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辨别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条线段.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3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地面上有两点和,处放有一块骨头,三只不同颜色的小狗从点跑到点吃骨头,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请同学们辨别,哪只狗更聪明.
结论:
2.探究: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方法:
3.探究:比较线段的长短
怎样比较两根筷子的长短.
方法:
4.探究:线段的中点
通过学生玩跷跷板,抽象出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中点的定义:
因为点在线段上,M是AB的中点
所以AM==0.5.
1分钟记忆:说说线段的性质、线段的中点
反馈检测:
判断:
1.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
2.如果点是线段的中点,那么( )
3.如果,那么点是的中点( )
选择:
1.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 )
A.线段的中点B.线段最短
C.这两点间的'距离D.线段的三等分点
2.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办法挑选
3.已知线段,在直线上画线段,使,求线段的长.
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分水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请问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
4.2比较线段的长短课时练习
知识点1线段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画出A、B两点间的距离
C.连接点A与点B的线段,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D.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数,不是指线段本身
2.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道理是( )
A.两点之间,射线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4.2比较线段的长短》同步练习
2.(知识点1,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直线最短
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
C.若AP=BP,则P是线段AB的中点
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 .(题型二)把一段弯曲的公路改为直路,可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线段有两个端点D.线段可以比较大小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几何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会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2.认识点、线、面的运动会产生什么几何体.
学习重点
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
学习难点
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认识点、线、面的运动能产生什么几何体.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棱柱的分类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先阅读教材第2页“想一想”上方的图片内容,并完成书中所提出的'问题.
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以前学过的几何体以及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认识.
归纳结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能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分类与归纳能力。
2.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学以及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用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规律。
教学准备: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口算:7+(-5) (-5)+(-4) (-10)+0 (-8)+8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交流、归纳,自主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小学学过的加法的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扩充到有理数范围?
3.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值,并观察寻找规律。
(1) (-7)+(-5) (-5)+(-7)
(2) [8+(-5)]+(-4) 8+[(-5)+(-4)]
(3) [(-7)+(-10)]+(-11); (-7)+[(-10)+(-11)]
结论: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立。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
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三)验证结论:
例1计算16+(-25)+24+(-32)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解:16+(-25)+24+(-32)
=[16+24]+[(-25)+(-32)] (加法结合律)
=40+(-57) (同号相加法则)
=-17 (异号相加法则)
例2计算:31+(-28)+28+69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计算比较简便)
解:31+(-28)+28+69
=31+69+[(-28)+28]
=100+0
=100
《2.4.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步练习
3.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为负数,那么这两个有理数( )
A.一定都是负数B.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大
C.一个为零,另一个为负数D.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4.两个有理数的和( )
A.一定大于其中的一个加数
B.一定小于其中的一个加数
C.和的大小由两个加数的符号而定
D.和的大小由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而定
5.如果a,b是有理数,那么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
A.如果a<0,b<0,那么a+b>0
B.如果a>0,b<0,那么a+b>0
C.如果a>0,b<0,那么a+b<0
D.如果a>0,b<0,且|a|>|b|,那么a+b>0
《2.4.2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测试
7.张大伯共有7块麦田,今年的收成与去年相比(增产为正,减产为负)情况如下(单位:kg):+320,-170,-320,+130,+150,+40,-150.则今年小麦的总产量与去年相比( )
A.增产20 kg B.减产20 kg C.增长120 kg D.持平
8.一口井水面比井口低3米,一只蜗牛从水面沿着井壁往井口爬,第一次往上爬了0.5米,往下滑了0.1米;第二次往上爬了0.42米,却又下滑了0.15米;第三次往上爬了0.7米,却又下滑了0.15米;第四次往上爬了0.75米,却又下滑了0.2米;第五次往上爬了0.55米,没有下滑;第六次往上爬了0.48米,此时蜗牛有没有爬出井口?请通过列式计算加以说明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
1、兴旺肉联厂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每小时降温3 ℃,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4 ℃,现有12 ℃的肉放入冷藏库,2小时后开了一次库,再过3小时后又开了一次库,再关上库门4小时后,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
一、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等式可以是数字算式,可以是公式、方程,也可以是用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运算法则.
2.等式的类型楷体五号
(1)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如:数字算式 .
(2)条件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方程 需要 才成立.
(3)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如 , .
注意:等式由代数式构成,但不是代数式.代数式没有等号.体五号
3.等式的性质五号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
注意:
(1)在对等式变形过程中,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同时减,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不能漏掉某一边.
(2)等式变形过程中,两边同加或同减,同乘或同除以的数或整式必须相同.
(3)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
①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 ,那么 .
②等式具有传递性,即:如果 , ,那么 .黑体小四
二、方程的相关概念黑体小四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注意:定义中含有两层含义,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个待确定的数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楷体五号
2.方程的次和元 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称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为元.楷体五号
3.方程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楷体五号
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如 中( 的系数是1,是已知数.但可以不说).5和0是已知数,如果方程中的已知数需要用字母表示的话,习惯上有等表示.
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 、 、 等字母表示.如:关于 、 的方程 中, 、 、 是已知数, 、 是未知数.楷体五号
4.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楷体五号
5.解方程 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
注意: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6.方程解的检验楷体要验证某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右两边数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黑体小四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小四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楷体五号
2.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楷体五号
标准形式: (其中 , , 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最简形式:方程 ( , , 为已知数)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注意:(1)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变形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来验证.如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变形,直接判断就出会现错误.
(2)方程 与方程 是不同的,方程 的解需要分类讨论完成.黑体小四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五号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
(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的形式. 注意: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5)系数化为1: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得到方程的解 . 注意: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倒.体五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有:整体思想、换元法、裂项、拆添项以及运用分式的恒等变形等.
3.关于x的方程 ax b 解的情况 ⑴当a 0时,x ⑵当a ,b 0时,方程有无数多个解 ⑶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练习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等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 ,则 ; (2) ,则 ;
(3) ,则 ; (4) ,则 .
练习2、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⑧ ;⑨ .
2.判断题.
(1)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一定是方程.
(3) 是方程.
(4) 不是方程.
(5) 不是等式,因为 与 不是相等关系.
(6) 是等式,也是方程.
(7)“某数的3倍与6的差”的含义是 ,它是一个代数式,而不是方程.
练习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1)3x+5=12; (2) + =5; (3)2x+y=3; (4)y2+5y-6=0; (5) =2.
2.已知 是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 的值.
3.已知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_
4.已知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 .
练习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根据方程解的具体数值来确定
1.若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代数式 的值是_________。
2.若 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 .
3.某同学在解方程 ,把 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 ,该同学把 看成了 .
二)、根据方程解的个数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关于 的方程 ,分别求 , 为何值时,原方程:
(1)有唯一解;(2)有无数多解;(3)无解.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无数多个解,那么 , .
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解,试求 的值.
三)、根据方程定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若 , 为定值,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无论 为何值时,它的解总是 ,求 和 的值.
2.当 取符合 的任意数时,式子 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其中 ,求 , 的值.
五号
四)、根据方程整数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已知 为整数,关于 的方程 的解为正整数,求 的值.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整数解,那么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
3.若方程 有一个正整数解,则 取的最小正数是多少?并求出相应方程的解.
号
五)、根据方程公共解的情况来确定
1.若 和 是关于 的同解方程,则 的值是 .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和方程 有相同的解,求这个相同的解.
3.已知关于 的方程 仅有正整数解,并且和关于 的方程 是同解方程.若 , ,求出这个方程可能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基本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方程:(1) (2) - =1- (3)
二)、分式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楷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4)
三)、含有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解法
1.解方程:(1) (2)
(3) (4)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4x2n-5+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_.
2.若x=-1是方程2x-3a=7的解,则a=_______.
3.当x=______时,代数式 x-1和 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x的 与x的3倍的和比x的2倍少6,列出方程为________.
5.在方程4x+3y=1中,用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
6.某商品的进价为300元,按标价的六折销售时,利润率为5%,则商品的标价为____元.
7.已知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为60,则这三个数是________.
8.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若甲、乙一起做,则需________天完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
A.0 B.1 C.-2 D.-
10.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
A.有一个解是6 B.有两个解,是±6
C.无解 D.有无数个解
11.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
A.a≠ ,b≠3 B.a= ,b=-3
C.a≠ ,b=-3 D.a= ,b≠-3
12.解方程 时,把分母化为整数,得。
A、 B、 C、 D、
13.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
A.10分 B.15分 C.20分 D.30分
14.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
A.增加10% B.减少10% C.不增也不减 D.减少1%
15.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 )厘米.
A.1 B.5 C.3 D.4
16.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
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 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 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17.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
A.3 B.4 C.5 D.6
18.如图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23,24题每题10分,共46分)
19.解方程:2(x-3)+3(2x-1)=5(x+3)
20.解方程:
21.如图所示,在一块展示牌上整齐地贴着许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大小相同,卡片之间露出了三块正方形的空白,在图中用斜线标明.已知卡片的短边长度为10厘米,想要配三张图片来填补空白,需要配多大尺寸的图片.
2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
23.据了解,火车票价按“ ”的方法来确定.已知A站至H站总里程数为1500千米,全程参考价为180元.下表是沿途各站至H站的里程数:
车站名 A B C D E F G H
各站至H站
里程数(米) 1500 1130 910 622 402 219 72 0
例如:要确定从B站至E站火车票价,其票价为 =87.36≈87(元).
(1)求A站至F站的火车票价(结果精确到1元).
(2)旅客王大妈乘火车去女儿家,上车过两站后拿着车票问乘务员:“我快到站了吗?”乘务员看到王大妈手中的票价是66元,马上说下一站就到了.请问王大妈是在哪一站下的车(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24.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
票 价 5元 4.5元 4元
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
(1)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
(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提示:本题应分情况讨论)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_2,5,cd,—1,2_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_ay+_2yb=—3_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a、3a+2b=5ab B、3a2b—3ba2=0
C、3_2+2_3=5_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_2+9_的和等于3_2+4_—1,则这个多项式是()
a、—5_—1 B、5_+1
C、—13_—1 D、13_+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
难点:对绝对值和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几何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数轴:规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一条直线叫做xxxxxxxx.
2.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 ;正数大于 ,负数小于 ,正数大于一切 。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p32,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二、精读教材
4.相反数的意义
+3与—3,—5与+5,—1.5与1.5这三对数有什么共同点?还能列举出这样的数吗?
归纳:如果两个数只有xxxxxx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xxxxxxxx,也称这两个数xxxxxxxxxxxx.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xxxx。如,+3的相反数是—3,也可以说+3与—3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2.3绝对值》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0题)
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 )
A.正数 B.负数
C.零或正数 D.零或负数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可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所以答案选择C选项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绝对值,注意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
A.0个 B.1个 C. 2个 D .无数个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得定义可知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分析:考查绝对值这一知识点.
3.相反数等于-5的数是( )
A.5 B.-5 C.5或-5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基本概念。
2.3绝对值》同步练习
10.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
A.-a一定是非负数 B.-a一定是负数
C.|a|一定是正数 D.|a|不能是0
11.下列说法:①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②-a一定是一个负数;③没有绝对值为-3的数;④若|a|=a,则a是一个正数;⑤-20xx的绝对值是20xx.其中正确的有xxxxxxxx.(填序号)
12.若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距离为6,则这两个数为( )
A.+6和-6 B.-3和+3 C.-3和+6 D.-6和+3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步骤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2.掌握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经历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
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步练习
1.(20xx?大连)方程2x+3=7的解是( )
A.x=5 B.x=4 C.x=3.5 D.x=2
【分析】方程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解答】解:2x+3=7, 移项合并得:2x=4, 解得:x=2,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程的解即为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4.2解一元一次方程》测试
1.解方程|x|-2=0,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解:当x≥0时,得x-2=0.
解这个方程,得x=2;
当x<0时,得-x-2=0.
解这个方程,得x=-2.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2或x=-2.
仿照上述的解题过程,解方程|x-2|-1=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会计算代数式的值。
2、在计算代数式的值的过程中感受数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感悟整体代入的思想。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求代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
一般到特殊,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想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凝激思--------引题
工地上有一堆圆形钢管,第一层有2根,第二层3根,第三层4根,……
你能说出从第一层到第八层共有多少根吗?到第n层共有多少根呢?
《3.3代数式的值》同步练习
1.当m=2,n=1时,
(1)求代数式(m+n)2和m2+2mn+n2的值;
(2)写出这两个代数式值的关系;
(3)当m=5,n=-2时,上述的结论是否仍成立?
(4)根据(1)、(2),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当m=0.125,n=0.875时,m2+2mn+n2的值吗?
2.如图是由一些火柴棒拼出的`一系列图形,第n个图形由n个正方形组成,通过观察图形:
(1)用n表示火柴棒根数S的公式;
(2)当n=20时,计算S的值.
3.3代数式的值:测试
1.某地电话拨号入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 ( I ) 计时制:0.05 元/分;
(Ⅱ) 包月制:50 元/月(限一部个人住宅电话上网).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得加收 通信费 0.02 元/分.
(1) 某用户某月上网的时间为 x 小时,请你分别写出两种收费方式下该用户应该支付的 费用;
(2) 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上网的时间为 20 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较为合算?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1、三个小队植树,第一队种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二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三队共种树________棵、
2、甲仓库有煤1500吨,乙仓库有煤800吨,从甲仓库每天运出煤5吨,从乙仓库每天运出煤2吨,求m天后,甲、乙两仓库一共还有多少吨煤,并求出当m=30时,甲、乙两仓库一共存煤的数量?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边长为2a+b,第二边比第一边长a-b,第三边比第二边短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
A、4x﹣3y B、﹣5x+3y C、﹣2x+y D、2x﹣y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
《1.2有理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 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 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1.2.1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
5.对-3.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是负数,不是分数
B.是负数,也是分数
C.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1.2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8.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a|=( )
A.2 B.﹣2 C.1 D.﹣1
【考点】绝对值;相反数.
【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定义,知a=﹣1,从而求解.
互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解答】解:根据a与1互为相反数,得
a=﹣1.
所以|a|=1.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了相反数的概念和绝对值的性质.
9.若|1﹣a|=a﹣1,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a≥1 C.a<1 D.a≤1
【考点】绝对值.
【分析】根据|1﹣a|=a﹣1得到1﹣a≤0,从而求得答案.
【解答】解:∵|1﹣a|=a﹣1,
∴1﹣a≤0,
∴a≥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求法,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难度不大.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 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 、分数:;正整数:、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4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
3 1 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
-3 1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5-15
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29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1-22
[实用]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7-02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
五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1-25
数学上册高一教案11-01
初一数学教案15篇12-17
二年上册数学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