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7 17:54:0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15篇)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放一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同时用小段优美简洁的话引入,营造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导入语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绮美而瑰丽,品读《诗经》,就是聆听三千年华夏先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在营造气氛时不忘知识回顾。和学生一起回顾诗经六义。

  生齐答: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

  紧接着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边塞诗的开山之作——《采薇》。

  二、解题

  教师出示薇草图片,介绍采薇就是采摘薇草,即采摘野豌豆苗。图文结合,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三、朗读诗歌,通过三个场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归之情。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要多读,反复读,在读中逐步领悟其内蕴。教师安排了三读诗歌,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用词与句式,读时形式多样,读准字音时叫个别学生读,另叫学生纠正字音,感受句式节奏时,则要求齐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之后让学生总结句式节奏上的特点,即有音乐感、节奏感、句式相似,反复吟唱,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句,最后总结这种句式叫做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重章反复)。

  二读诗歌要求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并掌握赋比兴的用法。首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PPT,重点词语,让学生解释。之后教师从戍守边疆的将士“思归”这个思路来讲解全诗,根据行文思路,分析出三个场景不同的“思归”之情。

  首先,第一场景是“采薇思归”。诗经开篇定题起兴,用“采薇”起兴,让学生思考为何用“采薇”起兴?并让学生找出写薇菜变化的字,让学生感悟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悟与思考,体会到,用“采薇”起兴的原因是近似联想,因为戍守边疆的将士生活艰苦,采薇菜充饥是常有之事,而且对将士家乡的贫苦百姓来说,采薇也是家乡常有的充饥方式,因此以采薇起兴有两种深意:一是写出了戍卒生活的艰辛,二是写出了将士们的乡愁,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前面提到了重章叠句,学生已经了解到重章叠句的特点,即句式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更换个别字句,以丰富表达的内容。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前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写薇菜变化的字为:作、柔、刚。作即薇菜刚长出地面,柔即薇菜叶面大而润泽的样子,刚是指薇菜茎叶开始变老。从这三个字的字义,学生很快悟出了随着薇菜的变化,时间在不断地推移,时间已经由春至夏,进而到秋,将士们戍守边疆的时间不断增长,时间长久,戍守又很艰辛苦,将士们乡愁也就自然日益加深。教师表扬学生感悟到位,并趁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将士们乡愁日益加深的词语或句子,这种紧扣文本的做法,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有了先前的感悟,从文中找句子也就相对容易了,很快就找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三个表达将士们思乡之情加深的词语。分析完“采薇思归”这一场景之后,教师不忘要求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再一次整体感受将士们那与日俱增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第二个场景是“疆场思归”。同样用到了起兴手法,因为棠棣花花开三朵为一缀,后多用棠棣花来比喻兄弟情谊,而战士们共同为了抵御外侮,并肩作战,此处用棠棣之花起兴,表达了将士们与子同袍、奋勇杀敌的决心。四五章对战车、战马、弓箭有着细致地描写:战车是路、戎车,非常高大;战马是业业、骙骙、翼翼,又高大又强壮又整齐;弓箭

  是象弭鱼服,非常精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些特点后发问,这种对军队全方位细致的描写的手法是什么?同学生回顾诗经六义中三手法,很快答出:是赋。呼应开头,有水到渠成之巧妙。然后学生总结,这是一支“强大之师、威武之师”。最后男生齐读,读出了将士们浴血彊场、斗志高昂、满怀爱国热情、自豪而必信的战斗信念。

  最后一个场景是“归家悲哀”。教师用一句很巧妙的话引出这一场景:将士们满怀战斗豪情,想打胜仗,打完胜仗后他们最想做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回家。此时,教师用PPT显示出一个思考题: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凯旋,本是件高兴的事,为什么诗人会在最后一章归家途中道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处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同学们似乎有了些许感悟。学生们有的答道:将士怕物是人非,将士满身伤痛,将士们的战友可能一个个的在彊场上在自己身边死去??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首先表扬学生想象丰富,想象有道理,同时,用PPT展示两首诗: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也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情感,并用诗意化的语言总结,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让学生体味抒情主人公的悲哀之情。

  四、主旨把握

  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此时有一位学生又举起手,他说道:“老师,我觉得作者在途中如此悲哀的原因,除了刚才同学生讲的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这位学生的这一举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但教师意外之余,马上平静下来,并显露出期待的眼神,于是学生继续说道:“这位将士在外征战,因为这场战争是抵御外侮,对抗猃狁,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抒情主人公在杨柳依依之时,虽对亲人、家乡有万千不舍,但仍然是兴然离开家乡,走向战场,这是他的义务,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场上,将士们斗志高昴,奋勇杀敌,周王朝也很重视,装备精良,在冷冰器时代,这可看出是必胜之战。然而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人家破人亡,战争虽然胜利了,胜利是属于国家的,对于每个战士而言,对于每个百姓而言,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悲哀。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途中悲哀,内心是非常痛苦而复杂的。应该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听完这位学生的讲述,整个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好!教师对此学生大家赞扬,并借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吃透了已经讲过的内容,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没错,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戍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生命的戕害!这首诗是千古反战诗之祖!

  五、末章手法探究

  接下来教师满怀情感地诵读末章,读完后营造一种意境: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将士在风雪交加的路上步履艰难,满心伤痛,末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渲染这种悲哀之情?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间四分钟。

  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要求:说出艺术手法,并具体分析哪里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是如何运用的。每位同学都表达得非常好,教师也给予了及时准确的表扬和总结。最后成果如下: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以乐写悲,更衬其悲。

  3、今昔对比,今非昔比。

  4、虚实结合。画面拓展,意境深远。

  最后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为末章之美作结:“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情。”

  手法讲解透彻,之后,教师又巧妙地过渡:这首诗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们通过三读诗歌再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吧!

  三读诗歌,要求:准确地把握情感,从采薇思归的忧伤焦急,到彊场思归的慷慨雄壮,再到归家悲哀的痛苦悲伤,情感波澜起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怨的。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全诗,诵读时要求注意音调的变化,三个场景语调由低缓至高亢,再到沉痛。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全诗,最后诵读效果让人震撼。

  最后教师让学生齐读下面这段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再次感受《诗经》的绮美瑰丽。文字为:《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其照耀。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

  诗经就如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愿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平都能品读《诗经》,感悟其中深沉的意蕴。

  六、课堂练习

  整首诗讲到这里基本圆满结束,最后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找出《芣苢》一诗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

  题目如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思考:《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七、布置课后作业,并推荐阅读两本书:安意如:《思无邪》、鲍鹏:《第三只眼看诗经》。

小学语文教案3

  一、了解教案的步骤。

  教师写好教案,首先要对教案的书写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大体知道教案包含那些板块,这是写好教案最基础的准备工作。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七大板块,其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更为重要,教师要着重研究这三大板块书写教案。

  二、深入钻研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阵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写教案。

  三、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案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性,最终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教师要想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就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性格、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然后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哪些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让知识掌握更好哦。

  四、学会对重点和难点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教学重难点然后各个击破,从而将其更好地分配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后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五、注重研究其他教案参考书。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时时学习的过程,教案书写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才考其他教案书籍,采用别人更好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别人的经验同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促使自己完成更为精美的教案。

  六、严谨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

  教案书写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通常教师都是照搬照抄,缺乏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但是教案是教学的基础。所以树立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写好教案尤为重要,时时刻刻谨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基础扎实了,课堂才能更好进行。

小学语文教案4

  我国对现行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改革,将低年级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动态的口语交际中,不仅能培养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在不断地归纳、分辩、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目前,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它已被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们都在认真探索钻研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这几年,我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一、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日常生活中口语的主要方式是谈话,即兴讲话,讲故事等。在日常教学中应留心各种说话情境,经常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力争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如在教一年级的《入学教育》这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操场看看并说一说:同学们在操场上做什么?问学生:假如你来到滑滑梯前,想玩滑滑梯,可是这里人很多,你应该怎么做?假如好几个同学都要拍皮球,可是只有一个皮球,大家应该怎么玩等等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此时的学生爱问一些问题,教师就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要轻易放过。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时,学生会问:学校有哪些教室?我们在上音乐、自然、美术课要在哪个教室上?学校体育室摆的那些体育器械分别叫什么?教师都应如实告诉学生,帮助学生认识校园事物,熟悉校园生活,了解学校的日常要求。教师可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此时的学生无拘无束,十分乐意谈感兴趣的话,这样起到了交流信息、训练说话的作用。在活动课时,可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讲故事,从中练习说话。教师要把握时机,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及时训练,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二、运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指导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交际内容,使学生主动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进而在口语交际实践中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注重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借助形象。指导小语第一册的口语交际“我的家”时,教师先让学生从画面上屋子里的沙发、茶几等设施,建立起家的概念;再帮助学生从图画上一个小朋友手拿的一张照片了解家庭成员的组成、相互关系,以及各自从事的职业,进而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口语交际。

  (二)是开展活动。指导小语第一册的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开

  1展贴鼻子、丢手帕、击鼓传花、老鹰捉小鸡、争板凳等游戏活动。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游戏的名称、规则、过程、目标,以及游戏中的分工与合作,并体会到某种游戏的乐趣,再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三)是引起回忆。指导小语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过新年”时,教师可先作如下描述:新年一到,到处彩旗飘舞,人们喜气洋洋。在新年里,我们比去年长大了一岁,成长的喜悦伴随着我们。学校为我们组织的新年联欢会上的节目丰富多彩,公园为我们举办的游艺活动更是乐趣无穷。在引起学生对过新年情景的回忆的基础上,再通过“你是怎么过新年的?”“你在新年里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等问题,诱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愿望。

  (四)是提供信息。指导小语第一册的口语交际“有礼貌”时,教师可这样为学生提供信息:讲文明,懂礼貌,能够使我们与周围的人们友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礼貌用语。见到朋友或长辈时,要问好;与别人告别时,要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妨碍了别人或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别人向你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让学生弄清了不同礼貌用语的适用场合后,再让他们进行口语交际。

  三、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一)立足课文,奠定交际基础

  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描述画面、一问一答、复述课文、续编课文等形式,也可以将口语交际课的形式搬到教学中。如《比尾巴》这课的扩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并围绕小动物尾巴的样子、颜色、功能以及小动物的有关知识等方面进行介绍或提问。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创设情境,丰富交际内容

  1.问题探究。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我会拼图》一课,教师在指导交际时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这个小朋友拼的是什么?(2)他是怎么样的?(3)它长得怎样?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针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提出问题进行交际。

  2.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表演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学生进入交际情境。如《有礼貌》一课,可假设几种情况,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礼貌用语的对话练习,还可带两部电话机进教室,让学生在表演打电话中进行交际。表演过程,既是创作过程,又是交际过程。

  3.猜谜激趣。让学生根据某一个动作、声音、谜语等生动具体的直接感观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进行口语交际,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我会拼图》一课,可让学生上台做自己所拼动物的动作,学其叫声,出简单的谜语等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拼的是什么动物,这既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想象创造。如《我会拼图》一课,学生拼什么图,教师不要划框框,而要启发、鼓励学生用这些大小不一的纸片拼出一个个充满童趣、想象、与众不同的图案。有一个学生拼出的小狗,头上多了一个半圆,同学们看了都莫名其妙。在交际时,有的同学就向他质疑。他说:“我拼的是小狗。因为小狗的头痒了,它用脚去抓痒。小狗头上多的那个半圆是小狗的脚。”同学们听了都恍然大悟。这位同学的想象多么新奇,多么合理啊!

  此外,还可创设动手、评析、联系生活、电教再现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丰富交际内容。

  (三)体验生活,提高交际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行新闻发布会、讲故事、演讲、背古诗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要适当地布置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落实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每个学生都必须去商店买文具,可布置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交际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教师就应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比如可用实物创设情境,借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学生热门的话题创设情境,这样十分直观、形象。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单元的练习都要在人人练说的基础上,再指名说,还要适当引导全班同学评一评,议一议,适合交际的训练内容,更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如《可爱的小动物》这课口语交际时,可分这些步骤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

  (1)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画,让学生说说小哥哥喂小白兔吃红萝卜,他们是什么关系?

  (2)详细说这幅图的意思和看图方法。

  (3)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一幅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动物如何爱小妹妹和小弟弟,小妹妹和小弟弟如何爱动物。

  (4)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扮演动物和人物对话。

  (5)学生带头饰上台表演说说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

  (6)让学生自己点名上台表演你喜欢的动物的动作,或猜谜语,或模拟动物的叫声,让同学猜一猜你表演的动物是什么。

  (7)通过记者团采访听课的教师,要求每人要提两个问题,如:请问你养过什么小动物?小动物吃什么?小动物怎么走?与听课教师进行交流对话。

  (8)教师与听课老师进行采访,了解学生采访的情况。

  利用电教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将夜空中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然后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飞船、地球,高山、平原、岛屿、海洋,长江、黄河、长城等景物就一目了然,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就能准确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坐上飞船,在太空中会看到什么,学生闭眼,边听音乐边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无论平时还是课堂上,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和教师交谈。同时,引导他们一起玩耍,相互交谈,及时训练,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五、不能忽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说话,就是语言表达。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如何迅捷地相互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互通情报,说话越来越显示了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较多地受到考试形式的导向和制约,往往只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口头语言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会“说话”,说话不连贯完整、词不达意的比比皆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我们的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势必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尤其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记得有人说过: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确如此,我们常感到课堂气氛难以调动,那么不妨给他们一次机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的两三分钟进行即兴讲演。鼓励学生抓住一个话题,发表一下看法,或像《焦点访谈》、《今日视点》这些电视档位的形式,口头简述当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见闻,并进行点评。这样,抓住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优势,使他们的能量得以较大限度的发挥。许多学生平时不敢或不善于人前讲话,但为了展示自己不弱于别人,也能流畅、生动、落落大方地表达。

  六、重视“动作”在低年级口语训练中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们向我们讲述某件事时,他们总是一边说,一边用丰富的动作来补充,有时甚至手舞足蹈。这除了是因为好动,还因为他们掌握的词汇量不够丰富,表达能力不够强,所以必须借助动作来帮助表达。动作,成了他们除语言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根据孩子们的这个特点,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有必要把动作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从“身动”、“心动”到“口动”,让他们“动”起来。下面,是我在口语训练中结合动作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老师做,学生说。这是一种很受孩子们欢迎的训练方式。老师先设计一组动作(例如吃苹果),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一遍,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老师刚才是在干什么,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看到老师的表演,孩子们总是特别地兴奋,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说”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起来。他们根据老师的动作,饶有趣味地模仿,同时发挥自己的联想,很快就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并急切地要表达出来。这样,由“身动”到“心动”最后再到“口动”。在说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一边说一边重复老师所做的动作,使话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只要略加指导,大多数孩子能说到:“老师先在篮子里面拿了一个苹果,洗干净了,用小刀削掉了皮,又切成了几小块,放在嘴里吃掉了。”瞧,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用上了这么多的动词。

  (二)一边做,一边说。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让孩子们直接说出一件事或一项活动,他们往往会说得很简单。长此下去,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书面表达。让他们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例如跳远,他们只会说“我跑到沙坑那里,往前一跳”就完了。可是,如果让他们一边做一边说,结果却会大不相同。我们可以在说之前,让孩子站出来先把有关的动作完整地做一遍,或者干脆将他们领到操场的沙坑旁,让他们一边做一边说,他们会说:“我先慢一点,然后加快速度,到了踏板上,我用车一蹬,往前一蹦,落到沙坑里面。”很显然,这样一来,他们会说得更有条理,也更生动详细。这也是因为孩子们将“身动、心动、口动”融合在一起的缘故。

  (三)你来说,我来做。有时候,把“说”与“做”颠倒过来,也是一种既有效又有趣的说话练习。具体做法就是让一个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喜欢做的某一种游戏,然后叫另一个学生根据他所说的做动作。如果说的学生说得不够清楚、具体,或者是把顺序说颠倒了,做的同学就会闹出笑话。例如一个同学说“点鼻子”的游戏,他说:“我先原地转几圈,然后往前走,一下子点中了大头娃娃的鼻子。”同学们笑起来,原来他忘了先说“我把眼睛蒙住”,结果做动作的同学睁着眼睛点鼻子。说的同学很快明白了自己没把话说清楚,赶紧补上了一句,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们都知道了话要说明白的道理。

  说话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越是活泼有趣的形式,就越容易接受。而动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的特点,让孩子们“动”起来,并最终“说”出来。

  七、开展活动,扩大说话训练的场景

  看看说说。利用具体的实物创设实物情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主要形式有:看实物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和看大自然说话等。如看实物说话教学:教师把装满苹果、梨、葡萄、香蕉、西瓜的大玻璃盘出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水果的形态、色泽,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趣味盎然,发言欲极强。

  听听说说。我常组织学生听广播、听电话、听谈话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话。如学生爱打电话,我设计了:你是班长,老师打电话到你家通知星期日看电影,请帮助转告其他同学;小康打电话询问妈妈病好了没有等等。这种训练带有很强的游戏性,符合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乐说、抢说。

  做做说说。即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操作过程和结果说话。比如《我会拼图》,学生用双手拼出各种动物姿态,随后说上一句话或一段话。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学生想说、爱说,常常是一发而不可收。

  演演说说。让学生担任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对话。如图书管理员与借书人、营业员与顾客、病人与医生、爸爸妈妈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等,要求学生在适当的场合说出最适当的话,体现了对话语言的应用性。

  游游说说。大自然是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会看到更多的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到处一片生机蓬勃的新绿;夏天,轰隆隆的雷声震动大地,耀眼的闪电划破灰色的天空;秋天,红通通的柿子挂满枝头,令人馋涎欲滴;冬天,下雪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早已准备好的说话题材。

  利用语文课,创设丰富多彩的说话情境,开拓说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说话机会。扩大说话训练的场景,增强说话训练的强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八、注重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

  上口语交际课,一定要互动,让学生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1)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如《有礼貌》一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扮演成年人的角色,以扩大学生口语交际的对象和范围。师生互动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不会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学生才能真正地自主思维,有了自主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学生从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同学之间,用说、问、评、议、比、演等方法,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群体之间互动。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课上可采用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法。如《看谁背得好》这一课,可用“打擂台”的方式,看哪个小组背得多,背得好,听得认真,对别的组的同学有礼貌。这时,为了小组这个群体的荣誉,学生就会对自己和他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积极参与活动,渴望依靠大家的智慧和行动赢得胜利。

  九、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心病还得用心来治”,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时,其它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的一丝勇气都要消失。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大纲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各年级教材中都有许多插图,我们万万不可忽视这些资源。文中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这些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可请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再进行说话练习。说话时要按一定的顺序,突出重点,语言表达要明确、流畅。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学了课文后,还可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地复述课文。也可凭借课文内容,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

  如《好孩子》一文,课文写了小玲上学时忘记带雨伞了,结果放学后,带了雨伞的小梅冒雨把小玲送回家后,自己才回家。课文并没有写小梅打伞送小玲回家的过程,可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观看课文插图上小玲进家门后的样子,想象她们共打一把伞回家时,会发生什么事,会说些什么话等。在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的同时,引导其余学生进行评议,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联想常常是促进新形象形成的媒介。在阅读教学中,可经常有计划、有选择地启发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自由联想,并模仿课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之后,可安排这样一个口头练习:小壁虎还可能向谁去借尾巴?他看到了谁,对方在于什么?他会怎么说,对方又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形式,连起来说一段话。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适时的让学生在课上说一说,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凑在一起看着春天的美景,会说些什么?大自然这么神奇,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教学《小猴子下山》后,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以《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为题,大胆练说。学了《两只小狮子》一课,让学生以《懒狮子变了》为题,自由想象,交流想法。

  鉴于口语交际是一个新事物,就像春天一样鲜活,就像原野一样蕴藏丰富,我不揣高低,试着走进“春天”的世界,试着“挖”几下子,纯粹是抛砖引玉,还请专家、教师一起来研究、探索,开创小学口语教学千紫万红的新局面。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抓住青蛙与小鸟的主次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导语:

  青蛙和小鸟争吵了起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该怎样向青蛙和小鸟讲道理呢?这节课,继续读懂课文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文中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谈谈读懂的内容。

  生甲:井底的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

  生乙:小鸟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不过井口大。

  生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

  2、谈谈不懂的内容

  (1)、“井沿”、“大话”、“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A、井沿:井的边沿。B、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C、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

  (2)、讨论:到底谁错了?

  生: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在井里,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3、朗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读中体验:

  A、用纸卷成筒看天空,了解青蛙的感受。

  B、把头探出窗外看天空,了解小鸟的感受。

  三、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四、拓展练习。

  续编青蛙跳处井口的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席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席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习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 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 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席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席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席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席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席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小学语文教案7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

  (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⑴ 第8自然段。

  ⑵ 第10自然。

  ⑶ 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2、23自然段。

  ⑴ 揪、吼、凶和推矛盾。

  ⑵ 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 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⑵ 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⑶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2)当得知让自己去采访前总统夫人的时候,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什么是“非分之想”?

  2、当责任编辑肯定了这件事以后,作者是怎样做的?“功成名就”是什么意思?“成竹在胸”是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讨论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罗斯福夫人什么样?“魁梧”是什么意思?“敏锐”是什么意思?“不可磨灭”是什么意思?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二、总结课文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 采访

  准备:扎进 寻觅 吮吸 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

  收获:获奖 座右铭

小学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改正常见的错别字。

  2.学会区别形近字,并组词;能从一组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能按要求给词语分类。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初步学会修改句子中用得不适当的词语。

  4.初步学会按指定的要求默读短文,做练习。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第1--5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练习第1题: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1.读读词语,口头进行尝试修改。

  2.说说错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何修改。书面填写。

  3.说一说平时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办。

  小结:形近字要细辨,音近字辨字义。

  三.练习第2题: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1.轻声读读,细细辨认。

  2.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一字多组。

  3.说说自己经常遇到的容易混错的字。

  四.练习第3题:找近义词。

  1.指名学生读句子,读通后再理解意思。

  2.找近义词:立即--立刻飞快--火速

  五.练习第4题:把词语分类。

  1.读题目,明确要求。

  2.理解。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

  农活:农业生产中的工作。

  农作物:农业生产中栽种的各种植物,也叫庄稼。

  3.读词语,将列举的12个词语按要求逐项分类写下来。

  4.说说其他的农具、农活和农作物名称。

  六.练习第5题:把句子写完整。

  1.读懂题目和例句。

  2.学生口头说一说。(寻求不同的答案)

  3.学生书面填写。然后读读自己写的句子。

  第2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第6、7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6题:划出句子中不合适的词语。

  1.学生边读句子,边划出句子中用得不合适的词语。

  2.说说如何修改。

  第1句“要求”和“严肃”搭配不合适,改为“要求严格”。

  第2句“爱护”改为“保护”。因为“爱护”一般用于人或组织所发出的动作行为。青蛙是动物,不可能做出这种动作行为。

  第3句把“纷纷扬扬”改为“啪啪啪地”。因为“纷纷扬扬”是指雪花、叶等较轻的东西飘洒的景象。“豆大的雨点”落下来肯定会发出较大的声音。

  3.读读修改后的句子。

  二.练习第7题:短文训练。

  1.读读题目,明确要求。

  2.初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一件什么事。

  3.指导解题方法:读短文后题目(1),明确要求。

  (1)默读短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捕鱼的经过。

  (2)依据短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列词语。

  (3)集体交流,自我订正。

  (4)读短文后题目(2),明确要求。

  a.在短文中找出有“果然”的句子读读。

  b.联系上下文说说“果然”的意思。(事情的结果和预料完全相符。)

  c.想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用上“果然”一词。

  d..用“果然”口头造句。师生评议。

  e.独立造句。

小学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情景想象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想象法、激励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新闻故事导入

  1、讲述15岁男孩自杀的新闻故事;

  2、师生讨论行为是否正确,由珍惜生命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谈感受

  1、老师范读,同学检查读音并圈出容易出错的读音

  2、生用词,说出初听感受

  3、老师引导同学通过故事来谈感受,师生一起为每个小故事概括标题

  学生讲述、老师概括并进行板书:飞蛾求生、瓜子生长、静听心跳

  (三)研读课文,感悟生命

  1、“飞蛾求生”事件

  (1)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说出最触动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重点句子。

  (四)情景想象,升华情感

  边朗读边想象,角色转换同学是飞蛾时,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五)作业小结

  分四组,自学另外两个故事,下节课师生交流,分享成果。

  六、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不放弃生命-弱小-极力、挣扎、跃动瓜子生长-挑战生命静听心跳-珍惜生命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2.熟读短文,了解短文含义,知道数字12的趣味所在,由此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词语中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激发学生探索数字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歌谣,学习3个一类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2”这个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有趣的,我们的生活与12有什么联系呢?

  同学们说出了很多,几天我们要读的这首短歌谣,精练地概括了12这个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还十分有趣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朗读歌谣:

  1.数字12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歌谣。

  2.指名读文。

  3.通过读文你知道了数字12有趣在哪里?关于12你还知道什么,补充一下。

  4.再读文,理解“学习总觉新知少,探索奥秘靠钻研”

  三、学习一类生字。

  简jiǎn 扩词:简单、简便、简化

  反义词:简(繁),简单(复杂)

  成语: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深居简出

  肋li 胸部的两侧

  扩词:肋骨、两肋、肋条

  奥o 部首“大”含义深,难于理解

  扩词:奥秘、奥妙、奥运会

  重点注意强调:奥字的上半部分不封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练习扩词。

  简(简单)(简洁)奥(奥秘)(奥妙)

  2.想一想,这些词句中的数字表示什么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理解,汇报,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3、毛笔写字练习

  可结合写字课进行渗透和教学。

  二、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一类生字并扩词练习。

  2.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有特殊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有趣的十二

  简 肋 奥

  分别扩词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科目:xxx

  二、教材:《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三、教学方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四、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

  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并布置作业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小学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闻一多的这首《也许》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前面教师在讲《现代诗三首》前,可引导学生学习“泛读导引”《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也许——葬歌》教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朗诵闻一多的诗歌,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以及他的“三美”主张是如何在《也许》中实践的,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扫清字词障碍,注意读出葬歌的沉痛之情。

  2、了解背景知识学习《也许》前,要求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了解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可由学生先介绍,教师再明确。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有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诗派,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诗流派。

  3、诵读本诗,品味诗 情①读完此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真实感触)②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中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③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参考:诗人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

  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

  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它是睡着了。

  “那么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

  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少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明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教案《《也许——葬歌》教案》。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④作者在诗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参考: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

  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

  诗人以“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全诗出现5次),使作者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这样更能突显作者对女儿的挚爱,视她虽死犹生,所以诗人不愿说女儿已死,而是说女儿只是安睡。

  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那却是作者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

  用平静的笔触写成此诗。

  4、感受艺术魅力。

  讨论: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德是个“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三美”在《也许》一诗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参考:“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

  《也许》全诗一节16行,每行9个字,即9个音节,但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

  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

  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

  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

  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

  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

  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

  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与音乐美、绘画美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呢不过为之,堪称“三美”的典范。

  5、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歌《死水》,使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分析这首诗。

  6、个性化学习的指导(任选其一做答)。

  ①根据《也许》这首诗提供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改写一篇文章(可参看课后练习三)。

  ②读完《也许》我们被闻一多深挚的感情所打动,有感于他对女儿的无限怜爱,试着给闻一多也写一首诗吧,表达对这位悲痛不已的父亲的深深理解。

  关于课后的信息化教学的课外拓展:《也许》让人想起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同样是痛失,同样是深沉细腻、痛彻心肺父爱,请简评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小学语文教案14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蚂蚁吗?

  2、今天,老师就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和蚂蚁有关的故事。(贴蚂蚁图)

  3、板书课题:16、蚂蚁和蝈蝈

  4、指名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第二个"蝈"为轻声。

  5、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故事里不止有可爱的小蚂蚁,还有蝈蝈。(贴蝈蝈图)

  蚂蚁和蝈蝈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自身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音读准;词要连读;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

  (1)指读生字词和难读词句:

  粮食 纳凉 装满 洞里 神气

  躺在 躲到 自由自在

  (2)指读难读句子: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3)分自然段朗读。

  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同学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纳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纳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讪笑他们,自身还躲到大树下纳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同学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身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同学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类。“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06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四篇11-01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六篇11-02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11-04

语文园地七教案11-04

《语文园地六》教案11-02

小学语文日记06-17

兰兰过桥语文教案11-02

语文课程教案11-06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5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