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教案

时间:2022-11-06 16:25:56 教案 我要投稿

《井》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井》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井》教案

《井》教案1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抓住总起句展开具体叙述的方法。

  4、 懂得“正是由于前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水井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人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呀!”

  教学准备:古井的图片、自制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基础性诊断练习。

  (一)导入新课,揭题。

  当今的社会人们生活用自来水非常方便,一口井也许很多人都看不上眼,但是作者对他家后院菜园里的水井却有着特别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井》。

  (二)初步练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古老 记载 繁星 竟然 滋味 倒映

  2、 检查自学效果。

  (1) 认读生字。

  (2) 交流词语意思。

  (3) 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知道。

  3、 书写生字和习题3中的词语。

  二、 发展性诊断练习。

  1、 练读课文思考:(1)这口水井在哪里?(2)这口水井有哪些特点?(3)作者由水井想到了什么?

  2、 讨论问题(1)。

  “在菜园里”说明了什么?哪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古井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一段。

  3、 画出2——4段每一段的总起句。重点指导学井水“很清”这段。过程:

  (1) 读相关内容思考: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水很清的特点的?

  (2) 作者怎样叙写这件事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 运用扶、放学习水“很甜”“很凉”两部分。

  三、 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 这清清的甜甜的井水养育了几代人,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出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呀!)

  2、 学生联系前几个自然段分组讨论理解上述句子的意思。

  3、 交流;指导朗读;背诵。

  四、 自主性学习诊断。

  1、 学习2、3、4段总分的叙述方法。

  2、 学生练习写一段话。如:今天的天气很热……

  五、 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22 井(古老)

  清

  井水 甜

  凉

  掘井人 给人们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二)诵读感受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点拨:

  ①补充注音:

  辄(zhé) 髻鬟(jìhu2n) 掠(lüè) 夫(fú)能不以游堕事(léi)

  ②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三)研读探究

  1.小组学习,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用“____”在文中标出。(提示:“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提示:“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归结: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提示:“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5.研读课文第3段,讨论: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惟一的答案。)

  (四)品读玩赏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正楷或行楷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同学或朋友。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

《井》教案3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井》教案4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井》教案5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3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4

  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语 :

  一生背诵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灯播放春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北国初春的美景。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2. 自由朗读课文三次,整体感知课文:

  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② 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结构提纲。

  ③ 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全文。

  3. 探究:

  ① 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4. 诵读课文。

  将你觉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来,且当堂背诵给同学听。

  5.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生活的描写,抓住了景物特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运用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写景、妆物、抒情。

  6.分享。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动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与大家同分享。

  7.分享情感。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会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读课文

  感受袁宏道笔下的北国初春的美景。能背诵的同学,不看书背诵。

  9. 比较

  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进行比较。

  10.描绘。

  我们生活在江南,对江南初春的美景极为熟悉。用自己的笔描写之。(可以写作,也可以画画)

  11. 作业 :

  ① 整理描写春天的诗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③ 背诵全文。

《井》教案6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具准备:

  U盘

  教学时间 :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鲜妍(yán)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井》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习,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井》教案8

  【教学目的】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

  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廿( )

  鹄( )

  鬣( )

  茗( )

  罍( )

  蹇( )

  倩( )

  髻( )

  鬟( )

  浃( )

  乍( )

  澈( )

  靧( )

  曝( )

  呷( )

  三、串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燕地寒:燕: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

  靧面,洗脸。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四、讨论、分析课文

  1、请同学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4、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5、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6、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体、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

  游的愿望。

  8、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县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⑴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默写全文。

《井》教案9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井》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 鹄 鬣 蘑 蹇 倩 髻 鬟 浃 乍 澈 面 曝 呷

  ⑵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归纳加粗词的意义:

  之:局促一室之内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然: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⑴ 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

  ⑵ 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

  ⑶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

  ⑴ 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

  ⑵ 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

  ⑶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靧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比喻句:

  ⑴ 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 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⑵ 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⑶ 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二、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井》教案11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

  “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

  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井》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范仲淹的指引下,登游了湖山辉映的岳阳楼。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

  二、品读赏析

  1、了解作者、咬文嚼字。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时、始、乍、得、然

  (2)词类活用

  (3)重点虚词:之、夫

  (4)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构内容

  o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o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o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o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7、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可否删掉?

  明确:运用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2)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3)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抑→扬)

  课后小结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板书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井》教案13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井》教案14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井》教案15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美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独特地发现生活。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1、教师导入: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胜枚举,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独辟蹊径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国初春到底美在哪里。

  2、作家点评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性灵”说,反对仿古,追求自然。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课文阅读

  1、个别朗读: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录音范读。

  3、正音再读。

  4、文言实词、虚词理解:

  1)自读课文,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作上注释。

  2)再读课文,将自己无法理解和肯定的词语划上横线。

  3)班级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答解疑。

  4)翻译接力:轮流逐句翻译课文,教师点拨,译出原文精髓。

  明确:

  第一段:

  燕地寒:燕(归的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第二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

  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

  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靧面,洗脸。

  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第三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带着理解边读边试着背诵

  三、课文理解

  1、 学生阅读欣赏板块,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横线。

  2、 根据欣赏板块对照课文,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3、 教师组织班级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用文中语句说说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2)第一自然段可删否?为什么?

  3)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4)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5)本文用了很多比喻,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6)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有什么好处?

  7)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性灵”?

  明确:

  1)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2)不能删去,这段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4)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5)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山水风光→柳梢、麦田)使全文景物细致而有层次

  7)个抒己见

  欣赏板块一——《满井游记》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口古井,“径有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满井因此而得名。

  袁宏道向来是弃尘世、近山水;官场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便兴冲冲急匆匆走进大自然。“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饰不了他失意的郁闷。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过两年,袁宏道又称病辞职,居闲达六年之久,再次开始他的漫游。

  欣赏板块二——《满井游记》鉴赏

  《满井游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而简洁,但公安派推崇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直写性情”的文学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作者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的早春“余寒犹厉”的特征。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下文也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出手不凡,极其经济的一笔。

  “天稍和”还未写春,读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心情愉悦,所以,他笔下的万物都是美好的,后人曾这样评价过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的确如此,融进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动人:“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垄上的麦苗出土不久,随微风摆动,那麦田竟然像飞驰的骏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衬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绝。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迹。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写起了那寥寥可数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边饮酒边唱歌;有的红装素裹骑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好一幅早春郊游图!面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作者又怎能不“近狂矣!痴矣”!自然与人出神入化的和谐,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社会呢?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作者好似还未尽意,又补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籍,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欣赏板块三——性灵说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序小修诗》)。

  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公安派强调诗歌的“真”、“趣”、“淡”,认为这是“真性灵”的体现。他们提倡质朴,反对铅华。

  五、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1、模仿下面的文章写一篇对课文的赏析文章,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对春的独特感悟融合进去。

  北国早春

  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袁宏倒“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井》教案】相关文章: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11-14

陪嫁井11-14

小猴掉到井里了11-14

《童年》教案11-05

分类的教案11-05

《心术》的教案11-05

《变脸》教案11-05

《信条》教案11-05

还物的教案11-05

中班的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