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案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掩耳盗铃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掩耳盗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掩耳盗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篇5
一、 指导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 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 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 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 揭示寓意,扩展
6. ,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扩展。
1、 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作业布置。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五、学习效果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习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相关文章: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10篇04-05
实用的掩耳盗铃教案4篇10-17
掩耳盗铃教案汇编7篇10-20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7篇10-15
【精品】掩耳盗铃教案四篇10-16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5篇10-17
读《掩耳盗铃》有感03-21
掩耳盗铃读后感04-15
《掩耳盗铃》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