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案 篇2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案 篇3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爱莲说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爱莲说教案 篇7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汇编七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