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整理与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理与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理与复习》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6+6+6+6=24
6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因数 因数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
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
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
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
(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整理与复习》教案2
复习目标
经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系统复习与整理,基本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自主复习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再算()。
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4、中括号和小括号在算式的作用是()。
(二)题型、方法归纳与典例精讲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例:计算下面各题。
(32+48)×(97-57)84-80÷16×12
方法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
例: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一辆每小时行75千米的汽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已经行驶了49千米,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上海?
方法归纳: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3、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并解答。
例:茄子每行12棵,共17行,番茄每行10棵,共15行,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吗?
方法归纳:弄清题意,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四)随堂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972÷(720-21×33)125÷[(572+78)÷26]
李叔叔家的果园里一共有6行苹果树,每行12棵。今年共收了648筐苹果,平均每棵苹果树收苹果多少筐?
少年宫举办“我们爱科学”夏令营活动,时间6天。光明小学有13名同学报名参加,共缴纳伙食费936元,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元?
赵阿姨从12只河蚌里剖出432颗珍珠。
如果每72颗珍珠穿成一条项链,那么赵阿姨剖出的珍珠能穿成多少条项链?
照这样计算,赵阿姨从26只河蚌里能剖出多少棵珍珠?
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4行,每行有20人。队形变化以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作业布置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预习102页有关内容。
七、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掌握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应用知识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2题。
让学生先将这7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三)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整理与复习》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的第10-13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 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
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
(1)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
(2)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二、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三、课堂
四、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授后小记
这部分练习题主要是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主要帮学生回顾,只要用“是”字前面的量除以“是”字后面的量。
其次,主要练习“每份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及“每份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这样的题目主要帮助学生回忆:如果问题中没有单位名称则要将总量看作单位“1”,而如果问题中有单位名称则要将总量看作实际的量。
《整理与复习》教案5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8~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
一、基础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 m,是全长的1/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 m,比全长少2/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师:这两类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第(1)题和第(2)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可以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答。(板书下列方法)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x×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1.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8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两名学生板演(分别用方程法和算术法),集体订正。
(4)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仍可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答。(板书下列方法)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
①x×(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②x±x×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2.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互相订正,并说一说解题思路,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比较第8题和第9题,说一说两道题的异同之处。
(三)综合运用
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0题。
(1)分四组解决问题,先明确问题类型,再列出数量关系,最后解答。
(2)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白兔的只数是灰兔只数的2/7,单位“1”是灰兔的只数,数量关系式:灰兔的只数×2/7=白兔的只数。(?)
2.水果店里有苹果36 kg,占水果总质量的3/10。水果店共有水果多少千克?
(方程法)解:设水果店共有水果x kg。
3/10x=36 x=120
(算术法)36÷3/10=120(kg)
3.淘淘家七月份的水费是120元,比六月份增加了1/3。淘淘家六月份的水费是多少元?
(方程法)解:设淘淘家六月份的水费是x元。
1+1/3x=120 x=90
(算术法)120÷1+1/3=90(元)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x×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单位“1”的量 。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
①x× 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②x±x×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
教学反思
1.本课时是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应用题的复习巩固。因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还会学到这两类问题,所以及时对已学的类型进行巩固练习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防止学生因学得过多而混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本漫画书,豆豆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剩下的2/3,还剩40页没看。这本漫画书一共有多少页?
分析:将全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根据条件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等量关系,据此列方程求解。
(1)全书总页数×第二天看完后剩下的页数占全书总页数的分率=剩下的页数。
(2)全书总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页数。
解答:解:设这本漫画书一共有x页。
1-1/4×1-2/3x=40
x=160
或x-1/4x-1-1/4×2/3x=40
x=160
答:这本漫画书一共有160页。
解法归纳: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相关知识阅读
王爷分饼
古时候,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块。嘴馋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说:“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你们觉得谁最多呢?
《整理与复习》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和复习简单的数据和求平均数。
(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
(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和求平均数。
(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独立填写。
(通过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文字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3题(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独立练习,第3(2)、(3)题。
3、应用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4题。
(2)、独立练习,练习八第5、6题。
(三)、全课(略)
《整理与复习》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将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想化。
2、通过练习,巩固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这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指导复习与整理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图形变换
●认识简单图形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了解图形变换的操作过程
●欣赏简单图形旋转中形成的美丽图案。
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方向与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生活中的负数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已还学习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四、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整理与复习》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及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正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②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1、出示复习提纲:
圆是一种什么图形?
圆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2、复习数对:
出示教材第119页第8题主题图。师: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即按(列,行)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你能说出每一手棋所下的位置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3、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出示各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指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都有几条对称轴?
师:在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当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让学生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归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1条、3条、2 条、4条、2条、1条、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练习:
1、下面图形( )不是轴对称图形。
A长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任意梯形 D半圆形
2、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整理与复习》教案9
预设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什么特点?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上半题。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⑴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⑵做第91页第2题的第⑴、⑵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3、圆柱的体积。
⑴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上半题求圆柱体积部分。
二、复习圆锥
⑴圆锥有什么特点?
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⑶小题。
2、圆锥的体积。
⑴教师问: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下半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四、创意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整理与复习》教案10
教学内容:
p51-p53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
(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确复习目标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小组汇报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整理与复习》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与内、数的认识,利用数的组成,熟练掌握10 以内的加减法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数的组成,理解算理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会独立思考
教学用具: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
2、情境;小朋友在电梯里说出自己家的.楼层。你猜一猜,他们分别住几楼?
3、填空:4+( )= 8 6+( )= 10
5+( )=9 8+( )= 10
二、加法表;
(1)观察有什么规律,可以讨论
(2)汇报
(3)开火车
(4)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三、学习减法表:
方法同上
四、小结
板书:
加法表 减法表
略 略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
巩固10以内加减法
教学重点:
复习大括线题,区分求整理与部分的题
教学难点:
弄清部分与整理的关系。看图说图意
课前准备:
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7-3=4 6+2=8
(二)看图列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 3+4=7 7-3=4
4+3=7 7-4=3
(三)在○里填上+ -号 订正:3-2=1 6+3=9 4-4=0
3+2=5 6-3=3 5+2=7
(四)填空并回答问题
1、看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西红柿有几个?3个,蘑菇有几个?3个土豆有几个?4个茄子有几个?)
2、哪种菜最多?(土豆)哪两种菜的数量同样多?(西红柿和蘑菇同样多)西红柿、蘑菇、茄子共有几个?(3+3+2=8)
(五)口算练习7题1.自己计算注意方法2.小组订正互查互改1+4+3=8
板书:
3+4=7
4+3=7
7-3=4
7-4=3
7-3=4
6+2=8
《整理与复习》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P83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
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8、ll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0、3.5x=4、11.2-x=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6
解:x=6÷4
x=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3)5x+5=5(x+1)
(4)x=6是方程3x-6=12的解。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整理与复习》教案14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整理与复习》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
(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整理与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4-03
圆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06-22
五年级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04-04
《整理书包》教案05-19
《分类与整理》教案07-07
整理房间教案03-12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共15篇04-07
整理书包教案11-19
大班整理活动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