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时间:2024-10-23 21:59:29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林海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林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理解“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这种做法的好处。

  2、 了解东北林海主要的野生动物和三种著名的特产。

  3、 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野生动物和著名特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电脑课件播放:东北的林海画面、野生动物等。

  2、 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最北的地区在哪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3、 出示东北地区图(电脑课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4、 简介: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去,这里山峦起伏,到处是森林,成了树林的海洋,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景象呢?出示“林海雪原”的教学课件,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图上的景物?

  5、 板书课题:东北的林海雪原

  6、 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第三自然段:

  1、 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思考题(电脑课件)。

  2、 (1)提问:东北林海里出产的木材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质地特别坚固,这些木材不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板书:优良树木

  (2)提问:这些优良树木主要有哪几种?板书:红松、落地松、白桦

  3、(1)提问、讨论:“一边采伐森林、一边栽上新苗”的好处在哪里?

  (2)小结: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能使林木更新,青山常在,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思考:如果随意砍伐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小结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回答问题

  (4)、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用上面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带着问题阅读(电脑课件出示思考题)。

  3、 提问: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野生动物、著名特产。

  4、 (1)提问:东北林海里生活着哪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呢?

  板书: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2)让学生欣赏有关这些动物的图片(电脑课件)。

  (3)提问:东北地区的松鼠和紫貂的毛长得特别浓密,为什么?

  为了适应这里异常寒冷的冬季(启发学生想象这里冬季人们如何生活?)

  5、(1)提问:东北三种著名的特产是什么?有谁听说过这些特产有什么用途?

  板书:貂皮、鹿茸、人参。

  (2)向学生扼要介绍一下这三种特产的用途。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让学生说说造林护林的好处,滥砍森林的危害。

  2、 自找伙伴讨论:如何为绿化祖国、保护环境资源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巩固练习:

  1、 学生自我总结与质疑。

  2、 游戏:在挂图上找出对应的地方

  3、 分小组竞赛答题(电脑课件出示题目)

  六、知识拓展:

  回家利用网络搜集东北三宝的价值,告诉家人。

  七、全文小结(略)

  板书设计:

  15、东北的林海雪原

  优良树木:红松、落叶松、白桦

  野生动物: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著名特产:貂皮、鹿茸、人参

林海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谈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谈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

  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

  (一)、回忆美

  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

  (二)、寻找美

  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创造美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

  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篇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

  2、还是没有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学生走,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3、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

  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中,努力改正,同时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将来走上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林海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林海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神交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林海》是小学北京课改版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写下的游记《内蒙风光》。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秀丽山河,《林海》作为第四单元的开篇,通过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兴安岭如诗如画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因此,教学时应循着作者的情感脉络,引领学生在体验作者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感。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情感为主线,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

  三、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结构,理解了课文的第一段的内容,对“林海”有了初步的理解。

  2、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找词找句、朗读,体会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而可以以课文为本,让学生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虽然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为了激发学生对林海以及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还需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3、比较《林海》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六、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导入: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当时正是建国初期 ,全国人民都处在抗战胜利,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中,而国家建设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一批作家四处走访,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丽,老舍先生被亲切、舒服的大兴安岭深深吸引了,写下了《林海》这篇散文。

  (二)、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1、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既然是描写大兴安岭的,为什么叫《林海》?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它们和海有什么关系?

  先来说说大海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大兴安岭哪里像海?

  2、岭像海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请同学默读课文,对能表现岭多、温柔的句子,进行画批。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请同学们读这个句子。说说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多)

  (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说明样式多。

  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从这我们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温柔。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展示学生作品)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云横秦岭”的意思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 这些都说明秦岭是很险的。

  兴安岭却和秦岭是相反的(展示学生作品),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3、林像海

  (“绿而像海”。)

  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目之所及”的意思是什么?

  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你能把它变成肯定句吗

  “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比较它们的区别。

  感情就变得平淡。

  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一读。

  4、花像海

  “花”的特点是什么

  “多” “美丽”。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兴安岭比作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写出了它的美丽。

  5、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这些都说明大兴安岭不仅风景美,而且物产丰富,为祖国的建设服务。正是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

  (三)、巩固练习:

  正是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四)、拓展延伸:

  我们在四年级下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默读课文,说一说它与《林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都是在描写兴安岭

  不同点:顺序

  结构

  (五)、激情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是美丽的,也知道了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还有-------我们的祖国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山河,请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歌颂祖国河山的课文。

  请你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们的祖国有( )的大兴安岭,

  有( )的( ),

  有( )的( ),

  还有——

  祖国, ( )。

  我们的祖国是这样的美丽和富饶,我们应该努力的保护和捍卫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1、请你自选祖国的一处景观,进行描写。

  2、推荐书目

  草原

  渔场

  农产

  风景区

  工业基地

  (放在群邮箱里,请你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林海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5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 教案03-16

林海的教案01-12

《林海》的教案01-25

《林海》教案01-28

林海教案模板05-16

林海的教案15篇01-29

《林海》教学设计10-18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汇总9篇06-28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锦集10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