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塞腰鼓》教案1
一、激情导入
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板书:安塞腰鼓 生齐读)
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你看:(播放一段腰鼓录象)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词语,也可以填句子。(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读好这句话。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二、欣赏腰鼓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确实,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或:你看):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齐读这一节。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齐读
这诗一样的语言,富有节奏的鼓声,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使恬静的阳光 ,使困倦的世界 。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 ,阳光是 ,世界是 ,腰鼓捶起来了 ,空气 ,阳光 ,世界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谁来填一填: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 上, 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 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我们的'心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2、13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他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 ,谁都会惊异于 !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2)理解元气淋漓:
(3)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节)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
好一个安塞腰鼓!
(稍停顿一会儿)
三、感受最后一节。
(语速梢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安塞腰鼓》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
《安塞腰鼓》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效果。
体会文章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的高度的统一
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体会文章的形式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磅礴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师:在黄土高原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有一种充满着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音频,感受其雄浑壮阔、豪放热烈的艺术魅力(播放音频)。
师:感觉怎么样?请你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有气势
生2:气势磅礴
生3:震撼人心
生4:热烈奔放
生5:太带劲了(笑) ……
师:安塞腰鼓如此震撼人心,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陕北作家刘成章有没有把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描绘出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123页,同时打开你们的优化设计到46页。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生字和生词。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将基础积累的1到3题做完,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听,体验作品的感情,语调。(结合优化设计的课文探究部分)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遍朗诵带,大家听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文章1-4段的语速,5-27段的语速和28-30段的语速特点。
师明确:文章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安塞腰鼓表演前安静中积蓄力量的特点,而5-27段语速较快,语调激越、高昂,表现安塞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的特点。28-30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安塞腰鼓表演后场面的寂静的特点和若有所思的情绪。
3、梳理结构
师:从老师朗读的语速中我们也可以听出文章一共可以分为——
三层。文章按“鼓响前(1-4)—腰鼓表演(5-27)—鼓声止(28-30)”(板书)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初步分析课文: (1)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文的鼓声响前和鼓声止的描写场面,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学生读出来,然后分析)
开头段(也就是鼓响前)(请一个学生读出来,再请一个学生分析描写的场景,再请一个学生分析好处)
首先是描写的场景:
(提示:人物、背景、性格、神情、腰鼓)
师明确: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看,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接着是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联系下文,出现的“但是”二字)
师明确:好处: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结尾段(鼓声止)(请一个学生读,然后找出其中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提示:联系上文描写的壮烈的场面,这里却突然就变安静了)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师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反衬闹,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简直像来到另外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文章的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首先我还不想请别人回答,大家先回答老师,在文章前面都写的什么内容,你们看看二十七段?
(提示:看课文内容“愈锤愈烈”)
生24:安塞腰鼓是壮烈的、豪壮的、火烈的。
师:在文章28、29、30段,这三段里有一个关键的词,请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部分):戛然而止。
师:再找。
生(大部分):寂静
师:这28、29、30段整个给人的感觉是——
生(齐):寂静。
师:前面写的是豪壮的,突然变得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一下子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安静的气氛。听到了鸡啼,感到了安静,这叫什么写法?
(提示:刚才老师讲的.写法)
生:反衬。
师:怎么衬?以动写静。欣赏一个句子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一种是形式上,还有一种是——,“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不说狗叫呢?(请学生回答)
(提示:鸡啼代表什么)
生:因为鸡啼代表的是黎明,而他们安塞腰鼓
鼓是要冲破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贫苦,这样衬托了他们打完了腰鼓后心中的感觉。
师:黎明的到来,新的希望。答得很好。这从哪一个角度回答的呢?
生:意境。
师:意境,内容。因此欣赏一句话一般从两个角度:一种是从意境,内容;一种是从写法。刚才说到“鸡啼”代表着黎明,给人以希望。写法上是——
生:以动写静。
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沉寂下来的安静,迎接新的希望的到来。
(2)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5—27段腰鼓表演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文章中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几次,大家发现了嘛?(学生集体)
(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板书)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请学生回答)
(提示:间隔反复,它是在不断的---,这样就---)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师: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2.朗读品味。
师:的确,刘成章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向了极致。那作者是怎样将其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的。同学们看一看本文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集体)
师明确:排比、比喻、对比、拟人。用的最多的排比。(板书)
生: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对比、拟人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用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排比
师:那从形式上看,它又包括了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出哪些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哪些是句与句之间的、哪些是段与段之间的。找出后就选择你最喜欢的进行品读。最后我们请同学朗诵表演。
(落实本文的知识点,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从读中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读中老师适时点拨。)(板书:“读”)
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朗诵一下。(多请几个同学,并相互点评、打分)
注意:
生:我喜欢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为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打个分,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可以打?75分。她朗读的感情很充沛,很投入,但她读快了,不够流畅,也没有读出重音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抓住了重点,可否把你喜爱的那一段来读一下??
生:我喜爱的也是这一段。(生读,注意了重音、停顿。很有感情)(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师:朗读得非常好,还有哪一位同学来读??
生:我读的8至13自然段,我觉得这组排比段写得很有气势
生:我给他的朗读打85分,因为我觉得他的朗读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短了点,还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和“是挣脱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句子朗读的时候激情不够,声音应逐渐升高
师:好的,你有没有勇气来示范一下?? (生读,读完全场热烈的鼓掌)?
师:很好,你的点评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非常中肯,读得也非常投入。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我读的是?23至27自然段,我喜欢这里写的变幻的舞姿的美。(生读,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
生:我给她打?90分,因为她声音响亮,流畅,感情充沛,读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师:为什么不打满分呢??
生?:因为还要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众笑)?
生?:我给她打70分。(众皆愣)因为我觉得朗读不是靠声音来取胜的,真正好的朗读要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好。刚才她的朗读声调一直很高,很激昂,但没有读出抑扬顿挫来,表现不出安塞腰鼓的变幻多姿的美。(师带头鼓掌,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点评太精彩了。是啊,只有走进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读好文章的关键,谢谢你的点睛一评。下面我们来听一下朗读带,(再播放朗读带)
师:怎么样?
生:读得太好了!
生:太有感情了!
师: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子内部的、句与句之间的、段与段之间的,我们刚才刚才已经找出来,并且美美的读了,那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排比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强化学习重点,请学生回答)
生: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有气势,节奏感强。
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安塞腰鼓主旨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深挖内涵,请学生回答)
师明确: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生: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赞美之情……
(板书:悟 生命 力量)
师明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
语句铿锵,表达了作者对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无限赞颂之情。
(五)、质疑探究
联系基础训练,有时间就做。
(六)小结、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足球、篮球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朗读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在中国呢,有很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比如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很多地方)老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始朗读,朗读结束)
师:老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叹,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同学们举手)
师:小赵同学,你来回答。
小赵:壮阔,还有充满力量。
师:说的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想回答吗
(小李举手)
师:小李,你来说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
师:很好,请坐。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作者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的呢?这个当作小组讨论的问题,给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会我来找同学回答。开始讨论吧。
(时间到,讨论结束)
师:好了,时间到了,三组派一个代表回答
三组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表达出安塞腰鼓壮阔雄浑的特点。
师:你是从哪找到的呢?
三组代表:从文章的第3~5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找的对吗?
生一齐:对!
师:还有吗?
三组代表:还有就是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后生,在第15~17段。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师: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说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冲劲,转身有股狠劲,挥锤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劲,那么同学们,我们学习到了这里,你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这股劲了吗?
(同学们有小声嘀咕的,有人大声说“感受到了”)
师:我听见有同学在下边说没有呢,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这股劲的`段落,就是描写响声的这几段,老师起个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开始。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的有气势啊!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能有这股冲劲和牛劲。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学举手回答)
同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生一齐读。
师: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作业,写一下你们家乡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事迹等等,两百字左右,下节课我们要简单交流一下。下课!
《安塞腰鼓》教案5
教学背景分析:
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进行现代散文的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文章以瑰丽奇伟的想象,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和节奏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好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是学习、感悟的好素材,非常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朗诵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学习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其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内容,。
(2)学习本文用简洁有力的词语、铿锵激越的句式表达恢宏的气势。
(3)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语言中所蕴含的激情和深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主旨
(2)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 初读《安塞腰鼓》,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2) 练习朗读,读出文章气势。
(3) 查找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教师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安塞腰鼓》的相关教学材料。
(2)用百度视频网上搜索下载《安塞腰鼓》的图文及朗诵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 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3分钟)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百度视频】
2.多媒体展示【百度图片】
3.简介安塞腰鼓
通过导入语,让学生进入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尽快进入本课学习。 多媒体出示: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1.安塞腰鼓图片
(1)你知道这是什么鼓吗(腰鼓)
(2)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陕北安塞县)
2.本课的标题——安塞腰鼓 带学生进入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内容,。
2、学习本文用简洁有力的词语、铿锵激越的句式表达恢宏的气势。
3、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语言中所蕴含的激情和深意。
出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朗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
学习目标 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一(1分钟) 了解作者 让学生准备好所查资料 根据所查阅资料自主交流介绍 多媒体展示:
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活动二(8分钟) 朗读 感知 给学生听课文朗诵,整体感知文章、纠正读音。 听课文朗诵,圈点批注重点字词及朗读语调。 多媒体展示:
听课文朗读,请你在听读中把握生字词和本文的朗读语调(包括朗读的停顿、快慢、轻重和语气)。
(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烧灼(zhuó)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闭塞(sè) 蓦(mò)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大彻大悟:彻底领悟。
惊心动魄: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2. 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内容)。 通过听读,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并学习朗读技巧。 活动三(18分钟) 精读 品味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思考文章主题、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问题 多媒体展示:
(一)读课文回答:
1、你能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吗
2、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安塞腰鼓》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注: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三)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意蕴美 生命的力量 形式美 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教案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恬静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磅礴亢奋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安塞腰鼓》教案8
第1课时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7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12-14小节,欣赏击鼓的后生。
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
2、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学习15-17小节,欣赏奇丽的舞姿。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5.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演出后 寂静的腰鼓 静
《安塞腰鼓》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先扫清生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刘成章。
3、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或:课前听《黄土高坡》。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安塞腰鼓》助教词
A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B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
A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
B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
(合)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A一 读“鼓劲”知内容。 听课文录音,用“———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内容)。
参考: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有力的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B二明结构1自由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思考: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A刚才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品“鼓味” 感鼓势,赏语言。
1小组表演朗读,说说欣赏的理由。提示: 欣赏角度有:语言,修辞,用词,句式,写法,个人感受体会等等。
(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
B 欣赏视频,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小组内展示后选出代表参赛)
A三 悟“鼓魂”——寻情感,探主旨:找出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B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参考: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A,所以这篇文章歌颂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些什么?
B.同学们,《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下面有请老师做总结。
《安塞腰鼓》重点复习
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好处: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你留下了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那里?
第一处,提问:好在哪儿?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好处: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
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上面是实写,'使人想起'三段是虚写,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为什么说'当它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排比。
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亢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比喻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主题,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
2、教师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成课件,以供学生欣赏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同学们,这么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的、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同学们交流查阅资料,请几位同学谈谈他所了解的安塞腰鼓(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真感到了自己言语的匮乏,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刘成章的文章——《安塞腰鼓》
二、作者简介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协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的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1、听磁带录音
体会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语气,可以模仿朗读,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学习激情朗读的技巧,并归纳出要点: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调抑扬、语速适中、感情充沛。
2、正音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
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3、朗读比赛
请全班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比赛。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安静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段)激昂的腰鼓分四个场面:
(5---13段)宏伟的场面
(14---17段)雄壮的响声
(18---22段)击鼓的后生
(23---27段)奇丽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段)寂静的腰鼓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体会了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语气,并理清了文章结构,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题,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反复句和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调动学习热情。
二、问题探究
分小组探讨问题,组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互相讨论解决。
教师备案:
1、上节课我们理清结构时说第一部分是“安静的腰鼓”第三部分是“寂静的腰鼓”,这两个“静”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探讨后归纳:不一样,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2、为什么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有五次之多,不觉得重复吗?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种方法叫反复,它的作用是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文章中还有反复的句子吗?请找出来。
3、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讨论后总结:“那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
讨论后总结: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5、“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平民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讨论后总结: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6、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听音乐:黄河颂,欣赏画面:黄河和黄土地,由此领略黄土的厚重和坚毅。
讨论后总结: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的表现柔媚的风格。
7、文章最末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点明天已是早晨。可以这样认为。
也可以说: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三、体会语言的节奏美
1、提问:读后你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什么感受?
讨论可能回答:有强烈的节奏感、象急促的鼓点一样使人震撼、烧灼、威逼、让人透不过气来。很有气势,与腰鼓产生的气势交融。
3、从学生回答中得出:语言运用了哪些方法,使人感到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
讨论后总结:排比、反复、比喻
4、能分别举出例子吗?
排比: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反复:前面已讲过。
比喻:“他们朴实的就象那片高粱”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5、教师补充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使语言一张一弛,铿锵有力,学生朗读体会。
四、体会文章的意蕴美
提问:作者歌颂了什么?
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可能有: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2、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3、歌颂了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4、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五、再一次齐读课文的精彩片段,把握主题,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足球比赛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
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觉得做的最成功的一点是课堂教学氛围融洽,朗读效果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开展得很好,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同时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我认为,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先质疑,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老师只是有选择地出示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安塞腰鼓》教案11
《安塞腰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欣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朗读和欣赏。上完后,我的感受很多:
1、我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周身的每个细胞都很活跃。我知道,这一切都源自于这篇文章的.完美。我之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感受充分传达给学生,是因为尚缺深厚的鉴赏水平,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因此,功夫在诗外,要教好语文,还需在各方面下功夫。
2、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在这点上,我让学生们领悟得还不够。
最后,我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要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必需渗透在每个问题中。
祝愿你们的生命中能贮满安塞腰鼓擂响的激情和力量,保留黄土高原人所具有的生命的元气,高举自己生命的旗帜,一路风采昂扬!
《安塞腰鼓》教案1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试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2、简介安塞腰鼓(口头介绍)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2、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思考问题:请以时间为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打鼓前:()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打鼓中:()的腰鼓
第三部分(28—30)打鼓后:()的腰鼓
四、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朗读展示,寻找安塞腰鼓美点。请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写读结合,巩固运用
播放《星空》钢琴曲,发挥想象,寻找美、发现美,写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新课程》第1—6题。
《安塞腰鼓》教案13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与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与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与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中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联想想象法。本文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并通过多媒手段的辅助,加深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研讨法。对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扩展理解,如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讨。
课前准备:
预习全文,掌握积累文章字词。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作者刘成章,黄土高原风情,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整篇成文,拓展学习空间,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随导语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影片
2、走近作者刘成章。(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课题,作者介绍。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结合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听课文范读,思考:听了老师范读后,请你说说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震撼)
3、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意绪与语气节奏。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法指导:听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4、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温馨提示: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课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可安排1名语感较好的同学诵读;9、10、11段可由3人分别朗读,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处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学齐声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中去发现,去品味,去表达,进一步通过品味读,领悟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与文字之美。
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品读18节,27节。总结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还可以运用短句,节奏鲜明。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教师示例:“源于古老厚实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填写内容突出安塞腰鼓的地域风情)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
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安塞腰鼓》教案14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听,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1. 听录音,记下自己听到的声响。
2. 学生交流。
3. 在现场的作者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来。
4. 学生回答,师展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 指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说从同学的朗诵中听到了什么?
(2) 出示问题:“什么变成牛皮鼓面了?为什么?”
(3) 小组交流,讨论。
(4) 汇报
(5) 齐读。
5. 透过朗诵和鼓声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丰富的想像,言之成理即给予鼓励)生自由想象。
三 读出画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像描绘出了一幅气壮山河的雄伟画面,凭借自己的揣摩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文中作者也有对该画面的具体描绘,请找出来并比较自己的想像与作者的亲眼所见是否有所异同。
舞姿:(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1) 比较自己的描绘与作者的描绘之间的异同。
2)(幻灯片:打击腰鼓的画面)摄影师眼中的安塞腰鼓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3)综合以上(自身想像、文字、画面)有感情朗诵本段文字。(也可进行教师范读)
四.读出情感(作家蕴含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综合以上的情感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朗读,并谈谈自己从所朗诵的段落中感受到了什么。
例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例2:(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例3:例4:……(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借此让学生总结安塞腰鼓的雄浑壮阔,感受西北汉子的热情豪迈、感受黄土地蓬勃的生命力:“全文歌颂了一种奔腾的,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是由一群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西北汉子所产生的,他们渴望挣脱、渴望冲破、渴望撞开束缚他们周身的一切。他们以自身的热情、自身的豪迈敲出了雷霆万钧的生命,山崩地裂的豪情,让人叹为观止!“
(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演出后 寂静的腰鼓 静
《安塞腰鼓》教案15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
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案】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案11-21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12-30
《安塞腰鼓》教案14篇01-12
《安塞腰鼓》教案15篇01-11
安塞腰鼓教案(15篇)02-21
安塞腰鼓教案15篇02-14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10篇01-11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03-07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