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

时间:2024-07-07 09:56:32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教案1

  一、单元分析

  这单元的主题是“名园·水乡”,这一组课文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既游览了名园,又展示了祖国南北各具特色的风光,表达了“名园风情”的鲜明主题。可见长春版教材内容的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极具代表性,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课例分析

  《水乡》一文意境非常优美,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把江南水乡秀美迷人的景色作了尽情的渲染,让读者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由此产生无限眷恋之情。

  1.选编此文,编者意在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情,同时赞扬江南人勤劳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语文课标明确了中年级的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依据课标及教材,结合学生探究欲望强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几点为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巧妙,感受作者热爱江南水乡之情。

  4.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三、寻觅中走近江南

  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对于没去过江南的我来说,太缺少亲身的感受了,但如何才能领略到江南水乡的别具一格,如何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无穷韵味呢?在不尽的思索中我一遍又一遍读着课文,一次又一次上网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江南水乡鲜活于我心中,“江南”就是美丽灵秀的代名词。

  1.“水乡”是指河流、湖泊较多的地区。本文指的是江南水乡,在长江以南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然而雨中赏江南美景,更平添了几许风采与神韵。下面请各位评委老师乘上去往水乡的船,让我们随同作者的视线与文字,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从堤岸、田野、村落、拱桥等方面细细品味江南风韵。

  (1)乘船靠窗而坐,从窗口往外望去,外面的景致嵌在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这江南水乡就是绵延不绝的画卷,婀娜多姿。

  (2)再看沿河两岸,绿意扑眼而来:绿树环绕着清水,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有我们熟悉的垂柳、白杨,水杉、刺槐在北方并不多见,桑园、竹林更是江南特有呀!品种齐全的树木展示着江南自然的无限风光;彩色的田野也让人赏心悦目:金黄的菜花,彩霞般的紫云英,翠绿的麦苗……景中有人,人在景中,田间一片繁忙的景象。

  (3)随船来到村落:“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的写照。古民居的风韵,美的可以入画。那有着浓郁江南风情的青瓦顶白灰墙的房子,一座座一排排,或倚山而建,或依河而建,强烈的青白对比,让人感觉到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犹如酣畅淋漓的书法,浓墨重彩地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写意画。

  (4)水是江南的血脉,桥便是江南的骨架。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河面,半圆的桥洞倒映在水中,合成一轮圆月,或优雅别致或玲珑飘逸。

  (5)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还有摇橹船、木船、罱泥船、农用水泥船、放鸭船……河面上舟来船往,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此时,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对江南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此时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中这句话的含义。徜徉与江南水乡,品味这里的民俗民情,是一种梦境,是一种情趣,更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文化之旅。作者以清晰的层次布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以优美的.画面构图,带领我们饱览了江南美景。

  四、赏析后教学水乡

  这么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呢?有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那么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遵循这样的理念,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把握四条主线进行教学。

  (一)品语言赏江南

  1.诗词朗读,创设情境:在《忆江南》或《清平乐·村居》的朗诵中走进恬静的江南。

  2.以读代讲,“读、思、议、赏、述”五步教学法。信息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既欣赏江南风光,又生热爱之情。

  (1)读:整体读文,找出作者描写的具有水乡特点的景色。学习作者有序描写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思:默读课文,批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巧妙。

  (3)议:组内、班内品评重点句子,重点是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赏: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重点部分配以音乐和画面。

  (5)述:当导游,口述水乡之美,学以致用。(播放影音资料)

  (二)读人物赞勤劳

  1.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江南人勤劳不息精神的句子。

  2.启发想象“河面上这么多来往的船只在干什么?”

  (三)比景色深感受

  1.江南民居雕刻装饰极为繁多,但色彩淡雅;北方民居色彩绚丽。

  2.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3.江南山水的婉约,北方山水的壮美。

  (四)留作业再体味

  1.根据课文,编写一首赞美江南的小诗。

  2.设计导游词。

  3.依据课文为江南水乡配一幅画。

  4.选择背诵文中的精典段落(至少一段)

  5.课外阅读,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水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水乡更多的美

四年级教案2

  《球王贝利》教案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xx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四: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四年级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命题画创作题材,为的是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及自己周围的事物,也让学生由此及彼,放开思路,回忆更丰富多彩,更妙趣横生的内容,从而引发联想。风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有给人带来舒适的轻风、微风,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狂风、飓风,各种各样的风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本课旨在让学生体验风、感受风,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感知表现以风作为主题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感受风的奇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绘画,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3.通过学习,更好地感受人自然及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风的观察、体验与感受表达丁画面中。

  2.体验风来时的教学组织及时间的调控。作画大胆、自由,作品生动、富有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

  师:范画、彩色皱纹纸条、风车

  生:课本、画纸、水彩笔、油画棒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

  瞧!这是什么?(老师出示彩色皱纹纸条)

  漂亮吗?告诉你们如果让它飘起来会更漂亮。那怎么做它才会飘起来?

  (老师把彩色皱纹纸条发给学生,学生动手尝试)

  同学们真聪明,用了很多的方法让彩色皱纹纸条飘了起来,真漂亮。

  是什么让彩色皱纹纸条飘起来的?(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对,是风。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风。(板书课题)

  二.介绍知识

  什么叫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向量,风包括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十六个方位表示,以拉丁文缩写记录。如N、E、S、W分别代表北、东、南、西风;NE代表东北风,SE代表东南风,SW代表西南风,NW代表西北风。风速是指空气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水平距离,以米/秒为单位。当风速达到17.0米/秒或以上时,称为大风。风是怎样驱动的?

  风是如何引起的,为什么有叫‘吹南风,有时吹北风,风为什么有大小?答案很简单,是由于大气压力不均匀造成的。使风驱动的原动力是人阳,而太阳辐射对地球上的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而使地球卜形成不同的高、低压带和风带,同水往低处流一样,空气也是高压流向低压。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使空气运动产生偏转(北十球偏右,南半球偏左),再加上地球表面山峦起伏,海陆分布不均。对牛气流动又产十下讲一方的影响。

  三.游戏

  现在让我们到操场上找找风。(师生一起到操场上,记着带彩色皱纹纸条)

  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风得感觉。

  风能看得见,摸得着吗?你借助什么东西找到了风?(风吹得彩色皱纹纸条、风吹得树叶树枝、风吹得衣服??)还有什么东西能看出风得存在?

四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3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4、感受初夏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个生字,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初夏农村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齐读课题,释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的题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军事情报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和季节的景色和农民,同时也反映了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一首。

  2、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农村的`迷人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

  3、那么诗里是怎样来写这幅画的?请大家读这首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结合下面的注意把诗读通。

  2、检查朗读。

  供耕织,也傍,绩麻、桑阴,昼出

  指名读古诗。(边读边正音)

  3、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1、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集体交流。

  白天去田里耕地除草,晚上回来把收割的麻搓成线,初夏,农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谁也没有闲着。小孩子们不懂得怎样种田,但也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4、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三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1、指名读第一句,齐读,边读边想一想,人们在田里干活,都做了些什么?边做活人们还边说了些什么?

  2、想象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带着愉悦的感受读这一句。

  3、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第二句,你在第二句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5、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孩子?

  6、用赞扬和喜欢的语气来读这一句。

  五、回归整体。

  1、学习了古诗我们对诗的意思都了解了,你觉得初夏的农村给了你什么印象?(忙碌、热闹。)

  2、用朗读来体现你对诗的理解。

  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听的一方注意,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的理解给对方一些建议。

  4、引导背诵。

  (1)记住诗的描写顺序:男人——女人——小孩子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5、小结。

  这是农村最常见的情景,却非常有特色,诗人用清新的句子,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劳动的情景,尤其是写小孩子的一句,让我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多吸收,多想象,多观察,我们也能成为诗人哟。

四年级教案5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培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树立以创造意识为重点的设计观念。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瓶盖、纸、彩泥等材质,通过学生剪一剪、贴一贴、捏一捏,设计出各种带有学校象征意义的标志,学习和掌握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讨论我们学校的特色,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学校的标志,反映学校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避免将标志设计得太多、太复杂,引导学生既要正确传达信息,又要简练美观。

  教学准备:

  师:各种厚薄、软硬的纸、彩泥、剪刀、胶水、双面胶、羽毛、钮扣等材料。各类小学标志、建行、农行、中行标志。

  生:要求学生每人收集一些各种形状、大小的瓶盖,小的装饰物,所需工具: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欣赏分析

  1、揭示标志存在的.意义。

  出示三个银行的标志。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总结这三个标志的设计意图。

  引入中国钱币文化的介绍。

  2、总结标志设计的特征。

  3、讨论特色

  同样是银行,标志设计却又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今天设计班级标志,你们能设计出学校的特色吗?我们学校有什么特色?

  创作设计:你设计的学校标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构成?

  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三、巡回指导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四、收拾整理

  五、总结激励

  教学后记:

四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读了这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一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组词

  一见如故琴艺高超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吧!)板书--读课题。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2、生:俞伯牙、钟子期。(板书)

  3、师: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板书:知音)你把长文读短了,把主要内容抓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板书:知音)知道知音的意思吗?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吧!(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二段,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呢?

  2、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想找到一位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寻找知音的不容易。请把它找出来作上记号

  4、这一段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遗憾说明俞伯牙的内心怎样?给始终换一个词语(一直)说明时间怎样?(很长)从这个词语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5、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然“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心情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齐读)

  6、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奉命出使楚国的途中遇上了知音钟子期。

  2.巧遇知音

  师:默读课文57段,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把它勾画下来吧?

  (1)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点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感受到。

  (2)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能用它造个句吗?

  子期为什么啧啧赞叹呢?(因为琴声美)(琴声惟妙惟肖,所以会啧啧赞叹.)

  “真妙”妙在哪里?

  品味“感叹号”读

  这句话的句末用了“ !”,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什么,(惊喜)你从感叹号里体会到了什么?(赞叹)

  你们会怎样读,表达这份惊喜,发出你的赞叹。你也来啧啧赞叹!(2个)

  想象画面读。

  a.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你说。(抽2-3个)哪些词让你产生这样的想象。想象着画面读一读。

  c.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男生先来,女同学啧啧赞叹道,听了同学们的赞叹,老师也想来赞叹一下,我们一起啧啧赞叹道。

  d.通过大家的品读,读出了感叹号里饱含的惊喜,读出了语言文字蕴藏的画面。

  这让伯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找到了知音。

  (3)过渡:除了这一处,你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点课件

  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

  抽读。你就来有味道地读读。

  此时的音乐一定是优美、柔和,舒缓、动人的。同学们,你们看,你看,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被烟雾笼罩的汉阳江面宽广无边,犹如仙境一般。(范读)

  再抽读。把这种感觉送出来读。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

  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说。

  过渡:一曲高山流水让子期看到了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让子期还看到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拓展想象

  师: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进伯牙,咱们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

  当伯牙抚琴而奏,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当伯牙又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流水时,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学生听师巡视

  师: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时,你仿佛看到什么?

  当伯牙弹到“志在流水”时,你又仿佛看到什么?

  师:仿着句子把它写下来。(学生边听边写)

  生: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时,子期地说:“ 。”

  师:你的体会太真切了,你也是伯牙的知音。你懂我。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弹一曲。

  师:你懂我心声,我要永远向你倾诉。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还原音乐中的画面,听老师的的提示:

  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饱含深情地啧啧赞叹道……(接读)

  让女同学沉醉其中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过渡:这是他们一生中一次难忘的巧遇,那他们在何时何地有了这一次巧遇呢?请看课文3、4自然段。

  生:湖北汉阳江口。8月15日中秋节的傍晚,做官出使途中,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象迷人。

  师:那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傍晚,来我们一起齐读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读)

  课件

  师:缓缓地、轻轻地,来感受这样的傍晚。(读)

  师:就在这花好月圆之际,景色宜人之时,面对秋江圆月,伯牙借曲抒情,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更想不到一曲高山流水让他找到了知音。

  (4)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激动

  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点课件

  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让我们在读中去进一步体会吧!边读边勾画。生汇报

  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

  子期啊,您就是我的知音。

  你就是唯一听懂我音乐的人!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通过大家的表演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谁愿意来表演。

  4、痛失知音

  师: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请大家发挥想象,大胆想一想第二年的相会是如何的情景。

  (转)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谁?(他的父亲)是怎样的消息?……(是因病去世了)

  他失约了吗?(没有)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抽生读课件

  反问。他真的失约了吗?

  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

  抓词语体会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伯牙心中的悲痛?

  生回答

  是呀,伯牙是含泪而弹,那琴声是为谁而哭?那他的琴声里又在诉说什么?

  还有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一段的动词。

  师: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悲痛欲绝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伯牙巧遇知音时的情景,这一站、一叹、一摔表现了伯牙悲伤的心情,应该怎样读?

  (学生读)

  唯一的知音就这么走了。

  唯一的知音去世后仍要把坟墓葬在江边听他弹琴。

  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总结: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伯牙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

  引读伯牙长叹道:(出示)修改反问句和诗歌

  同学们,当你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5.体会题目内涵。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师: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孩子们,让高山流水般的情意永远珍藏在他们心间,也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间。

  板书

  19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四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生字,学会生字。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4、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谁能说说,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用了哪些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讨论,借助注释把诗句弄明白,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师小结: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准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生说)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古诗学习中我们再一一解决;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两幅图:

  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感受地读第一句:

  师:是啊!看到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诗人高兴愉悦呢?(想象一片长出农物的田地,带着高兴愉悦情感来读)看着这愉快、繁忙的劳动场景,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激动呢?(带着激动的情感来读一读)看着这朴素、善良、勤劳的人们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呢?(全班齐读)

  第二幅图:童孙学种瓜图师:小孩为什么学种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说些什么呢?除了学种瓜,还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劳动呢?

  (指导读出感情)师引:小儿虽然顽皮,可是也在劳动上专心、认真,难怪诗人最喜欢他,同学们,我们也带着喜爱,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看着童孙勤劳的样子,作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兴呀!谁再读读?

  5、回归整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温馨、恬静、愉快……)

  师总结:是啊!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诗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诗人亲切,好学的孩童让诗人身心愉快,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诗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师范读

  生指名读

  生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

四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灯,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通过描绘灯,感受灯的功能美和装饰美,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灯的形式美,体验参观、欣赏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所喜欢的灯的'造型、色彩表现出来。

  课前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教学时间:18周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上有许多灯,你知道它们的功能吗?

  2.请给它们分分类:

  3.你喜欢的有哪些?为什么?

  二、欣赏图片:

  1.古代的灯有什么特点?现代的灯呢?

  2.分析它们的材料、功能、装饰方法。

  三、灯是黑暗中的亮眼睛,

  灯是夜晚开放的鲜花,

  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四、知识窗:

  走马灯是古代江南一种观赏用的花灯。灯中的轮子上贴有人骑马的剪纸,点上蜡烛后空气流动,骑着马的小人就动起来了。

  五、造型设计与表现:

  1.凭记忆或图片画出你所喜欢的灯。

  2.注意各种灯的形状、色彩、功能。

  3.突出主题,可不用添加背景,也可适当添加背景。

  六、作业、练习:

  七、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1.你认为自己画得怎么样?为什么?

  2、你喜欢哪一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感受灯的功能美和装饰美,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提高审美哪里,加强学生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认知古今中外的灯的基本知识,感受其装饰美;大胆表现,感受绘画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突出个性,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各种制作材料。

  教学内容:

  一、启发导入:

  1.上节课我们画了灯具,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设计一盏灯呢?

  2.人类已经造成了无数

  美丽的灯,还有更美更新奇的灯,

  等待小朋友去设计制造。

  二、欣赏作品:

  1.(课本图片欣赏)

  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2.作品用了什么材料?怎样制作的呢?

  三、不同的制作方法:

  1.纸工:选取各式纸张,通过拼、接、折、剪等方法塑造灯的造型。

  2.废旧材料组合:如铜丝、泡沫、纸盒等组装,塑造灯的立体造型。

  3.泥塑:通过搓、揉、捏、切灯方法来设计、制作。

  四、制作活动:

  1.独立制作或协同合作

  2.选择不同的材料用自己所擅长的表现手法。

  五、展示、评价活动: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自己的作品。

  2、发表对同学作品的看法。

四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120÷3080÷20360÷40

  180÷30240÷40420÷60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20×()<8240×()<278

  70×()<16530×()<182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40÷20xx÷30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280÷50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82÷30102÷30280÷70

  B78÷20197÷80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四年级教案10

  总课时数:7.8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用绘画或纸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法,利用吹塑纸进行创作。

  3. 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纸版画的印制,水份、颜料厚薄程度的掌握。

  教具准备:

  课件、吹塑纸、铅笔、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带着记录他们快乐回忆的相片,用展示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回忆讲述。(引导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回忆自己生活中快乐的片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可别错过哦!

  二、发展阶段:

  欣赏版画作品。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

  纸版画的表现方式。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纸版画是通过什么方法加工完成的,它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视觉效果。

  技法学习:

  出示制作简易纸版画的材料--吹塑纸,

  启发学生思考,运用什么工具和制作方法可以制作成纸版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采用刻、划、撕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制作出内容丰富、造型美观的纸版画作品。

  作业设置:

  在制作好纸版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怎样拓印出多色纸版画。

  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课后反思:

  吹塑纸这种材料学生很少见到,所以课堂上我让大家用硬卡纸来代替吹塑纸进行制作,学生更容掌握。

  第二节

  一、情感升华阶段:

  带领学生欣赏大量版画作品(课件)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求新求异,就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动手操作阶段:

  作业要求:欣赏教材中作品,用纸版画或绘画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创作。

  作业步骤:

  启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

  1.设计。

  2.制版。

  3. 添加背景

  4.剪、刻、品、贴。

  三、学生作业:放轻音乐。

  两人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要有合作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

  四、讲评作业:

  选取优秀作业,表扬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整体看画面效果好的作业,表扬最佳搭档。

  五、教师总结:

  本课同学们学会版画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广泛,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这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多去发现、去探索、体会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课堂上学生采用了很多的绘画方式,其实只要知道这些方法就行,因为作业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开动脑筋,寻找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欣赏《天山之春》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的旋律,感受其风格,并能随音乐哼唱。

  2、知道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并能听辨其音色。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凭你自己对新疆音乐的了解,你平时听到的歌曲,有哪些音乐是属于新疆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听听平时同学们不太听的到的新疆的歌曲〈咯什的春天〉

  2、欣赏新疆音乐〈咯什的春天〉

  师:聆听的过程中,你要考虑以下问题:

  a、这首歌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b、同桌互相讨论它使用了那种乐器?

  (拉弦、弹拨)

  c、它的伴奏乐器又是什么?

  3、图片展示。热瓦甫并再播放热瓦甫的音乐。

  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4、在热瓦甫的音乐中带有手鼓,介绍手鼓。

  幻灯图片展示。

  三、感知新疆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

  1、手鼓(铃鼓)节奏

  2、引出新疆的典型节奏。

  3、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点音乐,你们来打打看。

  播放〈青春舞曲〉的伴奏音乐。

  同时导入歌曲的学习〈青春舞曲〉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所学唱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完全掌握,并且可以自己创编歌词与演唱。

  2、复习掌握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少数民族,了解地理位置、风俗特点、生活喜好、劳动内容等各方面。

  3、拓展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内容,并以不同形式表现。

  教学重难点

  1、对歌曲的节奏要充分掌握,并且能够吐字清楚的快速演唱。

  2、注意歌曲中的衬词,并可以自己创编歌词与演唱。

  教学用具:竹竿舞蹈的竹竿、少数民族资料课件、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播放《我的家在日喀则》,并带领同学们共同跳起藏族的舞蹈,特点是甩长袖。〈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藏族的音乐走入课堂,贴近少数民族与本单元内容相互照应。〉

  二、复习本单元前几课内容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56朵各具特色的鲜花。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少数民族,来,共同回忆一下:《刘三姐》——壮族《小山羊》——侗族《天上之春》——维吾尔族还有我们刚才进教室的律动舞蹈是藏族的。以前都是老师给你们介绍,今天要改变一下方式,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

  三、认识新的少数民族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少数民族——布依族

  1、讨论自己查找有关布依族的资料,一会进行交流。

  2、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来展示课件内容,课件中没有的可以用资料和语言来补充。

  四、新授歌曲

  1、先来共同聆听一遍歌曲,师:听到歌词中说什么了吗?生:听不清,太快了,并且好象不是汉语。

  2、教师出示歌词,并且歌词是由不同的颜色写的,一白色,一黄色。

  3、学生们分清了白色的是衬词,而黄色的是汉语。现在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也能听懂了。

  4、共同读节奏

  5、共同按节奏读歌词,讲解歌词含义。

  6、唱曲谱

  7、加上歌词唱歌曲

  8、速度一遍比一遍快,而且吐字要清楚节奏要准确。

  9、我们看到了布依族的酒令舞,我们也来跳一跳啊,一定要边唱边跳,其他的同学要帮着打节奏的。

  10、进行创编歌词,我们要注意有衬词的地方,加上自己的创编歌词要流畅有意义还要押韵。试一试自己来唱一唱。

  学生创编:久不回家忘记路呀,久不看书忘记字呀。

  五、扩展思路,充实教材

  我们还知道很多少数民族,比如傣族、彝族、苗族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少数民族的好伙伴,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各个民族的特色,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

  1、班级的一个女孩是鲜族的,她穿来了她的鲜族衣服,并且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朝鲜舞蹈《道拉吉》。

  2、全班同学在《久不唱个忘记歌》伴奏下,边唱边跳竹干舞。

  3、展示傣族的舞蹈

  4、展示我们汉族的舞蹈

  六、 总结:

  56个民族是56朵美丽的鲜花,少数民族更加具有特色,而且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真的想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的特色风情,让我们共同的进入56朵花的海洋。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教案12

  翼江亭

  翼江亭位于赤壁山临江矶头,重建于一九三六年,系麻石构建,上盖绿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金鸾两翼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一幅曰: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传此地为周瑜、诸葛亮观战之哨所,今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风台(武侯宫)

  拜风台位于南屏山上,又名“武侯宫”。分前后二殿,庙堂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内殿供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全身塑像,右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内陈列赤壁之战出土文物及在赤壁出土的其他文物二千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勾及三国东吴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大量东汉至六朝陶器。

  凤雏庵

  凤雏庵位于金鸾山腰,传为赤壁战时号为凤雏先生的庞统批阅兵书处,后人于此建庵以资怀念。现庵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三个殿堂,第一室供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其枝叶大如伞盖,荫遮古庵,此树高35米,为雌雄异株合抱,树上长了三棵倒立的瘤。传为庞统亲手所栽。

  周瑜雕像

  周瑜雕像位于赤壁山翼江亭与望江亭之间,高8.58米,重300t,1990年12月落成,为湖北省及长江沿线最大的`一座人物雕象.周瑜身着战袍、手持宝剑、傲视西北、神态冷静。表现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总指挥的大将风范。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位于赤壁山东北面,其建筑样式别具一格,远看既象风头轮,又似古代头盔:近看似战船、古城墙,意境极深。馆内有赤壁之战形势图、蜡象室、文史资料室。

四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联系课文理解“摇撼”“扎煞”“无可奈何”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3、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

  4、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2、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摇撼”“扎煞”“无可奈何”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作者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板书《麻雀》)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代表作有《罗亭》《猎人笔记》《父与子》等。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嗅到、无可奈何、拯救、嘶哑、庞大、牙齿、身躯、掩护、幼儿、搏斗、庞大、力量、愣住

  (重点指导生字:嗅: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u”;

  拯: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énɡ”;

  奈:“奈”和“余”是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嘶:“嘶”和“斯”是形近字,都读“sī”;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奈(nài)嘶(sī)

  韵母易读错:拯(zhěng)奈(nài)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锋利 使劲摇动。

  扎煞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摇撼 指刀刃尖而快或言论、文笔尖刻有力。

  无可奈何 (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

  安然 断绝希望、毫无希望。

  绝望 对敌人采取警戒、牵制、压制等手段,保障人员行动的安全。

  掩护 援助使脱离危难、援救。

  拯救 平安无事的、安静的。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理清顺序

  ①课文写了什么?(课文讲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②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猎狗发现小麻雀);再写(猎狗想吃小麻雀);最后写(猎狗被镇住了)。

  四、学习“会写字”

  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嗅、躯、掩、护、幼、搏、愣”,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呆、奈、巢、齿、量”,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庞”,半包围结构,书写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嗅、绒、搏”和上下结构的字“巢”,学生练写。

  嗅:自字要窄扁,下边犬字宽大、撇和捺要舒展、右上角有一点不能忘记。

  巢:上边三个撇点并排、要扁小匀称,木字的横要长、撇和捺舒展。

  搏:甫字要扁、一竖贯穿上下四横,不加钩,右上角有一点,寸字的横要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重点)

  2、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麻雀》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在交流中进入文本。】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说一说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从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

  ①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nài)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预设: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小麻雀的神态描写,“呆呆地”意思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了,这两个词写出了小麻雀的茫然无助,让人十分同情,也为老麻雀的出现埋下伏笔。

  ②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从“嘴角嫩黄” “头上长着绒毛”可以看出小麻雀稚嫩幼小,无力自救。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词语及句子,在书中做标注,谈谈自己的体会。

  (1)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从“走近”、“嗅”“张开”、“露出”这一系列关于猎狗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小麻雀的处境十分危险。(板书吃)

  朗读指导: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2)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shā)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

  “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老麻雀在遇到庞大的猎狗威胁时,毫不迟疑,非常果敢地、迅猛地出现在猎狗面前,表现了它的勇气和胆量。 “绝望”写出了老麻雀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绝望的样子。

  (板书救)

  朗读指导: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3)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zhěng)救自己的幼儿。①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

  预设: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②“拯救”一词怎样理解?

  “掩护”描写的是老麻雀的动作,说明老麻雀已经下定了舍身救子的决心。

  ③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不知道这一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sī)哑(yǎ)的声音。

  (“发抖”“嘶哑”突出了老麻雀的紧张,虽然自己没有把握阻止猎狗伤害小麻雀,但还尽力用尖叫保护自己的孩子。)

  (4)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páng)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板书斗)

  充分地表明了老麻雀拯救自己的孩子的决心和勇气。

  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板书强大的爱)

  在老麻雀的眼中,猎狗无异于一个庞大的怪物。从侧面表现出了麻雀与猎狗之间力量的悬殊,突出了老麻雀的勇敢、无畏精神。最后一句话写了老麻雀飞下来救自己孩子的原因,“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老麻雀身上的爱护弱小者的力量,母爱的力量。

  3、讨论事情的.结局。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

  猎狗没有想到老麻雀会有勇气来和自己搏斗,缺乏心理上的准备,所以退却了。还有一种解释是猎狗被老麻雀的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感动了,这与之前猎狗凶残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朗读指导:“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方法指导:

  要把一件事情交代清楚,必须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来写,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如在本课中,作者就按照“发现小麻雀—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救小麻雀—猎狗走了”的顺序写。写事情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抓住细节,本课作者就是抓住了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文章就写具体了。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课件出示12)

  五、拓展作业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设计意图:小练笔使学生在写中加深理解,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因为爱,小麻雀得救了,我相信,这只小麻雀将沐浴着老麻雀那种浓浓的爱而健康成长。同样,同学们也是沐浴着父母之爱在一天天长大,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课文是怎样八“小麻雀的无助”写清楚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教材课后题第2题。)

四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扎煞”等6个词语的意思,读好难读的句子,学会用近义换词法、想象理解法等理解词语。

  2、学会用关键词复述课文,用批注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猎狗慢慢地走近·····”

  3、初步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指母爱的力量,并试着运用课堂学习到的技巧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虽然老师是第一次上我们班的课,但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咱们就来聊一聊:我家旁边有一座球山公园,每天早晨,我都会被一群悦耳的鸟鸣声从睡梦中唤醒,你猜这些是什么鸟?

  2、引出课题:麻雀(板书)我们的祖先是这样造雀字的,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是个小,下面是只鸟。演变成现代文字,你看懂了吗?关于雀的成语很多,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是一种不起眼的小鸟,可是在它身上,却发生了极不寻常的事。那是怎样的'故事呢?来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次,试着理解。

  2、读得如此投入,老师都不忍心将你们打断。刚才老师把难读的词语整理了一下:

  (课件出示)

  摇撼嘶哑掩护

  先出示第一组,说说你的发现,(相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词语有强调、补充的作用)这样的词语还有······能说说他们的意思吗(用近义换词法理解词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扎煞搏斗拯救扎煞就是张开,伸张的意思,这组都是动词,可以用想象理解法来理解词语。理解了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再读读难读的句子,谁来试试看。

  3、出示句子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有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往后退。(指名三个学生读,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流畅)这里的三个它都是指同个角色吗?

  4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整理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掉落退

  7、谁能理清课文的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不能根据板书,再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三、精读课文

  1、刚才你的讲述十分精彩,整篇哪些自然段特别精彩,请快速浏览课文,用五角星标在自然段前面。

  2、交流:出示4、5自然段(大部分同学都关注到了第4、5自然段)

  3、师: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默读课文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这两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用笔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画上横线,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

  4、交流:师示范批注(别急,我来给大家做个示范,我划的句子是,看到了——,想到了——)(板书看到的,听到的)(我要把掌声送给你们,多么精彩的回答啊,瞧,学语文就是圈圈,读读,划划,想想,学习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5、猎狗是为了吃小麻雀,老麻雀是为了拯救小麻雀,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用文中的话回答)

  6、出示: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7、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站在地上,拍打着小翅膀

  8、那句话好?说说原因(写出了小麻雀的无奈,柔弱,娇嫩)(板书:写具体)

  9、还是一只怎么样的小麻雀?

  10、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又是怎么样写具体

  11、在小麻雀成为猎狗目标后,老麻雀是袖手旁观吗?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12、出示4、5自然段,老麻雀的这一部分描写(理解“落”说明老麻雀的救犊心切,写出了老麻雀速度快,指导学生朗读)

  13、它原本可以“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引读句子)

  14、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强大的力量是指什么?指名生回答。

  15、这种强大的力量不仅震慑住了猎狗,连作者屠格涅夫也被震慑住了》原文结局是这样写的(出示原文结局)

  男女生分自然段读

  四、课外链接:在大自然当中,也常有类似的因为爱而产生强大力量的事情。比如海面上的信天翁和海里的鲨鱼(出示学习活动4)学习单。

  五、推荐书目

  师引: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了麻雀关于母爱的伟大的故事,其实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故事。如:

  我的新阅读计划

  海明威《老人与海》沈石溪《狼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教案语文教案01-05

四年级体育教案01-13

四年级春天教案11-25

小学四年级教案09-06

四年级下册教案02-04

绿四年级教案09-17

四年级教案:母鸡03-06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2-13

四年级母鸡的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