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认识《战国策》多媒体出示: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聆听教师名言导入语,和文章内容链接,进入课堂情境学生试说题目意思,在教师引导下理解题目含义。通过阅读,了解邹忌其人阅读相关资料学生整理笔记由名言导入,切入课文,实现和文本的链接,自然而不牵强。了解文本题目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容;了解邹忌其人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疏通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grave;)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aacute;o)于齐 间(jiagrave;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三)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逐段翻译)教师明确: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5、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多媒体出示):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多媒体出示):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学生初读课文解决课文生字词读音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学生熟读课文试译,画出文本重点词。
根据教师出示的重点句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互相交流此类活用的词的意义,能够重点区分、比较根据一词多义的重点句子,理解一词多义,根据词义尝试自己翻译句子,理解句意。将以上的重点词语解释整理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默记。疏通课文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在让学生读通、读准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教师给予点拨。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实词、虚词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起到强化突出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分散又有集中,有自学有点拨,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多媒体出示):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多媒体出示):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五、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rsquo;”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六、难点探究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分别回答古今义的解释在教师点拨中强化理解结合教师出示的组句归纳文言句式回答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分角色朗读,讨论其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从课文中找出表明邹忌态度的词句,探究其心理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邹忌劝谏的过程齐读劝谏的结果,理解邹忌劝谏的意义。古今异义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通过教师多媒体出示起到强化作用,加强平时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简单归纳句式,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抽丝剥茧,通过读、讲结合,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内容,言之有物,为后面疑点的探究做好铺垫。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二是“善”,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虽欲言(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本篇节选部分主要记载了齐国谋士邹忌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威王听民意从而达到强国家的良好效果。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注重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太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在保证落实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考虑怎么把文言文的课教得更加 生动活泼,考虑怎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3、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4、领略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读全文,弄准字音。
2、布置学生上网查关于《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3、布置学生书面翻译文章。
4、教师做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 导入 ,激发 激趣:
众所周知, 评价 美丽女子 的词语有很多,经典的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是在形容哪些美女么? 对,是在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 英俊男子比如有宋玉、潘安, 那大家知道有评价 英俊男子的词语么?比如说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矮。这就是美到极致啊!今天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英俊的男子——邹忌, 内外兼修, 不仅长的美,而且他的口舌功夫也是相当的一流啊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音读: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示范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强调积累正音:
昳 丽 yì 朝 服衣冠 zhāo 朝 廷 cháo 谤 讥 b à ng
时时而 间 进 jiàn 朝 于齐 cháo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意读: 再读课文,翻译文章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章。
2、各组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成果。
3、教师评价订正,归纳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呢?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③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 孰视之:孰,通假字,通“熟”。
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⑥ 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⑦ 皆以美于徐公:以,动词,以为,认为。 再如“以师赴秦军”,“以”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⑨ 能谤讥于市朝: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
⑩ 期年:满一年。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断句,读出节拍。
四、情读 :品读句子,读出情感
1、品读妻、妾、客的回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① 学生示范,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读出情感。
② 学生分析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③ 教师明确:
妻:私——偏爱。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对丈夫情感深厚而强烈, 不排除有美化自己丈夫的成分,有点夸大其词,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 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由衷地称赞 ,用感叹句 。
妾:畏—— 畏惧。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对丈夫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顺着妻子的话说说而已。
客:求——有求于人,说点应景的客气话、奉承话,句末用句号,陈述句,情感一般。
板书: 妻——私(偏爱)
妾——畏(畏惧)
客——求(请求)
2、品味邹忌的劝谏艺术:
提问:
① 邹忌是怎样劝谏齐王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邹忌的劝谏思路是从家务事谈起,由家而国,道理相同。
(板书)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客——求(请求)——子民
面临 现状 :奉承话 王之蔽甚矣
解决方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实施 过程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最终结果:齐国称霸
②你认为邹忌的劝谏为什么会成功?
教师明确:
邹忌含蓄劝谏,齐王从谏如流,齐国称霸。
3 、师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五、美读:调动情感,美读文章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课堂小结:
翻译文本,诵读对话,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理清思路,明了逻辑,欣赏邹忌劝谏艺术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1、假如你的表妹要上高一了,学校安排军训,但是表妹怕晒黑,不想去参加,如果姨妈希望你去劝说表妹,你会怎么劝谏她呢?
2、假如你和同学上街,同学不走人行横道而横穿马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3、家人闲聊时,妈妈告诫你说遇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可千万不要去扶起,否则容易找上麻烦,你会怎么回答妈妈的话呢?
学生任选一个问题,或者自己创设情境,然后加以回答。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王之蔽甚矣 →称霸
客——求(请求)——子民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常抓不懈,落实 对文本的 诵读, 注重创设情境以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19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1-0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10-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8-0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8-2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1-24
【精华】《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10-0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合集5篇07-30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