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活动背景: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课文都与环保有关,学生学习之后,有了环保意识,为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责任感,结合学校“美化校园”的活动,特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的:在地球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地球,通过赞环境、忧环境、护环境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并激发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绿化,宣传环保活动,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活动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地氛围中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
四、活动准备:
1、活动前,需要班级环保小卫士在网上搜集环保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活动前,需要班级环保小卫士调查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
3、班级环保小卫士排练好环保节目。
五、基本步骤:
(一)主持人讲话: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美丽家园,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保护地球,爱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今天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环保从我做起”。
(二)班级环保小卫士情景表演《地球妈妈笑了》,从中感受一些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我班环保小卫士所了解的`情况吧。(三)请同学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说说保护环境的事例。
(三)、实践活动
为了让天空明净,让地球妈妈青春常在,请同学们以“我为环保做贡献”为内容进行讨论。
(四)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
世界水日: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地球日: 4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五)“环保小卫士”宣誓。
我宣誓:我将以实际行动做到
珍视天空,关爱大地;
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珍爱生命,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绿色消费,绿色人生。
宣誓人: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事情,我希望全体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环境污染与环保的重要,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增添新绿,请班长带领同学们宣誓。
(六)谈感受:主持人:今天的班会活动将要结束了,我想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大,下面请同学们每人用一句话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并动手设计环境保护的标语,并解说。
主持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共同的绿色世界,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让绿色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小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宣布结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 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
“我”之所以是“我”,就 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2)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 难。——爱比克泰德
(3)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 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 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 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 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xx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简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册第六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科技世界。如《太阳》一课讲述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美丽可爱的地球的密切关系。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这一篇科学常识文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
学习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3、培养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激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意识与行动。
学习重难点预设:
了解地球所处位置的`妙不可言。
利用资料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装真正感受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同时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
1、认识几组数字
1.496×108公里1.082×108公里480摄氏度
2、《太阳》一课讲述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美丽可爱的地球的密切关系,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短文:画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讨论理解。
2、认读生字词(同时解决部分词义)
认读生字词
宇宙、奇迹、诞生、液态水、观测、笼罩、天堂、地狱、照射、水蒸气、照射、紫外线、辐射、妙不可言
解决部分词义:
诞(dàn)生:出生。
辐射:从热源沿直线向四周发散出去。
妙不可言:很奇妙,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三、深入学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妙不可言的?
(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
2、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
3、反馈交流:
(1)比地球靠近太阳的行星,水被挥发。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有液态水————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3)比地球远离太阳的行星,水以冰的形式存在。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太阳》,谈谈地球出现生命的原因
2、课外收集的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请学生结合课文,再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或交流自己学会的新知
五、小结
启发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地球,为环保做实事。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三年级段选学课文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此次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太阳》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从而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此外,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优化练习设计提高语用能力”,因此,我通过填写表格来锻炼学生概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反思本次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完美。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领悟。
从整体上看,其一、时间没把握好,每个板块的'用时分配不均,导致教学内容超时。其二、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言简意赅,有些问题的陈述不够明确。其三、老师的牵引痕迹明显,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其四、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学生概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个知识性目标上。其五、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表格的填写。
从教学上看,由于我的教学设计环节上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再加上自己对于表格所要填写的信息表述不明确,导致学生拿着表格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在课堂上采取了分步共同完成的策略,但是也正因此,导致我在这个版块上的教学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思路。出现如此混乱思路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教学学生如何提取信息这个能力上的学习,没有细化步骤,让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学生在填写的同时又需要兼顾说明方法的认识,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这两大个教学重点,再加上时间较紧,使得学生在后面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落实上也就出现了不是很理想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 错误 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师巡视,抽生把听写的词语拿到展示台,师生一起订正,可以强调书写规则。教师问:谁能用“问题”一词说句话呢?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2)年幼的玛丽亚虽然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请教了谁?(妈妈)妈妈是怎么对她说的呢?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
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2.练习按照提示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掠过”“欢腾”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要求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通过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通过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全文大意。
3.简介周恩来的生平。
4.介绍时代背景。
1946年1月27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工作,29日又启程从延安飞往重庆。但由于途中气候变化,飞机只好在西安停留一夜。
l月30日上午,飞机从西安起飞去重庆,同机的除周恩来同志的随行人员和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同志外,还有叶挺将军11岁的女儿小扬眉。当飞机在进入秦岭山脉上空时,遇到寒流,飞机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后来,飞机冲出冷气团的包围脱险了,由于考虑到在当时的天气情况下,飞越秦岭有困难,飞机又返回西安。当天下午,飞机冒着浓雾,从西安飞回重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歌颂了谁?(学生答)
三、初读课文(投影出示)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找出带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标出自然段,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4.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标出来。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出示投影片)
2.理解“波涛汹涌”、“螺旋桨”、“平衡”、“鼓励”、“口吻”、“融化”等词意。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
4.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质疑、归纳问题
学生提出疑问问题,师生归纳梳理重点难题。(略)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思考、讨论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所学内容
二、细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们将围绕重点内容展开讨论、交流。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周恩来同志乘飞机飞往重庆,同机的还有小扬眉。)
2.学习第二自然段。
飞机遇险的情形是怎样的?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写了哪几点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情况很严重”?
(2)集体交流,师生共议。
学生应理解:
①飞机写了“飞机遇险前的情况”、“飞机遇险”、“机长命令采取应急措施”三点意思。
②“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失去了平衡”、“掠过”、“眼看就要撞着”。这些词句表现了“情况很严重”。
(3)指导朗读。
飞机由“飞得又快又稳”而突然遇险,情况变得非常严重,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意思?
①学生练读;
②范读指导;
③指名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周恩来同志听到小扬眉的哭声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划出有关重点词语,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立刻起来”既说明周恩来同志动作迅速又说明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几步跨到”说明周恩来同志动作快,心里急切。
“马上解下”说明周恩来同志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亲切地鼓励”充满了对革命后代无比关心的真挚感情。)
(3)教师点拨: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有伞包就能跳伞,伞包就是生的希望。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周恩来同志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这是何等伟大与崇高的精神啊!(板书:舍己为人)
(4)怎样读才能把周总理当时的心情和伟大的精神读出来?
①学生练读;
②范读指导;
③学生反复练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先指名读,再齐读。
(2)思考:大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当大家把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的`时候,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用命令的口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一是同志们敬爱周恩来同志,真诚地让给他伞包。此时,时间紧迫,不容争执,所以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二是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态度是坚决的,周恩来同志的话从另一方面,突出了他的崇高品质。
(3)指导朗读。读时要反映出周恩来同志的品质特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课文后提问:
(1)课文中用哪些词语说明飞机慢慢脱险了?(冲出了寒流,渐渐升高了,快速,平稳)“欢腾”什么意思?想像当时机舱内欢腾的情景。
(2)出示飞机脱险后,周恩来同志和小扬眉合影留念的投影片,引导生观察小扬眉的表情,想像小扬眉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险的紧急关头,把伞包让给小扬眉的事,突出了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点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通过朗读体会感情。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同志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意思。
探究活动
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设计一份手抄报。
2.阅读重点段(或自己喜欢的段),找出重点词(或自己喜欢的词),再用这些词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3.找有关周总理事迹的资料,利用班队会时间开个故事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教学反思:
上完了《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是的读者,也是的老师,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都有他们的出发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反思: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你遇到这样的情景,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两个朋友发生争吵的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争吵,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理清顺序)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采取指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l.自读自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拨释疑。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
(吵架的原因是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2)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3)“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
(我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
(4)“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
(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
(5)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表现是“脸都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脸红”说明他生气。“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过渡:“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来学习5-8自然段。
2.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5-8)自然段。
(l)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②“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2)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在外边等着你!”)
①“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②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3)“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4)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
3.自读课文的第三部分(9-13)自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
(“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14自然段),重点理解父亲说的话。(投影)(l)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希望“我”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3)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
五、扩展延伸
编成课本剧,表演课文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回顾全文:
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
有关“7.7”事变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2段。
3.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了解葡萄沟是盛产葡萄的好地方,对葡萄沟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
教学难点: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葡萄)这可不是一般的葡萄,这是从遥远的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运来的,看着这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你们想不想到葡萄沟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
1.快快打开书,读读21课,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认读词语:导:同学们读了课文,有几位词语朋友想见见大家,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
1)吐鲁番
2)梯田:你知道梯田什么样子吗?(课件)这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葡萄就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
3)搭起凉棚:课文中写什么搭起凉棚?这就是茂密的枝叶搭起的绿色的凉棚。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写什么?(葡萄的枝叶)再读这句话,体会葡萄枝叶的茂盛。
4)五光十色
5)维吾尔族、热情好客:课文中写谁热情好客?你们看这就是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他们在干什么?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
6)酿酒厂、蒸发、碉堡
三、整体感知:
师导:同学们词语理解得真好,课文读得一定也不错,谁愿意读一读课文?他们读时请你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葡萄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随机板书)
四、理解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教师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订教:
第一自然段:那里盛产水果。
1)那里指哪里?
2)你从哪些语句知道那里盛立水果?读一读
3)你们看这就是葡萄沟盛产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多馋人呀,快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读一读体会枝叶的茂盛。
第二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课件)
1)自己读一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3)听老师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
4)你们真聪明,快快把葡萄的数量多,颜色美,晶莹剔透读出来。
5)两个人比赛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悟。
第三句: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1)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
2)读出老乡的热情好客。
师导:层层的梯田,五光十色的葡萄,热情好客的老乡,都等待我们到葡萄沟去看一看,让我们把这段连起来读一读。(课件)
1)自己练习朗读,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3)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悟读出来。
4)葡萄沟真是太美了,那里的人真热情呀,你们想不想把这一切牢牢地记住,试着背一背吧。
5)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填一填,再请一位同学试一试。
6)同学们一起来试一试。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摘下来的葡萄,有的……有的……还有的……
1)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再读一读。
第二句: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1)课件:这就是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制成的吗?(说一说)读了这段文字你就更明白了。
2)边读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3)你们看这就是像碉堡一样的阴房,这就是挂满葡萄的阴房内部,通风的气孔,一串串的葡萄,葡萄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制成的,老师也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昵?(挂在阴房里,太阳不直射,不变色,联系生活中晾衣服的道理,沙漠中干燥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糖分留下来,所以很甜,天然晾制,不加色素、防腐剂。)
4)这么好的葡萄干远销国内外,外国朋友吃到葡萄沟的葡萄干,赞不绝口,就拜师学习制作葡萄干的方法,结果回国后一试验,都失败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那里不具备葡萄沟这样的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就是说,只有中国的葡萄沟才能制作出这么好的葡萄干来,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
5)那么就自豪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师导: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五光十色,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非常有名,所以说:齐读第四自然段。
这句话应该怎么读?(骄傲,自豪,夸奖,称赞)把你的感悟读出来。
五、回归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再读一遍全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六、布置作业: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老师也被这个好地方深深的吸引了,情不自禁的写下一首小诗来赞美它:(课件)但是最后一句怎么也想不好了,你能帮帮老师吗?试着填一句。如果你也有兴趣,回家试着编一首小诗,或者画一幅画,表达你对葡萄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灰雀失而复回的故事,学习小男孩用送回灰雀的实际行动改正错误的诚实品质,感受列宁对孩子、对鸟类的爱。
2、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为什么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教学难点】
小男孩第一天离开列宁后是怎样想的?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讲:同学们,你们看正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老人就是列宁,他不但善良,和蔼可亲,而且他还非常喜爱小动物,今天我们就学习《灰雀》(板书课题)。
2、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学《灰雀》,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教学意图:导入激趣。老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看看用哪种方法更好。
二、预习课文
1、出示学习方法:
⑴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看哪些词不会。
⑵带着问题读,想一想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教学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⑴自己学。
⑵分小组学。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检查学习情况:
⑴同学们,你想找几个人来读这篇课文呀?为什么?
学生如果答出三个人分角色朗读就达到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的人物是列宁和小男孩。
教学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⑵通过读课文,你有那些词不会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解答。
自言自语
可惜
坚定
果然
诚实
欢蹦乱跳
仰望
微笑
如果有一些词答不出来,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
⑶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飞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男孩特别喜欢这只灰雀,所以把它抓走了,想自己养着。当他看到列宁是那么喜爱关心这只灰雀,为再也看不到它伤感时,小男孩被感动了,所以又悄悄地把灰雀拿回来了。
②小男孩被列宁说的话深深打动了,他为自己想独自养灰雀的事感到不安,于是没跟列宁说出事情真相,但他已经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自私了,于是第二天他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播放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你应该怎样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2、要求:
两人为一组,读一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出示表格)
⑴你是怎样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的?给大家读一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⑵找2个同学用不同语气来读,通过对比读、抓重点词,体会出列宁和小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情。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3~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体会此时此刻列宁和小男孩是什么心情。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同时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4、那么,第一天小男孩离开列宁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可能回答:
①都怪我一时糊涂,把小灰雀抓回家来。
②由于我的过错,让时刻惦记灰雀的人们担忧。
③我太喜欢灰雀了,真不想把它送回去,可是我已经答应人家了,男子汉说到做到。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种情况,至于小男孩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同样也不限定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教学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感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那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1~13自然段。
提问:
⑴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认为那个小男孩是诚实的?
⑵同学们学完课文,你认为那个小男孩是诚实的孩子吗?为什么?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了,所以列宁认为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②小男孩一开始没说真话不诚实,可是后来他被列宁说的话感动了,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所以列宁仍然认为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③小男孩一开始不诚实,后来他又把灰雀送回来了,我认为他还是个诚实的孩子。
④那个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因为他最终把灰雀送回来了。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6、回读课文:
方法:
⑴小组同学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有语气朗读课文。
⑵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对话;第三部分:结果。你喜欢那部分,起立读。
教学意图: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回读全文,整合内容。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四、说话、写话训练
方法:
1、用上“列宁”“灰雀”“小男孩”这三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列宁爱灰雀。
②列宁和小男孩都爱灰雀。
③列宁爱小男孩。
2、你想对列宁、灰雀、小男孩说出什么?写下来。
学生可能写出:
①列宁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善良老人。
②多可爱的灰雀呀!我喜欢你。
③我希望小男孩也像列宁那样做一个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人。
教学意图: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写话能力。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2、回家后有语气的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老师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六、教师小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 ,他们能自主阅读,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课文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4个生字及认识多音字“挨”;会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主动道歉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8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点:
1.书写“桌、陈、管、束、固、执、歉、敢”8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说声“对不起”》。
2.出示6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挨 铅 厉 秒 凑 谅
3.出示生词,男、女同学接读。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桌、陈、管、束、固、执、歉、敢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原谅道歉犹豫故意原谅 责怪 不知所措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6个,会写8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3.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中讨论。
(2)提出还不懂的词语,大家解决。
(3)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4)在小组中学习:
A.自由读课文。
B.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D.讨论: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又上什么样的?
*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
F.指名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四、布置作业:
你在生活中说过“对不起”吗?将你的经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讲文明
说声“对不起”
懂礼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3
习作 1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
1. 仔细观察四幅图,说说他的四要素。
2. 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
(1)妈妈给小建买了一件棉衣。
(2)一棵小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3)小建和小华为小树捆稻草。
(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
3.师生共同观察第二幅图上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
(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小华对小建说了些什么。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5.阅读全文。
6.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四幅图,也请大家练习写一件事。
二、观察图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观察四幅图,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
2.观察第一幅图。
说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说说小明这时的样子。
3.观察二、三两幅图。
这时小猴和小熊到了什么地方?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注意二、三幅图之间的语言连贯。(提示难点)
4.观察第四幅图。
5.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观察另4幅图,练习说说。
三、明确要求
1、 读习作要求。
2、 讨论,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四、打草稿。
五、多读修改。
六、认真誊写。
教后记:
习作2
教学目标
1、 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同学,老师,家长画张像,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
2、 介绍画中的人物,用文字为别人画张像,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 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重点介绍自己画中的人物,写出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2、 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己准备水彩笔和白纸。
2、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 课前请一位同学离开教室。
2、 找一找,我们班级少了谁?
3、 如果让你通过报纸来寻找他,你应该怎么办?(画像,把他的外貌描述出来)
二.画像指导
1、你们看,这是武建设的画像,谁来说说他的外貌?
2、根据这幅画像,你能知道武建设有什么爱好吗?(这 也是他的特点)
3、我们在画像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特点画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谁)
4、 学生画像。
三.例文引路
1、 小作者怎么介绍武建设的这些特征的?我们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
2、 指名译名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小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武建设同学的特点?
3、 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介绍画像中的这个人,可以写他的外貌,也可以写他的性格和爱好,但是,必须够抓住任务的特点。
5、学生分别练习说自己画像中的人物。
6、集体交流
7、指导:为抓住人物的特点,在介绍他的性格和爱好是,可以举一两个例子。
四. 学生习作
1、明确要求,向大家介绍人物是,要抓住他的特点,写清楚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也可以举一两个例子,语句要通顺。
2.习作顺序,先介绍他的外貌,再写他的性格 ,爱好。每写一部分用一个自然段,条理要清楚。
3.练习写稿子,修改,誊写。
教后记:
习作三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例文”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借助例文,让学生领会写发现不但要新、细,还要注意按顺序抓住重点观察所见到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 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小草中的发现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小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发现的?
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 启发谈话:
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同学们都是有心人,在生活中,你们曾有过哪些发现呢?想一想你的发现,把它有重点地回忆回忆。
2、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3、练写。
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为作文配图。
五、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
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 改病句。
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 添词句。
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六、誊写习作
教后记:
习作4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乌鸦反哺》,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例文是怎样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的。
2、借助对例文的分析,初步懂得写对话,一是要写清楚说的什么;二是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3、根据提供的对话材料,让学生按照作业要求,练习写对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方法。
难点:把提示语写具体,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2、请几名同学进行对话情境表演,提供写作训练材料。
3、听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读懂例文,讨论明法。
一、激趣导入
1、(投影映示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W”旁边的那幅插图)
提问:同学们,这幅图你们在哪儿见过?图上画了什么?
2、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乌鸦们渐渐长大了,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妈妈的呢?老师请大家读一篇短文《乌鸦反哺》。
二、初读例文
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
(1)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什么叫“乌鸦反哺”?用“――”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这篇短文写“我”和妈妈看到乌鸦反哺时两个人的谈话,又叫对话,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板书:写对话)
三、讨论明法
1、过渡:应该怎样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例文是怎样写的。
2、再读例文,结合书上的分析,明确写法。
(1)学生再读例文,思考:“我”和妈妈在树林中说了些什么话?
(2)讨论交流。
(3)哪些话是“我”说的,哪些话是妈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①学生讨论,点名回答。
②小结:写对话要写清楚是谁说的,说了什么。
(4)①对话中写清楚是谁说的这部分叫做“提示语”,请大家看“我”和妈妈这几句对话,用“~~~”画出提示语,看看它们的位置一样吗?
②为了使文章显得更活泼、不呆板,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有的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还有的放在中间呢!有的情况下,提示语也可以省略。这时,一个人说的话就写一段。我们这次作文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提示语在前面和在后面这两种方法。
③过渡:提示语除了告诉我们是谁说的,还能提示什么?
④小结:提示语除了告诉我们是谁说的,还能提示人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写对话时既要写清是谁说的,说了什么,还要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动作等,这样才具体、生动、形象。
(5)结合书上的分析,总结写法(板书)。
①写清楚说的什么,是谁说的.。
②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目标:迁移仿作,练习说、写。
一迁移仿作
1、辅助练习。
(1)情境一。
指名一名同学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在广播操比赛中得第一名啦!”训练学生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语气、神态、动作的句子。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听清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2)情境二。
老师和一名学生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听清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2、模仿作文。
(1)明确习作要求。
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品,练习写一段对话,请同学们注意听清说话人说了什么,又是怎样说的。
(2)课堂小品表演。
(3)同桌互相讨论:小品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4)播放小品的录音,再现情境,帮助学生弄清说了些什么。学生边说边回忆人物是怎样说话的。
(5)投影映示句子,学生练习说话。
同桌互说、指名说,然后评议。
(6)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清楚。
同桌互说、指名说,然后评议。
(7)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小品表演,根据小品提供的材料说了一篇作文,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着重抓住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下面,我们试着给这篇作文起个题目。
指名说。
(8)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9)评议修改。
写对话
说的什么 谁说的
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
习作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2、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训练要求。
3、根据书中的有关材料,写成一篇观点清楚,说服力强的介绍端午节的小短文。
教学重难点:把书中提供的相关资料,合理利用,重新组织,写成介绍端午节的小短文。
教学准备:端午节的活动录像。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这些节日分别有哪些习俗呢?
再过几天,你们知道什么节日要到了吗?
是呀,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端午节。
二、 阅读资料,了解端午节。
1、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可多了,你知道哪些呢?
2、 学生介绍已有的相关知识。
3、 有为名叫胡瑞芝的小朋友找来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吧。
4、 学生阅读资料。
5、 指名朗读每一条资料,及时补充、丰富资料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明白。
6、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呢?鼓励学生谈出独特的习俗。
三、 讨论写法
1、 阅读课后习作指导,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1) 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2) 介绍端午节的风俗
2、 指导写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了,可你们知道:
(1) 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吗?
(2) 你见过那种场面吗?
(3) 人们除了赛龙舟,还会干什么呢?
3、 指名说说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的原因。
4、 点评。
四、当堂习作
五、 作文反馈
1、 表扬习作较好的同学
2、 讨论出现的问题
六、修改习作
1、 对照自己习作试改
2、 指名交流
3、组内交流、互评,师巡视
教后记
习作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例文,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运用有力的事实和数据,把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2.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件发表个人的看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
3.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有关材料,写成一篇观点清楚、说服力强的短文。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有力的事实和数据,把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学习方法
1.夏志成同学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
2.指名读例文,思考:夏志成同学是怎样写这篇稿子的?
3.讨论交流
⑴小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用一两句把引起自己关注的事情交代清楚,并表明了自己态度。
⑵通过小作者具体说明“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除害飞行家’”的事例,让学生知道,习作时,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就要把搜集到的与平时积累的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进行选择、整理,有条理地写下来,要注意用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来说话。
⑶结尾归纳了小作者的看法,发出呼吁,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更加完整、紧凑。
二.明确要求,完成写作。
1.齐读本次习作要求。
2.回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哪些事情特别能引起自己的关注。
3.讨论交流。
4.拟定题目,模仿例文进行写作,师巡视。
5.指名读,讨论交流,评议。
三、认真完成作文草稿。
四、修改草稿,多读。
五、誊写,书写工整。
教学后记:
习作7
教学要求:
1.能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2.能知道日记的内容比较广泛。
3.能了解这则日记的内容及叙述顺序。
4.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特别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难点:选择日记的题材。
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的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所学的日记的格式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师生小结:第一行正中要写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行空两格写正文。
二、使学生明白日记的内容
1.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她在做什么?
2.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4.帮助学生从作者写“吃桃子”这件小事,明白日记的内容十
分广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三、引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设疑:既然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都要写呢?
2.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是不是不加选择,件件事
3.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例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编乱造。
5.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的事,哪些应该写,哪些不应该写,哪些不值得写,并谈谈自己准备选择其中的哪一件写下来。
四、 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1、再读例文,看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还写了什么?
2.学生朗读例文,讨论交流。
3、例文告诉我们,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必须掌握叙述的顺序: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学生拟写作文提纲,同桌交流。
5.自己准备写一件什么事?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6.教师评议,鼓励长处,指出不足。
7.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要写的事情。
8.指名交流。
9.学生下笔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五、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师或学生讲一些中外著名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师生共谈写日记的好处:帮助积累材料,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观察事物、分析思考的能力等等。
1、 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教学后记:
习作8《编童话》
教学目标:
1、 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 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和挑食的害处叙述清楚。
3、 让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和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读懂例文,学会编一个童话故事,叙述要清楚。
课前准备:
1, 课前阅读童话故事
2, 调查了解一年级或本班同学有多少人偏食,他们喜欢,不喜欢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3, 从课外书上查阅或向医生请教偏食的害处。
4、教学电子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知道饭前不洗手有什么害处吗?
2, 一年级有几个小朋友不讲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你准备怎样教育他?
(编一个童话故事)
3, 耿新华同学已经把故事编好了,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童话故事。
二 学习例文
1, 引导构思:如果你写这个童话故事,你准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怎样不讲卫生,不讲卫生的害处。)
2, 初读例文,要求读通例文,读懂大意。
3, 引导学生说说例文的大意。
(1) 指名读例文
(2) 说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4, 组织学生讨论
(1) 这个故事有没有把不讲卫生的害处讲清楚?怎样讲清楚的?
(2)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的好?
5, 总结:同学们,耿新华同学在写这篇童话时,先确定好自己写作的主题――讲卫生,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小花猫怎样不讲卫生和不讲卫生的害处两个方面来写,全文条理清晰、语句通顺。今天,也让我们来排一个养成良好习惯的童话故事吧!
三 按要求,编童话故事
1, 在你们的生活中,大家都会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呢?书上就有几幅图,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图上都说了哪几种不好的习惯呢?(写字姿势、爱吃甜食、挑食)
3, 你准备写哪一幅图,又准备怎样写呢?
以第三幅图为例
1) 过课前调查,你发现谁偏食?他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指名说说)
2) 偏食有什么害处?你从课外书上或医生哪儿了解到了什么?(讨论,交流)
3) 引导构思:你的童话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偏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后来他是怎么做的?
4) 学生自行构思
5) 交流,评议
4, 第一、二幅的写作指导同理。
四 学生写稿(其中书面习作1课时)
板书设计:
习作八 肚子再也不疼了
小花猫不讲卫生
怎样不讲卫生的
不讲卫生的害处
教后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
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教学难点:
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有的则发现了小虾的习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二、交流平台
1.关键句的概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小虾》中的“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需要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才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
2.练习找关键句
请同学们找出这段话每段的关键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三、词句段运用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
1.你平时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都提出了那些问题?
2.试着把你观察后的疑问记录下来。
四、修改符号
1.对调符的画法和使用方法: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2.移动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3.删除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要删除的内容。
4.将习作时写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同桌互相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五、日积月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①西涧 ②
唐·韦应物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爱怜(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1]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达到背诵默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
习作要求:
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结合课文内容写下来。
练习从文中提取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内容。
按顺序说说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二、出示习作要求,明确训练内容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生练笔。
五、师生交流,学生自改习作,同学互改互批。
例文: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1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01-30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2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12-13
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01-04
小学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08-06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05-09
小学语文教案11-06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06-13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