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30 07:56:37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5篇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2.通过习作例文,学习定点观察、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学习使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学习使用过渡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巧妙运用写景方法,加上优美的语言,能让我们笔下的美景形象生动,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仿佛在亲身游览一番,既看到了景物的特点,也有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写景的美文。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领略到了海上日出的奇妙与美丽,也曾见识到了金华双龙洞的奇态万千。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呢?作者在写景时表现出了什么特点呢?(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海上日出》是按照天晴时以及有云时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你们领悟到了怎样写好游览类文章的方法了吗?(生讨论交流)

  师归纳明确:(课件出示)

  (1)按游览的顺序写。以游览为线索,由先而后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

  (2)写出景物的特点。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最有特色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

  (3)分清主次详略。把最具代表性的、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进行详细描述。

  (4)融入真情实感。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1.学习了《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让你写一写你游览过的地方,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三、初试身手

  1.师:如果让你介绍你游览过的地方,你会画路线图吗?

  2.师: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指名上台画出参观路线,并按顺序进行介绍)

  预设:

  (1)参观路线: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2)首先从南门进入植物园……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刚出芍药园,就进入了松林……松林再往东走数十米,就到了天鹅湖……接着就来到了纪念馆……再往前面走,就是望湖亭……最后,来到了郁金香园……不知不觉来到了东南门,便出了植物园。

  3.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说说植物园的参观路线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写游览类文章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继续领略美景,学习写游览类、景物类文章的方法。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颐和园》

  1.初读例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描写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你能根据游览顺序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吗?(生上台画)

  3.你能找出本文的过渡句吗?

  4.颐和园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朗读,可以做小导游,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

  5.从《颐和园》中归纳总结写法:(课件出示)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突出特点。

  过渡衔接,自然有趣;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七月的天山》

  1.初读例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2.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从“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这些句子看出来的。

  3.细读例文,说说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哪些天山景物。

  明确:描写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幽静的天山密林,天山深处的花海景象。

  4.从《七月的天山》中归纳总结写法:(课件出示)

  (1)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天山之美。四、课堂小结

  用游览的顺序记录生活,不仅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自然奥妙,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习作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祖国有雄浑壮丽的山河美景。那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的杭州西湖,那云雾缥缈的黄山,那美丽富饶的海南岛……还有家附近那充满童趣的公园,那四季变幻无穷的植物园,那令人大开眼界的博物馆……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地方。

  二、习作指导,构思情节

  1.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师明确:(1)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方法。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内容要详略得当。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地方,就要略写。

  2.怎样写好游览之地的景物?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观察有顺序。选择一处景物,并确定观察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写出来的片段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抓景物特点。掌握了一定的顺序后,要仔细观察这处景物的特点,如形状、数量、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等。

  (3)要融入感情。在细致描述这处景物的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让读者受到感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绘景;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状物绘景。

  (5)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等,可使景和物蒙上一层文学色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过渡句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合理使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三、尝试习作

  1.学生选择一处游览过的地方,尝试习作。

  2.师点拨习作要点:(课件出示)

  (1)确定自己想写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回想游览过的景物,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根据路线图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写下来,在介绍景点时要紧扣游览顺序,注意内容上详略得当,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生自由写作文,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拓展延伸

  1.推荐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找出优秀习作中表明游览路线的句子。

  3.赏析优秀习作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学反思]

  这次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主要培养学生按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能力,注意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内容上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要简洁,要表达真情实感。在分析例文的过程中结合了初读和细读的方法,进行赏析。让学生学习写法,进行写作。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应先确定写作对象,再介绍游览的地方,重点的地方可以详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明确写作方法和本次习作要点的基础上尝试习作,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地完成习作。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有的内容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缺少真情实感,应多观察,多积累。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中的药房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并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中人性的善良和伟大,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并对周围的人回馈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感受伟大的友情给一个人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德诺妈妈的话,真正体会这种伟大、无私的友情。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 学 程 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红丝带(关于艾滋病的标志),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标志。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爱护艾滋病患者。

  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教师相机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读文,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1)个人自学。

  (2)同桌间汇报。

  (3)关注字词在这一课中的意思。

  3.做课后习题(一)。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5.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下节课文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三、作业:

  写生字。

  熟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读题、回忆。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上节课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二、品析课文

  这里生命的药方是什么?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三、交流自学的感受。

  1.(1)第8自然段。

  (2)读一读,德诺妈妈的话。

  (3)重点体会生命的药方是什么?感受“泪如泉涌”。

  2.为什么德诺是孤独的?

  (1)快速默读用“------”画出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第一句话。

  a.指名读。

  b.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

  3.虽然他是不幸的,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但他又是幸运的。你又从哪看出来的?

  如果你是德诺:

  当你身患严重的疾病是一种什么感受?

  难道你真的不怕被传染吗?

  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又是如何做的呢?

  4.自由再读课文画出艾迪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使他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即求医过程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

  出示要求:

  (1)读画出的句子。

  (2)说说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情感。

  7.师小结:德诺得病是痛苦的,但艾迪给他的帮助与关怀,使他离开人世时依然快乐!这怎么不让德诺妈妈----“泪如泉涌”。好动情地说……

  课题不单单指艾迪为德诺寻找(指板书:治疗艾滋病的药方),还指艾迪给了德诺(指板书:医治心灵的药方),那就是(友情),是这份友情让德诺感受到了(快乐),不再(孤独)。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他说……过渡:德诺还有两个心愿,希望我们帮他实现。你愿意吗?

  四、作业

  请为我写一封感激我的好朋友艾迪的信。谢谢!

  请把我与艾迪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让爱温暖更多的人。

  放手让学生自学,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

  抓住重点词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引导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从感悟交流中实现与文本、与文章主人公的对话。

  结合课题深入延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其中包括多音字“呢”(在课文中读ní);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激发学生说、写春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自己或教师带领学生观赏春景。

  2.制作春天景象的课件。

  3.配乐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春天,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告别了愉快的寒假,温暖的春风又把我们送入了可爱的校园。祝同学们在新学期里学习快乐!

  这些天来,我们周围的景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丽,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都发现了什么景象,能告诉大家吗?

  2.学生畅谈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春的信息。有一位诗人,他也热爱春天。他也像你们一样,看见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全诗,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用圆圈标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读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出示词卡“呢喃”和字卡“谱”“潺”“萦”,认识生字。

  (1)“呢喃”读准音nínán,“呢”是多音字,它作为语气词读ne。“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呢喃”是象声词,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字形较好记。

  (2)“谱”字可拆分为“讠”和“普”帮助识字。“潺”字右边较复杂,也可采用拆分法识记。

  (3)“萦”读准后鼻音,从上、中、下三部分认识“萦”的字形。找出“萦”在课文中的组词:萦绕。用自己的话说说“萦绕”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只要求初步感知。)

  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阳春三月的美景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所以作者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初步感受即可)。

  2.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我们就要把这种美读出来。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优美动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韵味。

  3.按同学们讨论出的方法美美地读这首诗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指名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也可以读一个字组一个词,体会字义。

  2.指导写字。

  (1)“芬、鸽、梢”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鸽、梢”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右靠紧。“芬”笔画要写得匀称、美观。

  (2)重点指导写“谱”“巢”“烁”。

  谱:左边稍窄些,右边上部“丶”“”要注意摆匀称。

  巢:“巢”指鸟儿的窝,所以“巢”字就像鸟儿在树上做的窝。“巢”先写上面的三个“撇点”(每个撇点是一笔),再写下面的“果”,上下都不要写得太长,以免超出格子。

  烁:火字旁笔顺不要写错,注意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写字本上将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评议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诗的语言与形式美。

  导入:既然大家都说这首诗很美,那么它美在哪儿呢?我们分小节来朗读、品味它的美。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自由读一、二小节。找一找这两节诗中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不懂的词语也做上记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溪潺潺的流响”“枝头新绿的芬芳”“燕子呢喃的细语”“河边茸茸的绿草”“晴空萦绕的鸽哨”“悄然无声的小雨”这些语句的意思,感悟词句的优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如“潺潺”是象声词,指流水声;“新绿”指树木新长出的嫩叶;“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茸茸”指草儿刚长出来时像绒毛一样。“萦绕”指声音回响环绕。

  2.指名配乐朗读一、二节,大家闭上眼睛听,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在小组里讨论,讲一讲诗歌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诗歌的语言十分生动优美。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师:同学们都认为诗的语言很美,也有许多同学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个特点。看看第一、二小节的表达形式,你发现什么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这两节用了“用……用……用……”排比的诗行,上下诗行句式整齐,每节一、二行和三、四行又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优美动听。

  4.试背第一、二小节。

  背诵时,语气应轻松、活泼、愉快,带着喜爱春天的感情,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而有韵味。

  (二)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节。

  自由读三、四节,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想象这两小节描绘的画面,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感受。最后试背这两小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第三小节的词语“欢跳”“闪耀”“嬉闹”是从动态上描写“三月的歌曲”,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特点。然而,这两节诗并没有具体指“三月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三月的`歌曲”是孩子们活泼的笑语、是鸟儿婉转的啁啾、是人们欣喜的闪烁的目光……

  以“我仿佛看到了……”开头说说自己想象、体会到的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说一说自己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感受、体会更深了,再来说说你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好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春天美”(春天的美景像一首三月的歌曲)和“诗美”(这首诗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就是一曲春之歌)两方面来体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总结:春天代表希望与活力,我们都在这盎然春意中学习、工作、生活,是多么美好哇!让我们在享受春天时,不要错过好时光,努力学习吧!

  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三、小小赛诗会。

  1.练习背诵课文。播放春天美景的课件,指名背诵课文,为画面配音。

  2.小小赛诗会。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儿童诗、短文等。现在,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比赛背诵写春天的诗。有的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很了不起,也欢迎朗诵自己的诗。我们可以给赛诗会取个主题,如“为三月谱曲”或“三月的歌”“春之声”等。

  赛诗会评出“最佳朗诵奖”“最佳表演奖”“希望之星小诗人”等,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会运用。

  四、作业。

  1.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一节,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对诗歌创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创作写一首小诗,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28篇主体课文,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这些单元与学生的生活和想象世界相结合,围绕这些主题或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册课文内涵丰富,文化含量加大,弹性内容增多,阅读的要求相对较高,重视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围绕课文和单元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强调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引导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的的习作进行修改。除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等小练笔,引导学生积累、领悟、及时揣摩写法外,还在“语文天地”中设有专门的习作练习题——“笔下生花”,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主题整合起来,使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机部分。

  本册教材在交际能力、交际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①做重点发言人;②做讨论主持人;③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对方意识,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男生18人,女生24人。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语文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能够主动预习、复习,坚持课外阅读。阅读中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品味一些重点词句。大多数学生有积累的习惯,并能用积累的词语丰富表达的内容,用好几种常用的标点符号。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情况不一,学生的

  学习效果存在差距。个别学生对字词的掌握量不足,课外阅读的书籍偏重于“笑话”、“漫画”类,语言的积累少。另外,学生的'认真书写,写好字仍是本学期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独立识字学词,写好摘录笔记,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认字240个,写字200个。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勇敢发表个人见解、针对同学发言发表意见。在交谈中认真倾听,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个人要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掌握单元和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学生情况,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达到发展。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累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天中午有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时间、好书推荐

  卡、课外精彩片断诵读、全班共读一本书……坚持读好书,写积累。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鼓励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会组更多的学生越来越会学。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多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日记、小练笔不拘形式去写,对于大作文,鼓励学生在完成作文草稿后,运用已学的修改方法自改、互改、读给家长……教师的面批一定要注意保留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语言。对于优秀的作文要在班级展示栏里张贴。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主题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课时实用课时第一周1、话语9课时

  第二周2、春潮7课时

  第三周3、花9课时

  第四周4、手8课时

  第五周5、智谋6课时

  第六周6、眼睛9课时

  第七周7、纪念日4课时

  第八周期中复习检测6课时

  第九周8、舟船7课时

  第十周9、太阳8课时

  第十一周10、路6课时

  第十二周11、快与慢8课时

  第十三周12、回归7课时

  第十四周课外阅读6课时

  第十五—十八周总复习24课时

  第1单元话语

  单元分析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主题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为一首诗歌和三篇记叙文。记述文中有一篇中国历史故事,两篇外国故事。《大地的话》歌颂了大地母亲博大、无私的情怀。《语言的魅力》则体现出有魅力的语言的重大作用。《秉笔直书》表现出史官们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求真精神。《难忘的一句话》用政治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语言就是爱的纽带。

  “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摘录笔记、读一读、仿写句子等语文练习。“畅所欲言”通过读、背、写、自选和交流体验,积累关于话语的名言。“初显身手”帮助学生认识无声语言——符号、标志、图案??“笔下生花”继续练习写事写自己对话语的感受;“金钥匙”引导学生在标画、品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突出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9课时

  大地的话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能根据关键词,理解诗意并仿写。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

  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

  二、品读悟情

  1、听课文录音。

  师:现在老师把诗歌朗诵放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纠正容易读错的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

  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学会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

  3、根据教材中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冰心的作品,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

  4、通过教材中的相关评论,对“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个怎样的人”,“冰心一生的贡献”等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课件冰心的文章《我和玫瑰花》,同时出示冰心老人的画像。

  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

  1、师述:刚才我们从文章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提到这多次玫瑰花?

  (通过听文章,让学生了解冰心和玫瑰花的渊源。为学习奠定基础。)

  2、师问:你们从课外书或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冰心的故事,讲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学讲听。

  (让学生亲自查找冰心老人的事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学生对冰心的认知可以加深一步。感受冰心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她对人们的爱)

  3、谈谈你对冰心老人的印象。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冰心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

  4、师引课

  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课外的阅读,我们与冰心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冰心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熏陶和感染。但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文本。

  1、揭示课题并板书:31、送别冰心

  师提问:

  “送别”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

  你从课题中的“送别”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情感?

  (冰心老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全国各界人士怀着对冰心老人的爱戴之情来送别她。)

  2、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从中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听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

  3、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4、学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重点指导:“悼”不要读成“掉”的读音。有些字书写时可以跟形近字对比记忆,如:祥-——详悼——掉缓——援——暖凝——疑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

  (3)找生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采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无形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插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

  2、师提出问题:

  (1)文中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2)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悼念仪式的?从哪自然段开始的?

  (3)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人们用什么来为冰心老人送别的?

  3、师生交流,根据课文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叙述以上问题,对课文有个概括的了解。

  四、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

  1、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要求尽量读己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

  思考:说说你见过的灵堂是什么样的,介绍的呢?文中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设计的灵堂,以大海的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放海涛海浪的'录音。)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没有黑色没有哀乐

  2、通过对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说说你对冰心奶奶了解了多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灵堂?是谁为她设计的?(师引导学生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段落。)

  3、学习第十二自然段。

  (1)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第十二自然段说的很详细。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葬礼凝重、沉闷的气氛是什么样子,涛声相伴、玫瑰满堂的温馨葬礼又是什么样子。(使学生更明白冰心老人一直看淡人生,不追求奢侈)

  (2)师讲解: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第十

  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白前后文呼应是为了更凸现冰心老人的人格魅力)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5、师: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按照仪式的什么顺序来写的?人们是怎样悼念这位世纪老人的?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采用不同方式来悼念冰心老人的,这节课继续学习人们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来送别冰心的。

  二、深入品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体会真情。

  1、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默默地品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这几个自然段写到了哪些人来送别老人?他们都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做的?勾画出句子。

  (2)找学生朗读,师注意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尊敬的语气来读。全班交流后找学生回答,然后填写小黑板上的内容。

  师出示小黑板:天气-------,人--------,院内大厅内---------,说明----------。

  孩子们捧着----------,将----------------撒在老人身躯上,说明-----------------。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告别室外人头攒动院内大厅内挂满挽联

  让学生在文中理解词语: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3)文中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要将无数的玫瑰花瓣撒在老人身上?

  (一开始我们听了一文章,理解到了冰心生前与玫瑰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她很喜欢玫瑰花,她一生朴实无华,不让儿女奢侈)

  (4)看到冰心的孩子们对老人的敬意,你有何感想?

  (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说听。)

  2、学习第七、八、九、十、十一自然段。

  (1)开火车读课文,感受这几个段落写到哪些人,是怎样来缅怀冰心老人的。

  (2)小组合作通过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

  a、文中写到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缅怀冰心老人的?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勾画出文中相关语句)

  b、你从人们的语言和行动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这样的崇敬和怀念她?

  c、你怎么理解冰心自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d、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读听,并说说你的体会。

  全班交流,把零散的语段整体地描述一下。(每组推选一个到前面来描述其中一个内容,在找学生谈谈感受最深的一段)

  师板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并在文中理解以下词语:

  拾级而上拾(she)如怨如诉颤颤巍巍恬静

  3、师述: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人们这样的怀念她,是因为她一生对人民对祖国的贡献之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位伟大人物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讲解: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五四”元老说明她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提倡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隽永清丽”是指她的风格,这种风格曾被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百年”是说她从1900年出生到1999年去世,享年99岁。“诗意的结局落幕”是指她的灵堂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不放哀乐而放海涛和海浪的录音。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简单概括。

  4、师述:课文最后一段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师问:

  (1)你怎样理解“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陨落”是什么意思?

  (2)哪些句子写出了冰心老人的品格?

  从这些诗句中,找出体现冰心老人品格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看法。

  (3)冰心老人走了,她的什么流传千秋万代?

  5、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一段,用心体会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

  6、学习了这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听。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课文的学习,你对冰心的了解又增加了哪些?

  2、带着对冰心深深的缅怀之情,阅读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是其他著名人士悼念冰心的作品。

  板书设计:

  31、送别冰心

  独特的方式-----送别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6

  复习内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学会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体会祖国语言文化的精妙。

  复习重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难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准备:小黑板,收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二、复习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

  1、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2、说比喻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3、生总结:比喻句的特点--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

  4、拟人句有什么特点?

  5、说拟人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6、生总结:拟人句的.特点: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有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感情。

  7、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区别?

  8、小组讨论。

  9、个别发言

  10、师生总结: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拟人句利用事物与人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拟人句的最重要的标志。

  三、随堂练习。

  1、说出下面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2、造比喻句、拟人句。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3、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2、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2、查字典,了解“神圣”的意思。

  一、质疑导入(2分钟)

  师:“神圣”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通过查词典,大家都知道了,“神圣”的含义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生可能依然不懂)

  师:那你们觉得什么在你心中是神圣的?

  生:国旗、国徽、国家法律、母亲、人的尊严、革命……

  师:近来的新闻里,我经常听到这样一个句子:“钓鱼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难道“这片土地”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好,就让我们朗读课文,从课文中领悟“神圣”的意思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词。(5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嗡嗡、麋鹿、骏马、雄鹰、潺潺、松脂、婴儿、眷恋

  3.这片土地是指哪片土地?

  生:是印第安人的领地。

  三、研读1-3自然段,理解“神圣”。(8分钟)

  1、提问:这片土地的“神圣”体现在哪里?带着问题,读文段。

  生:“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2、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让学生潜心默读,理解“圣洁”——神圣而纯洁。

  3、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对待对待这片土地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是啊,西雅图极力描绘的美景,都是纯洁的,原始的,天然的,没有人工的痕迹,没有人为的破坏。而正是因为在印第安人的心中,土地是“神圣”的,所以他们敬畏自然,和大地上的万物和谐相处,视植物为“姐妹”,视动物为“兄弟”,以主人的身份去守卫自己的家园!)

  在这里,西雅图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4、提问: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5、再读2-3段,应读出什么?(读出这片土地的美丽,读出热爱之情)

  齐读。

  交流朗读的感受: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

  6、师:是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印第安人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研读课文4—8自然段。(15分钟)

  1、学生朗读文段。

  2、这几段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请大家找出来。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引导疑问:读了这句话大家有疑问吗?

  既然这片土地对于印第安人是那么神圣,他们是那么热爱自己生存的土地,为什么要“转让”?

  3、了解背景:这片土地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部落的领地。白人入侵,使印第安人逐步失去自己的领土。1851年,美国政府又以金钱购买为由,要印第安人放弃这片土地。身为酋长的西雅图已无力拒绝,只能转让。

  4、再读文段(5、7、8段),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热爱、留恋、不舍、眷恋)

  生读。

  5、也许大家还有疑问,为什么他们不反抗?不通过战争来保卫领土?

  引导学生了解,白人占领印第安领地是不争的结果(要么战争到底,结果是死,土地万物也会遭到战争的破坏;要么放弃土地,迁居别处,但土地万物会得以保全):正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心怀虔诚,所以他们才选择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此时的放弃,是的保护!

  此时的放弃更能折射出这片土地在印第安人心中的“神圣”地位。“神圣”一词在这里是如此意味深长!

  6、我们再读文段,还应读出什么感情?

  要读出西雅图被迫离开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时的无奈、酸楚和不舍,声声叮嘱,声声悲怆!

  生再读。评价。

  7、小组探究:为什么“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呢?

  全班交流,明确:这句话是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8、提问:在即将离开这片土地时,西雅图叮嘱白人要怎样做?要怎样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

  (1)善待河水。“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善待空气。“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你们要照管好它”

  (3)善待动物。“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五、研读课文9-11段(7分钟)

  1、读文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谈一谈,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师总结:

  3、同学们,我们终于明白,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已不只停留在慨叹部落领地丧失的无奈,而上升为对大地母亲的深厚感情!

  他们呼吁,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应“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其实,“神圣”的绝不应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心存“神圣”的也不应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西雅图的演讲让我们为之动容!

  3、齐读文段。

  六、总结升华(5分钟)

  1、大家猜测:白人听了这样的演讲,有没有被打动?

  的确,(出示图片)西雅图的演讲感动了白人,他们决定把这片土地命名为“西雅图”,这座城市被称为“常青城”,永葆生机与美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牢记着西雅图的这句话: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3.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句意: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鸟的天堂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榕树的远景、近景图,鸟的天堂中众鸟纷飞的录像;出示有关练习题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有些榕树上住着许多鸟儿。鸟儿们成天在树上飞呀,叫呀,生活得那么自由,那么欢乐,所以人们把这儿叫做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二、资料交流,解决问题。

  1.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检查交流情况。

  (1)能利用资料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如: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里有些什么鸟?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老师随机利用课件或展示台展示有关资料。

  (2)不能解决的问题存疑,留待理解课文时解决。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

  1.学生谈到生字新词的问题时,出示课件(或小黑板)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不可计数逼近静寂留恋停泊一株缆绳颤动

  应接不暇一簇纠正缝隙昨天灿烂桨错过

  2.学生谈到读书时,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进行评议。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五、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那美丽神奇的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好标记。(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

  (1)填空练习:

  课文写了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只看到了,没有看到,所以他认为;但当他第二天再经过时却看到了,他觉得。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

  3.全班交流:

  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还不能解决的继续存疑,老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为什么说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5.“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六、作业:写字。

  提示:“株、桩”分别由“朱、庄”加木字旁组成,“纠、错、昨”与“叫、借、作”比较记忆,知道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浆”是上下结构,注意与“将”区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鸟的天堂》,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本节课留下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1.作者第一次来鸟的天堂,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板书:大榕树)

  2.指名读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交流。

  ①读一读你找的句子,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

  (板书:远、近)

  ②句子中的“逼近”可换作什么词?表示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4.(课件展示)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从远到近,又描写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书:大、美)

  5.四人小组讨论,画下你找到的描写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出示句子,感受榕树的“大”和“美”。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我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1)自由读句子,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树大、根多、枝多)

  (2)你能用另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不可计数”吗?(“不计其数”)

  (3)“卧”字说明了什么?想象: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能用你学过的词语赞美一下大榕树吗?

  (4)读句子,体会榕树的大!

  (师范读,生评价,指名读)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齐读句子。

  (2)“堆”说明了什么?(茂盛)

  (3)榕树什么时候的叶子是翠绿的?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令它们发光?

  “颤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颤动?请给它换个词,比较哪一个更合适?“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什么意思?

  (4)面对一株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指导读句子。

  (男生读,评价,女生读,范读,齐读)

  7.在这两段里,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哪几个方面来写?(板书:枝、干、叶、根)

  8.齐读这两个自然段,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宁静、悠远、美丽、幽雅)这种对事物静止状态的描写,我们称为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三、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1.第一次来鸟的天堂,作者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他又看见了什么?

  课件展示。小鸟出来了,鸟的天堂里出现什么壮观景象?

  2.学生观看录像,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这种热闹情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4.为什么出现这种热闹的场景?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找出句子,朗读体会。

  5.从这段描写中,你又知道了什么?(鸟的种类多,大小、颜色不一,形态各异)

  6.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找出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

  7.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从哪儿看出作者“应接不暇”。你能用“应接不暇”说一句话吗?)

  8.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注意?找出句子,读一读。小画眉为什么兴奋?它会唱些什么呢?

  9.如果你就在鸟的天堂,看到这些,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种心情读句子。(个别读,评价,齐读)

  10.你觉得小鸟出现后的热闹场面,和大榕树的宁静幽雅有什么不同?这种对处于活动状态的事物的描写,我们称之为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11.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然名不虚传。

  四、再读课文,练写解说词。

  1.从描写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情景中选择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2.师: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通过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和对众鸟纷飞的动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现在,“鸟的天堂”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观光胜地,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解说词。

  4.现场解说。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8、9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着巴金爷爷先后两次欣赏了鸟的天堂里一动一静的美丽景致,当他要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感受作者的留恋与赞美之情。

  1.指名读最后一段,找出写巴金爷爷离开时心情的有关词句。

  2.为什么作者对鸟的天堂有一点儿留恋?

  3.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为什么说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

  4.除了留恋,从这句话你还能读出什么?(赞美)

  5.指导用留恋、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2.“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①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②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3.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

  4.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5.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6.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7.师总结: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哪!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1)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2)我们学校()三年被评为“文明卫生单位”。

  (3)同学们()走进了会场。

  2.读读下面的词语,用“逼近、应接不暇”各写一句话。

  不可计数逼近静寂留恋停泊一株

  应接不暇一簇纠正缝隙昨天灿烂

  3.课外找一找,读一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备课参考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小说《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等。

  关于榕树

  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关于“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荫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小说《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等。

  关于榕树

  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关于“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荫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伟人因偶尔的愚钝而带来的这份幽默,体会女儿的天真、聪明、顽皮。

  2.会写5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5个,可针对字的特点分类记忆。如“坦”“镜”“掉”“诉”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递”可联系以前学过的“弟”字进行记忆;“诉”字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确,写时不要把最后一笔“点”丢掉。

  2.朗读指导

  朗读的基础是很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情感。课文中有两处人物的语言,读好要以揣摩好人物的心理为前提。读爱因斯坦的话,要抓住“谢谢”这个词,加以引导,同时要读出十分感激的语气;读女儿的话,要活泼、轻松,以表现出女儿的调皮。

  3.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补充文中空白点,把短文读长,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过程,易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会同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效果也会淋漓尽致地得以彰显。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是对本课生字的复习、巩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

  些词语读熟,然后再练习书写,还可加强合作学习,同桌互考,以加深印象。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画幅幽默画”。这个练习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搜集、整理,教师可为其提供各种方法,并积极搭建平台。第二步交流展示,并进行评议。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幽默故事或幽默画。

  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似乎不够充实,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学。如何把短文讲长便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体会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填充文字中的空白。例如,爱因斯坦的眼镜弄掉了,他会想些什么?当向小姑娘致谢时,他又会怎么想?听了爸爸的话,女儿会有怎样的表现?车上的'其他乘客会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地想象当时的情形,也易于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由此,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相关资料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新课教学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

  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

  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

  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

  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指读)

  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

  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

  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

  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2.交流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让我们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这段话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词)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

  让我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练读、指读、齐读)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 “半晌”就是好长一会,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又等了一个时辰”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有没有同学能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十分尊重诸葛亮。

  3.师小结: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专用成语了。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和尊重人才。(板书)

  三、想形象,感受相见后的欢愉

  1. 过渡: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

  2.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板书)

  3.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4.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5.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齐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环境描写片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 ),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 ),( )的溪流( ),( )竹林( ),景色( )。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重温《三国演义》

  板书: 8三顾茅庐

  (语言、动作) 刘备 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环境、比喻) 诸葛亮 雄才大略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2

  (一)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番茄太阳,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导入、初读课文。

  1、老师先向你们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她叫卫宣利,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可是,几年前,由于一次车祸,她的双腿不幸瘫痪了。她还很年轻,对生活充满追求。对她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从此之后他变得怎么样了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第一小节。

  2、指名读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姨的生活非常艰难?

  3、你们能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卫阿姨的心情吗?你说说看。你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好吗,我们听听,你是不是真的体会到了。

  4、好好的一个人,一下子失去了腿,成了残疾人,生活又是那么的艰难。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阿姨的心情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灰暗。课文中有一个词准确写出了卫阿姨当时的心情.哪个词?我们再来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5、后来,卫阿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6、指名把这一段读一读。

  7、卫阿姨的心情现在变得怎样?

  8、是什么让卫阿姨的心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红红的番茄太阳到底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写番茄太阳的句子。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

  三、精读课文

  1、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番茄太阳?

  2、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多媒体出示: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3、我们先来看这一句话。谁读一读?在你眼中,你觉得太阳真的很像番茄吗?

  4、(像。圆圆的,红红的。经过小女孩这么一说,我们觉得太阳和番茄真的有点像。可是生活中,我们却从没有把这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

  (不像。太阳是很大的火球,番茄凉凉的,也不是很圆。是啊,番茄,太阳,我们从来没有把这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

  难怪很多同学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奇怪。既然不是非常的相象,为什么明明会把太阳叫番茄太阳呢?自由读课文2至13小节,想一想,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她为什么会把番茄和太阳联系在一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5、生读。

  6、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是个盲童

  生下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书上怎么说)

  在她的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是什么?(蔬菜)

  [4]

  为什么会是蔬菜呢?

  我每次去菜场,总能看到爸爸拉着明明的手,教她认识各种蔬菜。谁把这段话读一读?(多媒体出示那位年轻的父亲圆圆的))

  指导朗读

  爸爸妈妈以卖菜为生,没有时间陪明明出去玩。明明从早到晚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守着摊位。对于她来说,她最熟悉的东西就是面前的黄瓜、豆角、番茄。在她能感觉、触摸得到的东西中,番茄和太阳是最想像的,所以,她把太阳称为番茄太阳。

  △是个爱笑的孩子

  你把找到的句子读出来。

  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在写明明的笑。

  明明是一个多么爱笑的孩子,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快乐的笑。

  加朗读指导,读出明明的乐观、开朗。

  △是个漂亮的孩子

  有多漂亮,读给大家听听。

  这么漂亮的孩子,为什么却让人看着隐隐心疼呢?

  7、明明在同学们的眼中是漂亮的,爱笑的一个小女孩,虽然她的世界一直是一片黑暗,连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可是她依然有一颗热爱生活的童心,他的心和健康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再出示并指导读好第一处番茄太阳的句子。

  此时,如果你就是心情灰暗的卫阿姨,看到比自己小这么多的孩子,虽然和她一样也残疾了,却那么的爱笑,那么乐观,那么富有美好的想象,你会怎么想?

  8、是呀,正因为如此,卫阿姨每次看到明明,看到她的笑脸,不由自主地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出示14小节)

  9、反复读一读这一小节,想想让我觉得明明的什么是最美的番茄太阳。仅仅是灿烂的笑容吗?(对生活的好奇,热爱)谁来读?把你感悟到的读好,指名读。老师再引导:生活中身体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缺,明明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呀!谁再读。再齐读。

  10、卫阿姨觉得明明是最美的番茄太阳,不仅仅是因为明明的乐观、热爱生活感染了她,还是因为什么感染了她?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

  11、谁来说说。

  12、出示第16小节

  13、谁来把这一部分读一读

  14、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心放进去,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15、多好啊。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光明的孩子,一个跟着父母靠卖菜生活的孩子,一个只能用蕃茄当太阳来想象的孩子,在自己有一点点复明的机会的时候,就要把双腿送给我,这怎能不让我流泪?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播放音乐)

  16、明明的爱心感动了我。同学们再想一想,明明只是一个小孩子,她的爱心又是谁培养出来的呢?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父母

  明明的父母是怎样的人?(生活并不富有,不放弃这个盲孩子,尽自己可能培养她,想方设法为她治病,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还有什么人也影响了明明

  △好心人

  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个社会的大家庭里,还有好多的好心人。你们看(出示一组图片,音乐爱的奉献画外音介绍)

  好心人感染了明明细小的心灵,所以,明明对卫阿姨说出了那番话。听了那番话,卫阿姨又会怎么想呢?(我不孤独,有明明这样的人在关怀着我;我并不可怜,我有自己的本领,为什么不能走出自己的路来)

  从此以后,出示红红的番茄太阳,番茄太阳,那是明明的`温暖的爱心。卫阿姨从此不再绝望,她坚强地用笔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这是我搜集到的一组关于卫阿姨的资料

  (多媒体出示卫的成绩)

  四、总结

  1、卫阿姨终于站起来了。此刻,你想对卫阿姨说什么,想对明明说什么?

  2、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成为一个心中有太阳的人;只要心中有希望,那就离光明不远了。

  (二)

  一、课前问候:

  师:同学们好!生:(学生的声音很小,参差不齐)

  师:该怎么称呼,怎么问候?生: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喜欢帮助别人,帮张老师一个忙。一日,我去郊游,一虫子飞进老师的耳朵,怎么办?

  生:往里捅(这个办法哪儿不好?讨论)

  生:引出来(怎么引起来)

  师:用灯往里照,不伤害小虫,让老师感动。

  二、出示课题:

  《番茄太阳》

  1、这个课题什么意思?

  2、老师写的课题与书上写的有什么不同?

  (从细节着眼,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三、检查预习

  1、围绕明明、阿姨展开故事,你再读课文时带着什么心情?

  (1)感动。教师注意听学生的回答,里面一个关联词用得好因为所以接下来用这样的句式因为所以说一说。

  (此处既是句式的训练,又训练学生读出文章的多种感受)

  (2)心酸。

  (3)可怜。

  (4)师:你有什么高兴的吗?(教师帮助学生拓展)

  (5)同情。

  (6)心痛。

  2、真不简单,读了几遍课文就有这么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有没有新的感受体验。

  四、新授:

  1、老师来自河南洛阳,花中之王牡丹的故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牡丹图,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老师想把它送给书中的人物,你觉得我会送给谁?为什么?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老师没主意,你们帮帮我,先不忙,打开课文,我们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然后说送给谁。在文中找出根据,等会说得有理有据。老师送你们八个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应该送给阿姨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你体会到她心情的变化了!

  1)文中有一段写到她看到明明后,她什么心情?读

  2)再读这一段

  3)明明见过自己的样子吗?现在明明就在你面前,你告诉她长得什么样子?学生读

  4)对于一个五岁,双目失明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告诉她?再来

  (指导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走进文本)

  (2)应该送给白衣天使。

  (3)应该送给爸爸。

  1)文章几处写爸爸的?

  2)出现了两次,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在做一个相同的一件事情,什么事情?

  3)爸爸仅仅是在叫女儿认识事物吗?除了认识物体还有什么?比如明明坐在饭桌前,碗,怎么教孩子?比如拿起筷子,爸爸会怎么说?比如看到桌子,爸爸又会怎么说?明明认识事物都要靠别的器官来认识,她一次就认识了吗?

  4)我想说一句话,爸爸是明明的的(眼睛)

  5)你觉得这位父亲怎样?

  6)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自读。

  7)有一个词语必须注意到,才能把这节读好。

  来回耐心

  8)读爸爸的话。学语文重要的方法是读书。把心放进去,爸爸怎么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说话。

  (指导学生朗读)你爱你的女儿吗?再来读一读。

  谁能做这个父亲,对着一个盲童,我们说的时候要怎样?柔、慢

  当我们读课文时,是不是都要响亮?不是。

  (4)应给送给捐献角膜的人

  (5)应该送给明明

  1)在书上找根据

  [4]

  2)读。明明献腿的部分

  3)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同学们,把心放进去才能读好。

  4)当他俯在你耳边说话时,当他说把自己的双腿给阿姨时,你会怎么想?

  一个从未见过光明的孩子,在自己有了一点儿健全的机会时,又要把双腿送给别人,这是一般的爱心吗?

  教师范读:老师读明明的话,你们读旁白,体会。

  (6)应该送给妈妈

  如果你概括妈妈每次出现的表现,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笑

  什么样的笑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想到,五年前,爸爸妈妈肯定有一个约定,你知道什么吗?

  爸爸妈妈要的是一个不仅眼睛健全,心灵更要健全的孩子。

  五、总结

  全文用一个字总结爱

  只要心中有的人,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爱。希望你们向明明那样,做一个番茄太阳!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3、体会这篇童话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表达的突出特点。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表达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童话大王王尔德的一篇童话。同时也积累了这些词语,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阳光明媚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雪花飞舞

  绽出绿芽瑟瑟发抖

  鲜花盛开鲜花凋谢

  绿树成阴树叶飘落

  鲜果飘香冰雪覆盖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语排列特别有规律,你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花园的景象吗?(板书:花园--荒凉、美丽)

  2.那么,是谁让花园里美好的春天转眼就变成漫长的寒冬的?(板书:巨人)

  二、品读课文

  (一)走进巨人的言行,体悟巨人的自私

  看来巨人的态度决定了花园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巨人。用心读读3-8段,用“——”划出描写巨人语言、行为的句子,并思考巨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出示:①“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②“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③“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1.现在,同学们都找到了巨人的话,我们来仔细读读这三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生:很生气地读)巨人他这样的高大,他的嗓门儿一定很怎么样?(很大;凶;粗。)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听到过这样的话吗?(指名说)请你们想象着巨人的动作和表情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指名读)

  2.一连三个“滚出去”,说明巨人非常的—(生气)巨人为什么那么生气,一定要把孩子们赶走呢?谁来说说。(生:因为巨人觉得自己的`花园很漂亮,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巨人觉得这些孩子们很讨厌,要把他们赶走;他觉得这个花园是自己的,不能让别人分享。)

  3.孩子们,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巨人呢?(板书:任性冷酷)

  4.过渡:可是,后来巨人变了,你看,他正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玩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齐读最后两段)从最后两段,我们知道巨人有哪些变化呢?(指名说:感受到温暖和愉快、拆掉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是谁让巨人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小男孩)

  (二)走进男孩的“眼睛”,表达“眼睛”里的话。

  那么,让我们走近这个小男孩。用心读读课文8-10段,说说你感受到这是个怎样的孩子?

  1.(神奇)童话里的人物都非常神奇,这个小男孩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2.你觉得面对巨人的大声斥责小男孩的眼睛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讨论。指名说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巨人,你这样是不对的;要是没有我们就没有春天;这里没有我们,花园里就会是一直是白雪一片。)

  师:小男孩的眼睛多会说话啊。巨人看着这样的眼神,他的心里头——(生:他的心里头感到火辣辣的。)什么是火辣辣的?(生:心里很不舒服。惭愧。)巨人的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也说明巨人已经知道——(自己错了。)

  2.小男孩除了用眼睛凝视着巨人,他还用了什么方式提醒巨人?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于是巨人明白了什么?(生:巨人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出示巨人说的话:“噢!是这么回事啊!”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生齐读)

  3.任性冷酷是贬义词,巨人这样评论自己表明巨人已经怎么样?(生:知道自己错了。)

  (小结:巨人非常的自责,已经彻底地醒悟了。他明白换来寒冬的是他的任性、冷酷。要想迎来春天必须要做怎么做?要学会善良、宽容)板书:善良、宽容

  三、深入文中,明白道理

  1.是呀,自私冷酷的巨人变得不再自私无情,他学会了给予、奉献,他变得善良、宽容。围墙被拆掉了,他拆掉的不仅仅是围墙,还消除了自己的自私、冷酷。从这篇童话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生:当我看到巨人跟小孩一起玩耍时,我懂得了快乐应当跟大家一起分享;当我看到巨人快乐的跟孩子一起时,我懂得了人不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快乐要分享才是真正快乐。)板书:快乐要分享!

  2.谁来说说在生活中你与别人分享快乐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四、回顾写法,了解表达特点

  巨人明白他的任性、冷酷的赶走了孩子,孩子们离开花园,花园就变得荒凉;他变得善良、宽容,把花园给了孩子,孩子又回到了花园,花园又变得美丽。

  1.你们觉得作者在写作时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对比)

  小结:这种对比有花园不同景色的对比,有巨人不同行为的对比,还有巨人不同感受的对比。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将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与此同时让我们也感到了童话的奇妙。

  五、作业超市,任选一项作业完成。

  1、ppt出示故事结局:

  此时,我们为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中快乐玩耍而高兴着,然而,许多年过去了,如今巨人变得又老又弱。他再也没有力气和孩子们一道做游戏了,只好坐在一张大安乐椅上看着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欣赏着花园里的满园春色。他常说:“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师:这就是童话大师王尔德创作的《自私的花园》的结局。他还写过一些童话,比如:《夜莺与玫瑰》等。这些童话一并背收录进了20xx年出版的《巨人的花园》这本书中,课后请同学们找来自己读一读,感受童话的奇妙。)

  2.积累文中的词句,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3.几个人合作,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4.将你在生活中与别人分享快乐的经历写在日记里。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

  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2、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1-11

四年级语文下册授课教案12-22

四年级语文下册母鸡教案05-29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01-1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28

四年级下册语文《猫》教案03-10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12-13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备课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