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乐村居的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清平乐村居》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
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2、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3、读出了余味。伊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综观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尤其是伊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留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2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
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唱: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写: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以“乐”、“演”、“唱”、“写”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3
一、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四、媒体设计
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页。该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走近村居”
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 “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2、配乐演绎,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三) “留连村居”
1、配乐诵读,外化词意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2、诗情画意,领会词境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 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 中的“辛词全集” 、“田园诗句”,及页中的“ 唐诗宋词” 、“全宋词”等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六、整合点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整合点一: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平乐 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整合点二:互动探究,体会词义
《清平乐 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 ”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整合点三:美文美读,感受情境。
《清平乐 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 的“茅檐清溪图” “翁媪相媚图” “大儿锄豆图” “中儿织笼图” 及“小儿剥莲图” ,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整合点四: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平、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站等相关资料制成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 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媚、翁、媪、亡赖、剥。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词的意思。
3.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5
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
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4、小儿剥莲图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拓展建构,走近作者。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
(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6
《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充分实践“以读为主线,以口语表达为核心”的组块教学,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的时候,由于本词的语言平白而清新,情感真挚而朴素,所以教学时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以“溪”带人,在情景交融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醉”中体会翁媪的“喜”,在“其乐融融”中体会出“稼轩词的别调”。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这节课我们先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欣赏几幅功力非凡的国画。
播放一组国画图片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讲究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有时它还留有许多空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国画上一般还题上字,盖上印章,使之成为一幅完美之作。
2.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4、指导读题: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乐”的读音“yuè”,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5.题目的意思能理解吗 (乡村人家)
6、过渡: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 怎样的人家呢 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
第一,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精美的国画作品,倾听老师的抒情解说,使学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国画的特点——空白,为后面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埋下伏笔。
第二,由课外国画引入课文插图,让学生给画取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轻松地说出了各具特色的画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老师本来想范读,可今天嗓子不好,你们愿意代老师读吗 代老师读,一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你们马上就要代表老师读了,预习时读了几遍 为了替老师争光,把小老师当好,你们把这首词再读两遍,怎么样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
老师以自己嗓子不好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请学生做小老师代老师读,为老师争光。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为了能当好小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
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我相信小老师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
这一块的教学对学生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领会“读出节奏”,老师通过两种范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对于整首词的节奏,老师没有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出不同的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如果老师范读,一定不用看书,站在讲台前背诵出来,那多自在,多潇洒,也更能体现老师的风采,你们做小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诵出来吗 你们再准备准备,好吗
2.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
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读成诵,展示小老师的风采。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
吴音:江西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国还包括现在的苏州上海等地方。听过苏州上海说话吗,听懂吗 他们说的是地方方言,称为吴侬软语,又叫“吴音”。板书:吴音
无赖的古今义:
现在多指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耍无赖、无赖之徒。此人乃是远近闻名的无赖。
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疏密有致,学生质疑时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词,老师没有一一作答,只让已理解的学生很快地一说而过,重点放在理解“吴音”和“卧剥莲蓬”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吴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吃莲蓬的滋味,让学生感知了小儿的`“无赖”。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六、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七、五读课文,读出情趣。
1.读到现在,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 为什么 (一老一少)
2.老师范读。(动作表情适当夸张,展现出老人的亲昵、小儿的顽皮)
3.各自练习(可设计动作)
4.指名读。
5.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弃疾先生是什么态度
6.对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谁了解 (课件:介绍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经被金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主张抗金。但他的主张不仅没被采纳,自己却遭到奸臣打击,在江西农村闲居了18年!这首词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
7.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辛弃疾“喜”什么 联系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喜”?
8.刚才我们给这幅图起了个名,现在能不能在这幅图上题一句话
9.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读,把这首词内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样读,并努力尝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
八、作业:
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
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设计意图:
训练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
2.齐读课题。
二、解诗意
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三、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1)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
2)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
3)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1)“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
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2)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3)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4)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
小儿在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可能还会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5)看到“莲蓬”,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图)想象小溪里的荷花,看图进行说话练习
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小鱼儿在溪水里追逐嬉戏。小溪里的荷叶像(舞女的裙),又像是(一顶顶绿伞)。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花瓣已经落了,硕大的莲蓬随风起舞);还有的(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时,一些小蜻蜓飞来了,停在了刚刚长出来荷叶上面……
(学生交流)
这使你想起哪些诗来?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悟诗情。
1.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于是免不了要问上一句“白发谁家翁媪?”就让我们来问一问。
综合探究:
这一家老小住在低矮的茅屋里,风一来,茅草就会被风刮走,冬天就更冷了,日子应该说过得很不容易。可是,你看他们怡然自得,其乐融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2.诗人二十多年闲居在上饶老家,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只是一家两家,更渴望天下所有的人家都能这样安居乐业。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他很多的词被后人称为“英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这首词哪句写到了“醉”?为什么说这首词是“壮词”?(出示词作)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读完这首词想一想:词人因何而醉?
2、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读之后说一说,这首词和《清平乐 村居》有什么区别?
《清平乐 村居》是表现田园风光的乡村生活牧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什么词?(壮词 英雄词)哪里可以看出来?(齐读诗句)
4、诗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此景、此情、此刻,一句话“醉在村居,醉在村居!”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和着《清平乐》的曲子将“村居”唱出来。
五、延伸情: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田园诗,用心去读一读,让我们的心灵,象诗人笔下的田园一样恬静而充满幸福。
板书:
翁媪 相媚好
(醉===喜)
清 大儿 锄豆 安
居
平 村居 中儿 织鸡笼 乐
乐 小儿 剥莲蓬
课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3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 出示插图、筝曲。
2、 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 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 村居
引入诗,范读。
二、 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 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板书:读准
4、 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 “笼” 、“剥”、“莲蓬”
5、 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 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 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 质疑。
9、 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 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 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 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 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 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 齐读课文。
5、 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 指名试背。
7、 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 交流文章。
9、 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 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清平乐 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编排的,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学情分析】
此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
根据本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思路】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理解“相媚好”,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2、辅助本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
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1.师:板书 居 ,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同学看到家会想到什么?
居然之家,安居乐业
2.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说着这样的话?板书 吴音,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大家对南方话有什么看法?或听到的南方话是怎么样的?
3.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师板书“词”。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了,“词”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因先有乐,后有词,所以也称“曲子词”。《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而为“村居”所配的乐曲是…师板书“清平乐”,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拨乐的读音。“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 “虞美人、 “满江红”等都属于词牌名。那么,认识了词,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读:《清平乐 村居》。
undefined
4.师:了解了课题,接下来我们应该解决什么?生:作者。
师:你说得真好!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生:辛弃疾。师板书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所查阅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生介绍,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词人。(播放画面)
师:接下来,我们将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心品读这首清词丽句。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师:谁来展示读一读?生读,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请男女同学分别读上、下两片。生再齐读。师板书剥。读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壳。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剥香蕉;去掉大蒜皮则称为剥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称为剥桔皮;去掉莲蓬的外皮就叫生:剥莲蓬。好,齐读。生齐读。生书写“剥”字。
2.师:这首词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要略有停顿。细心的小朋友们,我们从诗与词的外形上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诗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而词句字数或长或短,这是为了吟唱时和所配的曲调押韵。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有趣吧?
3.师:再请生读课文,看着屏幕读。一生读。师强调“蓬”作为韵脚的读音,这是古诗词中和仄、押韵的需要。应该读蓬音。如:“小、草、好、媪;东、笼”。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小溪图)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师:有谁读懂了别人没读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边绿草茵茵。
师:那么看着那一丛丛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读这句话?生读。
师:周围绿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样吗?生说:清澈、潺潺、淙淙。
师:小溪里会有什么?生:有小鱼、莲花和莲叶,并散发着清香。
师:屋矮檐低,门前溪流潺潺,岸边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辉。这么美丽的居住环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们来读读整首词好吗?生齐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草色遥看近却无。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导出图片)
(3)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4)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师:谁还想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翁媪(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
师:现在,老师把两位老人家请出茅屋。你来对照画面,读词中的句子。生:“白发谁家翁媪。”师:齐读。生齐读。
师:我们看看这对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师:怎样聊天?生:喝酒、带着醉意,醉就是带着醉意。师板书“醉”字。
师:请你读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undefined
师:播放词句:请齐读。
师:老夫妇不仅喝醉了,而且还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着。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亲相爱亲亲热热的样子。师板书相媚好。
师:老两口操着吴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们在用当地方言聊什么吗?生自由想象答。师:说不定看着儿子大了想给儿子说房媳妇呢,也说不定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恋爱说的悄悄话呢。补充:
师:孩子们长大成人已经能帮父母耕田持家,老两口喝点小酒,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呀!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沉醉其中,就连路过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让我们也带着醉意,感受这醉人的生活画面吧!师引读“醉里吴音…”生齐读。
感悟人和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相机导出图片)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 ——”.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①“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②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导出小儿剥莲蓬图)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 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 子怎么样?(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 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师: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就是描写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请默读,想象画面。生默读。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路过这座小山村,请问,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茅屋、小溪。师:书上是怎么写的?生读诗句。
3.师:哪一句或哪一字连起了整幅图?生:“溪”字。
师:仔细看书这三个“溪”字有什么不同?+ppt声音生说。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师: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你想到什么?生:说明这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周围的景物串连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三个“溪”字串成了词的脊梁。词人沿“溪”而行,周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脚步飘飘然。
4.师:如果此时,你与词人一道漫步溪边,看到这户人家老人在饮酒聊天,青年在辛勤耕作,小儿在卧剥莲蓬…说不定你也诗兴大发想吟词一首呢!请你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点评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吧!生:温馨的村居。和谐的村居。无忧无虑的村居。充满亲情的村居。美好的村居。温情的村居。令人向往的村居。富有诗意的村居。清新秀丽的村居。和睦的村居…
师:村居生活多么安宁和谐!田园风光多么清新动人!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样?生:美!师板书“美”。
师: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让我们吟出大词人对村居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吧!怎一个“醉”字了得。
《清平乐 村居》起!生读。
五、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布置作业】
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看着这幅图画,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undefined
《清平乐 村居》,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初步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2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评读、小组读、齐读
(二)“授之以渔”,理解词意
1、“授之以渔”,教给学习方法
师: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呢?(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
2、自主合作,理解词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观察图片,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
3、交流汇报,以学定教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师重点点拨以下字词:
吴音:吴地的方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亡”读“wú”,指顽皮、淘气。
4、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读想结合,感悟诗情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研读全诗,领悟内蕴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相机出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相机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卧”是什么样的姿势?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3、相机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是什么使他们醉了?说说你的体会。
4、相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三、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一)全词朗读,回叩背景
1、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指名说)。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呀!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吧。
2、回叩背景: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们有这样的一禺荷塘,有这样的一方农田,有这样的一间茅屋,让老百姓们团团圆圆,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让我们再次感受词人那份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乐韵飞扬,诵读积淀
1、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齐读课文:“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2、拓展延伸:同学们,除此之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都是赫赫有名的。其实,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在今事的学习中,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景美
清平乐·村居 向往、热爱
(南宋 辛弃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人醉
五、作业设计
(一)必做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选做作业:
1、拿起自己的画笔,根据你的理解为这首词作一幅画。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案】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的教案08-27
《清平乐·村居》改写09-02
清平乐村居改写08-29
清平乐村居改写08-19
改写《清平乐.村居》10-02
改写《清平乐·村居》08-11
《清平乐·村居》的故事10-10
改写《清平乐·村居》04-29
改写《清平乐 村居》07-23
改写清平乐·村居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