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充分展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
2、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用色彩鲜艳的气球将活动室装扮起来,在活动室中间用彩纸悬挂许多幼儿能接触到的各色气球。
2、在活动室的空地上铺上大白纸,周围摆放色彩丰富的水彩颜料和各种绘画工具(喷壶、毛笔、纸团、刷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玩气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去小一班玩一玩,咱们看看小一班的活动室和我们的是不是一样?这么多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你们去玩玩吧。”(幼儿自由、兴奋的玩气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找喜欢的气球,引起幼儿对色彩的注意。
教师:“这么多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气球给小伙伴说一说,给老师说一说。”(幼儿自由找气球,自由讲述,其间教师个别提问:“你找的是什么气球?为什么喜欢这个气球?)
2、集体游戏“气球跳跳跳”,引发幼儿感受色彩的美。
教师:“咱们一起玩游戏《气球跳跳跳》我们边念儿歌边围绕气球跑,当念完儿歌后拍你喜欢的气球,看谁的气球跳的高。”
幼儿念儿歌:“大气球,真正好,拍一拍,跳一跳,我的气球跳得高”。念完后幼儿去拍气球。教师提问:“刚才,你拍的是哪个气球?”幼儿反复玩2―3遍。教师提问:“这么多花花绿绿的气球飞起来你看着像什么?”
3、玩颜色,让幼儿充分展示对色彩的感受。
教师:“花花绿绿的气球这么美,谁能想办法把它们画在这张白纸上?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自己喜爱的颜色在白纸上玩色。教师对个别幼儿提供帮助。
三、结束部分: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探索、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科技进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讲述火箭的构造。
3、初步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及火箭上天的过程。
活动准备
1、ppt:火箭
2、ppt:太阳系八大行星
3、折纸火箭2个(平头,尖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游戏:到太空旅行
指导语:孩子们,坐上我们的小飞船,一起到太空中旅行吧!
2、播放幻灯片:太阳系八大行星
教师与幼儿一起进入“太空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星球图片。
二、展开
1、谈话:火箭本领大
提问:在太空中旅行中时,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是怎样到太空中去的吗?
教师: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飞到太空中去,只有用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
火箭还可以运载炸弹,我们称它为“导弹”。
2、观察讲述火箭的外形特点
图片:火箭
(1)幼儿自由观察了解火箭的外形。
(1)提供火箭模型,幼儿分组自主探索发现,教师适当指导。
(2)提问:你们谁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结:火箭是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分三节,头是渐渐的。
3、小实验:火箭的头为什么是尖尖的?
(1)提供两种不同的纸火箭,一种头是尖的,一种头是平的,
请幼儿试一试哪种纸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2)提问:你发现哪种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还有哪些东西为了飞的更快,头也制成或是尖尖的?
(3)小结:飞机、子弹、标枪的头也是尖尖的,是为了在飞行时减少空气中的阻力,非得更快。
4、ppt:火箭,了解火箭发射的过程。
提问:刚才还有许多小朋友发现火箭是一节一节的,这又是为什么?
你看到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小结:第一节火箭燃烧完时,第二节火箭开始点火,
第一节火箭的外壳自动脱落,火箭变得轻了许多,跑得更快。
火箭第二节的燃料燃烧完后,外壳也脱落下来,火箭变得更轻,跑得更快。
当第三节火箭的全部燃料燃烧完后,火箭与卫星,卫星刚好进入预定轨道。
所以火箭设计成三节是为了非得更快。
5、游戏:火箭上天
三、结束
鼓励幼儿学好本领,长大后去探索太空中更多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我爱探索
活动目标:
1、学会利用眼睛、手、耳朵及鼻子对事物进行观察。
2、知道并能说出五官和手的功能。
活动准备:
有香味的手帕、小袋子、饲养箱。
图意说明:
幼儿从秋天户外活动中学习运用五官去认识环境,并能探索大自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幼儿现在是什么季节,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利用五官发现季节的特征,再让幼儿自己动动眼睛、手、耳朵,鼻子,说说这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小朋友对于现在什么季节,他们都不知道,老师告诉他们的“秋天来了”,由于在开学小班适应期里,与孩子们一起做过“小手拍拍”的游戏,因此,我说一个器官,孩子们基本都能够指出来,并能够说出它的名称,如:嘴巴、眼睛、鼻子……。)
二、课堂活动:
1.让幼儿伸出手来,摸一摸桌子,告诉幼儿手可以摸东西。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的小手,也能够跟老师一起把小手伸出来,我让他们摸摸自己的小椅子,他们都很高兴,用自己的小手去摸摸椅子,有的还用小手去摸摸别人的小椅子,很兴奋)
2.让幼儿看一看幼儿用书,告诉幼儿眼睛可以看东西。
(当让孩子们看书后,问他们“眼睛用来干什么的?”大部分孩子能够说出看书、看东西的。)
3.拍拍手,引起幼儿的注意,并告诉幼儿因为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所以才会听到教师的拍手声。
(当我拍拍手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跟着我拍手,我问“刚才老师在干吗呀?”杨苏芮小朋友就说:“老师在拍手。”“那你们怎么知道我拍手呢?”有的说“用眼睛看的”。“那拍手是什么声音的”?“啪啪啪”“你们用什么器官来听到声音的?”“耳朵”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4.拿出一条有香味的手帕,让幼儿闻一闻,告诉幼儿因为有鼻子,所以可以闻到香味。
(我出示了一条有香味的手帕,给每个孩子闻了闻,孩子们都说香。问他们,“用什么闻到香味的?”“鼻子”一部分认真听的孩子在回答。)
三、课外活动:
1.先带着幼儿到一棵大树下,让幼儿用手摸摸树千、树叶,并让幼儿用眼睛观察,整棵大树及大树的叶子、枝干等。
2.带着幼儿蹲在草地上,看一看草地上有没有小昆虫等,然后问幼儿刚刚看到什么。
3.问幼儿用手摸树干、摸草地的感觉。也可以捡一块石头让幼儿摸一摸。
4.当幼儿都能明白眼睛可以看东西,手可以摸东西后,让幼儿安静。
(我带孩子们来到娃娃城那里的树下,让他们自己去摸摸树,摸摸草,和小树、小草亲近亲近,孩子们好兴奋呀!都用手去摸,张群淳小朋友还告诉我,“顾老师,这个树摸摸是毛的。”“小草好长呀。”“这个树尖尖的。”……孩子们把自己看见的都来跟我说了。)
5.教师随机寻找各种声音,如:风声、鸟叫声……
6.当教师找到声音时,立刻请幼儿听声音,或间幼儿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7.教师可以多找几种声音,让幼儿听,并让幼儿说出那是什么声音,也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其他的声音。
8.带领幼儿到花丛旁边,让幼儿看花的颜色,并提醒幼儿看这是眼睛的功能。
9.再让幼儿闻一闻花香,提问幼儿花是什么味道呢,并请幼儿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鼻子闻到了花香。”教师可以捡一些叶子、石头、花 朵……带回教室。
(在小朋友互相交流后,我就让他们安静下来,用耳朵听听,能够听到什么声音?这时,孩子们都静下来,用小耳朵来听,“老师,我听见小朋友说话的声音。”“听见很吵的声音。”“听见小朋友念儿歌的声音”……)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利用眼睛、手、耳朵及鼻子对事物进行观察以及知道并能说出五官和手的功能。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对于五官倒基本已经知道了,今天通过让幼儿在教室里感受,以及在教室外来感受:用眼睛看大树、草地等;用手触摸椅子、树干、树叶、石头;利用耳朵听听风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拍手声、钢琴声;利用鼻子闻闻花的香味及手帕的香味……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体会观察的乐趣。孩子们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很兴奋,也很享受,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走,我感觉这个活动上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虽然孩子们刚刚上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困难,坐不住,但是,今天这个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玩玩、看看、摸摸……他们很开心的,因此也能愉快地学。
其实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都是不错的,只要我们老师稍微点播一下,去做引导人,孩子们就会认真地去做,去观察、去分析、去了解。
因此,我觉得,在孩子们的任何活动中,多让孩子们走近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感受到生活中的形形色色,感受到生活中的种种乐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不怕失败,敢于克服困难。
(2)在操作中能与同伴协商,共同配合解决操作中的困难。
(3)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使鸡蛋摔不破的包装方法。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包装鸡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装的鸡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的材料:纸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萝、棉花、报纸、硬纸板。
(2)熟鸡蛋、皮筋、透明胶带、曲别针、剪刀、毛线、粘钉、橡皮。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教师:前几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许多包装盒,通过观察小朋友发现了包装对东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把东西固定住,再垫上一些比较软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装盒,共同观察分析包装盒的作用。
2、提出问题:
今天请小朋友当运输鸡蛋的工人,包装鸡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猜想并记录:
师:你们两人一组商量一下包装鸡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装?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咱们试一试,看用哪种方法包装摔不破鸡蛋。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
重点指导: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够的空间填充软的材料。
(2)鸡蛋要放在中间,使鸡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软的材料保护好。
(3)填充物要充满容器,使鸡蛋固定。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5、交流与总结:
你的实验和猜想一样吗?为什么?
6、活动延伸:
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试一试。如:站在椅子上举起来让鸡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科学教案 篇5
导学目标:
1、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导学重点: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导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准备:磁铁 缝衣针(或大头针) 支架 细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出示缝衣针与曲别针,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用针吸起曲别针吗?(试试看、不能)
2、师:老师能,你们相信吗?
(演示,用磁铁摩擦针,吸起曲别针)怎么样,老师能让小针吸住曲别针吧。
3、师:其实老师是有秘密的,现在老师就把秘密告诉你们,你们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针,你们想试试吗?
4、板书课题:神奇的小针
二、活动1制作“魔力”小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2)温馨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时还要小心别扎手。
(4)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针能吸引曲别针。)
三、研究“魔力”小针
1、活动2
师:用细线把摩擦过的小针水平悬起,使它轻轻转动。待其静止后:
同学们再看看小针,记住它所指的方向。几次转动小针,待其静止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活动3
把你们做好的“魔力”小针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轻轻转动泡沫塑料板。
(静止后)小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3活动 4
拿你的“魔力”小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猜想与交流
1、我们发现“小魔针”具有哪些“魔力”? 能对“魔力”产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释吗?
生 :猜想(根据记录下来的情况)
2、各小组汇报。
我敢于猜想,对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书28面的“指南针的家史”
六、作业:先看视频,自己再动手做一个指南针。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7篇】相关文章: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6篇10-22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10-25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10-22
【精选】科学教案汇总10篇10-22
科学教案合集6篇10-26
【精华】科学教案4篇10-25
【热门】科学教案4篇10-24
科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10-27
实用的科学教案汇编10篇10-27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5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