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歌子教案 推荐度:
- 渔歌子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渔歌子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教案1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2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案3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 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 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4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6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渔歌子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诗词比较,引进课题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二、 初读课文,字字落实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深入文本,体会写法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渔歌子教案10
【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渔歌子教案12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六、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13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案(15篇)01-19
渔歌子教案15篇01-17
渔歌子10-27
《渔歌子》说课稿05-30
安全教案安全教案06-21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幼儿教案数学中班教案12-24
《天窗》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