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4-06-15 03:20: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力的教案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的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力的教案集锦九篇

力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团圆、搓的技能,初步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2、喜欢参加泥工活动,愿意和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油泥(彩色),红豆、短牙签,白纸、皱纹纸、水彩笔、彩纸等。

  2、动物园场景一副。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幼儿随音乐如:小鹿跳跳跳,小乌龟爬爬爬等等来到动物园。师;动物园到了,呀!(作惊讶状)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你们知道小动物到哪里去了吗?我们来问问小熊猫吧!师;原来是大家不爱护环境,动物园里变的不美了,所以小动物们都离开了动物园,我们一起来打扮动物园,将小动物们请回来好吗?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呢?(熊猫、鸭子、猴子````)

  师:我们一起看看熊猫长的什么样?熊猫有圆圆的身体,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熊猫又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呢?(是由黑色和白色组成的) 师:熊猫用油泥怎样做出来呢?先将泥团圆搓长,然后分泥,白色的泥做身体,将分好的泥团圆,然后用牙签将他们连接起来,熊猫的头和身体就做好了。熊猫的眼睛和四肢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色的) 对了,我们用黑色的油泥做四肢和眼睛,这样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就做好了(出示成品) 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小动物呢?(大象)大象长什么样呢?大象有胖胖的`身体,耳朵象一把大扇子,腿象四根粗粗的棍子,大象还有一根长长的鼻子和细细的尾巴呢。怎么做呢? 我们还是先分泥,一块做身体,另一块做四肢、鼻子、耳朵,看一只大象就做好了!

  2、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我们一起来打扮动物园好吗?第一组的小朋友是折牵牛花,折的时候要边对边,角对角,比一比谁折的好看。 第二组的小朋友是做大树的,我们将叶子贴在树枝上,美化动物园的环境。 第三组的小朋友是做小草的,沿着小草的轮廓剪下来 第四组的小朋友是做小动物的,比一比谁做的小动物多又象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四组

  3、总结评价

力的教案 篇2

  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

  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力的教案 篇3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 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

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倾听故事,能够初步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的过程中有长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知道面临新环境时会有许多人、许多办法来帮助自己。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图画书,“伊比伊比”伴奏音乐。

  场地准备:幼儿围坐,有进行音乐游戏活动的空间。

  教学过程

  1.通过与幼儿交流并引导观察小阿力的不同表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1)结合幼儿的实际体验进行简单交流。

  提问:你们愿意上学吗?要上学了,你们是什么心情?

  (2)单独出示小阿力两种表情对比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

  ①观察开心的表情。

  提问:小阿力要上学了,他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观察不开心的表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小阿力不开心的原因。

  提问:

  离上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小阿力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想的是不是和小阿力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2.通过阅读故事的前半段(从故事开始到“乘着风飞上了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和线索,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1)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2)引导幼儿对重点画面(小阿力是怎样照顾小鸟的4幅画面)进行仔细观察。

  提问:

  他为什么要拿着盒子跑过来?

  为什么小鸟的心怦怦地跳,小阿力是怎么做的?

  小阿力为什么轻声跟小鸟说?

  小阿力和小鸟说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鸟很害怕,给它东西它也不吃,你们觉得小鸟有点像故事里的谁?

  (3)共同关注重点画面(小阿力把小鸟放走了的对开画面),进行讨论、交流。

  提问:

  小鸟飞走了,它的心情怎样?

  小阿力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3.结合故事中小阿力的感受,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即将上学时的感受。

  提问:我们小朋友也即将面临小学这个新环境,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与想法?

  4.阅读讲述后半段故事,知道有许多人会帮助自己面临新环境。

  指导语:小阿力真的上学了,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呢?他在碰到困难时是怎么解决的?有谁帮助了他?我们接着来读书。

  (1)继续阅读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交流。

  提问:

  小阿力的大学校都有什么地方?

  小阿力在学校里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幼儿重点观察小阿力第一天在学校的画面)

  (3)教师讲完故事,引导幼儿交流。

  提问:

  小阿力在学校的生活开心吗?学校是像他想的那样令人害怕吗?

  都有谁帮助了小阿力?

  妈妈是怎么帮助他的?老师是怎么帮助他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

  5.教师整体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知道面临新环境时自己也可以帮助自己,激发幼儿长大的自豪感。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2)指导语: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为什么写了许多小阿力救助小麻雀的事?

  教师小结:在面临新环境时,我们会紧张、会害怕,但一定要放心,因为有许多人会帮助你;同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就像小阿力一样,会交到许多新朋友的。

  6.交流讨论:我们如何来适应新环境?

  (1)指导语:我们都会遇到面临新环境的时候,除了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

  (引导幼儿交流时,可以适时地把这些方法用孩子看得懂的方法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

  提问: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

  面临一个新环境,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找哪些人帮助?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怎样找人帮助我们?怎样去交流?

  还有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

  7.音乐游戏“伊比伊比”,引导幼儿感受在更换不同伙伴游戏时的快乐。

  (1)介绍游戏玩法,学习简单的动作。

  全体小朋友听音乐前奏,自由找到一个朋友拉手做好准备,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在第二遍音乐前奏时更换伙伴,再一次游戏;游戏可以反复进行,教师引导幼儿尽量更换自己不太熟悉的伙伴。

  (2)跟着音乐,全体小朋友一起表演。

力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篇6

  [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德育目标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分析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

  2、速度保持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引出下面的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

  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

  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3、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投影出示正确答案。就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

  点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课后问题练习1、2。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熟练掌握处理三力平衡的方法。

  教师活动:检查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

  ①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⑤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 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⑥人对地板的压力与人的运动方向有无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及解题步骤要规范。

  点评:引导过渡,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投影出正确答案.(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求出待求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后,做答时一定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转换回来。)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给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归纳和总结。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析,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超重,失重的实质。

  学生活动:学生作答。理解超重、失重的实质。

  教师活动:实验验证

  1、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当瓶做不同的运动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作解释。

  2、演示并分析:

  ①静止时我们看到小孔处水向外喷出,为什么?

  ②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又是为什么?

  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和学生一起评析。

  ③思考:如瓶竖直向上抛出,水会喷出吗?为什么?

  ④现在你能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交流并做汇报。

  点评:实验验证,加深对失重的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点评: 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反馈矫正。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实例探究

  ☆超重、失重概念的应用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2、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mg B.Mg

  C.F=(M+m)g D.F>(M+m)g

  答案: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C

力的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了解压力状态下的表现,学会判断自己的压力。认识到压力不一定全是害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还要学习调节压力的技巧。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等方面都存在压力,而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压力,或者方法有限。当感到压力时,他们的做法可能是逃避,可能是不知所措,这样会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之中,因而导致心理疾病。教材本课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正确看待压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面对困难的时候做好自我调节。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了解压力。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压力既可以是动力,也能成为阻力,对它无需太过恐惧。

  第二战:调节压力。

  目的在于教学生一些管理和调节压力的方法。

力的教案 篇8

  目的:

  1、能简单地画小兔头部的不同姿势以连环画的形式记录故事内容。

  2、培养幼儿仔细的观察能力。

  准备:纸、彩笔、记号笔、实物:气球、灯笼、萝卜

  过程:

  1、师复述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四情节并尝试把小兔不同的姿态画下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连环画的方法把刚才的故事画下来,好吗?

  (1)首先,我们来看看小兔来到采地里它看见什么?(萝卜)谁来把小兔看见萝卜的情景画下来?幼儿个别尝试。

  (2)小兔看见右边上方有个红气球,那小兔的头是怎么样的呢?谁来做做看,然后谁来尝试怎样画呢?小兔的耳朵应画在哪里呢?幼儿个别尝试。

  (3)反过来,看见左边上方的灯笼,小兔的`耳朵的方向又在哪里呢?幼儿上前尝试。

  (4)最后小兔看见了太阳又是怎样呢?我们可自己想想。

  下面我们一起把小兔的故事画下来,可只有一张纸怎么把故事画下来呢?(启发幼儿用记号笔画格子表示出来)

  3、幼儿作业,师提醒幼儿碰到困难向别人请教。

  4、幼儿作品展览,看看你喜欢哪幅画,还可把你喜欢的画想你朋友介绍,同时一起讲小兔的故事。

力的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活动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各小组选择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做一做。

  实验1.如图8-32所示,用手压铅笔尖,手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如图8-33所示,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如图8-34所示,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总结: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分别用手向相反方向拉,

  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总结:

  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即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它们的大小。方向__________,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1:如图所示,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⑴____________;

  ⑵——————;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阅读]“读一读奇思妙想”,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活动]放飞吹气的气球。

  1、尝试解释游泳和火箭升空的原理。

  2、排球运动员用力扣球时,常常感到手部疼痛,这是为什么?手受到的力是什么物体施加的?(思考:姚明、刘翔的脚部经常受伤为什么?)

  3、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例2:从船头向岸上跨一步,可能会掉入水中,这与在陆地上跨一步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达标检测】

  1.静止在河中的船,当船工用桨划水时,船就向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A.人对桨的作用力B.桨对水的作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作用力

  2.有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与它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属于相互作用的力是()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D.以上都不对

  3.当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人对桶的把柄施加一个拉力,把柄对人也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力的教案范文10-31

《神奇的力》教案09-19

关于力的教案07-16

关于力教案09-07

《力合成》教案10-28

《二力平衡》教案10-31

关于力的教案8篇11-03

力初中物理教案10-14

高中物理 力 教案10-26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