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 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 还是无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 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 数又叫12的因数。
2、 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 试一试: 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 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 练一练。
1、 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 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四、 拓展练习。
1、 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现象。 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挂图、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相交、平行
1.认识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
(出示一根直的铁丝,直插在一张画有一条直线的纸上)
师:我们把这根铁丝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你们观察这条直线和纸上画的直线是什么关系?
2、出示例题图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一张照片。说说这些照片上的场景,分别在哪里见到过?
(2)让学生找出照片中标出的红线和蓝线。
板书在黑板上,问:这些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
3、出示不相交的两组线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延长两条直线,看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以延长)(同桌互相说说)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什么要说在同一平面内呢?如果没有这句话对吗?举反例说明。)
4、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互相平行的线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平行的两条直线应该在同一平面内。
5、练习巩固平行、相交的概念
①想想做做的第1题。在图中找出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
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问:这样的一组直线也是相交吗?
没有交点怎么也是相交呢?如果相交,交点在哪里?
找出它们的交点。
②想想做做的第2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照着样子对折两次,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想想做做的第3题
要求学生找出平面图形中平行的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平面图形里个有几组相互平行的线段。
6、自主探索,学会平行线
a) 你能作出一组平行线吗?
用小棒、方格本或其他工具做一组平行线。最后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完善各自做的平行线。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把不同的平行线进行展示。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1)让学生想办法,怎么画出已知直线的的平行线。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当学生平移三角尺不稳定时,再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使三角尺不移动?
b) 自学画平行线的方法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是怎样画平行线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平行线的方法(两把尺要紧靠,直尺不能动。)
(a)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b)用直尺的一边与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重合;(c)平移三角尺后画出另一条直线。
⑵教师示范画一组平行线。
回忆画平行线的方法:a画线b靠近(边)c平移d画线
⑶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画一组平行线。
⑷教学“试一试”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
你能画出多少组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⑸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0—21页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教学难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和尚分面包》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1.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大家猜一猜,三种分法,每天吃到的面包数一样吗?
3.你会用算式表示出小和尚们平均每天能吃到几个面包吗?
(二)探索规律
1.板书学生的算式
8÷2=4(个)
16÷4=4(个)
32÷8=4(个)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三次分面包看起来分的面包数越来越多,分的天数也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面包数是一样的。老和尚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帮助教育了肥肥小和尚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活动要求:
从上往下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2)结合算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3) 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归纳小结。
师:谁能将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说一说。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幻灯片出示规律)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这里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5. 同桌讨论,发现规律。
师:从下往上观察,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生:汇报学习成果。
师:你能像前面的发现一样,用你的语言表述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幻灯片出示规律)
6.总结规律。
师:谁能把两次的发现合并在一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板书规律)
师: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师:你认为商不变的规律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同时、相同、0除外)学生齐读商不变的规律。
7.举例验证(再次小组合作完成)。
师: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8.让学生看书并齐读P20页商不变规律。
9.前后照应(故事中的疑问得到解决)。
(三)巩固规律
1.试一试: 650 ÷ 40
(1)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试着笔算650÷ 40(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
(2)余数是1还是10?
2.学以致用。
下面的计算对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740÷60=12……2
12
60 740
6
14
12
2
小结:利用商不变规律能使除法运算更简便。
(四)尝试运用规律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的规律进行创关练习吧!
第一关:填空我在行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 )的数(0除外),( )。
第二关: 判断我神速(正确的拖进正确的蘑菇屋里,错误的拖进错误的蘑菇屋里)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乘100,商是700。
(2)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3)48÷12=(48÷2)÷(12÷2)
(4)80÷20=(80+2)÷(20+2)
第三关: 规律运用我能行(帮小兔过河)
48÷4=
240÷20=
480÷40=
4800÷400=
第四关: 解决问题我最棒
聪聪和红红从同一天开始分别看两本故事书。聪聪看的故事书有70页,红红看的故事书有140页。聪聪每天看14页,5天看完。红红每天了28页。不计算,你能说出红红几天能看完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五)总结、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课本21页练一练第1、3题。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12-09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11-1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09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12-09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12-0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0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5-0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11-09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