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07-07 20:01:25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目的

  1. 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 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 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 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 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 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 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八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案4

  声的利用七

  教学过程:

  本节为本章最后一节,重点从前面的声音的各种特性及其特点,引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声与信息

  声呐(SONAR)是英文soundnavigationandranging?(声音导航与测距)的缩写。对声呐的系统研究与一艘著名的轮船--泰坦尼克号有关。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礁沉没,这件事震惊世界,随即有人提出用声学方法遥测航道上的冰山。紧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于探测敌方潜水艇的需要,对声呐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引入下文,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讲蝙蝠的声呐系统之前,可以先回顾一下第一节声速的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使学生了解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课本图1.5-4是B超图像。在做B超检查时,通常是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发射进入人体。超声波在传播时,碰到组织分界面(不同内脏器官分界处、内脏与骨骼分界处以及异物与组织交界处)时就会产生反射。反射波会在同一位置被记录,根据反射波滞后于发射波的时间差,可以知道分界面在体内的深度。如果不断改变发射探头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与体表相垂直的纵切面的图像。?

  声与能量演示

  演示声波递能量时,用可乐瓶自制的教具演示,效果很明显。自制教具的做法是: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动,压缩空气。靠空气的挤压,可将烛焰吹灭。

  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主要依靠空化效应。超声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间地向前传播,对液体产生拉伸和挤压作用,使液体内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这些气泡迅速产生,又迅速闭合,形成的瞬间高压,超过大气压的1000倍。连续不断的高压就像一连串小爆炸不断地冲击物件表面,使物件的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物件表面净化的目的。超声波清洗方式超过一般的常规清洗方法,特别是对表面比较复杂的工件(如钟表等精密机械的零件表面凹凸不平),或对清洁度有较高要求的产品(如电子元器件等),使用超声波清洗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讲述了声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以及声音于能量的关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好的利用声为人们服务。

八年级物理教案5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八年级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一、 学习目标

  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 学习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 课前准备

  〖例1〗 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 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例3〗医生用普通体温计给感冒发烧的病人测量体温,从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来看,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效果检验

  1.__________是表示物 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的温度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 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________ ℃,水的温度是 ℃。

  【课堂反馈】

  1、 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外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2、 物体的冷热程 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2-28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13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12-30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0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15篇0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12-29

高中物理教案12-28

初中物理教案:重力12-21

初中物理教案[精品]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