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术》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术》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心术》的教案1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心术》的教案2
一、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道”“将”“所以”“固”“以”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了解苏洵政论文的文风,整体感知文中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识别个别文言现象,最后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洵的军事思想,并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中去;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教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三、课时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四、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二)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费和军队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更导致军事上的骄惰无能。苏洵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根据历代军事经验和理论,提出用兵的看法,写出了10篇军事论文,总称《权书》,《心术》即为其中一篇。
(三)解题:心术:
(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
(2)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四)研析课文
1、梳理第1节字词,点拨:
(1)概括内容:论为将之道
(2)为将之道的核心在于治心,何为治心?包括哪些方面?
——治心即心理修养,包含两方面:超人的镇定和极度的沉静。
2、梳理第2节字词,点拨:
(1)本段论述治兵之道,治兵的关键何在?
——上义。正义性是军事行动的准则。
(2)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3、梳理第3节字词,点拨:
(1)待战之道在于四养,请指出四养的方法,并思考四养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2)如何理解作者的“养心”之道?
养心即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现代管理学适量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这样士兵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
小结: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
4、梳理第4节字词,点拨:
作者认为临战之时的将领应当“智而严”,而士兵则应“愚”,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的成分在内。
5、梳理第5、6节字词,点拨:
(1)概括两段的'内容:战时的用兵之道——知己知彼
(2)指出第5节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3 )分析“理”、“势”、“节”
6、梳理第7、8节字词,点拨:
(1)概括两段的内容:论战时运思之术——善用长短之术、善用兵之道
(2)分析第8节的论证方法:正反比喻论证。
7、结合练习一,具体说说各个自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
8、精华赏读,体会苏洵政论文的文风,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总结全文,与《六国论》比较阅读。
为将之道
治兵之道
心术待战之道
临战之时
战时的用兵之道
战时运思之术
教学反思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心术》的教案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文章结构
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中心
(三)作业
《心术》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4)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
[1]、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2]、论“兵”(“凡兵上义”)
[3]、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
[5]、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
[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7]、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
◆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4、精华赏读:
[1]、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2]、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5)作业:
[1]、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2]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后面的问题
(一)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
(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
(3)然后可以制利害( )
(4)凡兵上义( )
(5)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
(6)惟义可以怒士( )
(7)未战养其财( )
(8)所以养其财( )
(9)丰犒而优游之( )
(10)小胜益急( )
(11)小挫益厉( )
(12)而士不厌兵( )
(13)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
(14)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
(二)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因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士皆委已而听命( )
(2)邓艾缒兵于蜀中( )
(3)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 )
(4)彼因有所侮而动也( )
(5)能以兵尝敌( )
(6)故去就可以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
译:
(2)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
译:
5、这两段中,作者认为作战时,作将领的应该( ),作士兵的最好( );出兵时应该要做到( )。
(三)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晰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则力有馀矣
6、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出动)知节而后可以用兵(节制)
B、知节则不穷(困窘)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应付)
C、彼将不与吾校(通“较”,较量)吾蔽而置之(隐藏)
D、彼将强与吾角(坚决,强硬)吾抗而暴之(反抗)
7、下列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疑而却(退却)吾阴而养之(暗中)
B、使之狎而堕其中(阴险)使之无所顾,有所恃(依靠)
C、尺棰当猛虎(相当)可以将矣(带兵)
D、冠胄衣甲(衣服)据兵而寝(靠着)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9、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
⑵、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译:
(四)
阅读下面一段完成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参考答案】
1、A2、B3、B(暴为显露)4、C
【《心术》的教案】相关文章:
扁鹊施换心术09-05
《读心术》读后感11-02
《心术》观后感09-21
观后感1400字 心术观后感10-11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9-24
安全教案安全教案06-21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8-10
幼儿教案数学中班教案09-28
口算的教案10-04
《穷人》的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