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

时间:2023-02-02 18:11:17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设计好观察记录表;学生预习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并设计好实验的过程。

  [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师生互动]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高一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水平)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情感态度】: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技能】: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难点: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自由基学说相关的纪录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设置情景:学生想象自己衰老之后,和现在身体的特征进行对比,说出区别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会表现为个体的衰老吗?婴儿的体内有衰老的细胞吗?个体衰老是由于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解释婴儿、老人体内都有衰老细胞,为什么老人会表现出衰老呢?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特征,注意几个特征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例如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影响物质运输都是造成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细胞衰老的原因:利用纪录片辅助讲解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引导学生对延缓衰老的争议进行讨论。

  讨论,表达

  (三)细胞的凋亡以神经细胞为例,讨论细胞死亡对于个体的影响。提出问题:细胞死亡总是带给生物不良的影响吗?以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手的发育等例子,讲述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的重要性。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并举出所包括的例子。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四)技能训练略

  (五)练习

高一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

  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

  2、渗透的结构基础

  读图识图

  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

  为实验设计铺垫

  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小结:

  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技能练习

  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

  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

  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

  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

  学生总结

  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一生物教案4

  一、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通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坚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同:(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样,水分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流动。

  (三)巩固提高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样培养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作业

  本节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设疑:我们知道了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无机盐,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的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无机盐进出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的。

  七、说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实验思路、实验预期、具体步骤)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高一生物教案5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症状 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型,导致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毛细血管聚集在一起,红细胞破裂(溶血),造成贫血。

  ⑵病因 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⑵随机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频性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的类型

  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

  3.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4.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也可以产生新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性状。

  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而是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及原因

  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意义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发生可能

  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妇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100%或1/2__________。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高一生物教案6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六、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探究

  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设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进一步思考:还有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引出本节内容生物膜的具体结构

  创设情境:

  时间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他们首先会怎样来探究?同时指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由于技术的进步,对细胞膜提取和分离,并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证明了前面的假说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在验证假设的实验得出结论后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

  小组分享学生绘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图,讨论细胞膜的选材

  讨论交流,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阅读教材,猜想、讨论

  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对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呢?

  引起学生对生物膜结构探究的兴趣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来探究新课的内容,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了解

  了解假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设后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总结提高 课堂练习

  介绍脂质的探究,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提取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同时介绍磷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这个现象。

  介绍蛋白质的探究,先介绍由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细胞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相适应吗?

  质疑: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因此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与功能统一,假设不完全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完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同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体会

  倾听,思考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资料,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是否相适应?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膜的流动性

  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分享本节收获

  反馈练习

  学会提出假说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加深对流动性这一结构的理解为第三节的学习作准备

高一生物教案7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4.正常人血浆的pH为

  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 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 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拓展题

  10.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鼠种,选出数量、重量、年龄相同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渗透

高一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有氧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

  ②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①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有氧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观察、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代谢实质,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生命现象。

  ②通过分析有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细胞呼吸是生物活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那么细胞呼吸怎样进行呢?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一)有氧呼吸

  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高等植物和动物主要进行的就是有氧呼吸,这是地球生物逐渐进化的结果。

  酶

  2、主要场所:线粒体3、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4、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两个分子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H],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前两阶段产生的氢[H],经过一系列反应,被氧化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

  小结: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结合反应式提问:

  ①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参与反应,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②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水和丙酮酸穿过线粒体的双层膜,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

  ③氧气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

  ④CO2在第二阶段生成。

  ⑤水在第三阶段生成。能不能和前面的水对消?不能。

  ⑥有能量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第三阶段(大量)。

  ⑦有酶参与的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的酶有没有一样?判断依据:酶的专一性。

  ⑧有[H]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2870kJ—→1161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40.45%),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二)无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场所:细胞质基质。

  3、反应式:

  (1)高等植物: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高等动物和人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组织(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

  酶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4、过程: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196.65kJ—→61.08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31.06%),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呼吸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需分子氧参加不需分子氧参加分解产物CO2+H2OCO2+酒精;乳酸释放能量较多较少相同点①二者的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板书设计

  第七节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的类型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主要场所

  3、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4、过程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40%

  (二)无氧呼吸1、概念2、场所3、反应式4、过程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31%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三、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后记。

高一生物教案9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表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

  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表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

  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教学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材料)和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科学史)中认识细胞的统一性。本节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体现这些思路。

  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其中1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的学习。

  1.领悟原理,细心操作,学会使用高倍镜。

  教师应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种细胞可以更好地说明细胞的多样性,而不同生物的细胞共有的结构又可以说明细胞的统一性。根据材料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师也可以展示这些生物细胞的图片,给学生观察时提供参考。

  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是重要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制作的临时装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师详细示范和指导。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见教材图示,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可以在操作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操作步骤,才能更好地完成观察细胞的任务。

  教师针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另外,临时装片的制作也是难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示范和指导。

  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是手段,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目标,教师应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进行总结。

  2.比较见异同,出真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先采用“顾名思义”的方法,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细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细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细胞核。这两类细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别呢?教师可展示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的模式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细胞的“核”叫拟核,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4)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列表总结:

  表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教学用简表)

高一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

  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

  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难点

  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略

高一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问,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二、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

  一小(细胞体积)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谢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运输速率)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举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

  3.细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动

  4.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五、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细胞坏死的概念

  种.种不利因素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细胞坏死举例

  割伤、烫伤的细胞

  3细胞坏死的特征

  有害、被动

  4.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凋亡强调主动、有益,坏死强调被动、有害。

  六、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

高一生物教案12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学习目标:

  1.基因突变的时间是DNA复制过程中;有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几种类型;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新的基因,可能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

  2.联系生活中“夏季防晒霜的使用、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海湾战争中贫铀弹使用的恶果”等实际现象,找出引起基因突变的几种外界因素。

  3.分析教科书中列举到的各种实例,总结归纳出基因突变的特点,找出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生产实际的意义。

  4.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发生时机。认真分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从中领悟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习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基因重组的概念。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基因重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

  一.情境导入:

  自学等级

  二.课堂预学:

  1、基因突变:

  (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 或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

  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作用机理:损伤细胞的DNA.

  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作用机理:改变生物体内核酸的碱基。

  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

  (3)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DNA分子的一个 发生改变。

  ②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中 被 代替。

  (4)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 存在的;

  ②基因突变是 的;

  ③自然状态下,一种生物的突变率很 ;

  ④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 的。

  (5)意义:基因突变是 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 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 材料。

  2、基因重组:

  (1)概念:指生物体进行 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

  (2)类型

  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 的自由组合。

  ②随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使 基因发生交换,导致

  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3)意义:是 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 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讨论、展示:

  1. 发生了基因突变,遗传性状一定会改变吗?

  2.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否看见?

  3.完成下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 质

  发生时间

  条 件

  意 义

  发生可能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测评: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基因某一位置点的改变

  B.所有基因突变一定能通过生殖传递给后代 C.绝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突变个体的生存有利

  D.每个生物体只有某些特殊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

  2.当牛的精原细胞进行DNA分子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发生 ( )

  A.基因重组 B.DNA的解旋 C.基因突变 D.蛋白质合成

  3.在形成精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可能发生于 ( )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4.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重组能产生多种基因 B.基因重组是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而导致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重组

  5.下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乙是在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用B、b)。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分别是① ,② ;①过程发生的时间是 ,主要场所是 。

  (2)α链碱基组成 ,β链碱基组成 。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4)图乙中,Ⅱ6的基因型是 ,要保证Ⅱ9婚配后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 。

  (5)若正常基因片段中的CTT突变成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可能发生变化?

  反思与积累: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高一生物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 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 mL 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高一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高一生物教案15

  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知识性目标:理解水平)。

  2.探讨其原理的应用〔情感性目标:经历(感受)水平〕〕。

  学习提示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来掌握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及其产物等。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如何进行的?

  答案: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糖元、淀粉等。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水解。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太阳光能→电能→ATP与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知识链接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ATP含量稳定、可再生和移动迅速、供能高效,因而成为细胞内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中间物质。

  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

  教材分析

  汽油的燃烧是一个物质氧化的化学反应过程,C由还原态转变为氧化态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在这一能量的转变中是一个由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物理能的过程(如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与此相似,生命的运动过程也有一个能量形式的转变。而在细胞内的能量是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这相当于汽油这种燃料,例如: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些“燃料”中能量必须被氧化分解,变成氧化态,能量就可以释放出来,并且转变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要点提炼

  与汽油这种形式的能源物质相似——在细胞内的能量也是贮存于还原态的碳元素中,能量的释放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碳元素被氧化的过程。

  1.细胞呼吸的类型

  无论是自养生物还是异养生物,细胞必须将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需。细胞氧化葡萄糖、脂肪酸或其他有机物以获取能量并产生CO2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

  探究活动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细胞呼吸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存。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气条件下进行的,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能量较少的一种呼吸方式。全析提示

  释放能量多少的显示方法:用温度计测量保温瓶内的温度变化。

  材料器具:酵母培养液;液体石蜡油(用于培养液面与空气进行可靠的隔离)、0.1g/mL葡萄糖液;保温瓶(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温度尽可能的不受外界影响)、温度计、棉花(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但空气可以进入)。

  活动程序:(1)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将少量的酵母菌放进由蒸馏水、纯糖和酒石酸铵组成的培养液中,经过一夜的培养,便可以产生出千千万万的酵母菌。

  (2)A瓶注入煮沸冷却(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B、C瓶注入未经煮沸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

  (3)向A、B瓶中加入等量的酵母培养液,C号瓶中不加入酵母菌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

  (4)向A号瓶中注入液体石蜡。煮沸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排出氧气,气体于100℃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其二是杀死微生物。

  (5)3个瓶中同时放入温度计,并用棉团轻轻塞上瓶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通入空气,并且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的进入),插入温度计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6)2h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温度数据。

  结果预测及分析:B号瓶中温度最高,A号瓶次之,C号瓶的温度最低并且接近室温。液体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有效地使空气与培养液隔开。

  高一生物教案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B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有氧呼吸。A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需要大气中的氧。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几种专营体内寄生的动物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猪肉绦虫等。部分微生物也必须进行无氧呼吸才能生存,这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被称为专性厌氧,除了书上的两种微生物外,还有甲烷杆菌、链球菌等。

  2.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要点提炼

  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①有氧呼吸时产物是CO2和H2O,并有大量能量释放;②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

  线粒体,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器是1857年利用光学显微镜在昆虫的肌肉细胞中看到的一种颗粒状结构,直到1897年Benda才把这种线状和颗粒状结构称为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线粒体成颗粒状或短杆状,横径约0.2~1μm,长约2~8μm,相当于一个细菌的大小。全析提示

  线粒体的形态与其名称来历有关,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线状和颗粒状。

  线粒体在电镜下呈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形成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面积。线粒体内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外膜多得多,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的所有的酶都分布在内膜上。第二阶段的酶在线粒体基质中。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它的主要使命是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在能量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就比较多,如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相比较,心肌细胞消耗的能量比骨骼肌细胞多,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骨骼肌多,而且每个线粒体中嵴的数量也比骨骼肌中多。要点提炼

  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基质(第二阶段)和内膜(第三阶段)上。

  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需要能量多的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多。

  在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RNA,线粒体在细胞中可以进行自我增殖,如细胞从低能量代谢转到高能量代谢时,线粒体的数量就会增加,所以线粒体在遗传上不完全依赖于细胞核,有一定独立性。全析提示[Ks5u.com]

  线粒体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是因为:①增殖不与细胞同步;②能够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

  3.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氧化的有机物最多的是葡萄糖(约占全部的70%)。如果选择适当的催化剂使葡萄糖燃烧,一步就被氧化成CO2和水,而在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经过许多步骤才产生CO2和水的。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要点提炼

  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最大特点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出来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第一阶段可称为:葡萄糖的分解。

  第二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2C3H4O3+6H2O6CO2+20[H]+2ATP第二阶段可称为:丙酮酸的彻底分解。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反应,与氧结合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34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嵴)上进行的。第三阶段可称为:水的产生。

  24[H]+6O212H2O+34ATP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全析提示

  总反应式两侧的水不可以约掉,因为不是在一个阶段中参与的反应。

  综合上述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生成6摩尔的二氧化碳和12摩尔的水,同时生成38摩尔ATP。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释放出来的总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转移至ATP的高能磷酸键上,能量转变效率只有40%左右,其余部分(1709kJ)的能量就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

  (2)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也包括许多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氧气不参与反应,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终形成的产物有酒精、乳酸等。左栏中的一组数据是一定要掌握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要点提炼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相同,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并不需要氧气存在。

  第二阶段:生物种类不同,终产物有两种。

  ①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都以酒精无氧呼吸的形式进行呼吸。全析提示

  无氧呼吸全过程中,这是唯一的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脱羧成为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第一阶段产生的[H]还原为酒精(乙醇)。这些反应可以用下列的反应式来表示:

  2CH3COCOOH2CH3CHO+2CO2

  2CH3CHO+2[H]2C2H5OH思维拓展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H]中贮存的能量随之进入了酒精。

  酒精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无氧呼吸也不需要氧的参与,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乳酸,并且产生2分子ATP。ks5u.com全析提示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物质在反应前后依然是平衡的。

  2CH3COCOOH+2[H]2CH3CHOHCOOH

  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3H6O3+能量

  此外,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左栏中的反应式中也有丙酮酸被还原的过程:羰基被还原成了羟基。

  总之,无氧呼吸的效率虽然远比有氧呼吸低,但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从生物的进化历史来看,无氧呼吸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绿色植物出现之前没有光合作用,因而大气中没有氧气。这时的原始生物必然是靠无氧呼吸获得它们所需的能量。

  在无氧呼吸中,分解葡萄糖时释放的能量是196.65kJ/mol,本章第一节中ATP水解时,释放能量的值是30.54kJ/mol,所以无氧呼吸中产生的2molATP中的能量是61.08kJ。

  细胞呼吸释放出来的能用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细胞生长、分裂时需要合成许多物质,因而都要耗能。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也需要能。在低温下,生物生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之一就是呼吸作用十分低微,生物合成十分缓慢。细胞的主动运输也是一种耗能过程。植物根系在氧分压很低的情况下对K+的吸收大大减少,就是因为在氧分压低时呼吸作用微弱,不能产生足够的自由能之故。某些特殊的生物,如萤火虫、电鳗等的光能、电能等都是由ATP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的。动物的机械活动所消耗的能,也都来自呼吸作用中产生的ATP。要点提炼

  ①只需相应的酶,不需O2,在有O2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抑制。②物质变化:由于缺氧,C6H12O6不能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不彻底氧化产物,如C2H5OH或C3H6O3。③能量变化:因为分解不彻底,氧化产物中还贮存着能量,所以释能少。

  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形式的转变: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活跃的化学能(ATP)生物能(萤火虫、电鳗的光能等)。

【高一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生物教案11-22

生物教学教案11-15

《生物的特征》教案11-03

高一生物教学总结08-17

生物教学教案15篇11-18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11-09

高一《登高》教案01-19

高一生物教学总结九篇05-27

高中生物教案11-16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