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时间:2024-06-14 02:47:29 教案 我要投稿

《草原》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案集锦8篇

《草原》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

  ⑵ 正确理解课文,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识字的方法。

  ⑵ 小组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3、情感和态度: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图会相互称赞带来地快乐。

  ⑵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地优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相互称赞带来地快乐,并且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地优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刺猬、小獾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多媒体展示森林图)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两个小动物师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是谁呢?瞧,他们来了!(小刺猬、小獾出现在屏幕上)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喊他们的名字,向他们问声好吧!

  2、师:谁愿意拼读这两个词?(指读,教师提示“猬”字读轻声)大家一起读读吧!(全班拼读)

  3、师:(多媒体演示)这天早晨,大森林里美丽而宁静。我们的朋友小刺猬正高兴地去树林里采果子呢。那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4、师:那赶紧把课文翻到85页,让我们一起读读18课《称赞》,去看看发生在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的故事吧。(教师板书课题:称赞)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先用笔划下来,然后请书下的树叶姐姐帮帮忙,或者请教小组中的学习小伙伴。(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一块合作读读本课地生字吧!(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

  3、师:通过刚才你自己以及同组小伙伴的朗读,你认为哪些字音要特别提醒小伙伴注意呢?(学生互相提示词语,全班认读)

  4、师:读好了难读的字音,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刺猬一起采果子吧。(多媒体出示词语)只要我们能正确读出苹果中的词语,小刺猬就能采到果子,谁愿意来帮助他?(学生自由读词语,开火车检测)

  5、(去掉苹果中的词语)瞧!词语宝宝脱去了拼音的帽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自由读,小组开火车读)

  6、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帮小刺猬采果子吧!(全班在音乐伴奏下齐读词语)

  7、师:一下采了这么多的果子,小刺猬高兴极了,称赞你们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仙子阿让我们把刚才的词语宝宝送回家,一起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课文)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小刺猬在采果子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吗?(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四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对着图在小组中说说吧!(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师:那小刺猬看见小獾在做木工时说了什么?小獾送椅子给小刺猬时又说了什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时,他们互相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划下他们说的.话,其中你喜欢谁说的话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读完后还可以和小组中的小伙伴交流交流你读后的感受。(学生小组学习,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师适时指导评价)

  4、师小结:是呀!小刺猬和小獾是一对多们令人羡慕的好朋友呀!(学生课件休息,做课间操)

  四、角色朗读,情感体验

  1、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出色,那你们想不想分角色读读课文呢?那现在你们就在小组中带好头饰分角色读读课文吧。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学生小组中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名一小组上台朗读,教师配上音乐,读后全班评价。

  3、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五、拓展升华,总结课文

  1、师: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谁来说说自己得看法?(生自由说)

  2、师:此时的你想对小刺猬和小獾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3、师总结:我们要下过那小刺猬和小獾学习,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别人称赞和鼓励,让他人感到快乐!既然大家都喜欢小刺猬和小獾,那下节课,就让我们把他们的话记下来,配上动作演一演。

《草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 17、草原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 勾勒 襟飘带舞 拘束 羞涩 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 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2、热情欢迎客人。

  (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如果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刻”等关键词。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丽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涩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总结:

  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张伟)

《草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 篇8

  一、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 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 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三、四、五段。

  2、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 学习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 学习第四段:

  a、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 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 总结、扩展。

  1、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 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08-08

画草原教案10-21

《草原》优秀教案08-25

在草原上教案05-30

草原的教案15篇09-04

《草原》教案15篇09-11

实用的草原教案模板10-04

【推荐】草原教案14篇11-10

草原08-26

草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