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读 了解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读文章,根据要求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选出最精彩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学生交流
第三块学会评价伽利略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创设情境:自选角度,给伽利略写几句评语。(从伽利略的父母、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对伽利略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给伽利略写一个评语
学生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结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试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⑴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⑵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⑴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⑵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⑶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⑴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⑵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⑶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
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⑵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⑶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⑴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⑵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⑶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⑴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⑵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⑶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课后心得】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同学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同学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同学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局部,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同学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同学在课开始就充溢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谈自身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同学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同学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同学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俺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同学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同学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俺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同学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同学区分重点字词。
3、同学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同学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同学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同学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同学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俺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俺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发生的、俺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身读、指名读,使同学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同学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8、同学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后解答。
[同学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以童话般的方式让同学来总结,既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同学整合信息的能力。]
2、谈自身的愿望(出示陨石图)面对天外来客—陨石,你想对它说什么?
[实现同学与文本的对话,使情感得以升华。]
3、播放歌曲《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教师总结:是啊,只要俺们爱说爱问爱动脑,天下的事情就能明了,让俺们带着心中大大的问号,继续去探索大自然无穷的奥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2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诗中内容,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望庐山瀑布》导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记得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知道的同学一起吟诵。(师生一起吟诵)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怎样的气势?
3、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关于瀑布的一篇文章,在叶老笔下的瀑布又是什么样呢?打开书第九课,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
1、听老师读思考:作者观察瀑布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读课文,试着口头填写下表。
三、指导字词的学习。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自主抄写字词。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析句,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师生对读的形式交流。(教师读观察点,学生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1、通过我们刚才读课文,你觉得瀑布怎么样?(雄伟 壮丽……)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瀑布雄伟 壮丽?再读课文,批 画 勾 注
3、交流,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指导朗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1)想象一下,浪涌岸滩,风吹松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
(2)“浪涌岸滩”是怎样的情形呢?谁见过,给大家说一说。“涌”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翻滚 奔腾……)
(3)比较着读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在对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描摹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4)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读出不同的感受。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
(1)“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呢?(瀑布)为什么把瀑布比喻成一道白银呢?
(2)看录象,把诗变成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出示句子: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读出自己的感受。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1)珍珠的屏指的是什么?(仰望瀑布,看到的瀑布像珍珠的屏)
(2)看录象,理解珍珠的屏。
(3)把看到的读出来。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想象“如烟,如雾,如尘”的感觉,把想象到的读出来。
4、朗读全文,感受瀑布的声势磅礴,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美景。
三、作业
1、摘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一首课外阅读过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识记生字
2、 反复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谁能把你课外掌握的古诗背一首给老师和同学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好不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看图激趣:
图上都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① 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字形:
形旁识字:牧、捕
换偏旁:蜻——晴
同形旁:蜻、蜓、蝉;怪、惜;霜、露
② 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① 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②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教师简述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5、读一读,想一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6、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写字,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二、探究新知《小池》
1、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衣;
① 小组合作,试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交流自学,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简单讲述诗意
3、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① 教师范读
② 学生能练读
③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4、练习背诵
5、处理生字:
利用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6、指导书写
三、巩固新知
1、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2、同桌数空写生字
四、拓展延伸
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的在课外学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表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08
语文小学教案09-07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精选)10-02
语文古诗教案08-19
语文燕子教案10-23
语文《掌声》教案11-06
《语文园地》教案08-04
语文树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8-17