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家傲·秋思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渔家傲秋思教案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渔家傲秋思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89年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平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秋思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
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
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1、让同学配乐朗读。
2、让语文课代表点评。
3、让语文课代表朗读。
4、老师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四、疏通文意,把内容尽收眼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疏通文意。然后老师检查重点词句:
异留意长烟浊酒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
强调“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渔家傲秋思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渔家傲秋思教案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解题
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
四、背景介绍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
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七、合作探究赏景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九、思维训练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十、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十一、课外积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渔家傲秋思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渔家傲秋思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中的《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及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情法,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四、教学重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五、教具和学具: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件。
六、课时安排: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影片介绍,使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简单了解词作内容及诗歌朗诵的节奏变化。
(三)通过朗读竞赛,使学生熟悉词作内容,初步形成对词风的感性认知,步骤如下:
1.听读播放的录音,要求学生在下面跟读,跟读的同时注意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
2.学生通过放胆大声自读,形成初步印象。
3.学生分组(每组5-6人)朗读,选出二人报名赛读,其它学生把自己的点评写下来。
4.学生点评。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会谈到重音、语速、停顿,并涉及到词的内容和风格,老师适当点拔、引导。
(四)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并诗歌赏析
1、“塞下”与“秋来”分别点明了什么?“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2、“衡阳雁去无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从“四面”到“孤城闭”给我们描绘什么样一幅图景?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4、“浊酒”和“家万里”分别写出了什么情况?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5、“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6、“羌管悠悠霜满地”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惆怅难眠。
7、本词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互文
(五)问题探究通过理解进一步把握朗读。步骤如下:
为了理解词的内容,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展示问题)
1、上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
答: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答: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答: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答: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请把这首词用散文话的内容表现出来。
2、课外积累:摘抄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渔家傲秋思教案】相关文章:
渔家傲·秋思教案06-13
渔家傲秋思古诗词鉴赏01-26
《渔家傲》教案07-26
天净沙·秋思教案06-07
天净沙秋思教案05-11
天净沙秋思教案09-13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11-04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07-21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08-19
秋思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