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2-11-29 09:50:19 教案 我要投稿

毫米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毫米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毫米的认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身份证、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身份证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米和厘米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还知道1米=100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王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课的伊始,王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王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王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

  在教学毫米时,王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长度、宽带、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王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画出5毫米、10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学习,通过交流汇报,强化对毫米的认识与应用。

  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

毫米的认识教案3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二)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四)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注意测量的方法)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2)教室的长约8( )

  (3)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7)一条钥匙的长45( )(8)一本数学作业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课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第54页的“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体会认识成都单位是实际生活中计量长度的需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份米长和一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一枚5角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提问:谁能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呢?1米有多长?1厘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2.说明:米和厘米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认识新知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出示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的长。明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分米dm)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提问: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再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反馈:你是怎样画的?请同桌学生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反馈: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米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并和同学交流。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表示它的具体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指出:表示不到1厘米的长度,就需要认识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大家在直尺上数一数,课本的厚度有几个小格。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毫米)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现在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个小格。提问:1厘米等于几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如,5角硬币、身份证等),说明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输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学生互相比划1毫米的长。提问:测量呐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指出: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饼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要用分米作单位。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厘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整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比较:请同学们比较估计和测量的结果,想一想是估计的结果准确一些,还是测量的结果准确一些。

  提出: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者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4.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四、反思交流总结收获(略)

毫米的认识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具准备: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购物卡、银行卡、各长度的小金箍棒等。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你真了不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甜甜小朋友特别喜欢孙悟空。有一天,孙悟空就来到他的梦里(课件演示孙悟空图片),甜甜和他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生:喜欢

  师: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

  生:金箍棒(课件演示金箍棒)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来探索和研究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二、新授

  (一)复习旧知

  师:(课件出示金箍棒变短)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

  师:老师手里也有这样的一根金箍棒,让我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生;大约1米

  师:找两个听讲最认真的同学上来量一量到底有多长?(师板书:1米 )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1米呢?(师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认识毫米

  师:(课件演示)同学们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金箍棒变短了

  师:现在在学具中找到这根金箍棒,先估计一下到底有多长?

  生:大约1厘米

  师:动手量一量是多长?

  生:不到1厘米

  师:这根金箍棒变得特别的短,都不到1厘米。要想准确地测量他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师板书: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谁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

  生演示

  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师:我们以前学过,尺子上有好多的线,这些线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刻度线。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两条短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也就是说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同样这样的一小格也是1毫米 。

  师:你现在会指了吗?下面在小组内指一下。谁愿意上来指一下。

  师:现在每人从学具盒中拿出1分钱的硬币,然后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这个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 。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生演示

  师:看到用手势表示出来的 1毫米 ,你有什么感觉?

  生谈体会

  师:1毫米特别的短,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学生说出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师:现在你打开练习本,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5毫米的线段,再画出一条 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 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1厘米 = 10毫米 ( 课件演示 1厘米=10毫米)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准确的量出小金箍棒的长度?试一试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生上讲台测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金箍棒的左端,然后数一数一共有7个小格就是7毫米)

  师:像这样比较短的物体我们来测量时就用毫米来表示,老师这里还有一根,谁来测量一下。

  师:仔细观察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

  生1: 2厘米3毫米

  生2: 23毫米

  师: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 2厘米3毫米 表示有可以用23毫米表示。

  活动二:认识分米

  师: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要变成1分米长了)

  师:这会是哪一根?请你在学具中找出来。老师告诉大家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是我的这节课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师板书:分米 dm)

  师: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动手量一量

  生: 10厘米

  师:1分米就是 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 10厘米 )

  师:借助这根小金箍棒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分米(生说,师补充一次性纸杯、直板手机等)

  总结长度单位:

  师:请看黑板我们在研究金箍棒的长短时,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分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

  师:加上我们原来所学的米和厘米,他们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叫做长度单位。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吗?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边说,其余同学用手势表示)

  是引导简单分析它们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呢?

  生:在测量非常短的物体时用毫米,比较短的用厘米,比较长的用分米,长一些的用米。

  认识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

  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实物展台出示)

  一起在手中的米尺上找一找1分米。

  学生自己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

  师:让我们1分米1分米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师:对,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就是1米=10分米(板书)快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记住它们的关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孙悟空给大家出的题目

  1、估一估、量一量

  物体

  估一估

  量一量

  一元钱的硬币的厚度

  ( )毫米

  ( )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

  ( )分米

  ( )分米( )厘米

  2、八戒听说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长度单位,他也来凑热闹了,瞧,这是八戒学完长度单位之后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穿上22mm的鞋。吃过早饭,我走了6米来到学校,进教室后拿出7厘米厚的数学书准备上课。课堂上老师用大约长76dm的粉笔在长30厘米的黑板上写字。

  你感觉八戒的日记写的怎么样?我们一起帮他改一改。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师小结:今天,我们进入到甜甜的梦中,通过研究孙悟空那神奇的金箍棒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和分米,其实,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仅能变得很短,还能变得很长很长(出示课件),这时候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同学们可以研究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下课。

毫米的认识教案6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

  2. 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学生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

  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 数一数。

  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

  (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

  (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

  ① 出示学习步骤。

  ?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

  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毫米的认识教案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米与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体验分米、毫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约长多少、猜一猜大约有多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小兔拔萝卜:(让学生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每个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请每位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4、再任意找出两个数,数数它们之间有几个小格?并把它记下来。

  (有可能出现: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

  6、学生量1分硬币的厚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猜一猜:大概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验证。

  8、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测量比较精细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如:手表的零件,测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单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小兔继续拔萝卜:测得萝卜的长是10厘米。

  2、谁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3、国际上把10厘米规定为1分米。从刚才老师的叙述中你听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同桌相互验证。

  6、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用手势表示时教师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导)

  7、先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再比划验证。

  8、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9、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同桌合作:喜欢量身上哪个部位都行,并把它记录下来。

  2、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

  4、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来到卫生间,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脸后,吃完早饭匆忙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学校。老师上课了,我拿起14毫米的钢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作起了笔记。

  四、总结回顾强化新知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了长度家族四兄弟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3)用手势比划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4)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量一量整个萝卜的长度。

毫米的认识教案9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

  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

  3、测量纸条的长度。(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4)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教师: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个智力小游戏。

  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请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演示。

  师: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

  问:1分米是几厘米?4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4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1分米)

  (3)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天老师叫小老鼠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但是它的直尺断了一节,小老鼠不知如何画。请你帮助帮小老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用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

  师:1米里有几个1分米?10个1分米是多少?

  板书:1米=()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阶段,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汇报略)

  (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蜡笔长6();跳绳长2();课桌高7();粉笔长75();

  蜡笔长60();跳绳长();课桌高70();粉笔长75();测量教室的宽用();书的厚度用();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用()。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上查查看。

毫米的认识教案10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

  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

  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学生说并说明是怎样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

  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板书:毫米)。

  (2)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3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小朋友再想一想,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对!分米。(板书:分米)

  老师手上有个盒子,它的边长正好是1分米,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盒子边长要是用厘米表示,大约是多少厘米呢?

  先请学生猜一猜,再请人上台量一量是10厘米,问学生这说明了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说明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

  生:(0~10、15~25.。.。.。)

  怎样从尺子上找最快?引导说出找0~10最快。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引导说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的长度、学具盒的长、文具盒的宽等。)

  3、画一分米的长度

  每位同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集体反馈你是怎么画的?(课件演示画一分米的动画)

  4、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学生用手指比画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验证。

  5、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或者展示验证的办法。(老师可以展示米尺,让学生一起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6、估一估,量一量

  (1)数学书的边有多长?先估一估长度,再量一量。引导说出书长为2分米多4厘米、大约2分米、24厘米。

  (2)同桌学生不用尺子,估测课桌和椅子的高度大约是多少分米,并交流方法。老师记录学生估测的数据。然后请同桌合作分别实际量一量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并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四、练习

  1、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根黄瓜长大约2()、一颗牙齿长大约4()、一块黑板长大约40()、一枝铅笔长大约1()5()。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老师家的房子要装修,我要计算客厅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请学生说出自己选用单位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用合适的单位。

  3思考题:

  辨一辨

  我们来读一读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课件出示)

  今天,我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分米长的面包。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你能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一下吗?(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同桌之间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

  课外活动。

  (课件出示问题)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毫米的认识教案11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毫米的认识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动手测量数学书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指导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是多长。

  (2)引导学生用教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3)引导学生测量时引出毫米。

  2.探讨“1毫米”有多长。

  (1)学生汇报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2)课件展示: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到“毫米”作单位?

  老师总结:长度或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有很多,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3.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其它学具的长度。

  (1)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结果。

  (2)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做一做教材第22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教学板书

  借记卡, 1分硬币, 语文书, 情感, 教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13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教案14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毫米的认识教案15

  【学习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第21—2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节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设计理念】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自我体验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相信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里面猴哥孙悟空有一样非常厉害的法宝,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教师:对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现在猴哥一声令下:“变长!”,就变成了1米,1米=100厘米。猴哥说:“变短!”这是多长啊?金箍棒变短,变成1厘米。

  金箍棒再变短,变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还没到1厘米,这究竟是多长呢?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毫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介绍毫米: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字母表示为:mm

  2、学习毫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教师: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3、即使做练习:金箍棒再变长,让学生看看数数现在是多长。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绍我找的身份证的厚度,内存卡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1理解毫米的长度单位。

  师:怎样用手表示1毫米?

  6、动手操作:(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

  (2)测一测数学书的长、宽、厚

  三、巩固与提高

  1、量一量:回形针,钉子

  方法:想对准0刻度,再看终点刻度。

  2、故事:小狗弄断了尺子,没有0刻度时,应该怎样测量呢?

  测量时,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3、测量薄荷糖盒的长度。

  四、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1厘米=10毫米

  3、测量时,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五、课后练习

  【反思】

  毫米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微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毫米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7-19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9-27

分米和毫米的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3-25

秒的认识教案11-25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7篇03-2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1-27

秒的认识教案15篇11-26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11-22

认识水果小班语言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