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6-17 01:55:1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汇编9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迎春花的形状、颜色及名称的含义。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朵。

  活动准备: 几枝开有迎春花和结有花骨朵的实物花枝;迎春花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利用挂图向幼儿介绍迎春花的名字,启发幼儿说出其名称含义。

  2、观察实物,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和体验迎春花。

  3、讨论:迎春花的颜色、形状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幼儿欣赏教师朗诵儿歌“迎春花”并讨论:如何爱护花朵。

  5、到室外观察迎春花。

  效果分析:

  幼儿园的操场一角盛开的迎春花为孩子们的观察提供了方便。由于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有的孩子虽然叫不出其名字,但对此已有印象,在上课进行认识的时候都知道是外面操场上开的花。经过教师的讲解,孩子们大多都了解认识了迎春花的基本特征及名字的含义。有的孩子在到室外观察时主动提醒在后面向前挤的小朋友:“别挤了,别把迎春花碰掉了。”

  教师上课所折的几枝开了的只有六朵花,其余上面满是花骨朵,课后将其插到了花盆里,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数数,发现:第二天开了十二朵,第三天开了二十二朵,到第四天全部开放,孩子们那细心的眼神、认真而小心翼翼的点数以及发现每天不同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了惊喜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个时候到户外已能寻找到好多春芽了。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种种子进行观察得到感性认识,我们组织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空酸奶盒和花生、大豆种子,指导孩子通过亲手操作,种上了种子。

  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又学会了种植的基本常识,我们又组织孩子在沙盘中种上了蒜瓣。孩子们那积极性之高、那好奇心之浓是我们所料不及的,之后将其放置到自然角,孩子们每天都来观看,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种子发出小芽芽。终于,在种上种子的第四天,孩子们发现了第一盆刚刚冒出土的小嫩芽——————在观察、等待的过程中,我们顺利地进行了第二个活动,诗歌《钻泥巴》的教学。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

  2、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3、培养观察,比较昆虫的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利用各种工具捕捉过昆虫,参观过昆虫馆。

  2、多媒体制作——昆虫小博士、昆虫小侦探图片数张或昆虫录像。

  活动重难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过程:

  一、唤起回忆。

  参观了昆虫馆,介绍看到的'昆虫名称。

  二、学当昆虫小博士

  1、挑战一:看阴影猜猜我是谁?

  2、挑战二:躲起来猜猜我是谁?(出示昆虫局部明显特征)

  交流:天牛的触角是它们年龄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带刺的刀。瓢虫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虫是益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等。

  3、挑战三: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快速看图片,合上图片回忆有哪些昆虫?

  哪些昆虫躲在里面?

  再次打开图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种昆虫?

  4、挑战四:猜一猜什么昆虫会和它们在一起?

  出示花、雷鸣记号、灯泡,猜出蜜蜂、蝴蝶、萤火虫等昆虫。

  三、建造昆虫馆

  1、昆虫是个大家族,虽然它们有不同的名称,可是家族成员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从以上昆虫中归纳发现昆虫家族共同的特征,并一一贴在展示板上。

  3、今天昆虫馆里来了许多虫子,有一些不是昆虫也混在里面,请小博士把它们找出来。

  (教师将蜘蛛、青蛙、天牛、蜜蜂、蛇、螃蟹、独角仙、蜗牛等都放进原来出示的昆虫中,请幼儿分别把不是昆虫的虫子找出来。)

  4、共同对照检查对错,说出理由,并向不是昆虫的朋友告别:“对不起,你不能住在昆虫馆。”

  (例如:蜘蛛八条腿、蜗牛没有腿都不是昆虫,蜜蜂符合昆虫的特征要求,是昆虫。)

  5、虫馆开馆。播放录像,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活动反思: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不足之处:

  活动中鼓励性的语言少了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中寻找方向,加深对指南针的认识。

  2.知道中国人很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准备

  塑料碗若干、水若干、磁针若干、教学PPT、记录纸

  活动过程

  1.设疑激趣

  (1)播放 PPT引起幼儿探索。

  提问:在海上航行迷路了怎么办?

  (2)幼儿讨论交流。

  小结:海上航行需要使用指南针。

  2.指南针的奥秘

  玩磁针,并提问:磁针为什么红色总是指在南面?3.做指南针

  (1)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分享交流

  你的指南针成功了吗?

  4.游戏:我在哪?

  引导幼儿用指南针寻找自己的方位并记录下来。

  活动生成与建议:

  1.在区域中学用指南针,让幼儿在活动室中找“南”,进一步探索指南针指南的.现象。

  2.在区域活动时,探索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幼儿发现吸引和排斥的现象。

  3.寻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磁铁,了解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不但经常把自己的玩具拆得零零乱乱,还会把家里的一些日常用品,如电筒、闹钟、相架、笔等拆开来,但由于孩子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拆开东西后他们往往不能按原来的样子装好。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拆笔、装笔、换笔芯的过程中能一边拆一边仔细地观察研究。

  2.鼓励幼儿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提供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三种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操作盘人手一只。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尝试给最简单的水笔换笔芯,引导幼儿边拆边动脑

  1.请幼儿给水笔换新笔芯。

  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小朋友给水笔换上新笔芯,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2.幼儿开始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1)观察幼儿如何把笔拆开。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引导幼儿较完整地讲述自己是怎样换笔芯的,并说出理由。

  师:你从笔的什么地方打开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A:我发现笔头的地方有一圈一圈的,我转啊转就转开来了,换好了新笔芯。

  幼B:我想从笔盖的地方拆开,可是很紧,打不开。后来,我再从笔头试试,就打开了,换好了笔芯。

  幼C:我学了阳阳的办法,换好了笔芯。

  (评:水笔的结构比较简单,在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很快能发现笔头处的螺旋线,可以转开来,换上新笔芯,露出满意的表情。有四五个孩子先从笔盖处试着打开,但笔盖比较紧,无法打开,教师就鼓励他们从笔的其他地方试试。教师没有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幼儿,而是让他们自己尝试,充分探索,一方面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二、通过给圆珠笔换笔芯,鼓励幼儿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通过自己和同伴解决问题

  1.请幼儿给圆珠笔换笔芯。

  师:我们还有一支圆珠笔也要换笔芯了,但这支笔很奇怪,看看它的笔头会怎样?(引导幼儿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给这支笔换笔芯可能会很难,你们敢不敢试试呢?

  2.观察幼儿在换笔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以下问题:

  (1)幼儿会把圆珠笔拆成什么样子?

  (2)幼儿如何选择笔芯?

  (3)重点观察幼儿在装笔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

  3.师幼共同探讨。

  (1)引导幼儿提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幼A:我把笔拆开了,东西太多,装不好了。

  幼B:我换好了笔芯,但笔头不会伸缩。

  幼C:我的圆珠笔笔头看不见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拆开了的圆珠笔里有些什么东西。(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幼儿称大帽子、小帽子”等配件,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准备。)

  (2)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并能一边拆一边仔细地观察研究。

  师:装笔时碰到困难的孩子可以再拆一支笔,边拆边仔细看看,研究研究,圆珠笔里的弹簧、大帽子、小帽子是怎么装的。

  (3)集体讨论:解决装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谁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碰到的困难?

  幼A:我发现小帽子要装在大帽子里面。(幼儿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讲述)

  幼B:笔头不会伸缩可能是忘了装弹簧。

  幼C:刚才我选错了笔芯,所以笔头看不见了。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评:教师提供的圆珠笔内部结构比水笔稍复杂一点,里面有弹簧、大小不同的两个笔芯套――“幼儿称大帽子、小帽子”,外部有笔头、笔盖。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笔芯,让幼儿自己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拆装的过程是一次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鼓励成功的幼儿尝试给较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1.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评:幼儿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提供配件较复杂的笔,鼓励成功的幼儿继续探索,没有成功的幼儿可以请教同伴和老师坚持完成任务。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活动延伸

  请尝试给比较复杂的笔换笔芯的幼儿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或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把问题带到科学角去研究。

  总评

  这是一次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水笔、圆珠笔等材料,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新鲜。其中,带有笔芯套、弹簧的圆珠笔,操作性强,变化大,这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换笔芯”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活动准备:各种劳动工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锯子图片。简单向幼儿讲述有关《鲁班造锯》的.故事。提问:在哪里看到过?锯子有什么用处?教师简单向幼儿讲解锯子的用处。教师讲述《鲁班造锯》的故事。

  二、了解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

  (1)除了锯子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具呢?教师出示榔头、斧子、铲子等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知道这些工具的用处。教师:

  (1)这些工具你见过吗?他长的什么样子?他是什么工具?有什么用呢?请幼儿来猜一猜。

  (2)我们怎样使用这些工具呢?

  (3)我们小朋友如果使用这些工具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4)使用工具有什么好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一次介绍各种不同的工具名称以及他们的作用。

  三、延伸活动“如果我是科学家”

  (1)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发明什么工具呢?

  (2)为什么要发明这些工具呢?教师讲解我们的种植园要用许多劳动工具来种植蔬菜和果子等活动。

  (3)这些工具有什么用呢?

  (4)怎么使用这些工具呢?可以小组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背景:活动结合“小小蛋儿把门开”展开的。蛋又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他们经常吃蛋,对蛋有浓厚的兴趣。圆溜溜的蛋惹人喜爱,会滚、会转,怎么样让蛋宝宝立起来,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地去尝试。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让幼儿在与蛋宝宝的.亲密接触中,借助各种材料去感知、体验、探索怎样让蛋宝宝立起来的方法。

  活动目标:

  1.积极尝试用各种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体验操作的乐趣。

  2.乐于将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同伴交流分享。

  重点:尝试用各种辅助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

  难点:尝试改变报纸和毛根的外形让蛋宝宝站起来。

  经验准备:知道蛋易碎的特点,懂得要保护好蛋。

  物质准备:熟鸡蛋人手一个(由家长准备)、橡皮泥、沙包、报纸、毛根、棉花、积木、瓶盖。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活动兴趣。(1分钟)

  1.出示蛋宝宝,它是谁?我们来跟蛋宝宝打招呼。

  2.师:“蛋宝宝有一个愿望,它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站起来,你们觉得它能站在桌子上吗?我们来试试。”

  二、探索操作,在无支撑的平面上让蛋站立。(2分钟)

  1.讲解操作要求:

  (1)蛋宝宝很容易碎,要小心保护。

  (2)听到老师拍拍手就回来坐好。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集中交流:你的蛋宝宝站起来了吗?

  为什么它不容易站起来?(因为蛋宝宝圆圆的)

  三、幼儿操作,运用各种材料帮蛋宝宝站起来。(18分钟)

  (一)第一次操作(8分钟)

  1.师:“蛋宝宝们可想站起来啦,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材料帮助它。”

  2.出示各种材料,一一认识。

  3.讲解操作要求:

  (1)选一样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成功后再选别的材料。

  (2)保护好蛋宝宝。

  (3)听到老师拍拍手就回来坐坐好。

  4. 集中交流:“你们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材料帮助蛋宝宝的?“

  5.请橡皮泥、沙包、瓶盖成功的小朋友举手,并分别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操作,并用语言介绍自己的方法。

  6.“刚才小朋友用了很多材料帮助蛋宝宝成功站起来了,可是积木、棉花、报纸、毛根成功的很少,你们在运用这些材料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

  7.小结:“大家再动动脑筋,要变一变它们的形状,就能用报纸、毛根、积木、棉花帮助蛋宝宝站起来。”

  (二)第二次操作(7分钟)

  请幼儿演示报纸、积木、棉花、毛根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并用语言表达。

  四、教师小结活动情况。(2分钟)

  活动延伸:把材料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

  2、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的描述树叶的行踪。

  活动重点:

  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并运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会根据具体事物发生改变。

  活动准备:

  1、《树叶的旅行》PPT课件。

  2、幼儿在进活动室的路上与大树打招呼。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叶。

  1、谈话导入,刚才我们在树上找到了谁呀?

  2、PPT1,引出课题。

  出示树叶,小朋友一起有礼貌地打招呼。

  秋天到了,树叶宝宝被秋风一吹,呼――它离开树妈妈去旅行啦。什么是旅行?

  树叶宝宝到哪里去旅行了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树叶去旅行。

  1、出示PPT2,感知、认识“上”、“下”方位。

  你看到了什么?

  辅助提问:树叶飘到了什么地方?跟花朵在干什么?

  我们把树叶飘到哪里,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2、出示PPT3,进一步认识“上”、“下”方位。

  树叶又旅行到了哪里?跟风车是怎么玩的?

  请你象刚才一样用一句话说清楚,先说树叶飘到哪里,再说跟风车怎么玩。

  3、出示PPT4,巩固对“上”、“下”方位的认识。

  树叶还会飘到哪里,干什么呢?请小朋友先看图再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轻轻的说一说,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讨论后再学习运用句式完整讲述,要求幼儿说清楚方位。

  4、出示PPT5,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

  最后,树叶飘到了哪里?

  它在滑梯的什么地方,在小草的什么地方?

  咦!怎么一会儿是上面,一会儿又变成下面了呢?

  师幼小结:树叶和小草在一起,树叶在上面,小草在下面;树叶和滑梯在一起,树叶在下面,滑梯在上面。

  5、出示PPT6,师幼共同小结前面四幅图。

  我们一起把树叶到哪里去旅行了说一说,要说清楚树叶在什么东西的什么地方,是怎么玩的。

  6、出示PPT7,学习用方位词“上”和“下”描述树叶的.行踪。

  树叶还到好多地方去旅行了,我们来看一看,等一下先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师幼共同看PPT说说树叶的旅行。

  三、游戏:我和树叶去旅行。

  如果你是小树叶,你想飘到哪里?去做什么呢?

  来,小树叶飘起来了,飘呀飘呀,飘到书本上,想和宝宝一起看图书……(幼儿学树叶飘出活动室,鼓励“树叶”寻找合适的场景……上面……下面旅行。)

  设计意图:谈话直接导入活动,带领幼儿进入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为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PPT。

  引导幼儿观看课件1,仔细地阅读画面,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看到的内容,初步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描述树叶的行踪。

  幼儿学习用刚才的句式完整讲述。

  引导幼儿自主观察,交流讨论,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对小树叶的行踪进行描述。

  引导幼儿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会根据具体事物发生改变。

  结合课件对前面部分进行梳理、小结,学习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共同讲述六幅图的内容。

  采用游戏的形式,把自己想象成为一片树叶,结合具体情景,感知上下方位,并积极主动地讲述。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学会用统计记录的方法,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2、能利用生活经验考虑问题,大胆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

  3、学会与人合作。

  二、活动材料

  1、人手一套:透明的杯子,热水瓶。温度计、毛巾。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记录纸、笔。

  2、每组一块记录归类板

  三、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这里有一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师:如果这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

  一、提出办法、猜测:

  1、师 :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并把方法贴入表格,统计一共有几种方法。(方法相同的贴一起)

  二)、小组实验,记录结果:1、小组讨论,哪几种方法能让热水快速变冷,引导幼儿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杯中的水温,并记录。

  三)、交流讨论

  1、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2、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1)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水?

  (2)为什么在热水中放入冰块,热水也会快点变冷水? (3)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一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四)、延伸:引导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四、注意事项:

  1、应提供给幼儿足够的纸,让他记录设想。

  2、热水的温度应具有安全性。

  3、提供给每组的水温应是一样的。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的活动教案09-30

科学活动教案09-21

科学活动的教案06-1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8-01

科学活动教案07-20

【荐】科学活动教案10-20

科学活动教案【热】05-28

【精】科学活动教案06-14

科学活动教案【精】07-11

科学活动教案【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