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读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3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不 仅 而 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4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5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揠苗助长》,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板书:“寓言”),认得吗?谁来读?有谁知道“寓言”是什么?
小结:“寓”在这里是“寄托”的意思,“寓言”简单的来说,就是寄托着一个大道理的小故事。咱们一起来把它响亮地读一遍。
2、继续和老师一起往下写(板书:“两则”),连起来会读吗?齐读“寓言两则”,它是什么意思呢?
对,“则”是个量词,有“条、个”的意思,“寓言两则”就是寓言两条。
3、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呀就是它的题目,谁能响亮地读一读?
(出示: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讲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咱们就来读课文。要求有3个:第一、标自然段的序号;第二、读准生字的读音;第三、读通顺课文。
2、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1)、大家读得很认真。课文中有几个很难读的词,老师想先听听大家读得怎样。(依次出示下列词,读出意思)
“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好它吗?
“焦急”:第二个词咱们二年级时就学过了,一起读,与它意思相近的是——“着急”
“筋疲力尽”:这第三个词可最难读了,谁来读?它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字就是“没有了”的意思?
“兴致勃勃”:这个词该怎么读?和它意思最相近的词就是——“兴高采烈”
“纳闷”:最后这个词谁来读,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词语读得很不错,课文读得怎样呢?哪四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来读,每人只要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帮他们读故事的题目。(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3)、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很高兴。因为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很会学习。老师还想看看:有哪些同学更棒,已经能猜猜“揠苗助长”的意思了?
小结:对,“揠苗”就是拔苗,“揠”就是拔的意思。刚才咱们说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本来的意思!
(4)、那它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让咱们来填一填吧!(完成填空后齐读)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小结:这就是故事的大概,它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因而课文就可以依此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二部分呢?第三部分呢?
三、感受农夫,品读课文。
1、再读课文,感受农夫。
接下来,咱们就要进一步深入课文,感受农夫的形象,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老师相信,在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农夫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把它写在给你感受深刻的地方。
2、交流汇报,朗读品味。
咱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发现和感受,可见大家读书很投入,很认真。
(1)、[很焦急]
首先请刚才那位感受到农夫焦急的同学来说一说,第一部分中有哪些给你感受特别深刻的词吗?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这个“巴望”仿佛让人看到农夫正眼巴巴地看着、盼着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整个第一自然段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自由练炼。
★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仿佛能看到农夫……还仿佛听到他在说……
★齐读。大家想象得多么真切呀!咱们读课文呀,就要带着想象去读。来,把咱们的想象送入课文,好好读读!
(2)、[很辛苦、很高兴]
大家读得多投入呀,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得活灵活现!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边抓住关键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读好第二部分,读出农夫很辛苦、很高兴的样子。大家自由练练吧。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你那个“终于”让老师听出了农夫好不容易想出办法后的喜悦,你能把这种喜悦读得更充分些,更鲜明些吗?请你继续往下读。
★(出示图片)看,有多少棵禾苗需要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呀!(一望无际、不计其数……)所以“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让咱们一起来想象那番情景吧:中午,烈日当空,农夫正弯着腰,弓着腿,在田里“将禾苗……”;两个小时过去了,农夫满头大汗,顾不得一擦,还在田里“将禾苗……”;有是三个小时过去了,太阳落山了,可农夫仍在田里“将禾苗……”;天已经完全黑了,农夫的衣衫早已湿透,可他还在田里“将禾苗……”多么辛苦啊!因此他累得——“筋疲力尽”
★农夫的辛苦咱们已经读得淋漓尽致了,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谁来继续往下读?
你读出了“兴致勃勃”样子,但农夫早已筋疲力尽,哪还来的力气这么大嗓门地说话呀?可他的心情绝对是兴奋的,所以老师要说读好这一段是个挑战嘛!老师给大家出了个主意(出示填空),你们先想想该怎样填,再往下读。能把填的`动作做出来就更了不起了!
★让咱们把整个第二部分连起来读一读。
(3)[很可怜、好愚蠢]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此时,你觉得农夫又傻又可怜。
四、表演想象,体悟寓意。
1、可农夫自己还不明白呢。不信,咱们来演演。老师来做你们认为的傻农夫,聪明的同学们就做农夫的邻居、村长、儿子、父亲……或是禾苗都可以。先想好:你扮演谁?农夫傻在哪里,该怎样劝他?边想可以边和同桌交流一下。
2、现在开始表演:
师:老农我呀姓俞,认识我的人都叫我“老俞”。我可真倒霉呀,种了一大片的禾苗,长都不长,真是急死我了。好不容易想了个办法,辛辛苦苦拔了大半天的禾苗,没想到禾苗居然都枯死了。大伙儿光是笑我傻,有谁知道我老俞的心有多酸!我多么希望有个好心的人来跟我说说,好让我明白我究竟傻在那儿,错在哪里呀!
生:……
师:听了这么多好心人的话呀,我这颗榆木脑袋也似乎开窍了。原来我这样做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反而把事情办坏了,我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呀!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小故事学完,大道理也不知不觉悟出来了。这就是《揠苗助长》这个小故事里蕴含的大道理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其实,它还是成语“揠苗助长”的比喻义呢,咱们再来读一读。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那些为了急于求成而违背规律的做法叫做——“揠苗助长”(指着板书读)
五、联系生活,升华思想。
1、这里,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故事)。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2、大家谈得真好!看,只是一则小小的寓言,就让咱们的同学变得聪明了,会用头脑去思考、辨别生活中的事件了。因为,寓言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一定会让咱们变得更加聪明。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两本书(出示:《新编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作业安排:
1、完成补充习题。
2、回家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
揠苗助长
违背生长规律急于求成事情弄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7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8
教材简析:
《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话:
1 老师让大家课外搜集童第周的材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童第周?
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习的积极性。
2 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平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1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25课《做风车的故事》,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由于他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件事使牛顿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童第周这位中国的大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会有收获。
2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
请大家齐读课题
3 [出示有关生词课件]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课文,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的情况。
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4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
三、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1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是怎样争气的?
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
2 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争气?谁来说一下?
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
4 你回答问题很全面,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请大家再读这一部分,读后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出第二自然段)
谁来谈谈读完这段后自己的感想?
5 谁能把这种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呢?
6 生读后师评:你读得很不错,老师想和你比一下,请听老师读的和他哪里不一样?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读后生评
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师:老师边读边想,尤其是从第一个“才”中老师想到他年龄的大,思想压力大;第二个“才”使老师体会到文化基础差、学习压力大;第三个“才”使老师想到他的上学难,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再三”体会到他不怕种种压力,下定决心上学,这样边读边想、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为童第周想,把自己的'情况和童第周比,这样边读边想,不知不觉就把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请你也这样练一下,注重这些重点词语,肯定读得比老师还好!(教师用课件提示,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红线标画出“才”与“再三”)
7 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8 可怜的童第周、坚强的童第周是怎样为自己争气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作答
9 你回答得很全面,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使你感受深的词句。读后小组内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第三自然段)(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10 同学们读得好,想得好,谈得更好,谁能把这种佩服、感动的心情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边想边读,看谁读得好!
11 谁来读读童第周发愤学习令人感动的情景?请你读。
12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能告诉大家吗?
13 引导学生掌握老师刚才教给的边读边画的好方法。其他同学觉得还有读得不够的地方吗?
同学们学习了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方法,知道了在读书中想什么,想书中描写的情景,想当时人的心情。画什么,画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出了童第周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的感人情景。读出了童第周的自信、自立、自豪,就应该这样读书!
四、学法迁移
1 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和我们刚才学的这部分差不多,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画的、谈谈自己感受,互相读读课文,看谁想得好、画得好、谈得好、读得好。)
2 请学生用以上的提示方法自学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课文,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3 同学们自学得认真,讨论得热烈,下边咱们来个朗读比赛,要求不光能读好,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读的才是冠军。由于时间有限,咱分一下工,愿意读第4自然段的举手,好,第1小组;第5自然段给第2小组;第6自然段归第3小组,剩下的小组水平高当裁判小组,选出裁判长,比赛完后评出冠亚季军、下边请各小组推选出能代表你们组里最高水平的队员进行辅导,把你们自己读书的绝招告诉他,一会儿参赛。
[引导各小组积极推荐代表,认真辅导、教师巡视指导]
4 比赛马上开始了,请各小组安排好代表,站立参赛。请第一小组开始读,各小组代表按顺序接着读。
5 请第4小组评委组作评判,请裁判长先说,先说小组优点,再说不足的地方。
6 那大家认为谁是冠军呢?你们小组可再商量一下。
7 那我们只好服从裁判了,请冠军谈谈他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书就应该这样读,边读边想边画,收获一定很大!一块讨论研究,收获会更大。我们通过学习童第周少年时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青年时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气的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老师学习了童第周的故事后想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长志气,还要自信、更要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童第周一样的人(出示名人像下附人名课件:有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鲁迅、邓亚萍、比尔.盖茨)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巨匠鲁迅,世界乒乓冠军邓亚萍、世界电脑王国的主宰比尔.盖茨等等,综观古今中外的这些成功人士,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气!
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这些着名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小报。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回顾课文,加深理解,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童第周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
2 教师总结:是的,他靠的是刻苦努力和为祖国争气的决心和信心。
二新授
(一)深入体会课文
1 请自由读课文,一会儿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童第周争气的两个故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 学生讲述后让学生评论.
3 师评:讲得正确流利,再把童第周的事讲细点就更好了。尤其是童第周说的话,要把自己当成童第周,体会他的感情,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老师先说一遍,要说出自豪、自立、自信的语气,(听老师说)请大家象老师这样练习说几遍。
指名说。
4 教师评:多自信、多自豪呀!同学们今后也要像童第周一样遇到困难不退让,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为自己争气,为国争气。
(二)综合训练
1 请大家写写本课生字,你觉得哪个比较难写,就多写几遍,5分钟后听写。
2 请小组内互相批改听写情况,一个生字7分。
学生批改教师巡视。
3 100分的请起立,你们记的准,写得好!
谁说说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
4 写生字,做作业也需耐心和细心!这也是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好品质,你课下收集了哪些科学家发愤学习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略)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和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我们要想到自己身边的事,我们班有没有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的同学呢?有,可老师没让你退学,校长也没让你退学,你一定要像童第周一样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学习,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再难做的事都会做成。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感想写在日记上。
教后记: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习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评价与点拨——在学生交流、研读后,根据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成效。教师的随机点拨、示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会认“揠”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
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
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
3、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点明“揠”“长”的读音]
二、学习寓言,体悟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②完成填空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理解意思。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B、[很辛苦]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住“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很开心]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农夫的开心?理解“兴致勃勃”,说说意思相近的.词。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D、[很可怜]
结合前后文说说
E、[好愚蠢]
★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说他傻?他傻在哪里?
★扣住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寓言虽然短小,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读物)
2、指导写字
①观察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②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10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暑假
发颤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片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1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1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泥坑、绕着、聪明、感谢、笑眯眯”等词语,并分别用“悦耳”、“赞叹”造句。
2.比较理解句子的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口述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和第七自然段。体会中泰两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其中阿玲指挥小象巧妙地把汽车拉出泥坑,又将汽车冲洗干净的经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弄清人与小象之间的联系,了解课题,虽然是《曼谷的小象》,但作者实际是要赞颂指挥小象的人——泰国妇女。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是如何用举止、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又是如何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小象的聪明乖巧的。
教学思路:
在教学步骤上,可紧扣课题《曼谷的小象》,以中心词“小象”,作为突破口,进行“变序讲读”;首先从整体入手,接着插入重点部分(第三至八自然段)讲读,然后导读第三部分(第九自然段),最后略讲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教学中,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最后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变序讲读法为主,结合朗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在导读中,要注意交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读题,介绍“曼谷”。(板书课题)
曼谷,泰国的首都。泰国位于东南亚,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盛产热带动植物。产大象。国内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赛象盛会”。在举行赛象会时,全各地游人都来参观,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也纷纷赶来参观。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记叙曼谷的小象的故事。
2.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小象)
二、自学生字新词。
1.查字典。
(1)读出“一圈”、“转身”的正确读音。
(2)理解生字“眯、喷、乖、赞”的意思,并掌握其笔画、笔顺。
(3)理解“泥泞不堪”、“胸有成竹”、“焕然一新”的意思。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点缀,延伸、奇迹、潇洒”,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2.读读写写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掌握字形。读写词语见课后练习第3题)
三、辨析组词。
喷( ) 乖( ) 坑( ) 绕( )
愤( ) 乘( ) 炕( ) 饶( )
四、试读课文。
1.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用符号标出。
2.思考: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意思相近,可以合并?(第1—2自然段;第3—8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五、学生质疑。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深入地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二、解题析疑,明确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在质疑中提出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1.这篇课文主要写谁?2.阿玲和小象有什么联系?3.课文赞扬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课题中就可以看出主要写谁(写小象,也是为了写小象的主人阿玲。)至于第二、三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中需要理解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
三、变序导读,切入重点。
1.导读3—8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3—8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什么?
①第一层(3—4自然段),写司机正急于找人帮忙,阿玲和小象出现。
A 指读第二层,思考:阿玲和小象是怎样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B句具体描写了晨雾绚丽的色彩和铜铃声的优美动听
C 品析: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飘”不用“传”?(一个“飘”字,写出了铜铃声由远到近,轻快悠扬。)
D 指导朗读:要读得轻快、优美。
②第二层(5—6自然段),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板书:拉车)
A 默读第二层,思考: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划出有关句子)。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板书:阿玲、拍拍、贴贴、指指)(区别拍——拍拍;贴——贴贴。通过做动作,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品读,语气要轻一些。)
B 结合上文解释“胸有成竹”
C“东一掀,西一撬”具体写出小象拉车的动作。(板书:小象东一掀、西一撬)
D 从阿玲指挥小象拉车,说明什么?(阿玲热情助人,表现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板书:纯朴、热情、乐于助人
③第三层(7—8自然段),写阿玲指挥小象洗车和作者赞叹。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A 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车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的?
(划出描写阿玲神态和动作词语:笑眯眯、摇摇头、轻轻摸、指了指。)
B 从阿玲的神态动作说明了什么?(纯朴、热情、能干。)
C 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重点是描写阿玲神态动作的词语,作用是具体写出阿玲指挥小象洗车的熟练,并表现了她的热情、朴实。“潇洒”原指人自然大方,不拘束;文中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象取水过程中,毫不费力,自然大方的神态。)(板书:伸、冲、喷)
D 结合句子理解“焕然一新”的意思。
E 怎样理解作者发出的两次感叹?(引导学生先念有关句子,理解词语和句子。)(板书:聪明、能干、潇洒、乖巧)
F 指导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导读第九自然段。
(1)齐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什么?
(第(2)句具体写出阿玲离去时的神态,行进动作和晨雾的变化,说明时间在推移。)(板书:阿玲、小象离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导读第1—2自然段。
(1)指读,思考:
①这段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
②汽车是在什么情况下陷进泥坑里的?(板书:陷车)
(2)理解“泥泞不堪”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作者写小象和阿玲有什么关系?
2.记叙的顺序。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叙了事情的起因(陷车)——经过(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结果(阿玲和小象离去)。(边指导边板书)
第三课时
一、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阿玲_______汽车走了一圈,_______陷车的情形,沉思_______,便________地________那头小象的鼻子,用脸_________它的扇形的大耳朵,_________那陷车的位置。
________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_______的长鼻子______,_______,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二、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口述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并把车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的。口述提纲:
1.汽车陷进了污泥。
2.司机下车找人帮忙。
3.阿玲指挥小象拉起汽车。
4.阿玲指挥小象冲洗干净车上的污泥。
(先分小组口述,然后指名口述,师生评议。)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四和第七自然段。
1.以第四自然段为例,交给背诵的方法。
(1)分层次,概括每层意思。
(三层:
①层:听到晨雾中飘来的钟声;
②层:看见走来的小象和跟在后面的女主人;
③层:阿玲走到车前,司机跟她打招呼。)
(2)参照层意逐层背诵。
(3)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2.学生按照背诵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背诵第七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分别用“悦耳”、“赞叹”造句。
要求用词恰当,写通顺、完整的句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14
教学目标
1.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
2.读准字音,理解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通顺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方法。
2.理解“她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哇!”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指名看拼音,读词语,检查自学。
(三)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纠正读音。
“商量”的“量”在课文中应读轻声“liang”,“粘补”的“粘”在课文里应读“zh1n”。
(四)质疑、设疑、解疑。
1.读题质疑。
(1)谁送给谁的新年礼物?
(2)要送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
(3)为什么要送这样的新年礼物?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设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回答问题,解疑。
教师可出示填空练习的方法,检查读书情况。
________送给________的新年礼物。
弟弟把________做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
这礼物代表了弟弟送给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读懂课文内容。
1.“弟弟”他们小队商量要送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让学生思考后分点回答。
他们小队经过商量,准备送给老师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怎样有意义呢?一是要好,比去年的好;二是要自己动脑筋做;三是不能花钱买。
(3)“弟弟”要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
——一个认真书写的作业本。
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从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
(4)指名读句子。
“这是我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
(5)课堂讨论:“弟弟”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学生通过阅读3、4、5自然段,从中理解“弟弟”是在邻居小苇撕破了他的作业本,“弟弟”非常生气,“瞪着眼睛”,脸“气得红红的”这种情况下,才说出这句话的。联系上文可以看出,这之前,“弟弟”对谁也没有说这件事,因为这是他们小队同学悄悄商量的。从“悄悄”一词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这次行动是有计划的,秘密的,事先不宣布,不张扬。二是想用实际行动给老师一个惊喜。这次“弟弟”说出实情,可见是气愤极了,同时也可看出“弟弟”对送给老师这件新年礼物非常重视,十分珍惜。
(6)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第6、7自然段。
思考:
从什么地方看出弟弟”对这份特殊形式的礼物非常珍惜?边读边标画出有关句子。
(7)指名读句子。
“这一阵子弟弟做作业之前,总是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擦了又擦,做算术总要在草稿纸上演算好了,才誊在作业本上”。
这段话作者从两个方面写出“弟弟”非常认真地做这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是做前把桌子擦了又擦;二是先在草稿纸上算好才抄在本上。由此可见“弟弟”是在用实际行动向老师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他要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正因为“弟弟”这样认真,所以他现在的作业本“又平整又干净”,字写得“又工整又清秀”,一连几次都得100分。
(8)“弟弟”以前的作业什么样?
让学生联系上文,读第2自然段,展开讨论。“弟弟”原来的作业写得“毛毛草草”,错别字多,算术常出错,老师提醒,爸爸教训就是“改不了”。
(9)对比讨论:“弟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①“弟弟”长大了,所以作业就写好了。
②“弟弟”想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③“弟弟”爱老师,想用改正缺点的实际行动,献给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六)读懂重点句,理解内容。
1.出示句子:
“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
2.讨论:
(1)“真诚”是什么意思?“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为什么又是“最好的礼物”?
(2)“真诚”就是真实、诚恳。做为一名学生,送给老师一份认真书写的作业,确实算不上什么礼物,但是因为“弟弟”过去学习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老师提醒,爸爸批评他都改不了,现在“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缺点,进步了。这份礼物寄托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希望,表明这是“弟弟”进步向上的开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这本作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紧扣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10-27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29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24
三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08-21
上册三年级语文教案07-1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5篇08-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给予树06-08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