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时间:2022-10-30 16:06:15 教案 我要投稿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9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6。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6》。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

  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

  (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

  一、感知与积累

  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亮点之一)

  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

  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点口头提示执教者)(亮点之二)

  三、应用与提升

  《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预计是全课高潮)

  (说明:本教案是为本次全省教学比赛的深圳选手而设计的。罗湖区教研员周启泰老师、罗湖区松泉中学杨建华老师、翠园中学初中部朱碧波老师也参加了讨论)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案 篇7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⑴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⑶ 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⑷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⑸ 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⑹ 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五、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理解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ó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体裁,又强调了本文是借“千里马”及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

  简介作者略。

  三、熟读课文:

  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

  (一)初读。

  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作好朗读的准备。然后,教师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

  (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

  抽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翻译后,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提问:第一段中的“故”字什么意思?(所以,表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前两句)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么?(阐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抽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中“且欲与……其能千里也”。翻译完评议后,教师补充强调:朗读时,这两句词语间短暂的逻辑停顿应是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读音:“一食,,(‘食不饱”,均读shí;“食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读sì音,通“饲”。“是马也”的“是”,代词,可译作这些、这。

  提问:这些马指什么马?(千里马)千里马为什么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导学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推及“食马者”的无知,并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教师点示:第二自然段,从全文看,这是承开篇句而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又提问:“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食马者,但翻译时不必补出)那么,“鸣之”句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翻译时也应该把“食马者”当主语,作“听它叫……”译)“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话写得很形象,表现了“食马者”的什么?(无知之极)那么,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着力写“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然后,抽学生翻译最后两句。

  翻译完评议后,教师点示:“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首段指出只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了;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第三段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三)再读课文。

  仍抽第一次朗读的三人分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评议:肯定比前面所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还没有读出来。

  教师引发: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达到“美读”的效果,先要确定朗读的基本浯调,有的课文应以庄重、严肃的语调读,有的应以活泼、愉快的语调渎,有的是贬冲、斥责的语调……这篇文章的基本语调应该是什么呢?要确定它,必须要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进一步议论、分析课文寓意。

  教师激发:结合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境况和“预习提示”,大家议议,这篇文章是不是只写“千里马”?是不是表现出作者更深层次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什么?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议,老师评,边议边评,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接着教师点示:借“千里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采用了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那么,这篇文章朗读的基本语调应是什么?(悲愤)基本语调确定后,要贯穿全篇,但并不是说语气、节奏等方面就没有变化。随着内容的展开,语句的变化,语气可有急有缓,声调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节奏可有强有弱。还要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现在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录音。

  (五)听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会: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录音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等。

  (六)再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组分段朗读。然后,要学生评议推选一位朗读得最好的朗读全文一遍。

  四、布置作业。

  在做好课文后的练习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道练习如下:

  1.文中五个“也”字都为语气助词。在课后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五个“也”字的语气有些什么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朗读,确实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此开展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要学生朗读,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是个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因种种原因,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略显不足。本设计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去高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有效的引导。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导。

  如本设计提出要达到“美读”,必须先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接着,提出“美读”的第一步,是确定朗读的基本语调,然后,提出“美读”还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逻辑停顿、逻辑重音等方面的变化,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朗读好的过程,掌握怎样才能朗读好及怎样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朗读实践,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使理论认识指导与朗读实践结合,使之落到实处。

  本设计囿于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将具体指导一一点明写清,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体的操作中,执教者应结合本课,在自己反复朗读和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体会朗读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预测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足,设计出准确无误的纠正、改进方法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给予准确无误的切实有效的具体指导。再次,把朗读和分析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初读”后,对学生讲清要朗读好,达到“美读”的效果,必须切实弄通、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朗读训练的需要,分层次逐步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如设计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课文”和“进一步分析课文”两个阶段。最后,要学生反复朗读,这时的朗读,既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内容、感情的过程,又是朗读训练深化的过程。

马说教案 篇9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七。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11-15

《马说》教案15篇11-25

《马说》教案(15篇)01-24

《马说》教案汇编15篇03-09

文言文《马说》教案03-13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10篇02-12

《马说》教案范文十篇02-13

《马说》教案锦集六篇01-10

关于《马说》教案模板汇编6篇10-20

《马说》教案范文锦集7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