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

时间:2024-09-13 09:18:29 教案 我要投稿

天净沙秋思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 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 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镜”,马致远出人意料地连用了九个名词为夕阳下远行天涯的“断肠人”勾勒出一幅凄清,萧条的背景。

  根据这首诗作者运用的特定表现手法以及诗歌本身具有的情感特征,在教学时,应将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将通过批判课文插图,进一步探掘小令的意境美和发挥学生想象,生动形象描绘画面作为教学难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们想象能力,鉴赏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品质和质疑精神。

  这首小令文字质朴无华,但能够“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沉德潜《说诗啐话》),“多读,熟读,烂读”,自然会悟出“淡淡而绵长”诗意。因此,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教学时,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即“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抓住图像,挖掘诗歌深意”,“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的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求得鉴赏诗歌秘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读写能力。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 白居易《南浦别》;

  ② 杜甫《登高》;

  ③ 李煜《相见欢》;

  ④ 李清照《一剪梅》;

  ⑤ 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4

  一、导入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晏殊的词——《浣溪沙》

  二、词人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参考:

  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写景,着重抒写对不变景象中所包含的变化的感慨。

  下阕:抒情,抒写消逝中的再现,及其中的变化,富有哲理,引起词人思考。

  五、语句赏析

  小组合作研讨,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赏析词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将逝的感慨之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4、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结句写诗人感情的伤感惆怅、孤寂冷落。

  六、体悟情感: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诵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美好

  古道、西风、瘦马——凄冷孤寂

  夕阳——表明时光流逝

  3、这些景物对表现作者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桥、流水、人家——以恬静美好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4、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句?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5、“断肠人”和“天涯”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

  明确:

  断肠人:表现出作者内心极为痛苦。

  天涯:表现出作者家乡之遥远,归家之难,思乡愁苦之深重。

  六、拓展积累

  思乡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七、作业

  1、积累并背诵思乡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词曲。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的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四、背景资料及文学小常识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我国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五、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听读课文说原初体验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六、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细读每句话,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老师依次出示四幅图分别对应四句话让学生看图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匹)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

  以上几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卒章显志,正面

  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

  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2.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老师放映四幅画面学生看图背诵)

  (三)、再读课文,总体把握

  1、归纳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结构图解(内容在课件上)

  (四).手法探究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五).语言品析

  这首小令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七、课外拓展

  比照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联想想象

  断肠人为何漂泊天涯?请你展开联想,演绎一段故事。

天净沙秋思教案6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结: 5 .背诵全文

  三、指导学习《西江月》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 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 初读,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学生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 悟读: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天净沙秋思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8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复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和思乡的愁苦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_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10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阅读题

  刘禹锡《秋词》天净沙·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潮。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上面的作品同样写秋景,但是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在表达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天净沙秋思教案11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嗈嗈yōng孤鹜(wù野鸭子)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

  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

  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

  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

  五、达标训练:

  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12题(P31-32)

  教学反思:

  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

  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

  可以适当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天净沙·秋思》复习

  《天净沙·秋思》(八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赏析篇目)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和思乡的愁苦。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x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12

  《天净沙·秋思》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品秋景

  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教学评价:

  1.通过“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体验诗情”、完成学习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品读感悟、读出诗情”、“ 拓展延伸、尝试评价”完成教学目标2的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背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背诵《秋思》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创设氛围,布设“情感场”,为引入诗歌情境做好铺垫,同时是前后知识形成链条,为研究性学习和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5分钟诵读感 知体验诗 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这首小令,谈谈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来?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小令。

  1、学生勾点圈画相关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对于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0

  品读感悟读出诗 情

  1、 品读“枯藤老树昏鸦”(出示图片和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2、 品读“小桥流水人家”(出示图片)

  3、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出示图片和诗句“古道迢迢人迹稀”)

  4、 题为“秋思”,那作者又思什么呢?

  5、 知人论世(出示 马致远资料)

  1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阐释理由。

  2、结合相关诗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通过学生描绘图景,体悟诗情,若学生有理解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14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天净沙秋思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案03-07

天净沙秋思教案05-11

天净沙·秋思07-23

天净沙 秋思09-16

天净沙·秋思07-09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01-23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03-09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02-07

改写《天净沙?秋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