽粒里搀杂着荚皮和角柄,而小女孩就那么一点,但是“有如饱满的黑豆,每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由此看出小女孩拣树种是非常认真的,这种感动是对小女孩美好心灵的赞赏。)
(2)小女孩的虔诚使我感动。
我想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
这是作者在猜想小女孩是怎么捡树种的,那么你也能猜想一下吗?望着她那俊秀的脸颊、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作者为什么由小女孩联想到洋槐树在成长?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衬托出小女孩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尽心尽力,赞扬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质。②小女孩的认真、踏实、虔诚,正是我希望的品质,作者仿佛看到“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也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
2.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她是个纯朴羞涩的小女孩。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1)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着羞涩。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里。
①她为什么带着羞涩?此时她可能想什么?②她“冲我抿嘴一笑”此时又在想什么?③谁能把小女孩这样的心理读出来?
(2)“不,可是没有他们那么多。”她的脸刷地红了,撩起上眼皮看了我一眼,惭愧地站在那儿。
①“刷”一词,写出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变化?②她惭愧的是什么?③谁能把小女孩的心理读出来?
(3)“就这么一点儿。”她摇晃一下小葫芦,抬起头来。我们的目光正好相遇。我笑着点点头。她害羞地一笑,轻轻地掠一下额前乌黑的短发,拿着小葫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①“摇晃”和“掠一下”写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态?②假如你看到当时的情景会怎么想?③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的心态。
●她是个谨慎认真的小女孩。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嘴,小心翼翼地往外抖。
一颗,两颗,三颗……
①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掏出”、“展平”、“凝望”、“抖”。②重点理解“凝望”,“小心翼翼”的含义。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态?③指导朗读。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的特点细致描写了小女孩交树种的过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认真、诚实、纯朴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中有两处用了“小心翼翼”,前后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认真踏实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你能把作者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吗?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班级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值得借鉴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特点写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片断。
四年级下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四年级下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并能用“不敢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侮辱”、“欺君之罪”、“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历史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精神。
3、训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边品的良好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难点
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四、教学准备
做好以下课件材料:
1、把课文中晏子的画像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发现晏子长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为楚王叫他钻狗洞作铺垫。
2、三个重点句(钻狗洞、最不中用、水土不同)
3、晏子说得十分形象三个分句的学习和欣赏(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五、教学设计
一、人物介绍,揭示课题。
春秋是我国历的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1、简介晏子:名叫晏婴,身高不到五尺,大约现在的一米四左右。他是齐国的大夫,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
板书:晏子。学习生字“晏”。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板书:使楚。
快速读课文,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什么事?楚王为什么要这么做?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并完成下面练习。(出示)。
①楚王( )次想( )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 )。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 ),而且( )。
④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 ),而且( )。
2、交流
①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④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三、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我们来看看晏子是怎样与楚王斗智,维护国家尊严的。课文的那部分是写这一内容的?(3——5自然段)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这部分课文,思考:
(1)楚王用那些方法侮辱晏子?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3)结果怎样?
(出示表格)
楚王怎么做晏子怎样对付结果怎样
第一次交锋
第二次交锋
第三次交锋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
楚王怎么做晏子怎样对付结果怎样
第一次交锋让晏子钻洞访问狗国才钻狗洞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交锋笑齐国没人才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只好陪笑
第三次交锋笑齐人没出息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只好赔不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晏子话中含着的意思。
(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学生各抒己见后,得出: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
师:那么楚王就是狗王了,楚王当然不干!于是只好……。
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练读,指生读。
师:晏子和楚王的第二次斗智,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学生讨论后得出: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冷笑”(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只好陪着笑”(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把文中的句子转变为四字成语:挥汗成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
读四自然段:练读,分角色读。
③、师:好,第三次,谁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生: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原因是:水土不同。(南橘北枳)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可见楚国环境(社会风气)不好。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笑嘻嘻” “得意洋洋”(笑里藏刀、居心叵测)
读五自然段;练读,齐读。
四、总结课文,夸奖晏子
1、这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晏子一次又一次让楚王领教了他的厉害,楚王被完全征服了。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2、这句话换种说法可以怎么说?为什么要加上两个“不”字。(强调肯定。三个回合的较量,每次楚王都自取其辱,他终于明白晏子个子虽小却并非等闲,从而接受了教训,改变了态度。)
3、你认为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智慧)仅仅凭过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爱国心)
4、练习:
你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子夸一夸晏子,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所感来说。
晏子以自己( )和( ),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 ),而且( )。他不愧是我国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5、交流:(过人智慧、善辩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赢得了楚王的尊敬)。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识了一位才智过人,热爱祖国的杰出外交家——晏子。真可谓: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在我们的历,还有许多像晏子那样爱国的,处惊不变,能言善辩的杰出的外交家,如:诸葛亮,周总理,陈毅,乔冠华,钱琪琛等。老师期望将来在你们中也能出现外交家。
1准备演课本剧或讲《晏子使楚》故事。
2、搜集晏子的其他故事,做成读书卡片,并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四年级下册教案15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书。)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xx年被拍成彩色动画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5.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直听到十来岁,而且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读课文,找出文中都列举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6.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奶奶故事中这些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都不同。那得到宝葫芦的结果呢?(都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7.哇!原来宝葫芦这么神奇啊,那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几个宝葫芦的故事吧。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任选一个故事,进行交流合作,创编故事。(注意: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编。)
交流、评价。(注意:是否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力是否丰富等。)
8.总结、过渡:看来啊,同学们都掌握了王葆奶奶讲故事的独门秘籍,想象力都很丰富。整天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顺理成章地,王葆对宝葫芦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向往——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二)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
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让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都变顺利,没有烦恼,省心了。)
的确,每当面对困难,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王葆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不会做题、种向日葵比赛输了、与同学闹翻。)
如果有了宝葫芦,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渴望。
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宝葫芦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它,你会让它做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过渡:看来,成长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啊!想一想,当王葆真的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了,但他的.问题就真的都能得到解决吗?
不会做的数学题——仍不会做
不会种的向日葵——还不会种
不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培育,用自己的真情去投入,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
总结: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不是。
三、延伸拓展。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读。
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宝葫芦的秘密
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部分章节,但不能上成导读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是如何塑造的。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角色,体会人物特点,学习阅读方法,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课堂对朗读指导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创编时的引导铺垫不够,打算在推荐阅读之后的阅读交流会中继续交流创编故事。
【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02-04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2-07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27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授课教案12-22
四年级语文下册母鸡教案05-29
四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01-1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