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
3.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4.使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的约分,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3.将一个分式化简为最简分式.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约分.
教学方法
讨论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1.2 A);
第二张:例2,(记作3.1.2 B);
第三张:例3,(记作3.1.2 C);
第四张:做一做,(记作3.1.2 D);
第五张:议一议,(记作3.1.2 E);
第六张:随堂练习,(记作3.1.2 F).
教学过程
Ⅰ.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的教案2
教学目的:
让学生感受生活充满了选择,懂得每个的生活都需要选择,引导学生感受公共生活的选择,帮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经意的做出选择,有的选择对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康人格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需要选择。
重点:
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是一般的选择,有些则是重要的选择。
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人生因选择而不同,生活需要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本39页张芳芳的例子。问:究竟生活有没有选择,该不该自主做出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与选择,了解生活与选择的关系。出示课题:《生活与选择》
二、新授
活动一:要一个同学讲述一天的生活
师生总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作出选择,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可以选择的。
有许多选择是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作出的选择就在我们身边
出示:《生活充满选择》
师:这些选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
师:这些选择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生:
活动二: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是重要选择,哪些是一般选择呢?
活动三:全班朗读诗歌《选择成就未来》
从诗中可知:选择对生活重要吗?生活需要选择吗?
出示:《生活需要选择》
活动四:分角色朗读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师问: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呢?为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选择伴随一生,没有选择就没有生活。
活动五:回忆一下自己一次正确的选择或错误的选择,分析一下选择得失的原因。
师问:请说说你做出正确选择和错误选择的感受?
三、考考你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面对以下情形你将如何选择。
1.同伴在背后或当着你的面叫你“胆小鬼”时,你会:
A、想都不想就给他一拳B.反击他“你才是胆小鬼呢”
C不理会他,自己走开
2、周末,电视直播一场你最喜欢的足球比赛,可正好你需要上兴趣班,此时你会:
A、放弃足球比赛B.不去上兴趣班
C要求父母将足球比赛录下来,等回来后再看
3.你和班上一位同学特别好,可你的父母不喜欢他,说你被她带坏了,坚决要你不要再跟他来往。此时,你会:
A、对着父母大声地说:“请你们不要干涉我们的友谊。”
B、听父母的'话断绝与同学的友谊
C、与父母诚恳地谈一次,让父母了解你的真正想法
4.你这次的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你选择:
A、下学期一定要考到全班前五名B.强烈要求父母给你请家教
C、订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5.你已经很努力了,可你的班主任老师还经常批评你,此时你会:
A、久不知所措,整日垂头丧气B.再也不理班主任了
C.找班主任谈,找出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四、本课小结(复述板书)
课后作业:收集一个你感兴趣的名人、伟人进行选择的故事,准备下一课上课前进行班内交流
教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分析本文“读书好”部分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归纳。
二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文朗读磁带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时候通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简单介绍作者:冰心)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三)正音释义
1.笸箩:pǒ 不能读成puǒ 天罡:gāng 地煞 :shà 怒发冲冠guān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津津有味
2.通过比较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悬念
无病呻吟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活动与要求
1.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4.提问:本文重点写的是哪个内容?(读书好)
学生小组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小组整理后回答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多读书”、“读好书”的有关内容。
2.分析写作特色。
3.组织讨论(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课容
1.字、词
2.课文所列举的作者和作品名称
(二)分析“多读书”、“读好书”有关内容
1.提问:谁来找找文中哪些话是写“多读书”的?
2.明确:从时间上,种类和数量上来写
3.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小结:最后一段,分析归纳了本文的要点,深入理解了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体会了散文作品清晰、凝练而富有哲理的特点,相信会对同学们的读书生活有指导意义。
(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学生活动要求: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除关键词语外,提示学生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四)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获得美感
多读书 : 增长知识
知道写作
提高修养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附:《荡寇志》是我国古代小说史最自觉的反动小说之一,是在竭力诋毁《水浒传》中所体现的,它指写了梁山英雄被消灭的过程。书中不少场面写得生动精彩,有意要与《水浒传》抗衡,人物语言也达到了个性化的程度。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角度,从研究文艺思想史的角度,《荡寇志》这部反面教材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二、教学重点:
1、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3、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五)能力迁移
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3、布置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附:板书
亡人逸事
孙犁
亡人:贤妻良母
(细节)↑(真情)
“我”: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教学的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3、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难点: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活动准备
雨的声音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3、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4、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教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 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教学的教案7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雪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展示受伤的雪儿图)雪儿来了。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你看到的雪儿吗?
二、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雪儿究竟是怎样的鸽子?“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
2、学生先围绕问题自读课文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感悟雪儿的美
(1)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鸽呢?学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句子: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展示雪儿图片)看,这就是洗完澡,敷完药后的雪儿,说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鸽子?(引导孩子按顺序说出雪儿的外形特点)
是呀,它尖尖的小嘴,圆溜溜的眼珠,红色有力的爪子,配合着那一身雪白雪白的'羽毛,真是太漂亮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美丽!
(2)雪儿还美在哪儿呢?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能够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们是“蓝天信使”。
学生在百度搜索里输入“信鸽”两字,查阅信鸽的相关资料,并全班交流。
是啊,雪儿“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并被人们光荣地赋予了“蓝天信使”这个称号,真是一只外表美,心灵更美的信鸽。
齐读,读出敬佩。
2、体悟“我”的感情
(1)初见雪儿,“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指名交流。
“我”和爸爸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了什么?
(2)出示句子: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①谁来读读这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天天”、“一起”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拓展延伸:“我”和雪儿还会看什么呢?想一想,说一说,把省略的内容补上去。
③指导朗读:是呀,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期盼,使“我”似乎了解课雪儿的心思,天天和它看蓝天、白云,盼望雪儿早日康复,早日重返蓝天,让我们带着这种盼望来读一读。
(3)“我”精心地照顾雪儿,为的就是让它早日重返蓝天,听了爸爸的介绍,“我”的这种愿望更加地迫切了。齐读第3自然段。
(4)在“我”的精心照顾下,雪儿终于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是啊,高兴、激动、兴奋,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出示句子: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指导朗读:雪儿终于飞起来了,这与“我”精心地照顾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要欢呼(读);雪儿终于飞起来了,“我”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也会像雪儿那样自由地翱翔,所以“我”要欢呼(读);雪儿终于飞起来了,它终于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中飞翔,为人们服务了,所以“我”要欢呼(齐读)。
(5)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上,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你知道它在叫什么吗?这时,“我”又会想些什么呢?
教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及其表现主题 的作用。
B、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目标A、B
[教学难点]
目标C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2、通过品析文章的“出人意料”而“情理之中”的结尾,“失项链”的“偶然”与“必然”,开头六段“背景”的描写来理解“情节的作用”;通过“背景”与“借项链”“失项链”来理解“心理描写”,通过分析讨论“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来领会把握主题的方法。
3、抓住各部分的要点、关键词句和片断,从具体的语言出发去理解内容与体会技法。
4、组织学生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阅读训练与检测
2、品析、讨论情节
3、体会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从“预习提示”中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概括和所引起的争论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消除“预习提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
二、整体快速阅读训练
要求: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线索、顺序;批注人物描写,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批注出来。
三、 整体阅读练习与检测
一.字词
1.选择正确的注音
寒伧 (A、chan B、chen) 誊(A、teng B、 juang)
租赁(A、lin B、len) 褶 (A、zhe B、zhe)
面面相__(qu) 气__(gai)
____(wei)幕 __(an)淡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A.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
B.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快的情绪(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小说以什么这线索来将情节串连起来?
3、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并简述理由。
4、给分开的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5、根据小标题简要概括复述情节(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话)。
明确:(一)1、B、A、A、B、觑、慨、帷、黯 2、A、自惭形秽 B、惆怅
(二)1、事件的自然进程 2、项链(物线) 3、不作具体要求4、背景、得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说得通即可,不强求统一)5、不能照本宣科,需概括
四、品析、讨论情节的安排
(一)、梳理情节、理解情节设置的巧妙
十九世纪法国的城市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阶层:大资产阶级(贵族)、中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无产阶级,假如我们以此为纵坐标,而以课文的七个部分为横坐标,请画出玛蒂尔德和丈夫的地位变化的曲线图,并简要解释这样画的根据。
明确:情节的发展表现了地位的变化也即人物命运的变化,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见板书)
(二)、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从上图可以看出,“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2、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欣赏心理描写
1、刚刚我们欣赏了作者高超的结尾艺术,现在我们来看看开头,小说的开端,很显然是“得请柬”,那么作者在此之前为什么用了六段文章,近千字去写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出来。它与后面的情节的关系是?主要采用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请找出这一部分中的心理描写,体会其所表现的心理及人物性格。
从情节的欣赏转入对心理描写的欣赏,既是对前面环节所学的运用,又自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重点赏析两组“梦想”。
明确:第一部分是对后文的铺垫,是从面上去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也就是提供了一个性格背景,后面的情节是在这一背景下的自然发展。
这一背景主要写了玛蒂尔德的现实与梦想及它们之间的反差,她的痛苦来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
2、请描述出从“得请柬”到借到项链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历程。两节中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得请帖:高兴――懊恼――不耐烦――悲痛――平静 直接
借项链:郁闷不安忧愁――惊喜――犹豫不决――惊喜――迟疑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
无首饰的郁闷、不安、忧愁
发现钻石项链的激动、神往,
想开口借而唯恐对方拒绝的犹豫不安
终于得到对方允许的极度欢欣.兴奋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这些心理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试比较《祝福》中表现祥林嫂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祝福》中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而本文主要直接的描绘心理(第一、二部分尤为典型)。这也是中西小说的不同的特点之一,中国小说重人物言行,西方小说重心理。
五、小结
情节设置的三个“是否”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为结尾,情节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请以情节设计的三个“是否”为要求,进行合理想象,补写小说的结尾,400字以内。
板书设计
现实 感觉 梦想
外貌:美丽动人 自己 美丽、丰韵、娇媚、聪明
出身: 低微 无法 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
婚姻: 不如意 只得 生活 住所
生活:拮据 穿---朴素粗陋 不幸 装饰
住----寒伧黯淡 痛苦 生活方式
首饰------没有 苦恼伤心 地位
被人艳羡
得人欢心
被人追求
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一、导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补写的结尾,并让学生们评出最好一个,教师略作总结。
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
1、提问:从上节课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赏析中大家已经很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样的态度。(注意,是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她的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 她的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讽刺
(肯定有学生会涉及到她十年后的回想和小说的结尾,由此正好导入第二环节)
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请重点阅读“还债务”和“明真相”两部分。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征中是否还有其它的侧面或者说她的性格是否有改变,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以下片断、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
1)赔项链的过程:她为什么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可让学生联系现实,假如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
2)十年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受:她痛苦吗?(比较前面的现实与梦想及感受)
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来思节夫人”:她为什么一定得去?(比较第一部分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4)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为什么是得意的?
5)补写一句玛蒂尔德听说项链是假的之后的神情,动作或语言。
6)重新理解“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失项链”这件事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比较《母亲》中的“母亲”这一形象)
总结明确: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承担责任,诚实讲信用”这一侧面,由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变成“吃苦耐劳、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作者对这一点显然是持赞赏态度的。
[这一环节当是整节课的高潮,突破了人物形象,下面关于主题的讨论已经水到渠成]
三、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阅读“单元知识”中关于小说主题的内容,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此讨论不要求有正确答案,训练目的是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最后可用我自己的概括为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四、总结性练习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一句中的“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
教学的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xx。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参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只是在数学中进行了学习,还没有被应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初中学习了的概念:参照物、机械运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相对的。
(3)知道在描述运动时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学会灵活选取参考系。
(3)学习用坐标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静止是相对的。
(2)初步认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和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难点
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相应的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认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难点。
六、教学方法
1、教具
两端带小球的木棒、cai课件
2、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启发、讨论、讲解、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综合教学法
教学的教案10
设计背景
期末在即,春节将至,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新年的气息,了解春节在中国人心里的重要性。
礁目标
1、感受过新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2、乐意参与活动,能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知道我国过年南北方不同习俗。
4、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体验和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重点难点
1、认识过年我国南北的习俗。
2、流利讲述自己过年的事。
活动准备
1、布置喜庆的环境氛围 、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活动的图片(贴对联、福字,放烟花,买年货,穿新衣,压岁钱,拜年,包饺子,放鞭炮,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并把这些图片集中布置在教室里。
2、音乐:《恭喜发财》。
3、福字、各种剪纸等。
活动过程
1.看课本《过新年》一课,参观本班收集的当地“过年”图片展,了解我国过年的南北方及本地区几种习俗。
(1)参观“过年”图片展,了解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在喜庆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参观图片展览。各种喜庆、热闹的图片成了孩子们谈话的中心内容。有的说:“我家年年都做糍粑来吃”“我家包饺子,我也会包饺子的。”“我认识,这是‘福’字,过年的时候我家门上总是贴它的。”……
(2)说说自己参观后的感想,说说自己最喜欢过年时的哪项活动? “过年了,家是怎么庆祝的?”
幼儿围绕自己刚才参观时看到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因为图片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所以,家都非常愿意发言。有:收红包、穿新衣、放烟花、走亲戚拜年等。
(3)小结:过年真开心真热闹。
2、布置教室环境。
让幼儿自己动手布置过年的.环境。
3、活动延伸
进行区域活动,在“小小厨房”制作各种过年吃的食品。
教学思
这节课结束,孩子们都还沉浸在恢的氛围中,家了解了我国南北过年的习俗及本地区的风俗,在延伸环节更是让幼儿的激情得以释放到极致。(本文.来源:快思.礁网)今后就让幼儿在课堂上能说,有看、有动(操作),不足:操作材料少。
教学的教案11
本课教材分析:
本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描写春潮的孕育、积累、蓄势。第二部分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重在表现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文章语言丰富,描写形象,细腻,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春潮的赞美、喜悦之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南方,而《春潮》一文描写的是北方的春潮,这一景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难以取得直观的感受。不过,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用语言和画面设置情境,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朗读,想象,感知春潮的样子和特点。文章节选自小说《苦菜花》,应鼓励学生补充阅读该小说,不仅如此,教师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也要作相应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赏读、品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想象、讨论理解春潮到来时的恢宏场面。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凭借金钥匙的提示,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训练学生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观潮》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观潮》中潮来之时的录像资料。)师问:这是江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引出课题。)春潮描写的也是潮,不过,它是北方的潮,今天我们将去北方观赏春潮,看看它是什么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生字新词,正音,指导学习。
3、同桌之间相互把课文读一遍,做到正确、流利。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学习对课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的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明确课文的重点段。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有几句话,请读一读你认为写得好的那一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指导朗读、想象第二自然段。
4、师小结:在山中的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
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表达的情感,再全班交流一下。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总结,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总结提示: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力量汇集起来,就象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
潮
雪水融化
大江酥软
坚冰崩溃
奔腾汹涌
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总评:
一、以朗读加深课文理解。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首先从第二自然段中就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接着在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具体指导,最后通过两段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情感。这些,说明本课在对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二、以多种形式提高语文素养。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宽松的环境中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该课鼓励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阅读小说《苦菜花》就是很好的辅助教法,不仅能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三、以质疑引发个性探究。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质疑问难。本文的金钥匙环节就为这一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不过,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有方向性,教师还应当设定质疑的范围,提示学生应针对什么提问,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教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学习第一封信。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难点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教 学 过 程
导入
傅雷与傅聪的故事。
检查预习
读课文,整理文中生字词。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快速回答:
1.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
2.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心境)而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作者在这两封家书里给了儿子什么人生提示?
4.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自主学习
1.结合内容提示,小组自主学习第一封信:
1)这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2)你能从第一封信中找出两句傅雷送给儿子解决困惑的建议吗?
3)找出本信中的两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体会其作用及含义。
2.交流后,归纳要点。
课堂小结
这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课题:傅雷家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刘绍荣教学时间: 20xx年 月 日累计课时: 第 节
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封信。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教 学 过 程个性化批注
导入
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
1.结合内容提示,小组自主学习第一封信:
1)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2)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2.交流后,归纳要点。
3.小讨论:两封信中都提到了“坚强”,找到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品味语言
从两封家书中,你能看出父子两之间的关系如何吗?请举例说明。
体验反思
傅雷是伟大的,傅聪是幸运的。其实,天下绝大多数的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爱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你们感受到了父亲对你们的爱吗?
教学的教案13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交流后,教师作简要点评。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
精读赏析
(一)合作品读两幅画面
1.师生共赏春花图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②朗读指导
A首先把握基调(喜悦)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讲完后,请学生读。
(过渡:现在请用老师讲方法)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⑤教师归纳总结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正面
写作角度
侧面 蜂闹蝶飞
作者不仅多角度地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板书:
写作顺序
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
板书:
修辞手法
美词佳句 “闹” 传神 有声响 侧面写花多、花艳、味甜
2.学生分组合作赏析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二)配诗句
(过渡: 在这些画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百花争春的动人图景)你能给它们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诗吗?
学生配诗后教师评价。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图, 图。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那些写景方法?
(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2)在描写景物时要准确形象、生动具体。
(3)通过精彩的修辞运用,在描绘景物特点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3、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仿句: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2、根据对本文语言的学习,选择以“秋实图”或“瑞雪图”,揷上想象的翅膀,写出一段50字以上的文字。
目标:学习写景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③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的教案14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教学的教案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教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教学的教案11-28
优秀教学教案01-12
大班教学教案11-14
穷人教学教案11-27
舞蹈教学教案11-30
教学教案范文02-02
教学游戏教案09-01
风教学教案12-13
小学教学教案03-07
[精选]小学教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