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识比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比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比教案1
教学内容:
年、月、日(《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35~3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节”引入课题,来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年、月、日,并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分清大月与小月;对平年与闰年的判断.
教具学具:
电脑课件,投影片,1999年和1996年年历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板书:199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
生:国庆节.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节.
师:这里出现了哪几个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师:说得好.大家已经知道时、分、秒,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出示课题——《年月日》)
二、展开新知:
1.年、月、日的认识.
(出示1999年年历)这是1999年的年历,你们每个小组都有1份.请大家观察这张年历,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可以先在小组里议论议论.
(学生小组议论,教师巡视.)
提问:哪一组的代表来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年有12个月,1个月有31天、30天、2月28天.)
提问:谁知道一个月有31天的叫什么月?哪几个月是大月?一年中国共产党有几个大月?一个月有30天的叫什么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一年中国共产党有几个小月?
(根据学生回答继续板书.)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要知道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只要记住:“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2月除外,就可以推算出来了.
(让学生根据这种推算方法速记半分钟.)
推算大月和小月,还可以用“拳头记忆法”,下面请看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怎样能快速记住哪个月份是大月?哪个月份是小月呢?请你伸出左拳,……凸起的地方是大月,凹下的地方是小月(2月除外).
下面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电脑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知道了大月和小月,我们再来看看全年天数怎样计算呢?怎样计算简便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7+30×4+28=365(天)
2.平年和闰年的认识.
(出示1996年年历)这是1996年的年历,你们每个小组也都有一份.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份年历,再同1999年的年历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提问:哪一组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发现?
(1999年的2月是28天,1996年的2月是29天,其它月份天数都一样.)
那么96年的全年有多少天?是怎样计算的呢?还有更快速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5+1=366(天)
这一天多在哪里?是怎样多出来的呢?让电脑给大家演示一段历法知识.
电脑演示:(屏幕出现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画面)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一年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一年的时间实际是365天零5小时48分46秒.
提问:一年实际是多少时间?
电脑继续演示:如果365天为一年,那么4年大约多出一天.
提问:为什么说大约多出一天?
电脑继续演示:根据规定,全年有365天的叫平年,全年有366天的叫闰年,闰年多出的一天就放在了2月.
提问:全年有365天的叫什么年?全年有366天的叫什么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平年和闰年区别在哪里?平年2月份有多少天?闰年2月份有多少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怎样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请看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公元4年、8年、12年是闰年,你能举两个闰年的例子吗?
提问: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电脑演示:判断.1996年是闰年吗?……把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是闰年.
提问:那么如果有余数呢?
试一试: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80年 1992年
以上年份都不是整百年的,如果是整百年的又应怎样判断呢?请继续看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地球绕太阳四周后,算一算每年多出的时间加起来离一天还差多少时间?离一天还差44分46秒.
这就是前面为什么说大约多出一天,实际是不到一天,还差多少?
四年差44分46秒,看来误差很少,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所以需要作一项补充规定.
电脑演示: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要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判断下面年份是否是闰年.
看明白了吗?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试一试: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600年 1984年 1700年 1993年
3.周年的计算.
提问:大家一定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天成立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到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周年?你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和同桌同学说说你的出生日期,让他(她)算一算到20xx年你的生日时,是几周岁?
(学生互说互算;再指名一、两个学生说一说.)
4.看书第35页至第37页.
5.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释疑)
三、练习与反馈.
1.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对错.)
A.凡单数的月份都是大月. ( )
B.1年有365天. ( )
C.11月份过了10天后,还剩20天. ( )
D.1500年2月有29天. ( )
2.选择题.(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A.5月份的最后一天是( )日.
①28 ②30 ③31
B.4月和5月共有( )天.
①60 ②61 ③62
C.爸爸出差的时间正好是1961年2月份的天数,是( )天.
①30 ②28 ③ 29
D.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 )周年.
①78 ②77 ③79
3.抢答题.
A.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B.小明到外婆家住了两个月,正好是62天,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比教案2
教学内容:
信息窗一新授课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1度的角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以及用量角器画指定刻度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量角。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用具:
多媒体、红色木条做的角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角的画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怎样画角?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四、让学生自学:汇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且还给角分了类,你能说说角分哪几类?他们有什么特点吗?出示两个差不多的`角,这两个角那个大?引起学生的质疑,我们光用眼看,还不行,我们要用仪器量一量。自己画一个角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数。
介绍量角器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1)中心与顶点重合
(2)其中的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3)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度数
(1)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
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老师同时示范)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老师用手指向相反方向摸两条边)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画角:刚才我们会量一个角的度数 那么你们会不会画一个40度的角。我们知道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第一步: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上刻度线的地方找到40度出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射线。(重点强调关键是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然后使零刻度线和角的第一条边重合,0°在哪一个圈上,就在那个圈上找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教学时,要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需要有度量的工具,就是量角器.还要确定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观察它的构造,有两圈刻度,中心点和零刻度线。指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重点强调关键是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然后使零刻度线和角的第一条边重合,0°在哪一个圈上,就在那个圈上找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
认识比教案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
2、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五根手指的名称。
3、了解手的作用,知道要保护手的方法。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关于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听我说,跟我做"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二基本部分1、知道人有两只手,两只手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手。
(1)师:刚才啊我们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你数一数你有几只手?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手(两只手),(2)知道两只手也叫一双手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比的`?(请幼儿自己先探索方法,再教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小结:小朋友都有两只手。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它又有另外的名字叫一双手。
(3)举手游戏:老师说"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请幼儿举手。
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手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自己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小结: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 3、学习五根手指的名称。
(1)师:我们的五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你的五根手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找出你最长的手指,并把它捏住。老师介绍:"这个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说出大拇指与小指)老师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2)小结:刚才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五根手指,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最长的手指呀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3)以游戏形式巩固。休息:现在呀我们要请我们的手指休息了。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起床: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指醒了,小手拍拍都醒了。
三结束部分利用幻灯片帮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
(1)手的作用。师:我们大家都有一双手,那么手有什么用处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考虑)我们的小手能拿东西、洗脸、刷牙等。(幼儿先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后出示幻灯片小结)(2)保护手。师: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手。幻灯片提示: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手弄破,不要咬手指头,勤剪指甲,勤洗手,冬天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等。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认识比教案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充分利用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计算方法提倡多样化,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
1、认识小数...................................................1课时
2、小数比较大小.............................................2课时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认识比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钟面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上课跟以前有点不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很重要的朋友,你能猜猜它是谁吗?
师:(出示钟面模型)你们猜对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活动:最佳介绍员
谁都有自己的钟表?你喜欢它吗?请把你的钟表介绍给我们大家。
小组内介绍自己的钟表,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每个小组由大家评选出一位最佳介绍员。
请一位最佳介绍员向全班介绍自己的钟表。听了他的介绍,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可以自由提问。(重点认识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们星期六的时间安排,能告诉我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今天有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也想把自己周六的时间安排告诉大家。愿意看一看吗?
1、出示小明上午时间安排情境图。(图略)
起床——6时
上课——8时
放学——9时
2、小组合作认识整时。
小组内请你先说一说小明都在干什么?这三块钟表你会认哪一块呢?把你认的方法教
给大家。
推选出两名学生做小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怎样看时间的。
小组讨论这些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活动:让我考考你
A:我拨时间请你认。师拨两个整时学生认。
B:你拨时间大家认。指名拨时间请大家认。
C:你说时间我来拨。指名说时间大家在钟面模型上拨。
4、课件出示动画钟面,学生认整时,再动画演示整时到半时之间时针与分针的变化。(2次)
三、认识半时。
1、创设连续情境依次由钟面出示下午时间安排。(课件演示)
午饭——12时半
聚会——4时半
休息——8时半
2、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的指向。先说一说时针、分针分别指哪?由会认的学生在小组内负责教给其他学生认半时的方法。
3、小小发现家(学习认半时)
小组讨论这3个钟面与整时的表针指向有何不同?这3块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自己发现的不同与半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相同点。学会认半时的方法。
———师生小结: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4、请你认一认。
四、让我听听你的建议。
今天上课我带来了一位小朋友的作息时间表,请你看看他这样安排合适吗?你有什么建议给他?(课件出示“我的一天”)
我的一天
起床——7时半
上学——8时
午饭——1时半
活动——6时
晚饭——7时
看电视——9时半
睡觉——10时半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建议,并说一说自己的时间安排,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五、活动
1、我来当法官。(课件出示:3只小动物认表图)
今天大家学习了认识钟表,小动物们跟我们一样也学习了。可是,它们这会却为认时间吵了起来,想请我们大家当法官来评理,看看小法官们谁最公正。
学生认时间说出谁错了并改正。对最公正的法官进行表扬。
2、想一想。(课件出示3个钟面)
小老鼠、小猴子和小狗的钟表电池没电了,看谁能知道他们的钟表是几时停的。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捉迷藏。(出示钟表图片)
请你猜一猜谁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吗?(学生先说谁躲起来了?再贴在合适的位置)
1时
12时半
六、实践活动。(任选其一完成)
1、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2、调查每天太阳升起或落下,大约是几时。
认识比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长方体、正方体。
引导学生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模型。
追问:长方体、正方体有怎样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
1.说一说,认一认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从中能提取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看到点、线段、长方形、正方形。
PPT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顶点、面、棱的相关概念。
学生活动:组织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说一说手边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顶点、面、棱。
2.做一做,填一填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数一数它们的顶点、面、棱的个数。量一量、算一算棱的长度、面的大小。做好记录完成下表。
找小组代表分享探究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形(或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有3组相同长度的棱,每组4条。
正方体:6个面是大小形状都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
3.认一认、想一想
教师讲解长方体中同一顶点上的三条棱称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组织学生尝试改变长宽高的长度,观察有何特点。观察得到当长、宽、高相等时是正方体。
教师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用PPT演示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的动态变化。
(三)课堂练习
1.分别测出所带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6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用硬纸板自制一个长方体;找一找身边存在的长方体,测一测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四、板书设计
认识比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会用“()个()相加”来描述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
3、认识乘号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主动求知和实践探索能力。
2、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以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
2、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知道乘号前后两数所表示的意义。
3、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1、会正确地用“()个()相加”描述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
2、解释乘号前后两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师:快速地口算下面各题,火车火车哪里开
2+3+4= 1+6+7+3= 5+1+4+0= 2+3+4+5=
师:今天动物园里的一帮朋友也来跟我们一起上课,看看他们是谁?
生:猴子
师:猴子最喜欢爬到树上摘什么水果?
生:桃子
师:当他们把桃子摘下来以后,就放到了盘子里,你们看!(黑板上用图片板书:每个盘子里有2个桃子,有3个盘子)
(二)新知学习
1、看图说图意,列出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师:看着这些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他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师:拿出练习纸,把算式写出来
生答师板书:2+2+2=6
师:小猴子摘的桃子越来越多,得多放些桃子在盘子里,得多放一个盘子(每个盘子多放1个桃子,有6个盘子)现在又怎么算一共多少个?
生答师板书:3+3+3+3+3+3=18
2、比较两组算式,找出异同(四人小组)
2+3+4= 9 2+2+2=6
1+6+7+3= 17 3+3+3+3+3+3=18
5+1+4+0=10
师:请你仔细地观察比较这些算式的加数的特征,你会发现什么?(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一类是加数相同的)
生:第一条算式所有的加数都是2,第二条算式所有的加数都是3
生:左边算式每个加数都不一样,右边算式加数都是相同的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求相同加数的和。(板书:相同加数)
3、让学生写出同类型的算式,并从中概括出如何找相同的加数和有多少个相同的加数
出示三个透明箱子里的乒乓球,每个箱子里有10个,让学生写算式求出总数;(板书算式:10+10+10=30)
两个学生出来展示他们的手掌,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让学生写算式求出手指头的总数;(5+5+5+5=20)
认识比教案8
活动名称:
《认识序数》
活动目标:
1、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3、喜欢参与游戏,并从中获得快乐。
活动重点:
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活动难点:
把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1、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椅子排成横排。
2、方向箭头标记卡、伴奏音乐、教师演示板、幼儿操作板、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场外发好入场券带领幼儿进入会场)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拿着入场券才能进入会场。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入场券呢?仔细观察一下入场券上有什么呢?
请小朋友拿着手上的入场券按照座位号,安静有序的坐到位置上。
小结:入场券上的座位号能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位置,保持会场秩序。
二、游戏互动,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幼儿坐好后,和幼儿一起活动活动吧!)
请第一排的小朋友拍手……一号的小朋友踏脚。
三、操作练习,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巩固对"左右"概念的认知,在操作过程中达到目标1。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两只手伸出来会变成什么呢?
咱们让小鸟飞到左边,再飞到右边,飞到森林里,它很开心,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和它一起玩。咱们一起来打个招呼吧!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出示ppt让幼儿认识这些鸟从哪个方向来)
小鸟们在森里里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你们看,小鸟的.家多美呀!**鸟住在什么哪里?(例如:**鸟住在从左往右数第一层的第*号)
——依次提问其他小鸟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完整,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师:这里环境优美,把附近的小鸟都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鸟应该住在哪个房间里呢?让我们跟着老师的图卡帮助鸟儿们吧!
——出示提示卡,引导幼儿完成两张图卡,其余三张图卡粘贴在黑板上,鼓励幼儿自己完成。
四、音乐节奏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师:小鸟们,多么开心呀!谢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家,为了感谢大家,小鸟们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只要按照小鸟们的房间位置来打节奏,就可以为好听的音乐伴奏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玩了很多关于序数的游戏,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序数,你们在哪儿见过呢?(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序数,然后看图。)
延伸及总结:
请小朋友回去后,看一看你们家的家庭住址或找一找有关序数的内容,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认识比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1/□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认识比教案10
教学内容:1000以内数的认识(P68、69例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由需要引出。
(揭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下面我们进行数数比赛,你会一个一个数到十?你会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吗?你会一百一百数到一千吗?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二、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认识比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方法: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课件演示: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件: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⑤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⑥圆锥在桌子上滚动时,既不朝前走,也不朝后走,它总是绕着一点画圆。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课件演示圆锥的高)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小组互相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说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这有三幅圆锥体实物图,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圆锥的几何图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课件展示)画图时看不见的部分应怎样画?(课件演示)
这就是圆锥的几何图
生:用虚线画。
师:同学们看黑板这是圆锥的几何图。(教师边说边揭开贴纸)谁能到前面对照圆锥的几何图说说你都学会了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学生到前面说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是什么样子的?
4、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我们小组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我认为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好,因为这种方法不能使用于所有的圆锥,比如,一个大的小麦堆,能把它倒过来测量它的高吗?
生6: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四、看书质疑。
五、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圆锥。
课本练习十二1题
2、判断。(打手势)
(1)圆锥的侧面是曲面。( )
(2)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
(4)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
3、练习十二2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
到室外找一些沙子或土堆成一个圆锥形,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高,可以两个人进行合作。
认识比教案12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拍手接力连接了新旧知识,且操作简便,耗时少,可以为后续学习留出更多时间。)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①师:同学喜不喜欢小白兔呢?今天就有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的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有谁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呀?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今天就给小白兔准备了好多不同的胡萝卜。大家一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贴上大胡萝卜贴片,两两贴在一起。)
那带叶子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呢?(贴上小胡萝卜贴片,两两一起贴在黑板上。)
师:像这样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②师:大家再一起看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白萝卜是几个2根呢?怎样摆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一数。指名学生上黑板用白萝卜贴纸演示,摆一摆。
师: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指名学生回答,将白胡萝卜两两圈起来。(板书)
(先由老师引导认识“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将“倍”与“几个几”直观的联系起来。)
2.巩固“倍”的概念。
①胡萝卜摆好了,小兔子就开吃了,它先吃掉了一个小胡萝卜(拿走一个),那大家再想想,白萝卜变成了小胡萝卜的几倍了?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②贪吃的小兔子又吃掉了两个白萝卜(拿走两个),那现在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呢?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引导:“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也使学习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
现在,小兔子去吃胡萝卜了,大家也继续用自己的小棒动动手,练习一下吧。
三、巩固运用,加深体验
1.教材P50-“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四倍,在第二行每5根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指名学生用展示台示范,回答问题,集体订正。
大家完成的都非常不错,现在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明白了“倍”的概念。
2、教材P50“做一做”第一题。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P53-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4、拍手游戏。
刚才的几个题大家都完成的很好,所以现在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玩个小游戏。
老师先示范规则:我拍2下,你拍3个2下,回答你是我的3倍。
同桌之间进行游戏。
(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四、收获,课后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根据学生回答本课内容。)
2、小兔子吃剩的小胡萝卜有3个,白胡萝卜有5个,大家可以讨论一下,老师要再贴上多少个白胡萝卜,它才是小胡萝卜的2倍?3倍呢?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大胡萝卜:2根 大胡萝卜:2根
小胡萝卜:6根 3个两根 白萝卜:10根? 5个两根
? 小胡萝卜是大胡萝卜的3倍 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5倍
三、教学反思
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摆小棒,加深对新识的理解。摆小棒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巩固练习,多种方式结合。
与平时只为了答出问题不同,本次的练习先让学生继续用摆小棒的方式回答,动手的同时也巩固了刚学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安静的完成后续两题,留出思考的时间。像这样动静结合,做到寓教于乐。
4、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实际教学和设计毕竟不同,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因为学生热情很高,指名了多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所以课堂一度稍显混乱。所以以后设计课堂时不仅要注重引发学生兴趣,还要多注重教学常规与管理。实施数学新课程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
认识比教案13
千米的认识
贾禄山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力: 能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能估计多远是1千米
创新: 测量、联想,建立空间观念
德育: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 于几厘米。
3、做一做: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
(2)、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
(3)、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4)、2米=( )分米
(5)、60厘米=( )分米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 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
(3)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即1千米=1000米。
(4)出示“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图,推出“千米”概念。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C、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四、练习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
数学课本宽17();
学校操场长250();
成人3小时行15()。
2、填空。
3千米=()米
7千米=()米
9000米=( )千米
8000米=()千米
四、总结(略)
五、作业
第72页练习十八第1、2题。
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千米
认识比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信息,写出信息中画横线的数,一方面,可以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写法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
二、探究新知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
4.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在个级)
5.小结: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5.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会从高位写起,都会把23写在万级,把184写在个级,抓住这一共同点,突出“万”字的重要。写万级上的23时,注重与已学的万以内数的写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通过提问“个级上的数怎么写”,突破“什么时候写0”这一教学难点。】
(二)写其他三个数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设计意图:学生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写出三个数,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
(三)总结写法法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2.汇报:
(1)先写( 万 )级,再写( 个 )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自己写数位;
方法二:先确定是几位数,画小横线确定数位;
方法三:边写边分级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师: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如果像这种写数,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便捷?
(4)师:我们可以边写边分,就相当于数中的“万”字。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或方法二)
【设计意图:没有数位顺序表的支撑时,也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办法,突出分级的重要。】
认识比教案15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双数的存在及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说出成双成对的物品,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4件衣服,每件衣服有4粒能系的`扣子。
活动过程
一、了解双数的另一种表达方法。
教师伸出双手。教师提问:两只手还可以怎样说?了解两只手还可以说成一双手。引导幼儿理解每位小朋友都有两只手,还可以说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手。
二、寻找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尝试用1说出成双成对的物品。
请寻找自己身上有哪些部分是成双成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成对使用。
引导幼儿用1来说己找到的物品,如一双袜子、一对触角、一对眼睛、一副手套,等等。
三、做游戏“小手真能干”,理解双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两名幼儿参加系扣子比赛。两组幼儿穿上衣服后,一组的幼儿用一只手系扣子,另一组的幼儿用双手系扣子,比一比哪组幼儿系得快。第一轮比赛结束后,两组幼儿交换系扣子的方法,继续游戏。
引导幼儿思考,在游戏中,哪种系扣子的方法快。并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双手一起做。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渗透在幼儿园中寻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