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方法,熟练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类推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
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授
1、教学例3、
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哪个大?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是多少个100平方厘米?
教师板书: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教学例4、
例4、根据量得的长和宽算出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
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120×55=66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哪个大?
多少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
6600平方厘米里包含几个100平方厘米?
66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怎样想?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首先要分清什么?在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400厘米=()分米=()厘米
(3)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17平方米=()平方分米
(5)2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9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他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几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1、9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xx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5平方米=()平方分米
2、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4分米,宽25分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米?在这块地里一共收芹菜16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多少千克?
3、学校安装教室玻璃、每块玻璃长40厘米,宽35厘米、每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平方分米4角钱,一块玻璃多少钱?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单位接龙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活动过程
1、每4位同学分为一组,排成一列进行游戏
2、第一位组员随意说出一个面积单位,第二位组员将这个单位转换成其他不同的面积单位,第三位接着转换……必须保证四个人说的单位都不一样
3、比如第一位同学说2平方米,第二位同学可以说2平方米等于200平方分米(也可以说2平方米等于20000平方厘米)、第三位可以说200平方分米等于20000平方厘米(也可以说20000平方厘米等于2000000平方毫米)
4、说错了的同学要被罚演一个节目
小学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
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眼睛只数,青蛙只数乘4就是腿的条数,
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几种方式、讨论评价。
(1)ABCD
(2)aaa×2a×4
(3)yyy×2y×4
4、简写形式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5、字母优势
师: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不好?谁来说说好在哪儿?
师:它形式很简洁,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简洁概括)
三、介绍“韦达”,提升思维。
其实人类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这样一堂课这么短暂,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埃及的<<蓝特纸草书>>中,就出现过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功绩要首推法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韦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数学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师:韦达是不是很伟大呀!我想,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将来你们也会取得伟大成就的。
四、看书质疑,理解新知
看数学书52页的例1和53页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表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还能是任意的一个数吗,在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围
2、例2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举起物体的质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人在地球上的举重成绩,目前最高的是伊朗运动员挺举263kg,可见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五、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还知道了字母与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请看53页的做一做
2、“嫦娥1号”探月卫星平均每秒飞行v千米,5秒飞行()千米,t秒飞行()千米。
3、李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 x+1岁。猜猜李明今年可能()岁。
① 5岁② 12岁③ 50岁
六、师生交流,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认识了字母这个好朋友,该下课了,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洁、概括。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简洁、概括
+10
输入的数输出的数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
变化关系不变变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小学数学教案7
设计说明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
(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2.验证猜想。
(1)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2÷11的商,验证猜想。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
猜想: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2÷11的结果是1÷11的结果的2倍……
出示3÷11、4÷11、5÷11,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几题的商,并用计算器验证。
3.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1)观察各商的特点,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生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第一题相比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5倍,商与第一题相比也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2~5倍。
生2:商都是循环小数,整数部分都为0。
生3: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2)运用规律。
请学生根据探究出的规律写出例9中后四题的商。
4.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
(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展示
(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镜子里也有一个我。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你吗?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的“像”。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动作,镜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样的动作。
生3: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像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镜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来,镜中的像也站起来。
生6: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7当镜外的人,生6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7边表演边向生6提问。)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应该伸左手。
生7: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6:知道了。
三、模拟照镜子,体验特点,完成练习。
1、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1)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2、总结镜像的特点
(前后、上下——不变)(左右——变)。
3.完成练习
第69页做一做和第71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
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在纸上写了2、3、4这几个数字,在镜子里是反过来的。
生2:我写了“数学”两个字,在镜子里也是反过来的。
生3:我写了“b”,在镜子里变成了“d”;我写了“p”,在镜子里变成了“q”,也是反过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数字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2.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课件显示本课主题图:和平广场 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天上飞的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4)让学生观察第64页的点子图,并数出圆点的个数。教师这时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5)学生动手摆学具:摆出10朵小花。
2.教学“拨珠图”。
教师拿出计数器,请学生上来先拨9颗珠子,拨完之后,老师提问:再拨几颗是10颗?学生说出再拨一颗。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3.教学“尺图”。
在屏幕上出示直尺图,直尺图上只填上0、1、2、3、4、5、6、7、8,请学生将9和10准确的填在直尺图上。引导学生小结:9在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教学“比大小”。
(1)引导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上的圆点。
(2)数完之后,让学生自行在底下完成框内的数及在○里填上“<”、“>”。
(3)小组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教师巡视、指导。 5.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教具:一棵大树上,挂了10个果子。
(2)请同学们数树上的果子,然后让学生们将这棵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放进老师事先准备的两个篮子里。问:将这10个果子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一共有几种分法?
(3)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小组派代表上来说出几种分法来。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4)教师进行总结并且板书:
(5)学生分组进行摆放学具:10的组成。 学生可以边摆边说,或者是一个人摆,一个人说。
(6)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记忆10的组成,并且在书上独立的完成框内的数。 根据学生在书上填好的这几个组成,提出问题:不用摆,看到这几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吗?学生马上联想到由可以想到另一组,以此类推。
6.教学“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说出: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3)学生在田字格离练习写10,教师巡视指导。
三、游戏
1.准备数字卡片1~9两份。 请部分学生上来手拿卡片,让他们找伙伴。手拿数字卡片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
2.小组游戏(同桌的为一组)。 其中1个学生随意的拿出一个数字学具,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另一个学具使两个数字学具合起来为10。
3.完成第65页“做一做”练习。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课件显示:数轴图,请学生上来独立填数。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完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顺序。
2.练习九第2题。 课件显示:卫星发射情景的录像。 显示根据录像上指挥员的发射命令填框内的数。让显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九第3题。 显示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
小学数学教案12
学习内容:
认识整时(教材84页)
学习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学习重难点: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学具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学习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师: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小红家的闹钟就响了,听到闹钟响后,小红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认时间,告诉我们几时了……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生:(齐读课题)
二、组织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识钟面
问题:你想知道钟面有几颗针吗?它们表示什么吗?
让我们看一看,比一比。
1、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钟面。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有两根针,还有1~12这些数字……)
2、比一比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人的学具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活动二:认识时针和分针
问题:钟面上的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要求:
1、仔细观察钟面。
2、组内交流分享。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5、同桌互相指一指,认一认,说一说。
活动三:认识整时
问题:你想知道几时在钟面上是怎样表示的吗
1.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识书上第84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3、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三、课堂小结:
略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 = 35×2 = 23×30 =
36×20 = 42×19 ≈ 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 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 ×30= (板书:160×30= )
106 ×30= (板书:106×30=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 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 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 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15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0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5篇01-02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01-01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01-01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01-05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9
五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12-28
《图形》大班数学教案01-02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